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静脉输液和输血的并发静脉输液和输血的并发生的预防及处理措施生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口腔颌面头颈艾口腔颌面头颈艾科科LOGO周围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周围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1 1 头皮静脉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头皮静脉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2 输液泵输液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输液泵输液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32012水泡水泡外渗外渗外渗淤血外渗淤血条索状静脉炎条索状静脉炎肿胀肿胀溃烂溃烂LOGO静脉输液是利用液体静压与大气压形成静脉输液是利用液体静压与大气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内的,将无菌
2、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内的方法。静脉输液是临床的基础护理操作方法。静脉输液是临床的基础护理操作,通过静脉输液可迅速、有效地补充机,通过静脉输液可迅速、有效地补充机体丧失的体液和电解质,增加血容量,体丧失的体液和电解质,增加血容量,改善微循环,达到维持血压及治疗疾病改善微循环,达到维持血压及治疗疾病的目的,是医院治疗抢救患者的重要手的目的,是医院治疗抢救患者的重要手段。段。LOGO第一节第一节 周围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周围静脉输液法操作并 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发症的预防及处理LOGO【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输液过程中出现发冷、寒战和发热。输液过程中出现发冷、寒战和发热。1.轻者轻者 体温体温38c左右,伴头
3、痛、恶心左右,伴头痛、恶心、呕吐、心悸,停止输液数小时后多可自、呕吐、心悸,停止输液数小时后多可自行缓解。行缓解。2.重者重者 高热、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血高热、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抽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压下降、抽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LOGO预防措施预防措施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液体使用前仔细检查,查看瓶签液体使用前仔细检查,查看瓶签是否清晰。液体是否过期、瓶盖有无松动及缺损,瓶身是否清晰。液体是否过期、瓶盖有无松动及缺损,瓶身瓶底及瓶签处有无裂纹。瓶底及瓶签处有无裂纹。2.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执行
4、消毒隔离制度。4.加药时斜角进针,以减少胶塞碎屑和其他杂质落入瓶中加药时斜角进针,以减少胶塞碎屑和其他杂质落入瓶中的机会;加药是避免使用大针头及多次刺穿瓶塞。的机会;加药是避免使用大针头及多次刺穿瓶塞。5.两种以上药物配伍时,注意配伍禁忌,配制后观察药液两种以上药物配伍时,注意配伍禁忌,配制后观察药液是否变色、沉淀、混浊。是否变色、沉淀、混浊。6.配液、输液是时保持治疗室、病房的环境清洁,减少探配液、输液是时保持治疗室、病房的环境清洁,减少探视人员,避免灰尘飞扬。视人员,避免灰尘飞扬。LOGO处理措施处理措施1.评估发热程度,给予心里安慰。评估发热程度,给予心里安慰。2.发热反应轻者,减慢输液
5、速度,发冷、发热反应轻者,减慢输液速度,发冷、寒战者给予保暖。寒战者给予保暖。3.高热者立即减慢或者停止输液,予物理高热者立即减慢或者停止输液,予物理降温,观察生命体征,按医嘱给药。降温,观察生命体征,按医嘱给药。4.发热反应严重即刻停止输液,遵医嘱予发热反应严重即刻停止输液,遵医嘱予对症处理,并保留输液器具和溶液进行检对症处理,并保留输液器具和溶液进行检查。查。LOGO二、急性肺水肿二、急性肺水肿【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输液过程中患者突发出现胸闷、气促、输液过程中患者突发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咳嗽、咳泡沫样痰或咳粉红色呼吸困难、咳嗽、咳泡沫样痰或咳粉红色泡沫痰。泡沫痰。2.严重者稀痰液可
