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v一、概念v规划:v狭义的理解,规划是指制定或实施某种计划的过程.v广义的理解,规划则是指人类基于对研究对象变化规律的认识.根据现存条件,对未来活动有意识、有系统地安排,也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特有能力。v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环境与规划学院。等v南大,顾朝林,张京祥v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原地理学系)素有中国地理学摇篮的美誉,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地理学系之一,源于1921年竺可桢先生在东南大学创建的地学系,该系设地理气象和地质矿物两个专业。1930年东南大学由第四中山大学改名为中央大学后,地学系也分成地理学系和地质学系,地理学系设地理、气象两个专业。1945年气象专业独立成系。1949年南京
2、解放,改为南京大学地理系。1952年院系调整,原浙江大学地理系(地质地理系)、四川大学地理系和金陵女子大学地理系部分师生并入南京大学地理系。1954年在国内率先成立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专业。1960年代后,又先后率先成立地图学、陆地水文、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1987年易名为大地海洋科学系,设有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陆地水文)、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1995年易名为城市与资源学系,设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旅游规划与管理、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等专业。v2、近期概况、
3、近期概况v2006年5月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南京大学批准成立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学院下设地理信息科学系、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和海岸海洋科学系四个系。2010年9月因学科调整,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并入建筑学院。学院在原有自然地理学科的基础上成立了地理与区域规划系。3v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v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名与行政区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教育部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Urban China Network 成员。曾任In
4、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国际杂志编委,地理学报、城市规划、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经济地理、人文地理、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地理科学进展、城市规划学刊、规划师、华中建筑等杂志编委。v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学院,分别于己于1982年获理学学士、1984年获理学硕士、1987年获理学博士 v1988-89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博士后研究 v1989年聘为副研究员,1993年聘为研究员,1994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v1989-2005年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城市与人文地理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主任、南京大
5、学城市规划院院长等职务 v2006年10月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v专业研究领域专业研究领域v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4v张京祥,1973年生,博士,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经济与区域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江苏省“五四”青年奖章、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奖获得者。v研究方向研究方向v城市/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城市地理v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于2010年4月由南京大学建筑学院
