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经济概论 第七章 第一节 生产国际化与跨国公司的发展 第二节 跨国公司的特征 第三节 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七章跨国公司与世界经济 生产资本的国际化与生产国际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生产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在社会生产过程日益突破国界、不断向国际范围延伸并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中,分工合作超越国界并在国际上进行拓展。当一国的社会生产过程超越国家和民族的狭隘范围变为国际性社会生产过程,国别的社会化生产发展成为国际性的社会化生产时,这就是生产国际化的本质。第一节、生产国际化的表现 生产资本的国际流动是指资本跨越国界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过程,是资本的一种跨国运动形态。货币资本国
2、际流动的形式主要是国际间接投资,生产资本国际流动的主要形式是国际直接投资,商品资本国际流动的主要形式则是国际贸易。其中,生产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化)即国际直接投资在资本国际化的各种形式中处于基础地位,能促使实体资源转移,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说,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生产资 本的国际化及其载体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第一节、生产国际化的表现 跨国公司是生产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同时又是生产国际化的主体。生产经营活动跨国化是跨国公司经营方式的基本特征。一方面,跨国公司为追求最大利益,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并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建立起庞大的一体化国
3、际生产体系,把各个国家的生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跨国生产与经营,通过其市场的内部化打破了各国市场的壁垒与国家之间的封闭,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国际化的发展,形成了范围更为广泛的国际生产体系,并使国际化生产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特征。一、生产国际化的表现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又称国际司(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全球公司(global corporation),是指以母公司为基础,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在两个或更多的国家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从事国际化生产或经
4、营的企业。根据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的定义,跨国公司需要具备的要素是:(1)必须是一个经营实体。跨国公司是由母公司及其海外分支机构组成的联合与非联合企业。(2)必须具有一个统-的决策体系。母公司被定义为通常以拥有股本金的方式来控制本国以外地区的其他实体企业,因而与海外分支机构拥有共同的政策和统-的战略目标。(3)企业的各个实体,包括母公司、子公司及附属企业,分享权利,并分担责任。二、跨国公司的定义 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主要有重商主义、关税保护论、幼稚产业保护论、超贸易保护论和战略性贸易保护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贸易保护的政策主张。(一)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 重商主义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
5、历史阶段,从15 世纪到16世纪中叶 为早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无论旱期重商主义还是晚期重商主义,核心命题都是如何通过开展对外贸易来实现国家富强。二、保护贸易政策 1.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期(19世纪下半叶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跨国公司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西欧各国为了对殖民地进行掠夺性贸易而设立的特许公司,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虽然它们在本质上仍属于贸易公司,与从事国际化生产的跨国公司相距甚远,但是由于它们已经具备跨国经营的某些特点,可以视为跨国公司的雏形。三、跨国公司的发展2.跨国公司的缓慢发展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受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创
6、伤和1929-1933 年大萧条的影响,世界性的金融秩序变得混乱,从而导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直接和间接投资徘徊不前,增长缓慢。1913-1938年的25年间,全球国际投资总额仅增长了0.6%。当时,大部分对外扩张的跨国公司属于技术先进的新兴工业领城,或者是生产大规模消费品的行业,为了加强国际竞争力,这些公司往往先在国内进行兼并以壮大实力,再向外扩张,不断到海外建立子公司。英国187家制造业大公司在海外的分支机构从1913年的116家增至1919年的180家,1929年增至467家,1939 年增至715家,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跨国公司虽然发展级慢,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美国更是如此。三、跨
7、国公司的发展 然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跨国公司虽然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它们既没有统一的全球战略,也没有全球化的经营管理体制,其从事跨国经营的目的仅仅在于保持和扩大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市场,为母公司的利益服务。三、跨国公司的发展 3.跨国公司的高速发展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跨国公司在广度和深度上的空前发展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此有学者认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三、跨国公司的发展 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资料显示,截至1969 年,主要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共7 276家,其国外子公司达27 300家;而到1978年,主要发达国
