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诲诲 人人 不不 倦倦17-2子曰: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译文译文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读解读解】钱穆钱穆论论语新解语新解本章孔子责习不责性,以勉人以勉人为学为学。子路为亲负米子路为亲负米17-3子曰: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读解读解】李泽厚李泽厚 论语今读论语今读【读解】一方面,“性相近,习相远。”另一方面,“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句话是密切相关的。“性相近,习相远”是对我们一般人,或者借用孔子在雍也篇里的词语,叫做“中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而言的。所有的中人 天赋
2、都差不天赋都差不多多,只是因为后天的教养习染不同而相差很远后天的教养习染不同而相差很远了。但“上知”与“下愚”的人却是无法改变的。因为“上知”就是“生 而知之者,是天才,生来就有某种天赋才能,而 不是靠后天教养才取得的。而“下愚”则是“困而不学,民斯为 下矣”的人。即便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困难了都遇到困难了都还不愿意学习还不愿意学习,这 样的“下愚”,你有什么办法去改变他呢?所以,中人是性相近,习相远。而唯有上智和下愚的人是不 可政变的。译文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评析评析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实行“有教有类有教有类”,即教育仅限于贵族阶层,由贵族垄断。孔子却向这种贵族
3、垄断教育发起挑战,提出了“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即“教无类”,亦即主张人人有受教育权人人有受教育权,不分贵贱、贤愚、贫富、地域,都可以入学。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见7.7)意思是说,只要只要是来拜我为师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他的。是来拜我为师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他的。这是对“有教无类”最好的注释。15-39子曰:子曰:“有教无类。有教无类。”【读解读解】从孔子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富有如冉有、子贡,贫穷如颜 渊,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卑贱出身如仲弓,勤奋刻苦的如颜渊,懒 惰贪睡如宰予,都成了孔门的弟子,并无贵贱亲疏的区别无贵贱亲疏的区别。孔子的弟子的出身确实很“杂”。七十二贤人中,
4、属于贵族出身的只有四人,平民子弟居多,甚至连颜涿聚这样的“梁父之大盗”(吕氏春秋尊师)也列入其中。所以南郭惠子曾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说:“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隐括(用以矫正斜曲的器具)之侧多之侧多枉木枉木,是以杂也。”孔子就是这样诚诚恳恳教育前来求学的人。孔子不愧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7-25子以四教:文(子以四教:文(1)、行()、行(2)、忠)、忠(3)、信()、信(4)。)。【读解读解】皇疏:“李充曰:其典籍辞义谓之文。孝悌恭睦谓之行。为人臣则忠。与朋友交则信。此四者教之所先也。故以文发其蒙,行以积其以文发其蒙,行以积其德
5、,忠以立其节,信以德,忠以立其节,信以全其终也全其终也。”注释注释(1)文:文献、古籍等。(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11-3德行(德行(1):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言语(2):宰我、子贡。政事():宰我、子贡。政事(3):冉有、季):冉有、季路。文学(路。文学(4):子游、子夏。):子游、子夏。注释注释(1)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2)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3)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4)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7-34子曰:子曰
6、:“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注释注释】若:如果说,至于,连词。岂敢:怎么敢,哪能敢。抑:只是,表示转折的连词。云尔已矣:如此罢了,复合语气词。公西华:即公西赤。正唯:正是,正因为。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子亦有异闻乎?”对曰:对曰:“未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学诗诗乎?乎?对曰:对曰:未也。未也。不学不学诗诗,无以言。,无以言。鲤退而学鲤退而学诗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7、曰: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学礼乎?对曰:对曰:未未也。也。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问一得三,闻诗诗,闻礼,又闻君子之,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远其子也。”【注释注释】陈亢():即陈子禽。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异闻:特殊的教育。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趋:小步快走,在人面前表示恭敬。庭:庭院。无以言:不善于说话。立:立足于社会。斯:这。远:作动词,疏远,指不偏爱。【读解读解】诗礼传家诗礼传家 过去很多文化人家的厅堂里都挂着“诗礼传家”的匾额,这 来源大概也就起于孔子对自己
