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 第一章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组织行为学概述 第二章第二章 个性与行为个性与行为 第三章第三章 知觉与行为知觉与行为 第四章第四章 激励理论及运用激励理论及运用 第五章第五章 群体行为概述群体行为概述 第六章第六章 管理沟通管理沟通 第七章第七章 领导与权力领导与权力 第八章第八章 组织结构与设计组织结构与设计 第九章第九章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 第十章第十章 组织变革与发展组织变革与发展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 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基本概念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沿革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一般模型 第四节 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学习目的 1.了解什么是组织行为及组织行为的类别
2、。2.了解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以及对其有贡献的学科。3.了解并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及核心理论。4.了解并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各种研究方法。5.了解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与最新发展趋势。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基本概念 当今社会中,组织活动影响我们的生活如此之深,以至于任何一个人已不能脱离组织而独立存在。组织正在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和认识发生重大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组织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将组织作为对象对组织行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探讨组织内部结构和演变的规律性,研究组织活动中个体、群体行为的各种因素及相互关系,对于保证人类社会活动的有序进行、增进组织活动的有效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福利都是非常重
3、要的。一、组织行为概念 组织行为是指人们作为组织成员(不管是普通员工还是管理人员)所表现出的行为。然而,组织成员的行为并不完全属于组织行为。组织成员的业余活动,如娱乐、交友、恋爱、健身、购物等都不是组织行为。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所有行为。(一)微观组织行为 微观组织行为是组织内某一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它包括:(1)个体行为,如态度、能力、人格、动机、压力、认知、学习等。(2)人际行为,如沟通、领导、谈判等。(3)群体行为,如群体动力、工作团队等。(4)群际行为,如冲突、权利、政治活动等。值得注意的是,群际行为有时很难与人际行为相区分。(二)宏观组织行为宏观组织行为是
4、指所有组织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如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组织学习等。根据组织行为与组织目标的关系,也可把组织行为分成以下两种:一是正向组织行为。二是反向组织行为。二、组织行为学概念 (一)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及关联学科 一方面,组织行为学作为管理科学(含人力资源管理学、组织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组织行为学还具有跨学科性。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学科包括行为科学(含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社会科学(含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学科具体学科主要影响和涉及研究领域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培训、绩效评估、员工选聘组织管理学组织理论、组织技术、组织
5、变革、组织文化行为科学心理学激励、领导、知觉、个性、个体决策、工作满意度、态度、工作压力、工作设计社会学群体动力、群体行为、团队建设、沟通、行为改变、态度改变、群体决策人类学价值观比较、态度比较、跨文化研究、组织文化、组织环境社会科学政治学冲突、组织内权力与政治经济学领导有效性、工作绩效伦理学激励、领导、沟通的伦理问题 (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标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标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描述、理解、预测、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描述行为,即系统地描述人们在不同条件下是如何做出行为的,达到这一目标,管理者就能以共同的语言与组织中人们的工作行为进行交流。理解行为,即理解人
6、们为什么这么行动。如果一个管理者只能谈论员工的行为而不能理解员工行为的原因或动机,那么他就会在管理员工的过程中受到挫折。(四)组织行为学的特征1.跨学科性2.系统性3.科学性4.应用性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沿革 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系统及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其形成却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工业心理学的诞生H.芒斯特伯格的贡献 1892年,心理学家H.芒斯特伯格应邀从德国到美国哈佛大学任实验心理学教授,负责心理实验室的工作。从1910年开始,他和他的学生开始在许多大工厂中进行心理学应用于工业的试验,并于1912年把研
7、究成果整理并写成心理学和工业生产率一书。在书中,他强烈要求加强管理的科学性,特别是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学,提出把心理学应用于管理领域,并由此开创了工业心理学这一新领域。可以说工业心理学就是组织行为学的雏形。二、人际关系理论霍桑试验 工业心理学的研究,仅限于工业个体心理学的研究,考虑的层面还比较狭窄。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E.梅奥等人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有关职工行为的一系列试验,开始了工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从而加强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组织行为学的诞生奠定了实验和理论基础。霍桑试验得出四条结论:(1)职工是“社会人”,企业应注意从社会心理角度调动职工的
8、积极性。(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管理者应当给予足够重视。(3)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而员工积极性的提高又主要取决于员工的态度以及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4)新型的企业领导应具备两方面的能力,即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三、人际关系理论的发展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Y理论 1960年,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写了一本企业的人性面,这本书为工作中人的现代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麦格雷戈认为,有关人的性质和人的行为的假设对于决定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来讲是极为重要的。各种管理人员以他们对人的性质的假设为依据,会用不同的方式来组织、控制和激励员工。基于这种思想,麦格雷戈提出了有关人性的