6、从口鼻涌出,听诊肺部严重者稀痰液可从口鼻涌出,听诊肺部布满湿性罗音,心率变快伴心律不齐。布满湿性罗音,心率变快伴心律不齐。LOGO预防措施预防措施1.输液过程中,注意控制输液速度,输液过程中,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尤其是老年人、小儿、心脏病患者速尤其是老年人、小儿、心脏病患者速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宜过多。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宜过多。2.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避免因体位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避免因体位或肢体改变而使输液速度加快。或肢体改变而使输液速度加快。LOGO处理措施处理措施1.立即减慢或者停止输液,并立即通知医生,进立即减慢或者停止输液,并立即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行紧急处理。2.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协
7、助患者取端坐位,两腿下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协助患者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回心血量,从而减轻心脏负垂,以减少下肢静脉回心血量,从而减轻心脏负荷。荷。3.高浓度给氧(高浓度给氧(6-8L/min),湿化瓶中加入湿化瓶中加入30%50%乙醇溶液,以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张力,从乙醇溶液,以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张力,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缓解缺解缺氧症状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缓解缺解缺氧症状4.遵医遵医嘱给予强心剂、利尿剂、扩血管药、镇静剂、平嘱给予强心剂、利尿剂、扩血管药、镇静剂、平喘药。喘药。5.必要时四肢轮流扎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以减必要时四肢轮流扎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以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少静脉
8、回心血量。LOGO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红肿热痛红肿热痛脓性分泌物脓性分泌物图片图片临床分级见表临床分级见表滴速减慢滴速减慢发热发热1.穿刺部位穿刺部位2.静脉走向静脉走向3.补液补液4.全身症状全身症状红色条纹红色条纹条索状条索状LOGO原因:药物及溶液的刺激原因:药物及溶液的刺激导致:静脉硬化、渗漏和血栓形成导致:静脉硬化、渗漏和血栓形成 相关因素相关因素:1.pH值:值:2.渗透压:渗透压:3.血液稀释不充足血液稀释不充足:细小静脉、导管尖端位置过浅细小静脉、导管尖端位置过浅4.消毒剂未干消毒剂未干5.刺激性药物输注后没有进行充分冲管刺激性药物输注后没有进行充分冲管化学性化学性血栓性血栓性机
9、械性机械性细菌性细菌性手卫生手卫生置管技术置管技术接头污染接头污染血液播散血液播散患者皮肤污染患者皮肤污染输注液体污染输注液体污染相关因素:相关因素:1.导管导管:导管与穿刺点反复移动导管与穿刺点反复移动;导管在关节部位导管在关节部位;过度过度 或不合适的活动或不合适的活动;固定不良,移动摩擦;导管固定不良,移动摩擦;导管 型号,材质偏硬;送导管速度过快型号,材质偏硬;送导管速度过快2.微粒物质:玻璃碎屑、棉花、沉淀物、无法吸收的、微粒物质:玻璃碎屑、棉花、沉淀物、无法吸收的、未充分溶解的微粒未充分溶解的微粒 物质物质 LOGO预防措施预防措施1.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严防输液微粒进入血管
10、。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严防输液微粒进入血管。2.正确选择输液工具;对需长期静脉输液者有计划地更换正确选择输液工具;对需长期静脉输液者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输液部位。3.尽量避免下肢静脉输液,因其内有静脉窦可致血流缓慢尽量避免下肢静脉输液,因其内有静脉窦可致血流缓慢而易产生血栓和炎症。而易产生血栓和炎症。4.输入对血管壁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尽量选用大血管。输入对血管壁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尽量选用大血管。5.严格掌握药物配伍禁忌,联合用药时每瓶药液中不宜超严格掌握药物配伍禁忌,联合用药时每瓶药液中不宜超过过2-3种药物。种药物。6.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期间,加强对穿刺部位的理疗和护使用外周静脉留置
