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化学综合练习 6 一、选择题 1在自然界存在游离态的元素是 A 硫 B氯 C铝 D镁 2下列物质在生话中应用时,起还原作用的是 A 明矾作净水剂 B 甘油作护肤保湿剂 C 漂粉精作消毒剂 D 铁粉作食品袋内的脱氧剂 3一定条件将 C5H12裂解,最多可以得到烯烃的种数是 A3 种 B4 种 C5 种 D6 种 40.1 mol 下列气体分别与 1 L 0.1mol/L 的 NaOH 溶液反应,形成的溶液 pH 最小的是 ANO2 BSO2 CSO3 DCO2 5某羧酸酯的分子式为 C18H26O5,1 mol 该酯完全水解可得到 1 mol 羧酸和 2 mol 乙醇,该 羧酸的分子式为 A
2、C14H18O5 BC14H16O4 CC16H22O5 DC16H20O5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I 的原子半径大于 Br,HI 比 HBr 的热稳定性强 B P 的非金属性强于 Si,H3PO4比 H2SiO3的酸性强 C Al2O3和 MgO 均可与 NaOH 溶液反应 D SO2和 SO3混合气体通入 Ba(NO3)2溶液可得到 BaSO3和 BaSO4 7往 NaOH 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稀醋酸,若温度不变,下列数据一定增大的是 A溶液的导电性 B水的离子积 C离子总数 D溶液 pH 值 8W、X、Y、Z 均为短周期的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原子核外 L 电子层的电子数 分别为
3、0、5、8、8,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单质的沸点:WX B 阴离子的还原性:WZ C 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YZ D X 与 Y 不能存在于同一离子化合物中 9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60 g 丙醇中存在的共价键总数为 10 NA B 1 L 0.1mol/L 的 NaHCO3溶液中 HCO3 和 CO 3 2离子数之和为 0.1 N A C 钠在空气中燃烧可生成多种氧化物23 g 钠充分燃烧时转移电子数为 1 NA D 密闭容器中 2 mol NO 与 1 mol 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 2 NA 10水是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下列表
4、述正确的是 AH2O 的电子式为 B4时,纯水的 pH=7 CD2O 中,质量数之和是质子数之和的两倍 D若 273K、101kPa 时水分子间平均距离为 d,则 d(气)d(液)d(固) 11下列有关海水综合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饱和食盐水可制得金属钠 B海水提溴过程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C海带提碘只涉及物理变化 D海水提镁过程中不涉及复分解反应 12下列有关 Al2(SO4)3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溶液中 Na +、NH 4 +、CO 3 2、Cl可以大量共存 B 通入 CO2气体产生白色沉淀 C 与 Na2S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 3+ + S2 Al 2S3 D 与过量浓氨水反
5、应的离子方程式:Al 3+ + 3NH 3 + 3H2O Al(OH)3 + 3NH4 + 13下列有机物的命名错误的是 A 1,2,4三甲苯 B 3甲基-1-戊烯 C 2甲基1丙醇 D 1,3二溴丙烷 14用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中溶液逐滴滴入中,预测的现象与实际相符的是 选项 中物质 中物质 预测中的现象 A 稀盐酸 碳酸钠与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 立即产生气泡 B 浓硝酸 用砂纸打磨过的铝条 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 C 氯化铝溶液 浓氢氧化钠溶液 立即产生白色沉淀 D 草酸溶液 高锰酸钾酸性溶液 溶液逐渐褪色 15下列有关判断的依据正确的是 A电解质:水溶液是否导电 B原子晶体:构成晶体的微
6、粒是否是原子 C共价分子:分子中原子间是否全部是共价键 D化学平衡状态:平衡体系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否相等 1625时,在 10 mL 浓度均为 0.1 mol/L 的 NaOH 和 NH3水混合溶液中滴加 0.1 mol/L 盐 酸,下列有关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 未加盐酸时:c(OH ) c(Na+) = c(NH 3H2O) B 加入 10 mL 盐酸时:c(NH4 +) + c(H+) = c(OH) C 加入盐酸至溶液 pH = 7 时:c(Cl ) = c(Na+) D 加入 20 mL 盐酸时:c(Cl ) = c(NH 4 +) + c(Na+) 17某浓度的硝酸与
7、过量铁粉反应,生成 4.48 L N2O 气体(标准状况下) ,若改与铝反应(生 成 NO 气体) ,则最后可溶解的铝的质量是 A27g B9g C13.5g D8.9g 18下列关于工业生产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联合制碱法中循环使用 CO2和 NH3,以提高原料利用率 B硫酸工业中,SO2氧化为 SO3时采用常压,因为高压会降低 SO2转化率 C合成氨生产过程中将 NH3液化分离,可加快正反应速率,提高 N2、H2的转化率 D炼钢是在高温下利用氧化剂把生铁中过多的碳和其他杂质氧化成气体或炉渣除去 19某甲酸溶液中含有甲醛,用下列方法可以证明的是 A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并加热煮沸,有砖红色的沉淀