8、家跨国公司的数目发展到10 727家,子公司达到82 266家。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美国187家制造业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平均每年增加900多家;英国47家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同期平均每年增加850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递增速度加快。20世纪60年代末期,日本67家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平均每年增加200家以上。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跨国公同子公司的增加速度有所降低。三、跨国公司的发展 在跨国公司规模方面,1971 年年均销售额10亿美元以上的制造业(含石油业)跨国公司有211家,1976年相同规模的跨国公司已达422家,5年时间翻了一番。同时,在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整个世界的生产主要
9、集中在几家或十几家巨型跨国公司手中。例如,1980年农机工业世界销售总额的80%以上集中在11家跨国公司手中。在10家规模最大的计算机跨国公司总的销售额中,仅IBM一家就占了将近一半。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在一些工业部门中,跨国公司不仅控制了国内市场,而且控制了相等份额的世界市场。三、跨国公司的发展4.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发展的新特点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又出现了新的扩张浪潮,并呈现出新的特点:(1)企业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企业跨国并购(cross-border mergers&aquistions)是指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
10、,将另一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收买下来。三、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并购作为一种比较复杂的跨国经营行为,可以分为横向并购(水平式并购)、纵向并购(垂直式并购)和混合并购。横向跨国并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生产或销售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并购,其目的是提高企业的世界市场份额,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寡头垄断力量。纵向跨国并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处于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并购,并购双方一方是原材料供应者,另一方是产成品购买者。混合跨国并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在不同行业之间的并购,其目的在于减少单-行业经营风险,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在世界市场的整体实力。三、跨国公司的发展
11、(2)除了股权式并购外,非股权参与方式的国际战略联盟的扩展也越来越盛行,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形式。所谓国际战略联盟(transnational strategic llinces),是指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根据对世界市场的考察和公司自身的战略目标,通过协议进行联合或合作的经营方式。按战略联盟协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资源补型、市场销售型和联合研发型三种。三、跨国公司的发展(3)跨国公司间技术合作及研究与开发(R&.D)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跨国公司技术合作的加强和R&.D的国际化是国际生产和竞争格局变化的客观反映。20 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化生产已越来越成为涉及高新产业的知识密集型生产。这
12、都必然增加跨国公司研发的预算支出。同时,由于技术进步的加快,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生产成本增大,使市场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增加。跨国公司为了增强对市场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力求建立公司间的技术合作,实行R&.D国际化.三、跨国公司的发展 1.实行统一的经营管理 跨国公司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配置,并把研究与开发、采掘、提炼、加工、装配、销售以及服务等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伸向世界各地,而把最高决策权保留在跨国公司母公司。母公司对整个公司的投资计划、生产安排、价格体系、市场安排、利润分配、研究方向以及其他重大决策分担责任。第二节、跨国公司的特征 2.向综合多种经营发展 多种经营给跨
13、国公司营销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增强垄断企业总的经济潜力,防止“过剩”资本的形成,确保跨国公司安全发展,有利于全球战略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资金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各种生产要素和副产品的利润率;便于分散风险,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充分利用生产余力,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增加利润;能节省共同费用,增强企业机动性。第二节、跨国公司的特征 3.以不断开发新技术为发展动力 高科技是“未来世界经济的引擎”,故跨国公司之间在这方面展开了一场较为激烈的角逐,更尖锐地表现在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贸易摩擦上。跨国公司在新的国际分工中,若要保持优势,或从一种优势转向另一种优势,就必须在研究与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
14、产品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跨国公司注重生产工艺的研究,几乎每个跨国公司都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并得到政府的财政资助。跨国公司对于研发的重视使其在新技术部门占据领先地位。第二节、跨国公司的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如汽车、石化、制药和电子工业等,几乎全部为跨国公司从利用价格竞争手段转向以非价格竞争手段来争夺世界市场。非价格竞争是指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增加花色品种,改进商品包装及装潢、规格,改善售前售后服务,提供优惠的支付条件,更新商标牌号,加强广告宣传和保证及时交货等手段来提高产品的素质、信誉和知名度,以增强商品的竞争能力,扩大商品的销路。第二节、跨国公司的特征 4.内部贸易占