6、与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合并组建而成。设建筑系和城市规划与设计系,是一所以培养高层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以及区域与景观规划设计方面专业人才为办学目标的学院。现拥有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博士点,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3个硕士点,以及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56v区划:v所谓区划,就是区域的划分。v根据不同的区划对象分为行政区划、经济区划和自然区划几类。v自然区划:v广义的自然区划包括部门自然区划和综合自然区划。前者是对某一自然地理成分的区划,后者着眼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结构,对自然综合体进行区域划分。v 刘君德 男,1937年出生。人文地理学
7、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现任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华东师大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和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会长、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地名学会会长、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理事等。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93)。曾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经历及研究19801989年主要从事农业地理、山区开发研究。曾任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科学考察队第三分队队长,主持完成百余万字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报告。提出了振兴山区的一系列思路、对策与政策建议,为国家计划部门、地方政府采纳。1990现在,主攻行政区划、社区及城市和区域发展领域的研究、规划与决策咨询。先后承担
8、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以及省部级60余项理论和应用研究课题。完成数十份研究报告。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创了“行政区经济”的概念与理论构架;提出了“行政区一社区体系”理念。先后与其学生们合作出版专著15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含合作)。江苏省苏锡常地区行政区划改革研究获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1988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上海市行政区划体制改革与浦东新区建制镇区划调整及城镇发展战略研究2001年获第四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中国政区地理2003年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三等奖。78v综合自然区划是以地域分异规律
9、为指导,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v这种地域系统的研究法通常简称为自然区划。v可按照P93的概念记忆。9v 地表受各种地域分异规律综合作用,使其各部分地表受各种地域分异规律综合作用,使其各部分的自然地理特征发生显著差异,没有任何两个地方的自的自然地理特征发生显著差异,没有任何两个地方的自然条件是绝对相同的;同时,自然条件空间地理分布具然条件是绝对相同的;同时,自然条件空间地理分布具有的逐渐过渡性质,必然在地表出现某些自然条件差异有的逐渐过渡性质,必然在地表出现某些
10、自然条件差异性较小而相似性较显著的区域;前者产生了反映地表区性较小而相似性较显著的区域;前者产生了反映地表区域差异的必要性,后者提供了刻画不同地表区域分布规域差异的必要性,后者提供了刻画不同地表区域分布规律等的可能性。律等的可能性。v 自然区划是按照地表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划分自自然区划是按照地表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划分自然区,按照区域自然条件的相似性确定自然区界线,进然区,按照区域自然条件的相似性确定自然区界线,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的地域系统究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
11、统的地域系统研究方法。研究方法。10v自然区划的对象客观存在的自然综合体,包括从最高级的地理壳到最低级的景观(或称自然地理区)一系列不同级别的自然地域单位。v通常,高一级的单位,往往包含若干个性质与结构相似的低级单位,它们可以合并成高一级单位;而同一等级的若干个单位之间又总存在一定的差异,它们正是因为这些差异而被划分开来。v这种相似性和差异性通常被视为自然区划的根据11v区划的主要根据不是相似性或差异性,而是区域的联系性。v所谓区域的联系性,主要是指组成同一区划单位内的各低级单位具有统一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和相互毗连的地域接触关系。v没有共同的发育联系和共同的边界接壤的分离的区域单位,即使在景观
