1、1板块构造Plate Tectonics2PART ONE前言请在此处添加具体内容,文字尽量言简意赅,见到那描述即可,不必过于繁琐,注意版面美观度。3主要内容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板块的划分板块边界类型板块的运动方向和速度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板块运动与无震海岭大洋盆地的演化与威尔逊旋回4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板块(plate)”这一术语是由Wilson(1965)首先提出,指的是岩石圈被活动带分割而成的大小不一块体。它的面积很大,并依地球表面轮廓弯曲。J.Tuzo Wilson(1908-1993)5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1968年,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当时的几位
2、青年地质学家麦肯齐(D.P.Mckenzie)(英国剑桥大学)、摩根(W.J.Morgan)(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勒比雄(X.LePichon)(美国拉蒙特地质研究所)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6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综合了岩石圈、软流圈、转换断层、板块俯冲与消减、大陆碰撞、地幔对流、地震及火山等一系列概念而提出的。板块构造在更广泛的基础上,阐明了地球活动和演化的许多重大问题,因而也被称为新全球构造学说(New GlobalTectonics)。板块构造学说就是关于岩石圈板块相互作用,并认为这种相互作用是大地构造活动基本原因的学说。7板块构造学说
3、的提出板块构造说是海底扩张说的发展和延伸,而从海底扩张到板块构造,又促进了大陆漂移的复活。因此,人们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为不可分割的“三部曲”。8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1)漂浮于软流圈之上的刚性岩石圈并非统一的整体,被活动带和断裂带分割成若干大小不同的球面块体,即岩石圈板块,简称板块;9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2)板块是刚性的和相对稳定的,并按球面运动规律不断改变着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10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3)板块边界为大陆裂谷、洋中脊、岛弧海沟系、地缝合线和转换断层等构造活动带,因而具有强烈的活动性,全球的地震、火山主要沿板块边界分布;1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4)板块在离散边界
4、处扩张增生,而在汇聚边界处俯冲消减,二者相互补偿,地球体积保持不变;1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5)地幔中的热对流是板块运动的驱动力。13板块的划分1968年,勒比雄(X.LePichon)按照地震活动带、洋底地貌和洋底磁异常条带图式等,将全球的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即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澳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这六大主要的板块属于一级板块,它们决定了全球板块运动的基本特点。14板块的划分六大板块,即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澳板块和南极洲板块15板块的划分海陆边缘与板块边界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一致,海岸线对于板块的划分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每一个板块一般都包