15、据重要地位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是指跨国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以及国外子公司相互之间在产品、技术和服务上的交易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断发展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日益呈现出巨大的重要性,不仅对国际贸易体系和贸易方式而且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国际贸易相比,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有以下特点:第二节、跨国公司的特征(1)一般来说,在研究与开发密集度较高的产业部门中的公司内部贸易比研究与开发密集度低的部门高。公司内部贸易呈现这种特点主要在于,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从事海外经营活动是因为它们在技术和管理上拥有某些优势,而这些优
16、势的获得往往是以付出高昂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为代价的,因此为了保持企业在技术和管理上的垄断优势,为了不使已付出的高昂代价付之东流,将所有交易都在公司内进行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第二节、跨国公司的特征(2)公司内部贸易的产品构成主要是最终产品,其次是有待加工和组装的中间产品。系统的研究证明,公司贸易的内部化率与产品的加工程度成正比,即产品的加工程度越高,其内部化率也越高;反之,则内部化率越低。(3)公司内部贸易的价格不因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而是采用转移价格的方式进行。第二节、跨国公司的特征 5.跨国公司内部的垂直分工与混合型经营趋势 跨国公司经营结构由单-经营向综合经营发展,由单一产品市场
17、扩展向市场扩展与品种扩展相结合发展。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经营一个共同产品的横向分工经营模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几乎是跨国公司唯-的经营结构。这种横向分工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产品生产的区位多元化,即由跨国生产部分替代国际贸易。如今,这种经营模式仍为相当数量的大型跨国公司所采用,尤其是饮料和食品行业的跨国公司。第二节、跨国公司的特征 世界市场供求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的上升趋势促使跨国公司进一步调整经营结构,形成跨国公司内部的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的垂直分工关系。垂直分工使跨国公司通过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上下游的内部供求关系,全面控制交易成本,提高原材料供应的可靠性及市场需求的稳定性。垂直分工
18、已从行业层次发展到了工序层次。跨国公司内部母子公司之间不同工序的垂直分工结构有助于跨国公司更灵活地综合利用不同区位的要素禀赋,即将不同生产工序按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劳动密集等要求分布于相应的区位,从而获得最优的综合产出效应。第二节、跨国公司的特征 20世纪60年代,跨国公司多元化经营以混合型经营结构为标志,取得了较大发展。所谓的混合型经营结构是最为成熟的多元化经营模式,公司内部既可能是垂直分工与横向分工的混合,更可能是无相关性的一组产品或行业的混合。混合型经营结构创新的基本目的是规避单一 的产品或行业经营的风险。通过选择相关性较低的产品和行业实施多元化经营,可以不至于因某行业市场的不景气而影响
19、企业的整体经营。第二节、跨国公司的特征 6.跨国公司的简单一体化与复合一体化趋势 实施简单-体化战略的跨国公司,将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工序转移到国外子公司,这些国外子公司一般位于在劳动力资源方面具有区位优势的国家,跨国公司通过股权或非股权安排对子公司加以控制。简单-体化这种分工形式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第二节、跨国公司的特征 简单一体化战略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般适合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服装和玩具等行业,也适合于资本密集型行业中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如电子产业中的半导体等。近年来,简单一体化战略扩展到了信息服务业,如数据录人等简单劳动密集型服务,以及编制程序等技术劳动密集
20、型服务。第二节、跨国公司的特征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跨国公司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更加重视提高其竞争能力,以确保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采取复合-体化战略,即尽最大可能从不同区位的分工中得益。具体说就是,跨国公司将生产和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融资、研发、培训、零部件生产、分销、会计等,分配给在各个环节上最具优势的国外子公司去完成。这使跨国公司的内部国际分工发展到了生产一体化的新阶段,推动了全球范围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第二节、跨国公司的特征 7.战略合作与网络垄断成为国际分工的新形式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仅跨国公司内部的国际分工发生了
21、重大变化,而且跨国公司之间的国际分工也出现了新的趋势。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与网络垄断成为国际分工的新形式。20世纪90年代,跨国的战略合作明显增加,跨国公同之间的战略联盟与兼并收购成为跨国公司加强竞争能力的两种不同的重要方式。战略联盟是大型跨国公司发展出来的一种股权的或非股权的分工合作形式,-般由两个以上跨国公司在投资、研发、生产和市场等方面分工合作去对付其他竞争对手。第二节、跨国公司的特征这种分工合作形式的实质是“协调”,而不是“控制”,有无股权已不是关键所在。近年战略合作之所以发展很快,其主要原因是这种合作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分摊巨额研发费用、迅速拓展市场,是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时代超强竞争
22、格局的反应。从现状看,企业跨国联盟主要有以下几种形态:(1)合并式联盟:出于对国际市场的预期和公司经营目标的考虑,采取-种长期性合作与联盟的经营方式;(2)互补式联盟: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发新产品,提供最佳服务;(3)项目式联盟:为获取高附加值及高科技领域的垄断地位而采取单项或多项合作。第二节、跨国公司的特征 跨国公司促进了生产社会化和国际专业化,加深了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国际化,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跨国公司的作用主要是: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跨国公司是先进技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有影响第三节、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分支