12、外貌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也不能合并为一个高级单位;v反过来,也不能把有共同发展过程和地域毗连的一个完整单位,因为其内部局部景观外貌的特殊而划分出脱离这个高级单位的低级单位。12v任何一个区划单位必然满足三个基本条件:v即具有统一的发生学联系、具有完整毗连的空间和具有相对一致的整体特征。v只有在发展一致和空间完整前提下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才具有自然区划的意义。13v在类型研究中,相互分隔的自然综合体可以根据它们彼此的相似性被概括为同一类,因而命名相同的类型单位可以在地表重复出现。v而自然区划单位,由于上述的基本条件,其在地表的存在是唯一的,不可能出现两个命名相同的区划单位。14v同属于地域个体单
13、位的划分。不同的是所划分的单位等级不同。v一般说来,大范围自然区域的划分属于自然区划的研究范畴,小范围自然地段(土地分级单位)的划分属于土地类型研究的范畴。v自然区划单位面积较大、结构复杂、独特性明显,能反映一个区域全面的自然特征;v土地分级单位面积较小、结构简单、相似性突出,只能代表所属区划单位的某一自然片段。15v自然区划的目的自然区划的目的是反映地表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地域单位是反映地表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地域单位镶嵌状况。因此,尽管自然区划是人为的,但并非任意镶嵌状况。因此,尽管自然区划是人为的,但并非任意划分,而应正确反映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划分,而应正确反映自然界的客观存在。v地域分异的多级
14、性使不同自然特征区域的分异具有多级地域分异的多级性使不同自然特征区域的分异具有多级性的特点,但在人类认识中,区域观念具有某种空间尺性的特点,但在人类认识中,区域观念具有某种空间尺度的限制,即有下限单位。这规定了度的限制,即有下限单位。这规定了自然区划以大范围自然区划以大范围的自然地域划分为研究对象和工作范围的自然地域划分为研究对象和工作范围,而小范围的自而小范围的自然地域划分是土地类型学的任务。然地域划分是土地类型学的任务。v自然区划自然区划因对象不同而因对象不同而有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有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之别,两种区划具有互补性。之别,两种区划具有互补性。另外,还可从区划服务对
15、另外,还可从区划服务对象角度将其分为各种实用性区划,如农业自然区划、工象角度将其分为各种实用性区划,如农业自然区划、工业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等。业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等。16自然区划的概念:是一种地域系统研究方法;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是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地表自然地域的差异提出了自然区划必要性,同时不同自然地域间的过渡性提供进行自然区划的可能性;自然区划要求的客观性和区划工作的人为性;自然区划的工作范围是大范围的地域分异;自然区划的外延广泛,包括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以及为一定生产目的而进行的自然区划;自然区划是认识自然界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17v一、自然区划原则v1
16、、概说、概说v自然区划的任务是揭示客观存在的地域分自然区划的任务是揭示客观存在的地域分异状况,区划要符合客观实际,为达此目异状况,区划要符合客观实际,为达此目的必须对区划的一般方法论进行研究(的必须对区划的一般方法论进行研究(包包括地域分异规律、区划等级系统、区划原括地域分异规律、区划等级系统、区划原则和方法等则和方法等)。)。v区划原则的研究与制定、贯彻是区划工作区划原则的研究与制定、贯彻是区划工作的重要一环。的重要一环。18v目前使用的区划原则大体分两类五种目前使用的区划原则大体分两类五种v一类是由区划本身特点决定的,目的在于一类是由区划本身特点决定的,目的在于解决分解决分区区问题,主要有
17、发生统一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问题,主要有发生统一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等;则和综合性原则等;v另一类是由地域分异和区域单位的整体性决定的,另一类是由地域分异和区域单位的整体性决定的,目的在于目的在于解决区域划界解决区域划界问题,主要有相对一致性问题,主要有相对一致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等。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等。19v自然区划的基本特征自然区划的基本特征v(1)区划划分出来的区域单位,由于其结构单元之间存)区划划分出来的区域单位,由于其结构单元之间存在着空间联系而保持统一性和空间上的不可分性。在着空间联系而保持统一性和空间上的不可分性。v(2)区划对象必须是能够形成有规律的地域结合的)
18、区划对象必须是能够形成有规律的地域结合的“地地域现象域现象”。v(3)区划是反映历史上形成的对象和现象的地域联系的)区划是反映历史上形成的对象和现象的地域联系的区域系统方法。区域系统方法。v(4)区划既可自上而下划分,亦可自下而上合并。)区划既可自上而下划分,亦可自下而上合并。v(5)任何区划对象都可以按照区域原则或类型原则来加)任何区划对象都可以按照区域原则或类型原则来加以系统化。以系统化。v自然区划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区划应遵循发生统一性、自然区划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区划应遵循发生统一性、区域共轭性和综合性三项基本原则。区域共轭性和综合性三项基本原则。20v遵循发生统一性原则的必要性遵循发生统
