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doc

上传人(卖家):Q123 文档编号:4638016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部)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部)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部)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部)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八上古诗词梳理1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作者简介】王绩,唐代诗人。常居东皋,号东皋子。【写作背景】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注释】东皋(go):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接近。徙倚(x y):徘徊,彷徨。依:归依。落晖:落日的余光。犊(d):小牛,这里指牛群。禽:鸟兽,这里指猎物。相顾:相视;互看。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

2、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翻译】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诗歌赏析】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颔联与颈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

3、显得萧瑟。静谧的秋景中,牧人与猎人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生动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用典,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了。【主旨】这首诗在艺术上以质朴自然见长,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闲适的情趣中,也透露出诗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2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

4、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作者简介】崔颢,唐代诗人。开元十一年登进士第。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写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注释】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昔人: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

5、鹤登仙。悠悠:飘荡的样子。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原。历历:分明的样子。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萋萋: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乡关:故乡家园。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翻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

6、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诗歌赏析】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巧用传说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为黄鹤楼添加了神秘色彩。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很壮观。“昔人”和“此地”形成古今对比,表达对岁月易逝的感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颈联写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其茂盛。此两句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是实景,描绘了一幅绚丽的大江景色图。尾联运用反衬手法,间接

7、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直接抒发思乡之情。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作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主旨】这首诗借景抒情,由古代传说引出一番岁月沧桑、世事多变的感慨,又由眼前的景物触发了怀念故乡的愁情。3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开元进士。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

8、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注释】使:出使。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看望,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属国: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属国,即典属国的

9、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物的官员为典属国,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居延:地名。王维路过居延。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地。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孤烟:指烽烟。据说古代边防报警时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这里指前敌统帅。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

10、,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翻译】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前线。【诗歌赏析】首联叙事。“单车”是说随从少,轻车简从,仪节规格不高。“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诗句于叙事之中微露失意的情绪。颔联写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的蓬草一样出使“汉塞”,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

11、”。古诗中多用“蓬”“雁”喻指漂泊在外的游子,诗人却用来喻指身负朝廷使命的自己,暗含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颈联用“大”写出了边疆沙漠的茫茫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现了孤烟之高;“长”表现了大漠的无边无际、黄河的杳无尽头;“圆”表现了落日之低之大。这两句诗极富画面感,营造了塞外苍茫空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孤寂的情感。尾联写诗人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追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流露出诗人对都护的赞叹,也表现出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燕然”为用典,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代指前线,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

12、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

13、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主旨】全诗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产生的孤寂之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4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14、,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注释】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远:远自。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

15、楚国。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海楼:即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仍:依然。怜:喜爱。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万里:喻行程之远。【翻译】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诗歌赏

16、析】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入”

17、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白天,仰

18、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尾联运用拟人,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

19、”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主旨】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之作,在描写三峡独特风光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惜别之情。5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

20、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写作背景】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823、824年)间的春天。【注释】钱塘湖:即杭州西湖。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云脚:

21、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浅草:浅浅的青草。才能:刚够上。没(m):遮没,盖没。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阴:同“荫”,指树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翻译】孤山寺北

22、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诗歌赏析】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孤山寺北贾亭西”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水面初平云脚低”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

23、连成一片。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

24、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写花草向荣的趋势。尾联直抒胸臆,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主旨】这首诗把早春时节西湖明媚的春光描绘得生机盎然,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盛景的无比喜爱之情。6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

25、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写作背景】庭中有奇树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有多种说法。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这十九首诗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汉末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至于庭中有奇树的具体创作时间,则难以确考。【注释】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发华(hu)滋:花开繁盛。华,同“花”。滋,繁盛。荣:犹“花”。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遗(wi):赠送,赠与。馨(xn)香:香气。盈:充盈,充积

26、。致:送到。贵:珍贵。感:感受,感动。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翻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诗歌赏析】“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

27、盎然的景象。“庭中”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写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诗的开头四句写得很朴素,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馨香盈怀袖”一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发生转折,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这花是“奇树”的花,它的香气特别浓郁芬芳,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适不过的。至于人物的神情,诗人虽没有明写,但一个“盈”字,却暗示着:主人公手执花枝,

28、站立了很久。“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两句简简单单的十个字引发读者进一步想象,不管她想到了什么,有一点她总是不能摆脱的,那就是对青春年华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无比惋惜。“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的大意是:这花有什么可贵的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苦罢了。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人生苦短,女人也如手中的鲜花,经不起时间的等待,更经受不起风吹雨打。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主旨】这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

29、送,由送及思,表达了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篇幅虽短,却有千回百折之态,深得委婉含蓄之妙。7龟虽寿东汉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县)县人,建安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写作背景】建安十年(205

30、),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曹操为摆脱被动局面,采用了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207)夏率师北征,五月至七月皆无果,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曹操写了步出夏门行这一组诗。此篇为第四首,比观沧海稍晚,即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回首起自己的人生路程,无限感慨而有此篇。【注释】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寿:长寿。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31、腾蛇:是一种会腾云驾雾的蛇,是一种仙兽。骥(j):良马,千里马。枥(l):马槽。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暮年:晚年。已:停止。盈缩:指人的寿命长短。盈,满,引申为长。缩,亏,引申为短。但:仅,只。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身心健康。怡,愉快、和乐。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此二句是附文,跟正文没关系,只是抒发作者感情,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结尾。【翻译】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