23、机构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其经营活动渗透到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跨国公司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跨国公司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二)跨国公司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三)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本的国际流动;一、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发展,通过深化国际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国际化,生产国际化程度的加深是国际分工的发展密切联系的。而国际直接投资在国际分工的深化过程中起看重要的作用。它把原来集中于一国国内的基本生产过程分成一系列相对独立的环节,并将各个环节转移到不同的国家成地区进行,从而使过去市场自发形成的国际分工转向更多地由跨国公司进行的分工,使国际分工进一步
24、扩大和加强,生产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一)跨国公司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发展(1)通过国际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将子公司所在的国家纳入了国际分工体系,随着现代技术带来的跨国协调成本的降低,各国投资政策壁垒的消除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加强,跨国公司海外各生产点相互独立的传统组织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集中的研究与开发、集中的中间投入品筹措、集中的财务和金融安排等,日益成为跨国公司生产经营的普遍趋势。因此,跨国公司本身就形成了一种国际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也就是说,跨国公司体系内的职能分工从最初的国内与国外之分,转变为地区范围内的增值链上下或水平之分,向全球范围内增值链上下或水平间的分工过渡。(一)跨国公司推动了国际
25、分工的发展 于是,跨国公司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将不同国家的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分布于不同国家和区域的生产过程之间建立起高度一致的关系。现在,不仅跨国公司的国别属性难以确定,其产品的生产国属性也难以辨别,一种以价值增值链 为纽带的跨国生产体系已经形成。这不仅使生产要素的配置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使生产资本国际化在广度和深度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把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推进到了空前紧密的程度。(一)跨国公司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发展(2)通过在国家之间分散生产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等不同要素密集度的产品,跨国公司强化或改变了国际分工格局。在最合适的地方生产最恰当的产品,吸收东道国的区位
26、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跨国公司凭借其高额的利润加强了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一)跨国公司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发展(3)随着当代跨国公司生产专业化和分工协作空前发展,跨国公司的分工由产品层面细化到产品生产的不同工序或不同环节,形成不同国家分别生产某-产品的各个零部件,然后集中进行组装,或者是进口中间产品、加工组装成最终产品的不同工序、不同环节的产业内分工,甚至是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企业内分工。可见,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推动了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一)跨国公司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发展(4)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扩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正在努力与本土政治
27、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习俗融合,从本土化出发进行企业制度创新,在使企业适应地区市场竞争需要的同时,将新的竞争规则带到了本土文化中,逐渐把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纳人全球经济竞争中来,促进了全球生产和市场的一体化。而且跨国公司越来越独立于某个特定的国家,与多国经济竞争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市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国家与市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博弈产生了重要影响,并通过企业制度创新革新市场竞争规则,不断推进各国生产的国际化和一体化。(一)跨国公司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发展 然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国际分工本身就具有强制性和掠夺性。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经营策略,供应模式,投资区位等都是以实
28、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进行的经济活动往往同东道国的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不一致,进而造成负面影响,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利用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上的代势地位和强权,将广大落后国家经济逐渐改造成单一结物和畸形发展的殖民地经济,加深了这些国家经济的片面性、脆弱性和依附性,跨园公司成为一国控制和剥削其他国家的途径和工具。(一)跨国公司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外贸易迅速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跨国公司的急剧扩张,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扩大了国际贸易流量,由跨国公司引起的国际贸易在整个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带动和引起了机