11、针期间,加强对穿刺部位的理疗和护理,如输液时持续热敷肢体。理,如输液时持续热敷肢体。7.建议使用一次性精密输液器;连续输液者,每建议使用一次性精密输液器;连续输液者,每24小时小时更换一次输液器。更换一次输液器。LOGO处理措施处理措施1.停止输液患肢静脉输液并抬高患肢、制动。2.根据情况进行局部处理;(1)局部热敷(2)50%硫酸镁溶液行湿热敷;(3)中药外敷(4)超短波理疗;(5)如合并全身感染,遵医嘱应用抗菌药物治疗。LOGO【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患者突然胸闷、胸骨后疼痛、眩晕、濒死感。(2)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因严重缺氧而发生死亡。(3)听诊心前区可闻及挤压海绵样的声音。【发生
12、原因】【发生原因】(1)输液器内空气未排尽,存有残存空气。(2)输液器莫非氏滴管以上部分有破损。(3)加压输液时无人看守。(4)输入温度过低液体。LOGO预防及处理措施预防及处理措施【预防措施【预防措施】1.输液时必须俳尽输液器内的空气,检查输液器是否呈密闭状态。2.输液过程加强巡视,液体输毕后及时更换,加压输液时有专人在旁守候3.输入液体要保持一定的温度,避免较低温度液体在静脉输液过程中产生气体。【处理措施【处理措施】夹闭静脉通路立即让患者取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通知医生高流量氧气吸入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记录并重点交班。LOGO【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大于毛细血管直径的微
13、粒可直接阻塞毛细血管,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坏死。2.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可引流血管栓塞和静脉炎。3.微粒本身是抗原,可引起过敏反应和血小板减少。LOGO预防及处理措施预防及处理措施【预防措施【预防措施】1.避免长期大量输液。2.配药室采用净化工作台。3.抽吸药液时针头置于安瓿中部,且安安瓿不宜倒置。4.向输液瓶内加药时,将针管垂直静止片刻后注入。5.选择有终端滤器的输液器输液可有效截留输液微粒。6.为患者行静脉穿刺饰时,应用随车消毒液洗手。【处理措施【处理措施】发生血栓栓塞时抬高患者并制动禁止患肢输液通知医生高流量氧气吸入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记录并重点交班。L
14、OGO【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药液输入后,患者感觉静脉穿刺部位及周围剧烈疼痛,有时甚至因疼痛难忍而停止输液。2.若因药液外漏引流,穿刺部位皮肤可见明显肿胀。输液外渗: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造成输入的因造成输入的发疱剂及刺激性发疱剂及刺激性药液或液体药液或液体进入了周围组织。进入了周围组织。LOGO预防及处理措施预防及处理措施【预防措施【预防措施】1.注意药液配制的浓度,输注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液时,宜选用大血管进行穿刺,并减慢输液速度。2.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若发现液体外漏,局部皮肤肿胀,拔针后选择其他部位重新穿刺。【处理措施【处理措施】1.局部热敷
15、,以减轻疼痛。2.疼痛难忍时可遵医嘱采用小剂量利多卡因静脉注射。3.因液体外渗引起的局部肿胀,予局部热敷或硫酸镁湿敷LOGO【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胶贴周围发红、小水泡;部分患者皮肤外观无异常改变,但在输液结束揭去胶带时可见表皮撕脱LOGO预防及处理措施预防及处理措施【预防措施【预防措施】1.使用一次性输液胶贴。2.水肿及皮肤敏感者,穿刺成功后,针尖处压一无菌棉球,在改用消毒后的弹力自粘性绷带固定,松紧以针头不左右移动为宜。输液结束揭去胶贴时,动作缓慢、轻柔。【处理措施【处理措施】1.水泡小于5mm时,保留水泡,用生理盐水将皮肤清洗干净,无菌干纱布擦干后覆盖,每3-4天更换敷料一次。2.水泡大