9、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消极的X理论,即人性本恶,另一种是积极的Y理论,即人性本善,任何一位管理者都应当熟知并娴熟运用这一理论。X理论阐述了独裁式的管理风格,而Y理论则阐述了民主式的管理风格。通过观察管理者处理员工关系的方式,麦格雷戈发现,管理者关于人性的观点是建立在一些假设基础之上的,而管理者又根据这些假设来塑造他们自己对下属的行为方式。基于这种思想,他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 四、从管理心理学到组织行为学 随着管理心理学从个体到群体再到组织研究的演变,其研究机构也发生了变化,即从原来各大学的心理学系转入到管理学系。在研究的过程中,这些学院的教师队伍又吸收了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等加
10、入其中。从这批人中产生出来的研究项目,开始取名为“组织行为学”。至此,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学科公开问世。在美国的管理学院中,几乎所有的研究个体、群体行为的小组都取名为“组织行为学小组”。在西欧、北欧、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均普遍应用组织行为学,每年还在此方面出版大量书籍。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一般模型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传统组织行为学家关心的是组织理论内部的逻辑一致性,即设法保证得出的结论是从一系列数据中合乎逻辑地推演出来,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数据来自于实验室实验,而不是来自现实的组织及其行为。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末,这种实验室研究方法在组织行为研究中颇为盛行。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
11、末和80年代初,组织行为学以实验室实验为基础的传统方法理论体系受到质疑和挑战,人们认为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并不适合现实的组织,理论脱离实际。由此引发了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转向外部有用性的体系,这种以现实有效性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面向现实的组织,强调研究的现实意义,发展一种直接与现实组织相联系的概念模型和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方法除了实验室实验或现场实验等传统方法外,还包括经验总结法、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案例比较法、现场研究法等。(一)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一种研究方法。优秀企业家和管理者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他们的管理经验在媒体发表后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
12、,但由于他们可能缺乏管理理论及组织行为学的知识,其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缺乏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这就需要组织行为学家与管理者合作,开展咨询活动,从理论上提高管理者的经验,使之科学化,总结后再加以推广。(二)观察法所谓观察法,就是用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嗅觉等)有目的地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从而分析其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方法。采用观察法时,一般要求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观察者作为旁观者或中立者,不改变被观察者的日常生活条件,对其行为也不加以人工的干预和控制,而只是等待被观察者的行为“自行发生”。(三)实验法实验法是研究者有目的地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或在创造一定条件的环境中,诱发被试者产生某种心理现
13、象或行为,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行为规律的一种方法。按实验地点的性质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是在人为制造的实验室环境中进行的,通常研究的变量也是有限制的,其特点是能较明确地反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因为现实中很少有像实验室那样的环境,所以实验室实验法往往会失去一定的真实性和普遍性。现场实验法在自然的组织环境中进行,这种方法较为有效,所得的结论也具有普遍性意义,但组织实验的难度较大。(四)现场研究法现场研究法是在现有组织的环境范围之内进行研究,通常与实际工作者合作共同完成的方法。现场研究法所用资料包括观察者记录的组织成员的行为、组织成员填写的问卷、谈话记录或录音
14、、书面文件、各种有关产量和质量的报表等。现场研究也包括研究者出于研究目的的挂职行为,研究者以某一层次的真正管理者的身份出现,参与企业的某些实际管理过程,从而在管理一线获得机会,超前识别并解决管理过程中的组织行为问题。(五)案例比较法案例比较法是将若干案例比较后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在于认识和描述不同组织结构中的基本相同点,对这些相同点的收集和分析可以产生一些能够作为预测未来发展的工具且可应用于其他类似的或可比较情景的一般结论。可见,案例比较法有其广泛的实用价值。二、组织行为学的一般模型 组织行为学在三种水平层面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1)个体水平,主要研究个性特征、知觉、价值观和态
15、度以及能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2)群体水平,主要研究沟通模图11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模型式、领导方式、权力和政治、群体间关系和冲突水平如何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3)组织系统水平,主要研究正式组织的设计、技术和工作过程、组织文化、工作压力水平对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影响。这三种水平的每一层次都建立在前一种水平之上。群体的概念来自对个体行为的讨论;而在讨论个体和群体行为时,又会涉及组织结构的限制。个体、群体和组织心理和行为的结果总是通过特定的外部有效性表现出来,从而显示心理和行为(自变量)与其行为有效性(因变量)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能够体现这些行为有效性的指标比较常见的有:效果、效率、缺勤率、流动率、
16、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简单来讲,以上指标测量结果的有效程度,就能说明个体、群体、组织心理和行为的有效程度。组织行为学模型就在于通过定量的数学方法揭示个体、群体或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自变量)及其行为有效性(因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下面我们详细考察一下这些概念,以保证我们理解它们的意义以及它们成为突出的因变量的原因。1.生产率2.缺勤率3.流动率4.组织公民行为5.工作满意度一、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全球化”意味着整个世界摆脫了国界的限制,地球变成了一个真正无边界的世界。社会与政治剧变引导着组织对商业活动的方式进行变革,并且鼓励其成员进行全球化的思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的经营视野不再