32、的心也永不止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诗歌赏析】“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作者否定了神龟、腾蛇一类神物的长生不老,说明了生死存亡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烈士”,指有气节有壮志的人。“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33、;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表现出一种深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艺术风格朴实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昂,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壮志豪情。“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表明赋诗明志之意,与内容无关。【主旨】这是一首极富哲理意味的咏怀诗,全诗朴实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越,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

34、精神和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8赠从弟(其二)东汉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作者简介】刘桢,字公干,东汉末宁阳(今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 【写作背景】赠从弟共三首,分别用蓣藻、松柏、凤凰作喻。此为其二,作者勉励他的堂弟要具有像松柏一样坚贞高洁的品性,这也未尝不是作者的自勉。【注释】亭亭:高耸的样子。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一何:多么。惨凄:凛冽、严酷。罹( l )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翻译】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一何盛

35、,松枝一何劲: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直立。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诗歌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以客观描写为主,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

36、和诗人的感情倾向。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主旨】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貌似咏物,实为言志。诗人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

37、中而不倒,经历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9梁甫行东汉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作者简介】曹植,三国魏文学家。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封陈王,谥曰思,故世称陈思王。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曹操赏爱,几乎被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而失宠。其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他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为建安文学中成就最高者。 【写作背景】梁甫行是借乐府旧题描写海边逃民的困苦生活而

38、作。在曹叡的时代徭役繁兴,赋敛苛细,百姓为了逃避征调,常常不敢家居而窜入山林;诗中写的正是这种悲惨情景。【注释】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以各地气候不同起兴,引出下文边海人民生活特别贫困的感慨。八方:东、南、西、北四方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隅,合称八方,这里泛指各地。气:气候。千里:喻各地相距遥远。殊风雨:风雨甚不相同。剧哉:艰难啊。寄身:居住,生活。草野:野外、原野。妻子:妻子和儿女。象禽兽:形容极其贫困落后的非人生活。行止:行动和休息,泛指生活。林阻:山林险阻的地方。柴门:以柴木为门,喻居处穷困。这句感叹边海民居处荒凉,很少有人来往。翔:自在地行走。这里是形容孤兔之类在边海民住处窜来窜去

39、,极其自在,竟像鸟儿在空中任意飞翔一样。【翻译】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四面八方气候不同,风霜雪雨千里有异。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边海的人民生活艰辛,平时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老婆孩子像野兽一样没有衣服穿,每天就在这艰险的山林里生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家家户户没有烟火,狐狸野兔在屋内乱窜。【诗歌赏析】“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剧哉边海民”的衬托。各地的情况虽然不同,但最艰难困顿的要数“边海民”了。“寄身”三句,实写“边海民”的悲惨生活。他们没身于“草野”,过着非人的生活。生吞活剥,巢息穴居,所以说“象禽兽”;他们不敢出来,怕被人发现、抓走,每天就钻在山林里边所

40、以说“行止依林阻”。一个“依”字把逃民们的实际活动和恐惧心理都表现出来了。他们要靠在林中采集食物而存活,要靠险阻的坳壑以藏躲,他们怕暴露行迹,白天足不出林莽,黑夜也不敢明火高声。“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是全诗的精华所在。逃民们每日出没在山林之中与狐兔争食争住,而自己原来的家园却因为无人居住,反而变成狐兔们的自由跳踉纵情嬉戏的王国,非常可悲的现实。前三句是诗人眼中的情景,这两句是诗中人心里的想象。有此一笔,使短短的八句诗多了一层波折,添了一组形象,是以少驭多的佳构。可惜这一点历来被人忽略,以为这两句也是状“边海民”惨苦生活的,与前三句配合,写住处的荒凉;试想,已与禽兽混迹的“边海民”对“狐兔翔

41、我宇”又何居叹哉。结果使诗的内容和形象顿然减色,因而对这首诗并不是写“边海民”,而是写逃到“边海”之“民”的,也就未能理解。曹植的诗歌直接为民生疾苦而呼吁。建安诗人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题材极少,因而这首诗就更为宝贵。【主旨】本诗以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地全方位展现了边海人们的困苦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又含对社会动乱的悲观失望之情。10饮酒(其五)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作者简介】陶渊明,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

42、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29岁到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一直到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写作背景】到东晋末,在玄学的背景中,陶渊明的诗开始表现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这就是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相反地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在他的饮酒之五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43、而优美。凭着它那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注释】结庐:构筑屋子。人境:人间,人类居住的地方。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嚣声。君:作者自谓。尔:如此、这样。这句和下句设为问答之辞,说明心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这两句是说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此中:即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隐居生活。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即“迷途知返”。这句和下句是说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意思是既领会到此中的真意,不屑于说,也不必说。【翻译】结庐在人

44、境,而无车马喧: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偶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诗歌赏析】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车马喧”,意味着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紧接着问:你如何能做到这样?而后有回答,自然地归结到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此处的“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

45、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进一步说,“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着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运用设问的修辞,一问一答,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见”用得很妙

46、,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心与山融为一体,悠然自得。看到了南山的什么景物?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以飞鸟自喻,借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的景象,表达出诗人弃官归隐的情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全诗的总结:“真意”就是能够悠闲自在地生活,不在世俗中迷失自我。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主旨】这首诗以抒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人与自然相契合的场景,表达出诗人渴望归隐田园、悠闲自得的心境。11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doc)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