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药调剂中药调剂 与养护与养护辽宁中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刘克基第八章第八章 中药处方临方中药处方临方 炮制与汤剂制备炮制与汤剂制备 第一节第一节 中药饮片临方炮制中药饮片临方炮制 第二节第二节 中药汤剂的制备中药汤剂的制备第一节第一节 中药饮片临方炮制中药饮片临方炮制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制剂之前的加工处理方法和技术。由于中药多属生药,其中大部分药材必须经过特定的炮制处理,才能符合用药要求和治疗的需要。一、清炒法一、清炒法药物置锅内加热,直接翻炒至所需程度的方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三种。1、炒黄 药物用文火炒至表面微黄或黄色,或较原色稍深、发泡或爆裂,透出固有气味。其主要目的是质脆易
2、粉碎,利于成分煎出,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和缓和药性;矫味臭和保存药效。如炒芡实、炒牵牛子、炒白果、炒花椒、炒九香虫等。2、炒焦 药物用中火加热,炒至外表呈焦褐色,内部呈黄色,并具有焦香气味。其目的主要是增强药物消食健脾的功能,或减少药物的刺激性,缓和药性。如谷芽、麦芽、六曲、栀子、槟榔、川楝子等常炒焦用。3、炒炭 药物用武火或中火,炒至外表焦黑色或黑褐色,内部焦褐或焦黄色。其目的主要是增强或产生止血、止泻作用,或满足临床特殊用药要求。如丹皮、乌梅、贯众、黄芩、槐花等常炒炭用。二、加辅料炒二、加辅料炒 药物与固体辅料入锅内同炒的方法。包括麸炒、米炒、土炒、砂炒、滑石粉炒等。1、麸炒 药物与麦麸或制
3、麦麸拌炒至黄色或老黄色,并透出香气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增强疗效、缓和药性、矫味矫臭。如白芍、薏苡仁、苍术、枳壳、桑螵蛸、僵蚕等。2、米炒 药物与大米同炒的方法。炒至药物呈微黄色或焦黄色,具香气。其主要目的是增强健脾止泻,或降低毒性,或矫味臭的作用。如党参、斑蝥等。3、土炒 药物与灶心土拌炒的方法。炒至药物挂土色并透出香气。其主要目的是增强药物健脾和止泻的作用。如白术、山药等。4、砂炒 药物与热油砂拌炒的方法。炒至药物发泡鼓起,外表黄色,质地酥脆,或趁热醋淬。其主要目的是使药物质地酥脆易碎,利于成分溶出,或降低毒性、矫味臭等。如干姜、骨碎补、鳖甲、马钱子等。5、蛤粉、滑石粉炒 药物与蛤粉或滑石粉
4、拌炒的方法。炒至药物发泡、鼓起,外表黄色,冷后质地酥脆。其主要目的是使药物质地酥脆易粉碎,或降低腻滞性,矫味臭等。如阿胶、地龙、狗肾等。三、炙法三、炙法 药物加入定量的液体辅料拌润后,文火加热处理的方法(一般炒至近干或炒干,取出放晾,未干者应进一步低温干燥)。主要有酒、醋、盐、姜、蜜炙等方法。1、酒炙 药物加入适量黄酒或白酒拌润后,置锅内加热处理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引药上行,增强药物疗效、矫味臭。如牛膝、白芍、当归、川芎、常山等。2、醋炙 药物加入适量米醋拌润后,加热处理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引药入肝,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矫味臭。如柴胡、青皮、艾叶、甘遂等。3、盐炙 药物加入定量的盐水拌润后
5、,加热处理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引药入肾,增强药物疗效,缓和药性。如知母、小茴香、益智仁、巴戟天等。4、姜炙 药物加入定量的姜汁拌润后,加热处理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增强和胃止呕作用,缓和药性。如竹茹、黄连、草果等。5、蜜炙 药物加入定量稀释后的炼蜜,拌润后加热处理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增强药物疗效,缓和药性,矫味。如前胡、远志、百合、马兜铃等。四、两味同炒、同拌四、两味同炒、同拌 应用两味药物入锅加热共炒的方法称同炒。同拌是将两种药物或辅料拌和均匀入药的方法。现将同炒、同拌药物举例如下:1、吴茱萸炒黄连 取吴茱萸煎汁,加入黄连片中拌润,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晾干。目的是抑制黄连的苦寒性,增强治胃热呕