5、含了陆地和海洋两个部分。16板块的划分如美洲板块除美洲大陆和西伯利亚最东端的楚科奇地区外,还包括大西洋中央裂谷以西的半个大西洋。17板块的划分随着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和应用,人们提出了更多的、更复杂的板块划分方案。20世纪90年代初,德梅兹(Demets)等人提出14个板块的划分方案。又划分出8个次一级板块:纳兹卡板块、科科斯板块、菲律宾板块、阿拉伯板块、加勒比海板块、胡安德富卡板块、斯科舍板块。此外,美洲板块分为北美板块和南美板块2个次一级板块。18板块的划分14个板块划分19板块边界的类型根据板块边界的性质、特征和板块间相对运动方式,可将板块边界划分为三种类型:离散型板块边界 Diverge
6、nt Boundary汇聚型板块边界 Convergent Boundary转换型板块边界Transform Fault Boundary20板块边界的类型21板块边界的类型离散型板块边界也称生长边界。特点是两板块做背离运动,向两侧分离、散开,由于它的应力状态是拉张的,故又称拉张型板块边界。正因为应力拉张,所以边界线常呈锯齿状。22板块边界的类型离散型板块边界离散边界既可发生于大洋岩石圈,也可发生于大陆岩石圈。发生于大洋岩石圈之间者见于大洋中脊轴部。洋脊拉开,地幔物质上涌,形成新的洋底。新洋底对称地添加到两侧板块边界的后缘,使洋底岩石圈在大洋中脊轴部不断增生。23板块边界的类型离散型板块边界2
7、4板块边界的类型离散型板块边界Iceland25板块边界的类型离散型板块边界离散型边界发生于大陆岩石圈之间者称大陆裂谷带,如东非裂谷带,是索马里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离散边界。26板块边界的类型离散型板块边界东非裂谷带27板块边界的类型离散型板块边界东非裂谷DaUre Volcanic vent and rift opened in Sept 2005 in Afar28板块边界的类型离散型板块边界板块的三联点三联点形成,陆块开始破裂29板块边界的类型离散型板块边界板块的三联点三联点形成,陆块开始破裂30板块边界的类型汇聚型板块边界也称消亡边界,相当于海沟和活动造山带,所伴随的是洋壳消亡和大陆碰撞。
8、由于汇聚应力是挤压的,故又称挤压型边界。汇聚型边界可进一步划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31板块边界的类型汇聚型板块边界1)俯冲边界相当于海沟;相邻板块相互叠覆,厚度小、密度大、位置低的大洋板块俯冲于厚度大、密度小、位置高的大陆板块之下。32板块边界的类型汇聚型板块边界1)俯冲边界俯冲边界又包括:岛弧海沟系,岛弧远离大陆,发育于洋壳之上,沿着岛弧,一大洋板块俯冲于另一大洋板块之下。33板块边界的类型汇聚型板块边界1)俯冲边界俯冲边界又包括: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大洋板块沿陆缘俯冲于大陆之下。34板块边界的类型汇聚型板块边界2)碰撞边界也称地缝合线,是大洋板块俯冲殆尽,两侧大陆相遇汇合开始碰撞时的边界,
9、表现为活动造山带。两陆块碰撞导致地壳压缩增厚,地面大幅度抬升,形成宏伟的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便是始新世以来板块碰撞边界的典型实例。35板块边界的类型汇聚型板块边界2)碰撞边界36板块边界的类型转换型板块边界也称平移型边界或剪切型边界,是相互剪切、滑动的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其边界线即转换断层线。沿这种边界通常既没有板块的生长,也没有板块的消减,但伴有频繁的浅震活动。37板块边界的类型转换型板块边界转换型板块边界的代表是加利福尼亚的圣安德烈斯断层,它是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一段边界。38板块边界的类型转换型板块边界加利福尼亚的圣安德烈斯断层39板块运动的方向和速度40板块运动的方向和速度41板块运
10、动的方向和速度orange:divergenceblue:convergencegreen:transcurrent单位:cm/a42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在刚性岩石圈之下,塑性较大且较易流动的软流圈的存在,是板块能够运动的物质基础。然而,使得扳块发生运动的驱动力,如地幔对流、边界力等是迄今仍在探索的问题。任何一种合理的驱动机制,至少要满足以下一些条件:第一,能够产生足够大的力;第二,必须合乎物理学,包括流体动力学、热力学、力学的基本原理;第三:应符合根据地球物理观测得出的地球内部的性质;第四,驱动机制所产生的效应要与现代岩石圈的性状和动态一致,应能解释板块运动在地质历史中的演变过程(Jacobs