19、一性原则的必要性P98v任何区域单位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进行自然区划必须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与过程,以形成该区域单位整体特性的发展史为区划依据。v 对发生统一性原则的理解及其基本内容:对发生统一性原则的理解及其基本内容:1)伊萨钦科认为,发生统一性的具体内容包括地域产生自然)伊萨钦科认为,发生统一性的具体内容包括地域产生自然地理分异的过程、原因和时代,各自然地理单位的发生统一性程地理分异的过程、原因和时代,各自然地理单位的发生统一性程度和发展途径的共同性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紧密程度。度和发展途径的共同性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紧密程度。2)宋采夫概括为三个基本内容:)宋采夫概括为三个基
20、本内容:查明每个区域单位的形成原因及以后的发展;查明每个区域单位的形成原因及以后的发展;查明其古地理历史的一般情况及确定在这一历史中最重要的转查明其古地理历史的一般情况及确定在这一历史中最重要的转折阶段;折阶段;查明作为历史发展产物的现代自然条件。查明作为历史发展产物的现代自然条件。21 3)陈传康等认为,认识如下几点是正确理解发生统一性原则的)陈传康等认为,认识如下几点是正确理解发生统一性原则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任何区域单位,无论其形成和发展是由外部因素或内在因素任何区域单位,无论其形成和发展是由外部因素或内在因素,或两者兼而有之所造成的,它都是在地域分异因素作用下形成的或两者兼而有之所造
21、成的,它都是在地域分异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统一整体,它都有自己的统一发展过程。统一整体,它都有自己的统一发展过程。区域单位的发生统一性以形成该区域单位整体特征的历史为依区域单位的发生统一性以形成该区域单位整体特征的历史为依据,而不应理解为其组成成分、要素和部分的所有特征形成的同据,而不应理解为其组成成分、要素和部分的所有特征形成的同时性。时性。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年龄,但它不等于该区域的固体基础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年龄,但它不等于该区域的固体基础(地质地貌)年龄。对区域单位形成和演变的研究,当然可以追(地质地貌)年龄。对区域单位形成和演变的研究,当然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的地质时期,但与现代自然环境关系最
22、密切的主要溯到相当久远的地质时期,但与现代自然环境关系最密切的主要是第四纪,尤其是晚更新世末、全新世初以来的环境变化。现代是第四纪,尤其是晚更新世末、全新世初以来的环境变化。现代环境主要是通过这一时期的一系列变化造成的,而且这些变化过环境主要是通过这一时期的一系列变化造成的,而且这些变化过程迄今尚未结束,仍直接地影响着当代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程迄今尚未结束,仍直接地影响着当代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区域单位的发生统一性是相对的,不同等级或同一等级的区域区域单位的发生统一性是相对的,不同等级或同一等级的区域单位其发生统一性的程度和特点不一。这是从发生上划分区域单单位其发生统一性的程度和特点不一。
23、这是从发生上划分区域单位的依据。位的依据。区域单位的等级越高年龄越大,等级越低年龄越小。区域单位的等级越高年龄越大,等级越低年龄越小。22v原则的内容及理解原则的内容及理解 划分区域单位时,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的一致划分区域单位时,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的一致性。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的一致性是相对的,性。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的一致性是相对的,各有不同的标准。各有不同的标准。区域单位一致性的相对性质,表明其本区域单位一致性的相对性质,表明其本身存在着一个等级系统,因此无论是自下而上身存在着一个等级系统,因此无论是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区划都因遵循相对一致性原则。或自上而下区划都因遵循相对一致性原则。23 自然
24、区划所划分出来的必须是具有个体性的、区域上完整的自然区域,这称为区域共轭性原则。区域共轭性产生于区域单位空间不可重复的客观事实。任何一个区域单位永远是个体。不能存在彼此分离的任何一个区域单位永远是个体。不能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即是说,两个相邻而自然特征相差很大的地域,部分。即是说,两个相邻而自然特征相差很大的地域,应划归不同的区域单位;两个自然特征类似的而彼此应划归不同的区域单位;两个自然特征类似的而彼此隔离的区域也不能划为一个区域单位。隔离的区域也不能划为一个区域单位。根据这个原则,尽管山间盆地与其邻近山地在形态特征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但必须把两者合并为更高级的区域单位。同理,尽管自然界可能存