29、器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等大量商品的输出和输入目前,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内部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0%60%,其内部贸易与外部贸易的总和占到了世界贸易总额的80%。(二)跨国公司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二是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地区分布变化,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流向,从产业结构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国际正接投资的主要行业是制造业。近20年来,跨国公司投资逐步向服务业倾斜,并由此推动了全球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从地理流向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由此推动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了很大比重。近年来,跨国公
30、司流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有所增长,由此带动的贸易量也呈上升趋势。(二)跨国公司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活动始终伴随着大量的资金运动和资本流动,其拥有和控制的巨额自有资金和外来资金、生产资本和借贷资本构成了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战略的驱使下,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大量的资金调拨、利润汇出和转移等业务频繁发生,跨国公司内部各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商品、劳务交易,技术使用费和管理费的偿付以及借贷、结算等活动,也经常会引起大量的资金运转和频繁转移,这些都加速了国际资本的流动。(三)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本的国际流动(1)跨国公司是
31、资本国际化的微观基础,跨国公司的投资体制是国际资本流动日趋活跃的微观渠道,跨国公司的投资体制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内部投资主要是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间的资金流动,比如子公司从母公司获得股权或贷款形式的资金,或从自身未分配的利润和折旧中提成。而外部投资则涉及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与外部市场间的资金流动,包括从本国的资本市场或金融机构获得外部融资,从东道国或国际市场获得外部融资。(三)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本的国际流动 也就是说,既可以从东道国的银行借款或通过其出售债券,也可以直接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获得贷款或进行债券化融资。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的跨国分布,使跨国公司的资金来源和资金流动具有资本国际流动的特征。就跨国
32、公司投资体制中内部化的部分而言,由于是公司系统内的资金流动,这部分资金的流动既不受国界限制,也不受地理上分割的市场限制,即使是在国际资本流动受管制的国家,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仍然是超越这种管制的。(三)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本的国际流动 近年来,跨国公司的投资呈现出外部化的倾向。也就是说,跨国公司的投资更多地来源于本公司系统外,更为重要的是,与以往跨国公司的外部资金多来源于母国资本市场或母国金融机构的情形不同,如今跨国公可外部融资的范围有所扩大,形式也更趋多样,直接构成了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跨国公司的投资体制对投资东道国的资本市场发育、发展乃至成熟具有促进作用,全球新兴资本市场的
33、崛起,离不开跨国公司在当地的分支机构的扩展。(三)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本的国际流动 2)跨国公司的国际并购浪潮促进了国际资本证券化。近年来跨国公司的跨国并购活动大多采用股权转换来实现。规模庞大的跨国并购交易刺激了股权资本的相互渗透,使各类股票、债券的国际发行比重逐年上升。国际资本的证券化意味着国际资本市场的日趋成熟和一体化,意味着国际货币资本流动的进-步发展。(三)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本的国际流动(3)跨国公司内部的国内机构与国外机构之间贷款与费用的支付、结算等业务通常引起大量的资金转移。同时,母公司从全球利益出发,一方面经常利用资金往来和借贷以统一安排调度头寸;另一方面为了投机获利或避免利率、汇率风
34、险,跨国公司经常参与各种金融衍生品交易,从而推动了国际资本流动,这一推动作用虽然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金融市场调节机制,但也容易增加风险和不稳定性,引起东道国和相关国家金融市场的动荡。(三)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本的国际流动 在促进全球科学技术进步方面,跨国公司的作用表现在对新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和对新技术的传播与扩散两个方面。二、跨国公司是先进技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1)为了能够进入和开拓他国市场,并迅速融入东道国经济,跨国公司必须具有技术优势、技术创新及新产品开发能力,以保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达到最大的获利目标。为此,跨国公司投入了大量的科研人员和巨额资金,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与新工艺的研
35、制。跨国公司对于科学技术的长期巨额投入形成了其在国际竞争中最重要的优势,并在当代世界的科技研究与开发活动中占据了垄断地位。先进的科学技术、高科技含量、差异化和个性化的产品,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国际竞争的一个有力工具,跨国公司也成为当代绝大部分先进技术的重要发源地。二、跨国公司是先进技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2)跨国公司凭借技术优势进人东道国市场,依靠技术优势在一个陌生的外部环境中生存发展,在此过程中,它们已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播和扩散了先进技术。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直接投资办厂,要伴随着具有先进技术的机器设备等资本品的进口和具有较高技术性能的中间产品或零部件的进口,隐含在其中的先进技术也相伴流人东道国;跨国公
36、司的分支机构通过对当地配套企业的订货要求或技术指导与援助,迫使东道国企业采用新技术,降低成本以提高生产效率;跨国公司还通过与东道国企业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向当地企业传授知识和技术。此外,受雇于跨国公司的当地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的流动,也为东道国带来了技术溢出效应。二、跨国公司是先进技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总之,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活动促进了先进技术、劳动技能、管理经验、组织技巧等在东道国的扩散,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在国家间的流动,缩短了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过程,对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扩散做出了贡献二、跨国公司是先进技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