11、等,1974)。43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1)板块运动的驱动力1975年,日本学者上田诚也等认为作用于岩石圈板块上有8种力。44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1)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其中作用于板块底面的有两种力:地幔拖曳力和大陆拖曳力;45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1)板块运动的驱动力作用于板块边界上的有6种力:3种是驱动力,即洋中脊处的脊推力、俯冲带处的板块拉力和海沟引力;另3种是阻力,即转换边界上的转换阻力、板块相遇处的碰撞阻力和潜没板块前端的板块阻力。46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迄今为止提出的板块运动驱动机制有主动机制和被动机制之分,地幔对流机制是一种板块运动的被动驱动机制,而推拉模式则是板块运动的主动驱动机制。不过,关
12、于板块的驱动机制问题,仍停留在推理和探索阶段。47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迄今为止提出的板块运动驱动机制有主动机制和被动机制之分,地幔对流机制是一种板块运动的被动驱动机制,而推拉模式则是板块运动的主动驱动机制。不过,关于板块的驱动机制问题,仍停留在推理和探索阶段。48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1)地幔对流模式地幔对流的概念实际早在1881年就由费希尔(Fisher)提出,随后霍姆斯用来解释大陆漂移。随着板块学说的诞生,以及对地球演化期间热能产生和消耗情况的估算,地幔对流说得到更多人的拥护。49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1)地幔对流模式通常认为,板块的离散边界位于对流的上升流处,板块的汇聚边界位于对流的下降流处。地幔
13、物质从离散边界向两侧分流,逐渐变冷,至汇聚边界成为下降流,在地幔深处,重新加热,从汇聚边界反回离散边界下面,成为上升流,开始新一轮循环。50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1)地幔对流模式地幔对流的类型和规模地幔中的对流有两种类型,即热对流和重力对流。热对流是由地球深部和浅部物质的温度差引起的,通常说的地幔对流主要指热对流。51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1)地幔对流模式地幔对流的类型和规模关于地幔对流问题的争论是对流仅发生在上地幔的软流圈还是整个地幔。52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1)地幔对流模式地幔对流的类型和规模有人认为对流仅限于上地幔软流圈,主要理由是下地幔粘性太大,不足以引起对流,上地幔下部的相变亦可能阻碍对流。5
14、3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1)地幔对流模式地幔对流的类型和规模然而,根据瑞利理论(Rayleigh,1916),对流的水平尺度与垂直尺度一般相差不大,而软流圈的厚度有限,理论上只能形成小尺度的对流体。小尺度对流体的运动难以与一些大型板块的运动相适应,因此,把对流限制在上地幔软流圈中不太合理。54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1)地幔对流模式地幔对流的类型和规模后来人们从北美冰后期的均衡抬升、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等方面分析得出下地幔的粘滞系数比原来的估计要小得多,因此认为下地幔也可以产生热对流。55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1)地幔对流模式地幔对流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驮在软流圈之上的岩石圈板块是由于地幔对流的拖曳作用而运动的。地