25、在两个自然特征很类似,而彼此隔离的区域,但不能把它们划为一个区域单位。24v综合性原则:v在自然界,没有纯粹地带性的自然区域,也没有纯粹非地带性的自然区域。因此,进行综合自然区划必须综合分析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表现程度和结果。v任何自然区域都是由各个自然地理要素组成的整体。因此,进行综合自然区划必须综合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认识其地域分异的具体规律性。v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区域自然地理综合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相似程度和差异程度,才能保证划分出的地域单位是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25v主导因素原则:v进行综合自然区划时,必须在形成各自然区域特征的诸要素中找
26、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这就是主导因素原则。v抓主导因素并非忽视其他要素的作用,而是通过分析各自然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找出一两个起主导作用的自然因素,并选取主导标志作为划分自然区域的依据。v主导因素必须是那些对区域特征的形成、不同区域的分异有重要影响的组成要素。它们的变化不仅使区域内部组成和结构产生量的变化,而且还可导致质的变化,从而影响区域的整体特征。26v主导因素原则与综合性原则并不矛盾。后者强调在进行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自然区域的各组成要素和地域分异因素;前者强调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查明某个具体自然区域形成和分异的主导因素。v基于上述认识,有的自然区划作者把上两个原则合称为:综合性分析与主
27、导因素分析相结合原则。27v 区划的原则要通过区划的方法才能得以实现,区划原则与区划的原则要通过区划的方法才能得以实现,区划原则与区划方法关系密切,每一个区划原则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区划方法。区划方法关系密切,每一个区划原则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区划方法。v 古地理方法古地理方法-通过对区域分化的历史过程研究进行区域划通过对区域分化的历史过程研究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它与区域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应。分的方法。它与区域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应。v 顺序划分法顺序划分法-根据区域分异因素的大、中尺度差异,按根据区域分异因素的大、中尺度差异,按照区域的相对一致性,从划分高级区域单位开始逐级进行划分的照区域的相对一致性
28、,从划分高级区域单位开始逐级进行划分的方法。方法。v 合并法合并法-按照区域的相对一致性,从划分低级区域单按照区域的相对一致性,从划分低级区域单位开始,然后将它们逐级合并为高级的区域单位的区划方法。位开始,然后将它们逐级合并为高级的区域单位的区划方法。v部门区划叠置法部门区划叠置法-通过叠置各部门区划网格的方式来划分区通过叠置各部门区划网格的方式来划分区域单位的方法域单位的方法v 地理相关分析法地理相关分析法-运用各种专门地图、文献和统计资料运用各种专门地图、文献和统计资料等,对各自然地理成分字间的关系作分析后进行区划的方法。等,对各自然地理成分字间的关系作分析后进行区划的方法。v 主导标志法
29、主导标志法-选取反映地域分异主要因素的指标作为划选取反映地域分异主要因素的指标作为划分区域单位界线的主要依据的方法。分区域单位界线的主要依据的方法。v 类型制图法类型制图法-根据土地类型单位的对比关系进行区划的方法。根据土地类型单位的对比关系进行区划的方法。28v这种方法采用重叠各部门区划(气候区划、地貌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等)图的方式来划分区域单位。v把各部门区划图重叠之后,以相重合的网络界线或它们之间的平均位置作为区域界线。v当然,这并非机械地搬用这些叠置网格,而是要在充分分析比较各部门区划轮廓的基础上来确定界线。29v通过实地古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遗迹的考察,并借鉴有关古籍文献及地质历
30、史研究资料,深入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与过程,并根据自然区域逐级分异产生的历史过程的相对一致性,划分出不同性质和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v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应体现出它们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同一等级的各个区域单位,应体现出各自的综合自然特征在发生条件方面的差异。v古地理研究是阐明区域分异历史过程的最有效方法。但是,目前仍缺乏成熟的经验,特别是在古地理资料缺乏的情况下困难更大。一般把古地理法作为综合自然区划中的一种必要的辅助方法。30v运用各种专门地图、文献资料以及统计资料对各种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相关分析后进行区划的方法。大致步骤如下:v选定区划所需的有关文献资料、统计数据和专门地图有关内容等