8、儿子的教育了吧。而我们看到,孔子对于儿子学诗学礼的要求,的确也不 是什么与众不同的教育。在泰伯篇中,孔子就曾经说过:“兴 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阳货篇中,孔子又要求学生 们说:“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所以,要求 学诗也好,学礼也好,都是对学生们的普遍教育普遍教育,而不是什 么家传秘诀。这一点也再次证明了圣人“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卫灵公)的教育方针。7-8子曰:子曰:“不愤(不愤(1)不启,不悱()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也。”注释注释(1)愤:苦思冥想而
9、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2)悱:音,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3)隅:角落。(4)复:再次教育。5-9子谓子贡曰: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女与回也孰愈(1)?)?”对曰: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2),赐也闻一以),赐也闻一以知二(知二(3)。)。”子曰:子曰:“弗如也。吾与(弗如也。吾与(4)女弗如)女弗如也。也。”注释注释(1)愈:胜过、超过。(2)十:指数的全体,”(3)二:旧注云:“二者,一之对也。”(4)与:赞同、同意。评析评析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勤于学习,而且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汇贯通知十,推知全体
10、,融汇贯通。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扬。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业上尽可能地事半功倍。钱穆钱穆论语新解论语新解 吾与女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此与字有两解。一谓我与汝均不如。一谓我赞许汝能自谓弗如。此当从前解。孔子既深喜颜渊之贤,又喜子贡能自知弗如,故曰:我与汝俱不如,盖亦以慰子贡。或曰:孔子无常师,好古敏求,集其大成,可谓艰矣。颜渊得之于孔子,不俟旁求。又其天姿高,过此以往,殆不可测过此以往,殆不可测。孔子自言不如,乃要其将来。此弥见圣人之谦意圣人之谦意。此章不仅见孔门之多贤,亦见孔子之胸襟,与其亦见孔子之胸襟,与其当时心情之欢悦。当时心情之欢悦。两千
11、五百年前一大教育家之气象,与夫其师弟子间一片融和快乐之精神,尽在目前矣。又按:世视子贡贤于仲尼,而子贡自谓不如颜渊。孔子亦自谓不如颜渊。然在颜子自视,或将谓不如子然在颜子自视,或将谓不如子贡。贡。【读解读解】李泽厚李泽厚 论语今读论语今读1-15子贡曰:子贡曰:“贫而无谄(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子曰:“可可也。未若贫而乐(也。未若贫而乐(2),富而好礼者也。),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子贡曰:诗诗云,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3),其斯之谓与?,其斯之谓与?”子曰:子曰:“赐(赐(4)也!始可与言也!始可与言诗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已矣
12、,告诸往而知来者(5)。)。”注释注释(1)谄:音,意为巴结、奉承。(2)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4)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5)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3-8子夏问曰: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兮。(。(1)何谓也?)何谓也?”子曰:子曰:“绘事后素(绘事后素(2)。)。”曰:曰:“礼后乎?礼后乎?”
13、子曰:子曰:“起予者商也(起予者商也(3),始可),始可与言诗已矣。与言诗已矣。”注释注释(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论语讲要论语讲要 马融注:“倩,笑貌。盼,动貌。绚,文也。”诗经毛亨传:“倩,好口辅。盼,黑白分。”口辅,是指面颊。黑白分,是眼球黑白分明。巧笑倩兮,巧好的一笑,面颊便展露美的笑容。兮,是语助词。美目盼兮,美目一转动,黑白分明,十分灵活。素以为绚兮,素,是指面颊与美目素,是指面颊与美目。绚
14、,是指笑倩绚,是指笑倩盼动盼动的情况。有这样美好的面目,始有笑倩盼动之美。所以绘事后素,就是绘画之事后于素。这句话既是比喻,则知素是比喻美女的口辅美目素是比喻美女的口辅美目,这是美的素质美的素质。绘事比喻笑倩盼动绘事比喻笑倩盼动,这是美的姿态美的姿态。先有美质,而后有先有美质,而后有美姿美姿,故说绘画之事在素地之后。11-22子路问:子路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子曰:子曰:“有父兄在,如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冉有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子曰:子曰:“闻斯行之。闻斯行之。”公西华曰:公西华曰:“由也问由也问 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子曰:子曰:有父兄在有父兄在;