37、资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占全球国际直接投资吸收量的比重为23%,2014年则增加到了30%。1980-1985 年,年均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资为126亿美元,2000 年流人发展中国家的外资达到2400亿美元。到了2014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资达到6814亿美元.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与生产转移,在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先进技术和加速其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摆脱单一的经济结构和贫困状况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但与此同时,跨国公司也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可归纳为积极影响和消
38、极影响。三、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 1.缓解了发展中国家资本和外汇的短缺 2.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 3.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 4.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创新(一)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1)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存量。一般而言,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多以新建的“绿地投资”方式为主。在这种方式下,跨国公司要向东道国注人大量资本,从而增加了东道国的资本存量。另外,无论是新建的“绿地投资”,还是收购合并的“褐地投资”,一般均会引致跨国公司的后续性 追加投资或辅助性投资,有助于东道国现有资本存量的增加。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国际直接投资的注入,增加了东道国的资本存
39、量,促进了东道国的资本形成。1.缓解了发展中国家资本和外汇的短缺(2)缓解了外汇短缺的矛盾。除资本短缺外,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和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由于需要大量资本品的投入,而其中一些又是自己不能生产而需要从国外进口的,因此,往往还会受到外汇短缺的严重制约,外汇短缺甚至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时期的“瓶颈。而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设厂,一方面以入股的形式带来了企业所需的部分设备,部分地缓解了设备引进所需资金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外国直接投资企业的产品绝大多数返回母公司或销往第三国市场,出口创造的大量顺差为先进技术的引进提供了条件,扩大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规模,满足了进口对外汇的需要,有力地级解了
40、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外汇短缺和进口需求旺盛的矛盾,增强了其经济自主能力。1.缓解了发展中国家资本和外汇的短缺 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最重要因素。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曾阐述了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同时还特别强调了“技术约束”的制约作用,技术不仅是一种特殊的、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对促进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2.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内部的研发与技术创新,它是一种投资、开发与研究的成果;二是外部的技术来源,包括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和投资活动中有意识的技术引进或无意识的技术扩散;三是“干
41、中学”,也称“边干边学”,它强调对知识的获取或“学习”是经验的产物,在生产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可以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干中学”式的技术进步大部分是从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滥中获得的。2.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 对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持续的技术进步主要不是通过科研投入或技术创新来实现的,而更多地是通过第二种和与之紧密相连的第三种方式获得的,通过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技术扩散、产业关联和自身的经验积累及“干中学”来实现的。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不仅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资本等有形资源,更重要的是为其带来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营销技巧等无形资源。这些无形资源通过技术的溢出和扩收效应,通过发展中国家的“干
42、中学”转换成了现实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效率和要素生产率。2.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 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发达国家是新技术的创造者,是新技术转化为新兴产业的推动者,因此,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要优于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其国际竞争的优势地位,发达国家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通过国际直接投资的途径,不断地把相对落后的产业或失去竞争力的传统产业向外转移,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产业为主向以制造业为主转变;而对于积极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国际直接投资又推动其