31、材料,并标注在带有坐标网格的工作底图上;v对上述资料进行地理相关分析,并按照其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编制出具有综合性的自然要素组合图;v在此基础上逐级进行综合自然区域的划分。v地理相关分析法是目前区划工作中运用较广泛的一种区划方法。与叠置法相配合使用,会得到较好的效果。314.主导标志法主导标志法v这是贯彻主导因素原则经常运用的方法。区划时,通过综合分析选取某种反映地域分异主导因素的自然标志或指标,作为划定区界的依据。并且同一级区域单位基本按同一标志划分。v应该指出,每一个区域单位都存在自己的分异主导因素,但反映这一主导因素的不仅仅是某一主导标志,而往往是一组相互联系的标志和指标,人们可以从中挑选
32、出具有决定意义的某一主导标志来。v当运用主导标志和指标(如某一气候指标等值线)确定区界时,若不参考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指标(如其他气候指标、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对区界进行订正,那么所划出的区界可能存在较大的任意性,并且不能保证所划区域单位的内部相对一致性。v主导标志法并非只注意某一主导标志而忽视其他标志,标志的指标也并非千篇一律。v实质上是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相结合的产物。它被认为是当前最好的区划方法。32v顺序划分法即“自上而下”的区划法。v这种方法先着眼于地域分异的普遍规律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按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共轭性划分出最高级区域单位,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33v合并法
33、又称“自下而上”的区划方法。v这种方法是从划分最低级的区域单位开始,然后根据地域共轭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把它们依次合并为高级单位。v在实际工作,合并法通常是在土地类型图的基础上进行的。343536v1、区划的原则与方法是互为补充的,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是互为补充的,其中任何一个原则与方法都并不排除其他中任何一个原则与方法都并不排除其他原则与方法。原则与方法。v发生统一性原则发生统一性原则-古地理法古地理法v相对一致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类型制图法类型制图法v区域共轭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顺序划分法和合顺序划分法和合并法并法v综合分析性原则综合分析性原则-部门叠制法部门叠制法v 地理相关法地理
34、相关法v主导因素原则主导因素原则 -主导标志法主导标志法37v2 2。原则应有一定的专属性,不同的原则应有不同的适应。原则应有一定的专属性,不同的原则应有不同的适应范围。总原则和局部原则。大原则和小原则有一定的从范围。总原则和局部原则。大原则和小原则有一定的从属关系。只是不同学者认识不一。属关系。只是不同学者认识不一。v陈传康等认为:陈传康等认为:v统一发生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区域共轭性原则统一发生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区域共轭性原则是是区划的基本原则区划的基本原则v综合性原则是使综合自然区划真正实现综合的重要保证综合性原则是使综合自然区划真正实现综合的重要保证v主导因素原则是在某种情况
35、下进行区划的权宜之计,用主导因素原则是在某种情况下进行区划的权宜之计,用它可以较容易的将区域单位划分出来它可以较容易的将区域单位划分出来38v引言引言 v一、双列系统一、双列系统v概述概述 v区划等级单位区划等级单位v A.A.地带性区划单位地带性区划单位v 地带性区划单位的概念;地带性区划单位的概念;各地带性区划单位(各地带性区划单位(1 1。带。带 2 2。地带。地带 3 3。亚地带和次亚地带)。亚地带和次亚地带)v B B。非地带性区划单位。非地带性区划单位v 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概念;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概念;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1 1。大区。大区 2 2。地区地区自然
36、国自然国 3 3。亚地区。亚地区 4 4。洲)。洲)v二、单列系统二、单列系统v概述概述v区划等级单位区划等级单位v1 1。带段。带段 2 2。国。国 3 3。地带段。地带段 4 4。省。省 5 5。亚地带段。亚地带段 6 6。州。州 7 7。次亚地带。次亚地带段段 8 8。区(景观)。区(景观)39v综合自然区划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地域系统研究法。v综合自然区划单位及其等级系统则是这种规律的具体反映。v因此,等级单位系统的研究是综合自然区划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40v一、研究区域等级系统的必要性一、研究区域等级系统的必要性v 从方法论层面看,。从方法论层面看,。v 从区划工作层面看