8、B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充分反应后的溶液能发生银镜反应 C将试液进行酯化反应后的混合液能发生银镜反应 D加入足量氢氧化钠后,蒸馏出的气体通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有砖红色沉淀 20. Fe 3+、SO 4 2、Al3+和X四种离子以物质的量之比2411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X可 能是 ACl BOH CCO3 2 DNa + 二、将浓盐酸滴入高锰酸钾溶液中,产生黄绿色气体,而溶液的紫红色褪去。现有一氧化还 原反应的体系,共有 KCl、Cl2、浓 H2SO4、H2O、KMnO4、MnSO4、K2SO4七种物质。 完成下列填空: 21写出一个包含上述七种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并标出电子转移方
9、向和数目: _。 22上述反应中,氧化剂是_,每转移 1 mol 电子,生成 Cl2 _ L(标准状 况)。 23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 NaBiO3(不溶于冷水) ,溶液又变为紫红色,BiO3 反应后变为无 色的 Bi 3+。写出该实验中涉及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 24根据以上实验,写出两个反应中氧化剂、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强弱顺序_。 25上述氧化还原反应体系中,属于第三周期元素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_ 26 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轨道式为_, 氯原子核外有_不同运 动状态的电子。 三、以下是处于研究阶段的“人工固氮”的新方法。N2在催化剂表面与水发生反应: 2N2(g) + 6H2
10、O(l) 4NH3(g) + 3O2(g) 1530.4 kJ 完成下列填空: 27该反应平衡常数的表达式K = 。 28上述反应达到平衡后,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重新达到平衡时 。 a平衡常数K增大 bH2O 的浓度减小 c容器内的压强增大 dv逆(O2)减小 29部分实验数据见下表(条件:2L 容器、催化剂、光、N21mol、水 3mol、反应时间 3 h) : 序号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t/ 30 40 50 80 NH3生成量/(10 6mol) 4.8 5.9 6.0 2.0 第四组容器中 3 小时内以 NH3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是 。第四组容器内 NH3 生成量最小
11、的可能原因是 。 30 若用该反应进行工业生产, 请选择适宜的条件 。(答两条) 31工业合成氨时,合成塔中每产生 1 mol NH3,放出 46.1 kJ 的热量,则工业合成氨的热 化学 方程式是 _ 。 32已知:N2 (g) 2N (g) H2 (g) 2H (g) 则断开 1 mol NH 键所需的能量是_kJ。 四、制烧碱所用盐水需两次精制。 第一次精制主要是用沉淀法除去粗盐水中 Ca 2+、 Mg2+、 Fe3+、 SO4 2-等离子,过程如下: 向粗盐水中加入过量 BaCl2溶液,过滤; 向所得滤液中加入过量 Na2CO3溶液,过滤; 945.8 kJmol-1 436.0 kJ
12、mol-1 滤液用盐酸调节 pH,获得一次精制盐水。 已知:过程、生成的部分沉淀及其溶解度(20/g)如下表: 完成下列填空: 33过程除去的离子是_。 34检测 Fe 3+是否除尽的方法是_。 35 过程选用BaCl2而不选用CaCl2, 请运用表中数据解释原因_。 36除去 Mg 2+的离子方程式是_。 37检测 Ca 2+、Mg2+、Ba2+是否除尽时,只需检测 Ba2+即可,原因是_。 第二次精制要除去微量的 I -、IO 3 -、NH 4 +、Ca2+、Mg2+,流程示意如下: 38过程除去的离子是_。 39 过程 VI 中, 在电解槽的阴极区生成 NaOH, 结合化学平衡原理解释_
13、。 五、 已知溴水中存在化学平衡:Br2H2OHBrHBrO,乙烯通入溴水中,生成 A、 B(B 的化学式为 C2H5BrO)和 C2H5Br。 完成下列填空: C2H5Br H+ O2,催化剂 O2/Cu, 浓硫酸,NaOHH2O, Br2(H2O) E A O O O O H(高分子) (C2H2O2)n GF D C B乙烯 I(环状) C4H4O4 浓硫酸, 浓硫酸,NaOHH2O, CaSO4 Mg2(OH)2CO3 CaCO3 BaSO4 BaCO3 2.610 -2 2.510 -4 7.810 -4 2.410 -4 1.710 -3 40写出反应类型 CE _ GH _ 41写出结构简式 B_ I_ 42.写出化学方程式 GH _ 43写出一种满足下列条件的 I 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 (1)1 mol 该物质能与 2 mol NaOH 发生反应 (2)分子中有 2 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 44请写出由乙烯合成乙二酸乙二酯的路线流程图(其他原料任选) (合成路线常用的表示方式为: ) 反应试剂 A 反应条件 B 反应试剂 反应条件 目标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