15、幔上升流使板块分离,水平流使板块做大规模的水平位移,下降流则使板块敛合。在地幔深处岩石圈物质重新变热,开始又一次对流旋回。56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2)推-拉模式1967年,埃尔萨瑟(W.M.Elsasser)等提出了重力驱动板块运动的推-拉模式。他们认为,在重力场中运动的板块,主要是受洋脊推力和下沉板块的拉力而运动。57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2)推-拉模式当热地幔物质上侵于中脊轴部,就如同在板块中间不断地打进楔子,从而把板块向两侧推开,并使板块沿洋中脊两翼的斜坡滑动。58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2)重力推-拉模式海沟处由于板块的冷却变重导致板块的俯冲潜没,下潜板块与周围地幔之间的密度差产生了下拉力。59板
16、块运动的驱动机制2)重力推-拉模式1975年,哈珀(Harper)认为,板块由洋脊向两侧滑动,是因板块前缘冷却、加重、下沉引起的。哈珀计算下沉的拖拉力比洋脊的推挤力大7倍。这种设想的根据是,发生于海沟的浅震,已证明是由正断层所引起。这些正断层有人用板块弯曲外缘发生张裂来解释。60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2)重力推-拉模式有人强调板块俯冲不是被一种力量推下去的,而是被一种力量拉下去的,其理由是:(1)冷却的板块密度增大;(2)下插的板块因压力增加,发生物相转换,使矿物岩石密度增大;(3)洋脊高,海沟低,板块会像滑坡一样从洋脊向海沟滑动。61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2)重力推-拉模式在拉力和推力的驱动下,板块
17、不断沉人软流圈中,并排走周围的软流圈物质,这些物质在拉张的洋中脊升起,从而同运动的岩石圈一起构成一个对流单元。62板块边界与地震活动全球95以上的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地区,这些地震统称为板间(或板缘)地震。各类板块边界上的地震活动特点有显著差别,主要表现在地震带的宽窄、震源深度、震源的应力状态及地震活动性的强弱等方面。63板块边界与地震活动全球95以上的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上。64板块边界与地震活动地震的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沿着大洋中脊、转换断层、俯冲带(贝尼奥夫带)、大陆裂谷、地缝合线分布。(2)世界上的中、深源地震,特别是深源地震,主要分布于俯冲带倾向大陆的一侧
18、。(3)发生于大洋中脊、大陆裂谷的地震主要由拉张所产生;发生于转换断层带的地震主要由扭错所产生;发生于俯冲带、地缝合线的地震主要由挤压、逆掩所产生,但发生于海沟附近的地震有许多是因张裂形成。(4)板块内部地震较少。65板块边界与地震活动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大洋中脊顶部的地震带宽度很窄,不到20km,震中沿洋脊轴部以及洋脊轴部之间的转换断层展布。大洋中脊轴部热流值高,岩石圈极薄,地震震源深度也极浅。66板块边界与地震活动大洋中脊地震活动震源深度大于100km的地震在洋中脊几乎没有。最大震级不超过7级,在各类板块边界中,它的地震活动强度最弱。快速扩张的东太平洋隆顶部,热地幔物质上涌更为强烈,岩石圈的强
19、度更低,其地震很少有大于5级的。67板块边界与地震活动汇聚边界上的地震活动汇聚型边界上的地震带宽度较大,在岛弧海沟系从海沟向大陆一侧,浅源、中源和深源地震依次出现在贝尼奥夫带上。68板块边界与地震活动汇聚边界上的地震活动大陆内部板块碰撞边界的地震带宽度更大,以致难于确定板块边界的确切位置;汇聚型边界是压性的,主压力轴近于水平,地震活动以逆断层型为主;俯冲型边界上地震的震源机制随俯冲深度和速度而变化,碰撞型边界上地震的震源机制更复杂。69板块边界与地震活动汇聚边界上的地震活动汇聚型边界上的地震活动最强烈,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总量的90%以上,尤其是在俯冲边界集中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有全球80%
20、的浅震、90%的中震和几乎全部深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总量的80%,最大震级达到里氏8.9级。碰撞型边界是大陆上地震频度和强度最高的地带。70板块边界与地震活动汇聚边界上的地震活动71板块边界与地震活动转换型边界上的地震活动转换型边界上地震带的宽度较窄,介于离散型与俯冲型之间。转换边界主要受剪切作用,所发生的地震的震源机制以走滑型为主,有些转换断层兼有拉张或挤压性质;转换型边界上的地震多属于浅震,其活动强度和频度都比离散型边界高,但比汇聚型边界低,最大震级可达8级以上。72PlateCocos Plate板块边界的类型转换型板块边界海地地震发生在转换断层上。North American P
