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用文档精品实用文档系列 (标准 完整 实用 可修改) 探究式教学在物理习题课中的尝试 钱学森说:模型就是通过对问题现象的分解,利用我们考虑得来的原理吸收一切主要的因素,略去一切不主要的因素,所创造出来的一副图画。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物理问题模型是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堂上问题设计的好,能够简明扼要地帮助学生建立起物理模型,使学生准确地、清晰地认清物理规律,进而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校大力推广探究式教学的大背景下,笔者在平常的习题教学中曾做过一些尝试,教师只是选择难度适当的例题作为“母题”,然后引导学生改变一些条件,或进行变式;通过分析又可得出新的结论,课堂上老师看似讲
2、得少,但学生收获颇多,效果较好。例题1:物体从圆中A点沿四个光滑轨道由静止分别到圆周上,比较所用的时间。 (a) (b) (c)分析:问题给出的情景比较复杂,即斜面的长与倾角都在变化,且没有确定的值,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故“退一步”。退1的设计理念:消除题中的不确定性,降低问题难度。(a)图中是等高不同底的三个斜面(b)图中是等底不同高的三个斜面。分析:题设条件明确,但仍有学生无法求解,则再“退一步”退2的设计理念:(c)图直接给出斜面底边长()倾角为(),分析:注意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引导学生作答:可以用斜面底边表示斜面长,物体由静止下滑所需要时间为。分析:(a)图可以用相同高表示不同
3、斜面长度;(b)图可以用相同底表示不同的斜面长度;用圆的直径表示不同的斜面长度,设圆的半径为R,四个时间均为,故称“等时圆”。题后反馈: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得出了“等时圆”的结论,但这不是最终结果,教师此时应当更深层次地引导学生发掘应用,加以巩固。例题2:在同一竖直面内从定点P到斜面搭建一条光滑的轨迹,使物体从P到斜面的时间最短,则此轨道与竖直线的夹角为多少?分析:与例题相比不确定性更大,但是例题的结论可应用在此例中,即作过定点P并与斜面相切的圆,则连接P点与切点的轨道就是所求角度。(答案:)经过上面的进与退,学生自觉地运用结论求出轨道。这说明学生已构建起解决此类问题思维能力,拓宽分析问题
4、的思路。从而建立了等时圆的基本模型。上面教学过程中会经历以下三步繁简:规律教学要讲清是如何由繁到简得到物理规律的;简繁:习题教学中要让学生明了,教师在编制习题时是如何将模型对应的规律加上一系列的条件,形成一个个物理问题的;繁简:通过一些的教学方式,学生要明了如何对物理问题做分析找出问题背后的物理模型和模型对应的特定条件的。在人教版的教材中,赵凯华教授的“走进物理课堂之前”一文中提出了物理学的探索过程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积累经验,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建立物理模型,提出简洁的物理规律。物理模型就是把实际问题理想化,先略去一些次要因素,突出其主要因素。 建立和正确使用物理模型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解题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把复杂隐含的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善于运用策略,让学生有台阶“下”,目的是为了学生“上”台阶,当然,老师要充分考虑所讲授内容难易程度,要科学地、合理地、恰当地“进”与“退”,要有侧重点和落着点,这样学生才能从题海中跳出,享受到物理是一门有规律的学科。参考文献:中学奥林匹克竞赛物理教材力学篇 程稼夫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物理教材(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