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专题-中西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比较01讲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622476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专题-中西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比较01讲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一专题-中西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比较01讲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一专题-中西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比较01讲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一专题-中西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比较01讲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一专题-中西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比较01讲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2 2学时);学时);二、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二、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2 2学时);学时);三、三、“希腊三贤希腊三贤”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4 4学时);学时);四、四、“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命题的课堂讨论;(命题的课堂讨论;(2 2学时)学时)五、中西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五、中西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2 2学时)学时)第一专题第一专题 中西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比较中西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有关有关“轴心时代轴心时代”本专题讨论课布置:本专题讨论课布置:第三周星期四第三周星期四 (一)

2、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说起(一)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说起 (二)先秦儒家德育理论概貌(二)先秦儒家德育理论概貌 (三)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特征(三)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特征 (四)趣味课题(四)趣味课题 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一)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从(从否定面说就是守旧性)。否定面说就是守旧性)。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3、以农业和小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自然经济是以血以农业和小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自然经济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生产力基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生产力基础。(一)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专制主义极端完善;专制主义极端完善;宗法制度的实质是宗族制度的政治化。所谓宗法制度的实质是宗族制度的政治化。所谓的家国同构就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的家国同构就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高度同一性。方面的高度同一性。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伦理型范式。(二)先秦

4、儒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貌(二)先秦儒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貌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守旧而又维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就使得儒家学说能新,复古而又开明,这就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社会之间架封制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社会之间架起桥梁。起桥梁。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诸子蜂起诸子蜂起学派林立学派林立社会大变革社会大变革礼崩乐坏的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社会大动荡激烈的兼并战争激烈的兼并战争思想家发

5、表主思想家发表主张提供历史舞台张提供历史舞台使士阶层使士阶层迅速崛起迅速崛起提供了文化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重组的机会竞相争霸的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的文化观念 孔子的伦理思想体系是以孔子的伦理思想体系是以“礼、仁、礼、仁、中庸中庸”为内核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为内核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礼礼”更多的体现其继承性,更多的体现其继承性,“仁仁”更更多的体现其创造性。多的体现其创造性。“爱人”(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仁远乎哉?我欲仁,

6、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1 1)“仁仁”仁爱是孔子德育思想的纲领性原则。仁爱是孔子德育思想的纲领性原则。论语论语一书中共有一书中共有85章、章、105次提到次提到“仁仁”。它的最基本含义即为。它的最基本含义即为“爱人爱人”。颜渊颜渊篇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篇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虽然孔子讲的爱人,本质。虽然孔子讲的爱人,本质上有次第等级,但他明确赋予上有次第等级,但他明确赋予“泛爱众泛爱众”的思想品格和准则,具的思想品格和准则,具有进步意义。有进步意义。“己所不欲,

7、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颜渊),),“博施于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民而能济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雍也),),这些命题表明,孔子提倡的这些命题表明,孔子提倡的“仁爱仁爱”本质上是本质上是“生命的相互通感,生命的相互通感,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润泽。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润泽。”这表明这表明了孔子对人的本质及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认识的深刻性了孔子对人的本质及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认识的深刻性,这也正是这也正是孔子德育思之所以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秘密之所在。孔子德育思之所以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秘密之所在。(1 1)“仁仁”孔子崇尚的

8、理想人格以孔子崇尚的理想人格以“仁德仁德”为内在规定,以为内在规定,以“内圣内圣”为基本的人格取向,以为基本的人格取向,以“教育教育”和和“自我教自我教育育”为主要的建构方式,并设计了从为主要的建构方式,并设计了从“君子君子”到到“圣圣人人”不同境界的人格层次。孔子道德哲学的最高范不同境界的人格层次。孔子道德哲学的最高范畴畴“仁仁”为理想人格提供了多重规定。孔子曾把为理想人格提供了多重规定。孔子曾把“恭、宽、信、敏、惠恭、宽、信、敏、惠”视为视为“仁仁”的具体内容,的具体内容,(阳货阳货)这些条目从不同方面展示了)这些条目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内圣内圣”的的品格。孔子还将品格。孔子还将“仁仁”与与

9、“知知”联系起来,联系起来,“未知,未知,焉得仁焉得仁”(学而学而),认为),认为“内圣内圣”是仁与智的统是仁与智的统一,确立了仁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一,确立了仁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1 1)“仁仁”孔子希望通过创造一般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也应该孔子希望通过创造一般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也应该达到的人格范型达到的人格范型君子人格,引导全体社会成员道君子人格,引导全体社会成员道德境界的攀升。德境界的攀升。论语论语一书中,一书中,“君子君子”一词先后一词先后出现达出现达107107次之多。孔子从多个侧面对次之多。孔子从多个侧面对“君子君子”应当具应当具备的德性作出明确规定,总体说来就是君子备的德

10、性作出明确规定,总体说来就是君子“要以要以义义作为自己的内在素质,要按照作为自己的内在素质,要按照礼礼去实行并去实行并约束自己,还要以约束自己,还要以信信来成就自己,还要以来成就自己,还要以博学博学(知)来丰富自己。(知)来丰富自己。”3 3 孔子认为,人格提升关键孔子认为,人格提升关键要靠主体内心道德的自觉自省。要靠主体内心道德的自觉自省。“为仁由己,而由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乎哉?”(颜渊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矣。”(述而述而),都是在强调主体的理性自觉和),都是在强调主体的理性自觉和在理性自觉基础上的道德自律。在理性自觉基础上的道德自律。(1 1)