21、lateCaribbean PlatePacificTransform Boundaries(yellow lines)Divergent Boundaries(red lines)73板块边界与地震活动和达-贝尼奥夫带20世纪30年代,日本地震学家和达清夫首先发现地震的震源深度与海沟有密切关系。在海沟附近都是浅源地震,离海沟较远出现中源地震,在更远的大陆内部则出现深源地震,最深达720km。震源可排列成一条从海沟向大陆方向由浅入深的倾斜带。74板块边界与地震活动和达-贝尼奥夫带50年代美国地震学家贝尼奥夫(Benioff)进行了详细研究,把环绕太平洋的深源地震带看成是一些巨大的逆断层,其上部
22、的地壳断块逆掩其下部断块,并注意到断层带和岛弧火山带有密切的空间分布关系。后来人们将这种倾斜的震源带称之为和达贝尼奥夫带。75板块边界与地震活动和达-贝尼奥夫带震源带的倾角在1585之间,平均约45。它的深度和连续性有很大的变化,有的小于300km,有的深达700km,有的连续性很好,有的则有100-350km宽的地震间断。76板块边界与地震活动贝尼奥夫带及其震源机制解释。77板块运动与无震海岭在大洋中,除洋中脊以外还绵延着一系列线状延伸、规模巨大的火山海岭,一般长数千公里,宽约100-200m,高出洋盆1-3km,其走向常与大洋中脊垂直或斜交,有时从大洋中脊开始一直延至大陆边缘附近,它们全部
23、由喷发的火山熔岩构成。这些无震的线状海岭与代表板块边界的大洋中脊不同,无中央裂谷和转换断层,地形不象洋中脊那样崎岖复杂。除一个端点外,几乎不发生现代火山和地震活动,故称其为无震海岭。78板块运动与无震海岭无震海岭在三大洋中都有分布,尤以太平洋中最发育,例如:天皇海岭-夏威夷海岭、莱恩海岭-土阿莫土海岭、吉尔伯特-土布艾海岭。印度洋东经90海岭、大西洋鲸鱼海岭和里奥格兰德海岭亦属典型的无震海岭。在无震海岭上的火山呈链状分布,出露海面者构成火山岛。夏威夷海岭上有210多座海山,天皇海岭亦有60余座海山。79板块运动与无震海岭80板块运动与无震海岭沿无震海岭一端向另一端延伸,火山年龄呈有规律的递增或
24、递减。例如,天皇海岭-夏威夷海岭上火山的年龄,显示出向西北方向由新变老的规律。81板块运动与无震海岭夏威夷海岭上火山年龄,由东南-西北依次变老。82板块运动与无震海岭1965年,威尔逊(J.T.Wilson)提出“热点”这个概念来解释无震脊上的火山岛链。认为热点是来自地幔深部的高热物质喷射到地表的表现,并且热点在地幔中的位置是固定的,当岩石圈板块在热点上移过时,就留下了一个年龄逐渐由老变新的火山链。83板块运动与无震海岭全球“热点”的分布84板块运动与无震海岭由于板块不停地移动跨过热点,先形成的火山随板块运动移出热点,逐渐熄灭成为死火山。在死火山的后部,相继又形成了一个个新的火山,从而发育成由
25、新到老的一串火山链。因此,火山链实际上标示出板块漂移过热点的轨迹,录下了板块的运动方向。85板块运动与无震海岭天皇海岭的熔岩样品剩余磁性测定表明天皇海岭火山生成时的古纬度,大致与现今夏威夷群岛的纬度相当,天皇海岭火山的规模及熔岩成分也与夏威夷海岭类似,特别是年龄新老依次排列,证明了天皇海岭与夏威夷海岭一样,也是由夏威夷热点的火山活动先后形成的。86板块运动与无震海岭太平洋3列无震海岭均有规律地由北北西转向北西西方向,标志着古老的太平洋板块运动的方向曾发生变化。约在42.5Ma前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为北北西,之后扩张方向发生变化,板块运动方向转折为北西西。87板块运动与无震海岭印度洋东经90海岭
26、,也是一条由热点形成的无震海岭,该海岭长达4800km,宽约200km,相对高度1000-3000m。该海岭由南向北高度依次降低,深海钻探显示其最南瑞时代属中新世,最北端属于晚白垩世,由南向北火山年龄依次变老,代表了印度洋板块运动方向和轨迹。88板块运动与无震海岭印度洋东经90海岭89板块运动与无震海岭为解释热点的生成,1971年,美国的摩根(W.J.Morgan)提出了地幔柱(mantle plumes)的概念。地幔柱是源于地幔深部的圆柱形塑性上升流,它携带地幔物质和热能直至地幔上层,穿破岩石圈成为热点。90板块运动与无震海岭根据重力异常分析以及地震探测,地幔柱的直径可达200km甚至更大。