37、,。从区划工作层面看,。v二、自然区划单位等级系统分类二、自然区划单位等级系统分类v 双列系统双列系统 单列系统单列系统41v(一)概述(一)概述v 1 1。双列系统的理论依据。双列系统的理论依据v 2 2。双列系统的特点(。双列系统的特点(a a。区划单位是综合性不完全的。区划单位是综合性不完全的区域单位区域单位 b b。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是基本单位,联系。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是基本单位,联系单位是次要单位)单位是次要单位)v(二)区划等级单位(二)区划等级单位v A A。地带性区划单位。地带性区划单位v 1 1。地带性区划单位的概念。地带性区划单位的概念v 2 2。区划的地带性基本等级单
38、位。区划的地带性基本等级单位 1 1)带;)带;2 2)地带;)地带;3 3)亚地带;)亚地带;4 4)次亚地带)次亚地带 v B B。非地带性单位非地带性单位v 1 1。非地带性单位的概念。非地带性单位的概念v 2 2、区划的非地带性基本等级单位、区划的非地带性基本等级单位v 1 1)大区;)大区;2 2)地区;)地区;3 3)亚地区;)亚地区;4 4)州)州42v A A。地带性区划单位。地带性区划单位v地带性单位的概念:地带性单位的概念:主要由地带性分异因素作用形成,主要由地带性分异因素作用形成,依据区域地带性属性及其特征划分出来的区域单位称为依据区域地带性属性及其特征划分出来的区域单位
39、称为地带性区划单位。完整的地带性区划单位的概念还应包地带性区划单位。完整的地带性区划单位的概念还应包括以下几点:括以下几点:v 1 1)地带性区划单位和按地带性联系确定的区划等级)地带性区划单位和按地带性联系确定的区划等级系统是地带性分异因素决定的地表地带性区域分异的结系统是地带性分异因素决定的地表地带性区域分异的结果。果。v 2 2)地带性区划单位是主要依据区域的地带性属性划)地带性区划单位是主要依据区域的地带性属性划分的,这一方面使地带性区域单位在其许多组成成分及分的,这一方面使地带性区域单位在其许多组成成分及整体的综合特征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地带性属性,即地带整体的综合特征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地
40、带性属性,即地带性区域单位是综合性的区域单位,同时其内部在地质基性区域单位是综合性的区域单位,同时其内部在地质基础和地貌方面常常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即缺乏在这方面础和地貌方面常常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即缺乏在这方面的发生统一性和相对一致性,所以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综的发生统一性和相对一致性,所以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综合性是不完全的。合性是不完全的。43v3 3)地带性区划单位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大致沿纬线方向伸)地带性区划单位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大致沿纬线方向伸展呈带状分布的趋势。但由于非地带性分异因素的影响,展呈带状分布的趋势。但由于非地带性分异因素的影响,这种单位空间分布的具体表现形式颇为复杂,除极地、亚这种单
41、位空间分布的具体表现形式颇为复杂,除极地、亚极地和赤道低纬度外,其它纬度的地带性单位都在一定程极地和赤道低纬度外,其它纬度的地带性单位都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纬线方向,它们的界限受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度上偏离了纬线方向,它们的界限受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势起伏影响而发生很大变化。和地势起伏影响而发生很大变化。v4 4)地带性分异因素的主导作用使地带性单位的空间变化)地带性分异因素的主导作用使地带性单位的空间变化具有不可逆性和南北半球对称的特点,彼此之间更替是逐具有不可逆性和南北半球对称的特点,彼此之间更替是逐渐的,没有鲜明的界线。渐的,没有鲜明的界线。v5 5)目前一般采用的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是
42、:带)目前一般采用的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是:带-地带地带-亚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次亚地带。44v 带的概念:带是最高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带的概念:带是最高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中国综合自然区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划指出,带指出,带“按地表热量的分布及其对自然界的影响划分按地表热量的分布及其对自然界的影响划分”,进一步的判断标准是,同一带中,一地的水分状况如果改变到与进一步的判断标准是,同一带中,一地的水分状况如果改变到与另一地相近则两地的土壤、生物发展方向、土地利用方向大体相另一地相近则两地的土壤、生物发展方向、土地利用方向大体相同(即同一带中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相差不多)。同(即同一带中土地自然生产