16、于5mm时,用无菌针头抽出水泡内液体,用无菌干纱布擦干后覆盖,每3-4天更换敷料一次。3.表皮撕脱时,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并用水胶体敷料覆盖并封闭创面,每3-4天更换敷料一次。LOGO疼痛、肿胀疼痛、肿胀8触电感触电感9腰痛、寒战腰痛、寒战10神经损伤神经损伤败血症败血症静脉穿刺失败静脉穿刺失败常见的静脉输液并发症常见的静脉输液并发症LOGO LOGOLOGO【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发冷、寒战、发热。(2)轻者体温在38左右,重者初起寒战,继而高热达40。(3)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周身不适等症状。【预防措施预防措施】(1)输液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2)输液前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
17、包装及灭菌有效期。(3)合理应用药物,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液体要现用现配。【处理措施处理措施】(1)轻者减慢输液速度观察(2)症状没有缓解者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遵医嘱用药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保留输液器具和溶液送检填写输液反应上报表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记录LOGO LOGO第 29 页指导管内部或周围指导管内部或周围形成的血栓所致形成的血栓所致由机械性堵塞所致由机械性堵塞所致导管位置不当导管位置不当导管发生移位导管发生移位药物或矿物沉淀药物或矿物沉淀肠外营养的脂类聚集肠外营养的脂类聚集非血栓性导管阻塞非血栓性导管阻塞血栓性导管阻塞血栓性导管阻塞定义定义导管堵塞导管堵塞指血管内置导管部分指血管内置导管部
18、分或完全堵塞或完全堵塞致使液体或药液的输致使液体或药液的输注受阻或受限注受阻或受限LOGO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药液不能通过,药液不能通过,滴注或推注进入滴注或推注进入静脉,无法抽到静脉,无法抽到回血回血相关因素相关因素机械因素机械因素2.导管打折臂外臂外臂内臂内1.冲、封管冲、封管导管冲洗不彻底导管冲洗不彻底药物沉淀药物沉淀药物配伍药物配伍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形成形成血栓形成血栓管内血栓管内血栓 纤维血栓纤维血栓 挂壁血栓挂壁血栓 纤维蛋白鞘纤维蛋白鞘LOGO预防机械性导管堵塞:预防机械性导管堵塞: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减少静脉减少静脉/血管内膜的损伤血管内膜的损伤使用过滤器的输
19、液装置使用过滤器的输液装置患者体位放置正确患者体位放置正确及时发现和处理药液受阻及时发现和处理药液受阻 的现象的现象减少药物联合输注,注意药物减少药物联合输注,注意药物 配配 伍禁忌伍禁忌正确选择穿刺点、正确固定导正确选择穿刺点、正确固定导 管预防导管打折、移动或滑出管预防导管打折、移动或滑出直刺血管,减少在皮下走行的直刺血管,减少在皮下走行的 距离距离严防液体滴空,防止血液回严防液体滴空,防止血液回 流流应用输液泵时要注意合理设应用输液泵时要注意合理设 置报警装置置报警装置尽量避免留置导管的肢体下尽量避免留置导管的肢体下 垂垂采用正确的方法和程序完成采用正确的方法和程序完成 冲管和封管操作。
20、冲管和封管操作。采用正确的方法和步骤经静采用正确的方法和步骤经静 脉导管采集血标本脉导管采集血标本S A S H :盐水盐水 给药给药 盐水盐水 肝素肝素S A S :盐水盐水 给药给药 盐水盐水LOGO处理处理生理盐水冲生理盐水冲洗导管洗导管清除阻塞清除阻塞导管拔除导管拔除推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推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阻力较大,不可强行推注阻力较大,不可强行推注药物阻塞:药物阻塞:选用对抗剂化解选用对抗剂化解血液阻塞:血液阻塞:负压溶栓治疗负压溶栓治疗清除阻塞失败清除阻塞失败拔除导管拔除导管LOGOLOGO三三.漏液漏液2.更换输液管理。LOGOq静脉炎的分类?静脉炎的分类?q输液故障及处理方法?q发热反应的临床表现与处理措施?发热反应的临床表现与处理措施?护士巡视病房,应如何观察输液病人?如发现溶液不滴,应考虑哪些原因?应如何处理?LOGO并发症可以通过医护人员的努力而得到改并发症可以通过医护人员的努力而得到改控制并发症的关键在于预防控制并发症的关键在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