6、吐或清气分湿热之功。2、木香炒枳实 取木香煎水,加入枳实中拌润后,文火炒至近干,取出,晾干。目的是抑制枳实破气之性,增强行气消胀的作用。3、小茴香炒当归 取小茴香入锅内炒至微有爆鸣声时,加入当归片急炒,至小茴香发泡、鼓起,当归呈黄色,散发香气时,取出,放晾。目的是增强行气散寒,活血止痛,疗疝的功效。4、蒲黄炒阿胶珠 取蒲黄置热锅内,加热炒至微变色,投入阿胶丁,炒至鼓起,呈圆球形,内无溏心时取出,筛去蒲黄,放晾。目的是降低滋腻之性,矫味臭,增强止血安络的作用。5、砂仁拌熟地 取净砂仁捣碎,均匀撒入熟地片中入药。目的是降低熟地的滋腻之性。6、朱砂拌茯苓、远志 将药物湿润后,加入定量的水飞朱砂细粉拌
7、匀、晾干。目的是增强宁心安神的作用。7、青黛拌灯芯草 与朱砂拌相同。目的是增强清热凉肝的作用。8、柴胡拌鳖血 取净柴胡片加热,加入定量新鲜鳖血及适量冷开水拌匀,闷润后,文火炒至近干,取出,放凉。目的是抑制柴胡的升浮之性,增强清肝退热、截疟的功效。第二节第二节 中药汤剂的制备中药汤剂的制备一、汤剂的概念、分类与用途一、汤剂的概念、分类与用途 1.汤剂的概念 汤剂,又称为汤液。系指将中药饮片用煎煮或浸泡去渣取汁的方法,制成的液体剂型。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剂型。汤剂最能适用中医辨证施治,可对方剂进行随症加减。2.汤剂的分类汤剂按其制备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煮剂 是应用一般的加热温度
8、和加热时间,将药物煎煮去渣所得的液体剂型。煮剂浓度适中,具有吸收快、发挥药效迅速,作用强的特点。(2)煎剂 是将经过煎煮去渣的药液,再经加热浓缩所得的液体剂型。煎剂加热时间比较长,药液浓度较高,能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3)泡剂 是药物用沸水浸泡一定的时间后,去渣所得的液体剂型。沸水泡药,频频饮之,又称饮剂。沸水泡药,温度低、时间短,药液味薄气清,常用于清泄热邪、保健饮品之类。(4)煮散 是药物粗颗粒与水共煮,去渣取汁而制成的液体药剂。煮散具有节省药物,便于煎服等优点。3.汤剂的用途 汤剂的用途较广泛,可分内服和外用两种情况。(1)内服:主要是口服,药液进入胃肠后,直接吸收,产生作用比较快,从而
9、提高疗效。(2)外用:多作洗浴、熏蒸、含漱用。具有治疗、保健作用,应用较广泛。二、汤剂制备工作制度二、汤剂制备工作制度 1、汤剂制备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中药专业知识,熟悉汤剂制备操作技能和操作常规,经培训后在药师指导下上岗工作。2、汤剂制备人员必须身体健康,无传染病、精神病、皮肤病,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3、汤剂制备人员在操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所用制备器具应随时刷洗干净,保持清洁,经常保持制备室内外环境卫生整洁。4、汤剂制备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汤剂制备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核对、记录及交接手续,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5、汤剂制备的容器宜选择化学性质稳定、传热均匀、较牢固的器皿。三、中
10、药汤剂制备操作常规三、中药汤剂制备操作常规 1、汤剂制备人员收到待制备的药物后,应与处方药味、剂数、重量核对,查看是否有需要特殊煎煮的饮片;核对瓶签所记科别、患者姓名、日期、取药号或病床号等,是否与处方内容相符。发现疑问应及时与医师或调剂人员联系,确认无误后,方可加水煎煮。2、群药按一般煎煮法煎煮,需特殊煎煮的饮片按特殊煎煮法处理。3、每剂药煎好后,应及时趁热滤出煎液,以免温度降低后影响煎液滤出及有效成分的含量。4、核对药瓶标签上科别、患者姓名及取药号或病床号,准确无误后方可发出。四、一般汤剂制备方法和特殊煎服法四、一般汤剂制备方法和特殊煎服法 1、一般汤剂制备方法(1)汤剂制备用水及加水量:
11、(2)浸泡时间:2030分钟或1小时。(3)煎煮火候、时间及汤液量:一般药物第一煎煮沸后,再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发表药、攻下剂煎煮时间宜短些,发表药、攻下剂煎煮时间宜短些,一煎为沸后约15分钟,二煎为沸后10分钟即可。滋补药宜煎煮时间长些,滋补药宜煎煮时间长些,一煎为沸后3035分钟,第二煎加水煮沸后,再用文火煎煮1520分钟,趁热滤取煎煮汤液约100200ml。注意第二次煎煮后,应挤榨药渣,避免煎煮汤液的损失。两次煎煮汤液合并混匀后一般分两次使用(要求顿服或其他要求的除外)。2、汤液制备的特殊处理方法(1)先煎:需先煎的饮片经武火煮沸,改用文火煎煮保持微沸1015分钟后,加入群药,再按一