43、潜力相差不多)。v每一带具有一定的辐射差额,及与热量条件有关的地理条件相同,每一带具有一定的辐射差额,及与热量条件有关的地理条件相同,如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地貌过程的特有方向和韵律,大气环流、如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地貌过程的特有方向和韵律,大气环流、蒸发力、植被生长、动物迁移的特点相对一致。蒸发力、植被生长、动物迁移的特点相对一致。v一般划分带时,通常是在地理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使用以气候指一般划分带时,通常是在地理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使用以气候指标为主导标志的综合标志作为确定带界线的依据。标为主导标志的综合标志作为确定带界线的依据。带的具体划分,各学者见解不一(带的具体划分,各学者见解不一(P110
44、,表表3-1)。目前公)。目前公认的划分图式为:寒带、亚寒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认的划分图式为:寒带、亚寒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赤道带。热带、热带和赤道带。4546v地带的概念:地带的概念: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给地带定义(初稿)给地带定义为,每一个地带包括一个可以代表自然界水平分异的特征为,每一个地带包括一个可以代表自然界水平分异的特征的土类和植被群系纲。的土类和植被群系纲。v所谓代表性土类,是指正常发育于平地上的自型土。所谓代表性土类,是指正常发育于平地上的自型土。v代表性植被群系纲指生长在排水良好、土壤机械组成粗细代表性植被群系纲指生长在排水
45、良好、土壤机械组成粗细适中的平地上的天然植被。适中的平地上的天然植被。v具有这样特征的土类和植被群系纲的地域,在气候上具有具有这样特征的土类和植被群系纲的地域,在气候上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v在同一地带内还有相似的隐域性土壤、植被和垂直带结构,在同一地带内还有相似的隐域性土壤、植被和垂直带结构,地貌外营力、化学元素迁移、潜水和地表水、动物界和自地貌外营力、化学元素迁移、潜水和地表水、动物界和自然现象也应相同。然现象也应相同。v由于地形起伏变化,每一个地带有从属性的景观和垂直带,由于地形起伏变化,每一个地带有从属性的景观和垂直带,它们与平地的显域景观不同,分布上不占
46、优势。它们与平地的显域景观不同,分布上不占优势。v在山区山地应根据垂直带谱来确定其所属地带。在山区山地应根据垂直带谱来确定其所属地带。v地带的划分:主要根据土壤和植被来划分,同一地带内具有地带的划分:主要根据土壤和植被来划分,同一地带内具有相同的植被型和土类。在植被型和土类不一致时,必须具体相同的植被型和土类。在植被型和土类不一致时,必须具体分析。分析。v地带界限的确定:建立在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的主导指标法,地带界限的确定:建立在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的主导指标法,是目前最切实可行的确定地带界线的方法。是目前最切实可行的确定地带界线的方法。v通常采用土类、植被型和景观型的分界线作为确定地带界限通常
47、采用土类、植被型和景观型的分界线作为确定地带界限的标志,但由于目前大、中比例尺类型图比较少,因此实际的标志,但由于目前大、中比例尺类型图比较少,因此实际工作中不得不求助某些气候指标,如:某些温度指标(如生工作中不得不求助某些气候指标,如:某些温度指标(如生长季积温)、某些长季积温)、某些 有意义的水热的指标(如辐射差额、降水有意义的水热的指标(如辐射差额、降水和蒸发的比例)。和蒸发的比例)。v某些间接反映景观特征的气候指标(如年平均温度等和水热某些间接反映景观特征的气候指标(如年平均温度等和水热系数)则只有参考价值。系数)则只有参考价值。v总之,在划界时应对总之,在划界时应对 具体区域作具体分
48、析来选取划界指标。具体区域作具体分析来选取划界指标。48v 过渡地带的问题:地带划分中在基本地带之间常存过渡地带的问题:地带划分中在基本地带之间常存在作过渡地带,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在作过渡地带,一般分为两种情况v(1)各自然地理成分和地理综合体本身彼此镶嵌互相过)各自然地理成分和地理综合体本身彼此镶嵌互相过渡。(渡。(2)两个基本地带的成分特别是植被成分混杂在一)两个基本地带的成分特别是植被成分混杂在一过渡地带内。过渡地带内。v 对过渡带的处理办法通常有两种:对过渡带的处理办法通常有两种:v一是把过渡带平分为二,但界线确定需要深入研究;一是把过渡带平分为二,但界线确定需要深入研究;v二是把过渡带
49、划作独立的地带或亚地带,此时地带范围大二是把过渡带划作独立的地带或亚地带,此时地带范围大小的定量指标具有一的参考意义。小的定量指标具有一的参考意义。v地带的进一步划分:基本地带通常划分为南、中地带的进一步划分:基本地带通常划分为南、中、北三个、北三个亚地带。亚地带。v过渡地带通常划分为南北两个亚地带过渡地带通常划分为南北两个亚地带。49v亚地带和次亚地带的概念:亚地带和次亚地带的概念:v亚地带是地带范围内亚地带是地带范围内 少数组成成分中出现地带性少数组成成分中出现地带性质变,而在其他组成质变,而在其他组成 成分中发生量变的区域。成分中发生量变的区域。v次亚地带是地带范围内各组成成分和整个区域
50、自然次亚地带是地带范围内各组成成分和整个区域自然特征的局部的更次一级的地带性变化的区域。特征的局部的更次一级的地带性变化的区域。v亚地带和次亚地带的划分,目前研究很不够,具体亚地带和次亚地带的划分,目前研究很不够,具体的研究方案更少见。的研究方案更少见。vP113P113图表图表3.23.2为前苏联的一个划分方案。为前苏联的一个划分方案。50v 该图式表明,某些亚地带和次亚地带的进一步划分,主要是以该图式表明,某些亚地带和次亚地带的进一步划分,主要是以局部的土壤标志或植被标志作依据。局部的土壤标志或植被标志作依据。v而另一些亚地带和次亚地带则是以植被型化分为亚型和群系纲作为划而另一些亚地带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