15、求也问;求也问闻斯行之闻斯行之,子曰:,子曰:闻斯行之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赤也惑,敢问。”子曰:子曰:“求也退,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注释注释】闻斯行诸:斯,代词,此指代道理。诸:“之乎”的合意。由:仲由,即子路。惑:迷惑,糊涂。赤:公西赤,即公西华。敢问:大胆地问个明白。敢:自谦之辞,有冒失,大胆的意思。兼人:一个人做两个人的事,喻好胜。【读解】对症下药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这既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也是对症下药。在雍也篇里,孔子曾经批评冉求画地为牢,裹足不前裹足不前,对 于道德学问抱退缩的态度,所以在这
16、里继续鼓励他前进。公冶长篇曾经记载说,子路听到什么还未能行动起来,就 又唯恐听到什么。反映出子路急躁冒进急躁冒进的性格,所以孔子要在这里压压他。告 诉他说,你的父亲和兄长都还在世听到什么应该先问问他们的 意见,然后才行动,而不要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17-19子曰:子曰:“予欲无言。予欲无言。”子贡问:子贡问:“子如不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子曰:“天何言哉?四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注释注释】天:上天,实指宇宙和自然界。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评析评析圣人有时候还真会开玩笑。教书先生突发奇想,居然说自己 不想讲话了。
17、不想讲话怎么教书呢?子贡自然而然地提出了疑问。圣人话锋一转,抬头望天。请问,天讲了什么呢?不是照样 运行四季,化育万物吗?原来,圣人并不是在开玩笑,也不是真的不想讲话,而是以 独特的方式引入正题,实行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学啊。【读解】说到不言,倒是圣人的老生常谈了,还是“敏于事而慎于 言”的问题。这方面的论述,我们在前面的有关篇章已谈得很多,其例证可说是不胜枚举,只不过还没有哪一处像这里这样推到极端罢了。至于说到“天何言哉?”,倒不只是孔子一人的看法。诗经 大雅文王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礼记哀公问说:“无为而物成,天之道也。无为而物成,天之道也。”春
18、秋繁露深察名号说:“天不言,使人发其意;弗为,天不言,使人发其意;弗为,使人行其中。使人行其中。”都是说的同样的意思。甚至包 话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和“大音希声大音希声”之 类的话,也都与“天何言哉?”有相通的精神。既然如此,我们又说这么多干什么呢?天何言哉?圣人何言哉?7-1子曰:子曰:“述而不作(述而不作(1),信而好),信而好古,窃(古,窃(2)比于我老彭()比于我老彭(3)。)。”注释注释(1)述而不作:述,传述。作,创造。(2)窃:私,私自,私下。(3)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谁,学术界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殷商时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贤大夫
19、”;有的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个人,有的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读解】他的“述”却是非常不简单,用朱熹的话来说,是“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其功则倍于作矣。之。其事虽述,其功则倍于作矣。”(论语 集注)9-15子曰:子曰:“吾自卫反鲁(吾自卫反鲁(1),然后乐正(),然后乐正(2),),雅颂(雅颂(3)各得其所。)各得其所。”注释注释 (1)自卫反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冬,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结束了14年游历不定的生活。(2)乐正:调整乐曲的篇章。(3)雅颂:这是诗经中两类不同的诗的名称。也是指雅乐、颂乐等乐曲名称。译文译文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乐才得
20、到整理,雅乐和颂乐各有适当的安排。”论语讲要论语讲要 这一章经文主要的意义是讲正乐正乐。皇侃疏:“孔子去鲁后,而鲁礼乐崩坏。孔子以鲁哀公十一年从卫还鲁,而删诗书,定礼乐,故删诗书,定礼乐,故乐音得正乐音得正。乐音得正,所以雅颂之诗各得其本所也。雅颂是诗义之美者。美者既正,则余者正,亦可知也。”【问题问题】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所选录的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或者说它们从哪含
21、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或者说它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明确明确】教育作用教育作用(1)、(2)教育对象教育对象(3)、教育内容教育内容(4、7)、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原则与方法(5、8、9、11)教师素养(教师素养(6、10、13、14、15)思考思考P55 课后练习一课后练习一“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