17、局限于本国,取而代之的是全球化的经营视野。企业组织在更为广阔的全球性地域范围内经营,其员工也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差异,是每一家在全球市场上竞争的企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多元化对组织而言,员工队伍的多元化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价值日益显现,而人之为人的特殊性矛盾也日益突出。目前,组织的构成在性别、种族、国籍等方面正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员工在工作时不可能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偏好放在一边,组织所面临的挑战是通过认识和研究不同的生活方式、家庭需要和工作风格来使自己适应各种各样的人群。组织管理者必须承认差异,以保证员工稳定和提高生产率的方式对差异做出反应。同时,这种员工背
18、景的多元化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提高了组织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通过鼓励不同的观点来改善决策质量,促进了社会的包容与进步。组织边界的模糊化组织边界的模糊性与开放性,要求组织行为学重新审视组织面临的经济、文化背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客体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经济中,组织行为学研究人在封闭组织中的行为,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组织在信息化、网络化革新进程中越来越趋向于开放,组织内的物理、技术、社会和个人等因素持续与外部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发生联系,尤其是外部的经济、文化环境。这就使得传统的组织行为学研究必须转向对开放型组织的考察。这种组织边界的模糊性与开放性,要求组织注重分权,要求员工
19、职业素质的提高,要求由重视组织需要转变为重视组织需要与员工需要的平衡等。技术创新新技术和快速的技术革新使管理者的技术技能变得比以往更加重要。在一个技术迅速变化的环境中,管理者必须对员工的工作压力给予更多的关注,并帮助他们应付这种压力。他们必须将自己掌握大量的信息优势用于激励、指导员工和向员工提出建议上。为了赢得员工的尊重,也为了能更好地管理员工,管理者必须懂得更多的技术技能。同时,技术变革也对员工的适应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让员工快速适应技术的变化,而不是抵制变革,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员工适应技术变革,如参与变革的全过程、培训、在组织内部成立支持团队等。工作与生活的冲突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20、的经典员工形象是:周一至周五出现在工作场所,在工作中做满8-9个小时,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清晰明确。然而,如今的员工已经远非如此。员工们越来越抱怨,工作与非工作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它导致了很多与个人生活的冲突和压力。组织面临新的道德难题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一种义务,这种义务要求企业在其运营的社会环境中,以符合道德规范的方式行事。人们希望组织采取对社会负责的行动,这些行动包括保护环境、促进劳动者保护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投资社区等。例如,IBM等公司借调管理者给社区学校,教授自然科学与数学,南方电网、中国电信通过“村村通”来承担社会责任。二、组织行为学新的发展趋势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组织
21、理论研究者特别注重与其他学科理论成果的集成创新,组织研究呈现出跨学科研究的趋势。组织研究者们并不局限于组织分析的固有工具,而是借用其他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系统论、复杂性学科等)的分析工具对组织与环境关系、组织行为、组织现象进行分析。单独局限于传统组织理论研究而取得的创新几乎没有。原先的理论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组织理论家开始尝试将几种理论进行综合,进而形成新的理论。(一)积极组织行为学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以原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塞利格曼(Seligman)为首的心理学家开始意识到一种积极的、用于发掘人类优点的取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他们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其目的就是想把心理学研究中的
22、至少一部分侧重点从生活中最糟糕的事物转移到生活中最美好的一些事物上。积极心理学目前在西方心理学界引起了普遍的兴趣和关注。积极心理学关注于力量和美德等人性中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西方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当前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心理过程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出现。以工作领域中的绩效改进为目标,结合以往研究中严重的消极倾向,组织行为学家卢桑斯(Luthans)意识到有必要将上述的思潮和取向引人组织行为研究中。他将这种以积极心理学运动为基础和出发点的、全新的、积极取向的组织行为学模式称为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
23、organizational behavior,POB)。具体而言,积极组织行为学是对积极导向的且能够被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从而实现提高绩效目标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和应用。积极组织行为学家的使命即是发现、确认符合上述标准的积极心理能力,并将其与重要的组织结果联系起来。(二)组织生态学组织生态学(organizational ecology)的研究是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观为基础的,将生态学的理论移植到对组织的分析之中。在其研究发展中,逐渐融入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分析,它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从社会学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组织理论。运用生态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概念、模型、理论和方法对组织结构及其所
24、受环境影响进行研究。组织生态的层次结构。当代组织生态学研究对象可以分为四层次结构,即:组织个体(organizational individual)组织种群(organizational population)组织群落(organizational community)组织生态系统(organizational ecosystem)。种群生态理论。种群生态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来源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强调自然对生物物种的选择和决定性影响。这一理论的分析对象为所有组织的生存如何适应环境的问题,重点不在于个别组织如何改变,而是整个社群(community)或全种群(population)组织的变化。因此,可以说种群生态学是组织的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理论,组织就是组织的社会生物学中的“物种”。复习思考题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是什么?2.简述组织行为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3.简述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并说明霍桑试验有哪些贡献。4.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5.简述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与最新发展趋势。返回目录书页返回目录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