11、“仁仁”(2 2)“礼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人力不若牛、走不若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马,而牛马为用何也而牛马为用何也?曰曰人能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何以能群?曰以分曰以分。”荀子荀子王制篇王制篇“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矣。”课外拓展课外拓展 中国古代的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明”(3 3)“中庸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朱熹论语集注:“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12、“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子思曰:子思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本谓之和。中也者发而皆中本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天下之大本也大本也;和也者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天下之达道也。致致中和中和,天地位焉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万物育焉。”中庸中庸 大学大学和和中庸中庸是先秦儒家伦是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经典文献。理思想的经典文献。大学大学提出提出“三三纲领八条目纲领八条目”,“三纲领三纲领”即即“明明明明德德”、“亲民亲民”、“至善至善”。“八条目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

13、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内圣外王”的精神集中体现了中的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社会家国一体的原理和儒家伦理政治国社会家国一体的原理和儒家伦理政治的本质。的本质。中庸中庸揭示了儒家伦理揭示了儒家伦理“天人天人合一合一”的中庸境界和精神模式。的中庸境界和精神模式。“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高明而道中庸”成为中国人成为中国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中庸是孔子学说的最高道德标准。子曰:中庸是孔子学说的最高道德标准。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矣。”(雍也雍也)意思是说中庸作为德性,大概是最高的了,民众缺乏它已经很)意思是说中庸作为德性,大概是最高的了,民众

14、缺乏它已经很久了。何为久了。何为“中庸中庸”?朱熹释之:?朱熹释之:“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孔子主张一切言行都要合乎中庸,孔子主张一切言行都要合乎中庸,“不偏不倚不偏不倚”、“过犹不及过犹不及”、“时中时中”等等均是他对中庸思想的不同表述。孔子还说,均是他对中庸思想的不同表述。孔子还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强调君子,强调君子要要“尊五美尊五美”,所谓,所谓“五美五美”是指是指“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威而不猛。”(尧曰尧曰)这些句子在表意形式上都是在两

15、个道德项目之间插入一)这些句子在表意形式上都是在两个道德项目之间插入一个个“而而”字,旨在两种相反的道德尺度中求得中庸。字,旨在两种相反的道德尺度中求得中庸。孔子的中庸思想还包含着孔子的中庸思想还包含着“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思想内容,他说:的思想内容,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子路)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和谐叫做)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和谐叫做“和和”,取消矛盾对,取消矛盾对立面的差异叫做立面的差异叫做“同同”。和而不同的出发点即是尊重差异,崇尚相济相合,和谐。和而不同的出发点即是尊重差异,崇尚相济相合,和谐共生。共生。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社会生活的整体

16、性变迁与结构性转换,我国社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社会生活的整体性变迁与结构性转换,我国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焦点。利益矛盾形会利益格局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焦点。利益矛盾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部分利益群体和个体极端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兼顾成的原因之一就是部分利益群体和个体极端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兼顾他者的利益。如果每个利益群体,每一利益个体都能遵循孔子倡导的他者的利益。如果每个利益群体,每一利益个体都能遵循孔子倡导的“中庸中庸”道道德准则,在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奉献与索取之间寻求中庸,那么,利益磨德准则,在个体利益与整

17、体利益之间、奉献与索取之间寻求中庸,那么,利益磨擦就会减少,利益关系将更加和谐。擦就会减少,利益关系将更加和谐。孔子的孔子的“中庸中庸”准则还启示我们,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是毫无准则还启示我们,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是毫无矛盾和裂隙的,我们致力于建设的和谐社会也并非是毫无利益差矛盾和裂隙的,我们致力于建设的和谐社会也并非是毫无利益差别的社会,而是这种差别能保持在合理和适度的范围之内,不同别的社会,而是这种差别能保持在合理和适度的范围之内,不同利益群体能够和谐共生的社会。人为地铲除一切利益差别,是不利益群体能够和谐共生的社会。人为地铲除一切利益差别,是不可能也不可取的,那是可能也不可取的,那是“平均主义平

18、均主义”,是,是“同而不和同而不和”;但是,;但是,任由利益差别无限制地扩大至两极分化,同样不可取。合乎任由利益差别无限制地扩大至两极分化,同样不可取。合乎“中中庸庸”的方法是让任何群体的利益都得到的方法是让任何群体的利益都得到“适度适度”的发展,并且不的发展,并且不同群体间的利益保持一定范围之内的同群体间的利益保持一定范围之内的“平衡平衡”,只有这样才能统,只有这样才能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董仲舒的董仲舒的“官方儒学官方儒学”“三纲五常三纲五常”与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与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伦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伦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

19、纲三纲”由由“五伦五伦”发展而来,抓发展而来,抓住了其最本质最核主义心的部分。但将住了其最本质最核主义心的部分。但将双向的相互关系双向的相互关系变成了变成了单向的以人身依单向的以人身依附和绝对服从附和绝对服从为特征的专制主义。为特征的专制主义。(三)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三)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 1 1、道德本位主义道德本位主义 2 2、道德理想主义道德理想主义 3 3、家族情感主义家族情感主义 4 4、强调利他主义强调利他主义 5 5、突出实践理性突出实践理性 6 6、重视道德主体性重视道德主体性 (四)提供几个趣味思考选题(四)提供几个趣味思考选题 1 1、中国古代的、中国古代的“诗教诗教”理论及实践理论及实践 2 2、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 3 3、中国古代的家训文化、中国古代的家训文化 (五)中国近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简介(五)中国近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简介 1 1、孙中山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孙中山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2 2、梁启超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梁启超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3 3、蔡元培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蔡元培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4 4、陶行知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5 5、张伯苓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张伯苓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一专题-中西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比较01讲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