22、等教育原则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这些都说明孔子是肯定教育的育和方法,这些都说明孔子是肯定教育的育人功能的。因此,孔子是重视反映论、实人功能的。因此,孔子是重视反映论、实践论的。践论的。思考思考P55 课后练习二课后练习二1 1、孔子对学生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孔子对学生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如一课把握;如一课14.5 14.5 六课六课6.11 6.11 七课七课5.8 6.12 5.8 6.12 十二课十二课 11.13 7.11 5.7 11.13 7.11 5.7 等。等。2 2、孔子是针对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孔子是针对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对
23、学生进行品德和学业方面的培养的。如本课的进行品德和学业方面的培养的。如本课的11.22 11.22 讲品行修养方面的因材施教;讲品行修养方面的因材施教;11.3 11.3 讲在个人发展方向上因材施教。讲在个人发展方向上因材施教。思考思考P55 课后练习三课后练习三 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治态度恰恰相应。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而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而这些都是恢
24、复周礼的需要。这些都是恢复周礼的需要。1 1、述而不作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述而不作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社会要求。2 2、另一方面,述是作的前提,离开了对前人成、另一方面,述是作的前提,离开了对前人成果的吸收和学习,一切都是空谈。果的吸收和学习,一切都是空谈。3 3、述应该是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应该渗、述应该是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应该渗透个人的观点和倾向。透个人的观点和倾向。思考思考P55 课后练习四课后练习四孔子对弟子称名(一课孔子对弟子称名(一课16.116.1章)章)孔子在弟子面前自称称名(一课孔子在弟子面前自称称名(一课16.116.1章)章)弟子
25、对孔子多称弟子对孔子多称“夫子夫子”,少数时候称字(十,少数时候称字(十二课二课19.2419.24章)章)弟子在孔子面前自称称名(十一课弟子在孔子面前自称称名(十一课11.2211.22章)章)弟子在孔子面前称呼其他弟子时称名(十一课弟子在孔子面前称呼其他弟子时称名(十一课11.2211.22章章5.95.9章十三课章十三课 11.26 11.26章章 )弟子互相之间称字,自称称名(十五课弟子互相之间称字,自称称名(十五课12.512.5章章)论语记述编撰者对孔子弟子称字,个别称子论语记述编撰者对孔子弟子称字,个别称子(二课(二课1.2 1.2 六课六课 8.7 8.7章)章)思考思考P55
26、 课后练习五课后练习五词语解释:词语解释:行:将,即将。行:将,即将。期(期(j)j):一周年:一周年痛恨:痛心而惋惜。痛恨:痛心而惋惜。向来:从前,原先。向来:从前,原先。喻:晓谕,告知。喻:晓谕,告知。奖劝:鼓励奖劝:鼓励扶植:扶持培养。扶植:扶持培养。成就:造成,成全,使成功成就:造成,成全,使成功赞成:帮助成功。赞成:帮助成功。辱:敬辞,用在对方施于自己的行为动作之辱:敬辞,用在对方施于自己的行为动作之前,意为对自己这样做使对方受到了侮辱。前,意为对自己这样做使对方受到了侮辱。信中人物身份及关系信中人物身份及关系自明:陈师中的妹夫,已亡故。称其为自明:陈师中的妹夫,已亡故。称其为“渠渠
27、”(他(他),说明朱熹视其为晚辈。),说明朱熹视其为晚辈。令女弟:陈师中的妹妹,自明的寡妻。令,对对方令女弟:陈师中的妹妹,自明的寡妻。令,对对方亲属的敬称。亲属的敬称。丞相:陈师中的父亲。官至丞相,称其官爵是为了丞相:陈师中的父亲。官至丞相,称其官爵是为了表示尊敬。表示尊敬。老兄昆仲:陈师中的兄弟。称陈师中为老兄昆仲:陈师中的兄弟。称陈师中为“老兄老兄”,说明朱熹对陈的态度较为随意,表面视其为平辈,说明朱熹对陈的态度较为随意,表面视其为平辈,实际陈的身份比朱熹为低。(老兄是一种不拘礼节实际陈的身份比朱熹为低。(老兄是一种不拘礼节的称呼,用于上对下,表示亲昵。的称呼,用于上对下,表示亲昵。伊川
28、先生:称程颐的号,说明朱熹视程为长辈。伊川先生:称程颐的号,说明朱熹视程为长辈。译文译文:自明离开一年了,想起来真难过,好像昨天才自明离开一年了,想起来真难过,好像昨天才刚刚离开一样。刚刚离开一样。不知你的东西写完了没有?不知你的东西写完了没有?渠(自明渠(自明)所写下的道理,自然足以流传于世。)所写下的道理,自然足以流传于世。然而他说得前然而他说得前前后后的道理根据,也不能不让后人了解清楚。前后后的道理根据,也不能不让后人了解清楚。自明自明的家务事怎么样了?的家务事怎么样了?听朋友们说,你妹妹十分明礼,听朋友们说,你妹妹十分明礼,必定会赡养老人抚育幼儿,守节而终。必定会赡养老人抚育幼儿,守节
29、而终。这件事也请丞这件事也请丞相夫人(你妹妹她老妈)勉励帮助以成就之。相夫人(你妹妹她老妈)勉励帮助以成就之。假若自明死后为忠臣,而其家室活著是贞洁的女假若自明死后为忠臣,而其家室活著是贞洁的女子,这也是伦理道德上的一件美谈。我想你们兄弟,子,这也是伦理道德上的一件美谈。我想你们兄弟,一定会赞成这件事。一定会赞成这件事。昔伊川先生谈到这样的事时说:昔伊川先生谈到这样的事时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以世俗的眼光看待,伊川先生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以世俗的眼光看待,伊川先生的观点真是迂腐之言。然而从知识分子的观点看,才的观点真是迂腐之言。然而从知识分子的观点看,才知道伊川先生的观点是多么不可动摇。知道伊川先生的观点是多么不可动摇。况且丞相乃一代元老,知识界的领头人,言谈举况且丞相乃一代元老,知识界的领头人,言谈举止不可不慎重。止不可不慎重。既然我不巧知道了这件事,基于道义既然我不巧知道了这件事,基于道义,不能不说明白。,不能不说明白。没有直接登门造访,老兄你明白的没有直接登门造访,老兄你明白的,不知道我这样做是否唐突呢。,不知道我这样做是否唐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