43、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型转变。3.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 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虽然设在母国之外的东道国,但其生产经营、企业管理、产品标准、价格制定等都完全受国际市场制约,必须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且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因此,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不仅是一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不只是一种资本的运作和要素的流动,更重要的是它所传递的国际市场信息和市场经济规律对发展中国家原有的经济理念和经济模式带来了冲击。首先,固守原有经济体制的运作机制,显然无法走进国际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外资企业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换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或完
44、善。4.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创新 其次,促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标准向国际标准靠拢,由于外国直接投资企业直接面对国际市场,因此,每-道生产工序、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要严格实行规格化和标准化生产,以保证产品质量符合国际市场的要求,为此,要通过各种形式对从事生产的工人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还要对生产工艺及程序等进行改进,同时,为外资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邮件和中间投人品的当地配套企业也面临着标准化的问题,并由此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质最标准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4.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创新 最后,外资企业通过管理“外溢效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相关企业的制度创新。通过外资企业生产经营和竞争技巧的示范作用,可以刺激
45、和带动东道国企业改善经营状况,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企业素质。与外资企业不存在关联的东道国企业,其间接的示范效应也同样存在。通过不同企业及产业间的各种联系,先进的管理知识被一层层地传递,并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对企业原有的运行机制产生影响。4.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创新 1.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造成发展中国家的依附性 3.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受到威胁(二)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 跨国公司是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发起者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传导者,在其将主要生产经营方向转向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利润大的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同时,也将一些技术相对落后、附加值小、耗能高的
46、劳动及资源密集型产品、零部件、加工工序,以及在国内市场萎缩的传统产业,在本国已经失去了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的污染产业转移到环境标准低、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获得了继续发展的空间,而发展中国家良好的自然环境则受到污染,平衡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1.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设在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往往把技术、国际市场销售和采购等关键环节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造成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技术、管理和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依附性。此外,由于跨国公司并不情愿把先进的技术扩散出去,发展中国家在引进项目的选择上也不具有主动权,因而在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中,发展中国家往往得不到所需的先进技术
47、。2.造成发展中国家的依附性 国际直接投资的进入,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对民族工业产生冲击和威胁。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利用合资、合作、独资和购并等方式逐步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甚至采取“蚕食政策”垄断了发展中国家的整个行业,以至于发展中国家的一些重要经济领域甚至经济命脉被发达国家跨国企业操纵和控制。在跨国公司强大的竞争压力下,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生存受到成胁,尚不健全的市场和脆弱的民族工业处于困境。3.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受到威胁 1.名词解释 跨国公司 国际战略联盟 企业跨国并购 2简述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3简述区分跨国公司的结构性标准的主要内容。4.简述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5.简述生产国际化分工与跨国公司内部化理论的联系。6.论述50世纪90年代后期的跨团公司所呈现的特点。思考题 1.陈漓高,杨新房,赵晓晨.世界经济概论.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2.沈明其.世界经济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张幼文,屠启刚,李刚.世界经济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崔日明,任靓.世界经济概论.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5.罗进.跨国公司在华战略.上海:复旦大学出社,2001.6.龚小玲.企业跨国并购的整合问题研究一以沃尔玛并购 1号店为案例.商,2015(30).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