27、地幔柱可以把上覆岩石圈拱起,在地表形成直径达上千公里的巨大穹隆,所导致的质量盈余可引起1520 mGal左右的正重力异常,并出现高热流值。91板块运动与无震海岭热点处的火山活动就是地幔柱物质喷出地表的反映,所以地幔柱实际上是热点假说的引申。热点地幔柱之上火山活动特别旺盛,在大洋中,火山物质可堆积至海平面之上构成火山岛。热点处溢出的火山物质数量越多,扩张速率越慢,则熔岩堆积越易于形成巨大的岛屿,如冰岛。92板块运动与无震海岭热点型火山岛往往是碱性玄武岩,与大洋中脊上的拉斑玄武岩明显有别,这两种玄武岩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也大不一样,暗示热点处的熔岩与洋中脊上的熔岩源于地幔的不同部位。93板块运动与无震
28、海岭利用热点形成的火山岛链,可以判断板块运动方向,还可以利用火山年龄和距离计算当时板块运动的线速度。94板块运动与火山活动如果把全球火山分布同全球板块边界、地震分布范围作一对比,可以发现三者有基本一致的规律,火山主要分布在下述三个地带:(1)沿着大洋中脊分布,如冰岛火山等。随着洋壳不断产生和扩散外移,活火山逐渐变为死火山,并密集成群对称排列于洋脊两侧。(2)沿着大陆裂谷分布,如东非大裂谷北段曾有多期岩浆喷发活动,形成埃塞俄比亚熔岩高原;乞力马扎罗火山(5895m)、肯尼亚火山(5199m)等。(3)沿着板块俯冲带分布,如环太平洋火山带及古地中海火山带。95板块运动与火山活动全球火山带分布全球火
29、山分布,很明显,火山带与地震带相伴生96板块运动与火山活动在环太平洋板块俯冲带,一侧是海沟,一侧是岛弧火山带,其分界线称为安山岩线,靠海一侧为大洋型地壳,以少含K2O的拉斑玄武岩为主;靠近大陆一侧则过渡为大陆型地壳,以喷发大量安山岩(或侵入花岗闪长岩)、火山碎屑岩为主,或喷出含K2O较多的碱性玄武岩,构成有名的环太平洋火山带。日本的富士山、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等都是环太平洋火山带知名火山。97板块运动与火山活动环太平洋火山带98大洋盆地的演化与威尔逊旋回1968年,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地质学家威尔逊(J.T.Wilson)首先注意到大洋开合的不同发展趋势,并归纳出一个
30、大洋盆地顺序演化的概念,他将大洋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划分为6个发展阶段:即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和遗痕期(地缝合线)。99大洋盆地的演化与威尔逊旋回1968年100大洋盆地的演化与威尔逊旋回1)胚胎期地幔物质上涌,岩石圈被拉伸变薄直至破裂,形成大陆裂谷,并伴随广泛的玄武岩流喷发。东非裂谷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例证。101大洋盆地的演化与威尔逊旋回2)幼年期岩石圈继续破裂,大陆裂谷进一步发展,新的大洋诞生。红海、亚丁湾、加利福尼亚湾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例证。102大洋盆地的演化与威尔逊旋回3)成年期洋盆扩大,洋中脊形成,出现成熟的大洋盆地,两侧都还未出现板块俯冲带(消减带)。大西洋为其典型代表
31、。103大洋盆地的演化与威尔逊旋回4)衰退期随着大洋不断张开,洋缘出现海沟和板块俯冲带,被动大陆边缘转化成为活动大陆边缘,洋盆开始缩小,洋中脊偏于一侧并逐渐消失。太平洋是这一阶段的典型实例。104大洋盆地的演化与威尔逊旋回5)终了期随着俯冲消减作用的进行,洋盆萎缩关闭,洋盆两侧大陆靠近,局部残留狭窄的洋盆,内部不见活动的洋中脊。现代地中海就是古地中海萎缩后的残余海洋。105大洋盆地的演化与威尔逊旋回6)遗痕期洋盆两侧大陆相遇碰撞,洋盆完全闭合消失,两侧大陆碰撞导致岩层褶皱、断裂、逆掩、混杂,地面向上隆升,形成了巍峨的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就是其代表。106大洋盆地的演化与威尔逊旋回威尔逊认为一个大洋的演化周期可以在23亿年内完成。107提问与解答环节Questions and answers108添加标题添加标题添加标题添加标题此处结束语点击此处添加段落文本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109感谢观看The user can demonstrate on a projector or computer,or print the presentation and make it into a 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