12、般煎煮法煎煮。(2)后下:在其他群药文火沸腾煎煮1520分钟后,再放入需后下的饮片煎煮沸腾510分钟即可。(3)包煎:将需包煎的饮片装入白色纱布袋内,扎紧袋口与群药同煎。(4)另煎:将需另煎的饮片单独煎煮3040分钟后,药渣并入群药同煎,滤取的煎液兑入群药的煎液同服。动物角质类及有毒药物一般煎23小时。(5)烊化:将需烊化的饮片置锅内加水适量,加热溶化或隔水炖化后,再兑入群药煎液中同服。(6)冲服:将药物细粉用温开水或群药的汤液冲服。(7)兑服:将液体药汁兑入群药汤液中同服。3、煎煮汤液的服法(1)服药时间:一般宜在饭后3060分钟时服药。补益药宜早晚空腹服,饭前一小时服药,易于吸收;润肠或泻
13、下药宜饭前一小时空腹时服,有助于其发挥润肠荡涤作用;病在下焦的用药宜饭前服;消食药宜饭后一小时服,以助消化;发散解表药或对肠胃刺激性较大的药物以及病在上焦的用药宜饭后服;驱虫药、祛湿利水药宜早晨空腹时服;镇静安神药宜在睡前一小时服;治疗疟疾的药物宜在发作前两小时服。(2)服药方法:一般药宜温服,忌大热或过冷。解表药宜热服,服药后应避风寒;祛寒药宜热服,有助于温通;清热解毒药及治疗热性病症的药物宜冷服;止吐药的服法是寒吐者宜热服,热吐者宜冷服,并注意少量多次服用。此外,根据病情轻重及病人体质强弱可采用以下服药方法:分服。对一般较轻的疾病或慢性病,分23次服;顿服。急症病人用药,则不拘时间迅速煎服
14、;危重病人常将一剂两煎汤剂一次服下,甚至一日可服23剂,以保持药力;频服。不拘时间和次数,少量多次服用,以减轻胃的负担。(3)服药禁忌:俗称“忌口”,指服药期间不宜同时进食与药性相反或影响治疗效果的食物,注意服药与调养相结合。服药时宜少食豆类、肉类、生冷及其他不宜消化的食物,原则上忌饮浓茶。(3)服药禁忌:服清热药时,不宜吃辛辣助热类的食物;服解表透疹药宜少食生冷酸味食物;服温中祛寒药时,不宜吃生冷助寒类的食物;服健脾消食药时,不宜吃油腻类不易消化的食物;服镇静安神药时,不宜吃辛辣、酒、浓茶等刺激和兴奋的食物;服解毒、收敛药时,不宜吃“发物”,如姜、椒、酒、鲤鱼等类的食物;服用滋补药宜少饮茶。
15、此外,服用某些药物时有特殊忌口,如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蜂蜜忌葱;甘草、桔梗、黄连忌猪肉;紫苏、天冬、麦冬忌鲤鱼、鲫鱼;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和血类食物等。五、影响汤剂质量的因素和质量要求五、影响汤剂质量的因素和质量要求 1.影响汤剂质量的因素 (1)饮片规格、类型或粉碎粒度 薄片较厚片煎出效率高;12mm较24mm的规格,煎出效率高。据研究认为应遵循三种情况:对全草、花、叶及质地疏松的药物,粉碎度对煎出效率影响不大;质地坚硬、组织结构致密的药物,颗粒状的煎出率高于片状;含黏液质较多的药物,采用片状煎煮效果较好。(2)加水量与汤液得量 实验证明,一般掌握每分钟平均蒸发量为1520ml较适宜
16、,但必须在一定的容器和温度下进行操作。有人实验认为,当煎液量为14时,两次煎液可以达到70%80%的煎出率,如将此煎液量再浓缩成12时,即可便于服用。(3)煎煮次数 据实际调查与实验证明,汤剂直火煎煮,煎煮2次可提取有效成分80%以上。但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复杂,性质各异,对于水溶性成分,两煎效果较好。但非水溶性成分或难溶性成分,以水作溶媒煎煮两次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中药汤剂制备的质量要求 (1)调配中药汤剂的药物必须符合药品标准规定和要求。(2)严格按照中药汤剂制备的操作常规和制备方法进行。煎煮后的残渣不得有硬心,应充分煮透,使药效成分溶出而发挥疗效。(3)制备汤剂时应认真负责,控制好煎煮火候和时间。煎煮后的药物不得烧焦糊化,否则,影响汤液的质量。(4)煎煮后应充分过滤,药物残渣挤出的残液量一般不得超过残渣的20%。(5)每种汤剂制备后,应具有原方剂中药物的特征气味,不得有焦糊或其他不正常的霉腐异味。(6)每种汤剂制备后,应具有相应的色泽,汤液应澄明,少量沉淀物经振摇后能均匀分散。汤液中不得有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