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第五章 社会态度(态度与偏见)社会态度(态度与偏见)对事对物的内在体验对事对物的内在体验内容提要 态度概述 态度理论 态度的测量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偏见一、态度的概述态度的定义态度的特性态度的构成要素1.态度的定义态度的定义 G.Allport: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Krech:认为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Fridman: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u态度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
2、在心理状态: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 态度的构成具有一定结构 态度具有比较持久的稳定性,能够持续一定的时间而不发生改变 作为态度的心理状态是内在的,存在于个体自身内部的,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2.态度的特性态度的特性E态度具的特性:社会性主观经验性动力性3.态度的构成要素态度的构成要素态度具有认知、情感和行动三种彼此相互联系的成分: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态度的行为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内在反
3、应倾向,是个体做出行为之前所保持的一种准备状态。8认知成分 事 实 信 念 观 点 知 觉 理 解行为成分 意 向 倾 向 偏 好情感成分 评 价 情 感 情 绪外显行为 态度三个成分之间的关系态度三个成分之间的关系二、二、态度理论态度理论 强化论观点认知论观点功能理论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强化论观点古典条件反射理论的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研究学习理论的研究刺激1(樟脑丸)刺激2(到祖母家)愉快的感觉刺激1(樟脑丸)愉快的感觉(重复匹配刺激1和刺激2之后)AB经典条件作用对态度对象的行为(例对态度对象的行为(例如与不同种族的孩玩耍)如与不同种族的孩玩耍)正强化或惩罚(正强化:父正强化或惩罚(正强
4、化:父母的赞许;惩罚:父母的反母的赞许;惩罚:父母的反对)对)对态度对象的正对态度对象的正面或负面的态度面或负面的态度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学习理论 人的态度和其它行为习惯一样,都是后天习得的。态度的学习机制:联结,把特定的态度与某些事物联系在一起;强化,受到奖励也有助于我们形成对某些事物的态度;模仿,通过模仿榜样人物的态度而形成,如孩子经常模仿父母的政治与种族态度。专栏:与可口可乐相联系的文章好专栏:与可口可乐相联系的文章好对联结机制在态度形成中起主要作用的直接证明来自Janis(1965)的报告。他让大学生读4篇不同主题的有说服力的文章,一部分学生在读文章的时候主试给他们可口可乐喝,另一部
5、分的被试则没有这样的待遇,结果有可乐喝的学生受4篇报道的影响大,如下表4-1:主题 有可乐 无可乐 癌症治疗 81%62%军队规模 67%43%卫星计划 55%30%立体电影 67%60%和美好的经验联结在一起,使我们的态度更积极和美好的经验联结在一起,使我们的态度更积极认知论观点(一)紧张减缓理论研究 通常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如下几种:1、改变认知,使之与自己持有的其他认知保持一致。2、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与其他认知保持一致。3、增加新的认知,改变失调的状况,使原来认知之间的矛盾得到合理的解决。(二)归因理论的研究(三)社会判断理论功能理论以卡茨的理论为主:1、工具性、调适性或功利性的功
6、能。2、自我防御的功能。3、认识的功能。4、价值表达的功能。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u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是由科尔曼于1961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人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1、服从。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叫作服从。2、认同。认同是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人,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要求相一致。3、内化。态度改变进入内化阶段以后,个体就完全地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三、三、态度的测量态度的测量 量表法(一)等距量表(二)总加量表 (三)语义分化量表问卷法 根
7、据问卷形式上的特点,可将问卷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投射法行为观察法生理反应法四、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四、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一、态度的形成一、态度的形成(一)环境因素的影响 1、社会环境的影响 2、家庭的影响 3、模仿与观察学习 4、团体的影响(二)个体的学习 1、古典条件作用理论与联想学习 2、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与强化学习 3、同伴的影响二、态度的改变二、态度的改变(一)劝说宣传法 1、传播者的特性:(1)专家身份。(2)社会身份。(3)吸引性。(4)相似性。(5)可信赖性。2、信息的传播:(1)单方面传播与双方面传播(2)信息传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3)信息传播的渠道 3、被劝说者因素(1)原
8、有态度。(2)人格特点。(3)被劝说者的信息加工。4、情境因素:(1)信息繁多的情境。(2)令人分心的情境。(3)信息重复的情境。(二)角色扮演法(三)团体影响法 (四)活动参与法专栏:态度改变的团体实验专栏:态度改变的团体实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食品紧张,美国政府希望说服家庭主妇能购买美国人一向不欢迎的食品牛心、牛肾等动物内脏。为了寻找最有效的说服方法,心理学家为此做了专门的实验。他们把一批家庭主妇分为两组,对一组用传统的说服方法,向她们介绍这些食物的营养价值,说明国家的困难,同时还赠给每人一份烹调食谱;对另一组家庭主妇,则组织她们集体讨论,让每个人都发言,最后由大家作出食用内脏的决定
9、。一段时间后,经调查发现,听讲组的只有3的人被说服;而团体决定组的却有32的人开始食用内脏。另一个实验是针对刚生育的产妇。由医生劝一部分产妇说,为了婴儿健康,要每天给婴儿吃鱼肝油和橘子汁;对另一部分产妇,则由医院规定,出院后必须每天坚持给孩子吃上述食品。待一个月后复查,由医生劝说的产妇只有部分人照办,由医院规定的产妇几乎都照办。思考题 态度决定行为吗?五、偏见五、偏见u偏见(prejudice)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u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偏见与态度有关,但偏见又不同于态度。偏见是与情感要
10、素相联系的倾向性,它对他人的评价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之上,而不是认识上。社会生活中两种主要的偏见社会生活中两种主要的偏见性别偏见性别偏见针对女性的一种偏见,源于古希腊的厌女症,并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认为女性是邪恶的象征,所以在社会生活中贬低女性的地位。经过了多年的演变,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有很大的市场,比如尽管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女性在竟争力和成就动机方面不比男性差,但还是有人坚持这种观点。性别偏见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性别歧视,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性别主义(Sexism)。种族偏见种族偏见:指人们对来自其他种族的人的偏见。由于交流的受限制以及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以及地区的人们常常会对自己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式有一种偏执,认为自己所属国家或团体的一切都是标准的,而与自己不同的是无法接受的。种族偏见会导致种族歧视,比如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产生偏见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社会化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人易产生并固守偏见偏见和某些独特的心理作用与心理感受有关偏见产生的结果自我实现预言性别角色:在社会中还存在着对女性的许多偏见,这种偏见对于形成女性心理和女性性别角色有着很大的影响。疏离:社会的隔离会导致并强化偏见,而偏见又反过来会增加隔膜和疏离。偏见的消除 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