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预防和应对学校地震灾害自救预防和应对学校地震灾害自救-未雨绸缪未雨绸缪 平安你我平安你我 生命安全教育之地震安全教育教学设计与反思生命安全教育之地震安全教育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之一-地震,明白自然灾害存在着极大的危 险,学习有关地震逃生、避险、防护等方面的知识,把现实生活中如有地 震发生了以后的危险和损失降到最低; 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与互救 的知识与技能。 2.分组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每组推荐一名组长和一名学习成果汇总记 录人员,对照导学卡上的问题,开展自主探究学习,通过阅读文字信息、 聆听语音讲解、观看动画演示,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各自导学卡问题,问
2、题 完成后各小组进行交流分享,学习体验成果总结汇报。 3.通过学习了解地震前兆知识, 激发同学们对地震知识的求知欲望和 学习兴趣; 通过避震脱险知识技能能的学习掌握让学生树立认识自然, 战 胜灾害的坚定信念; 通过地震灾害的国情教育, 培养学生防患于未然的防 灾意识;通过灾后知识了解,让学生懂得敬畏生命、珍爱生命。 二、重二、重点点难点难点 重点:重点:掌握运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开展自救、互救;掌握一些基本的避 震逃生的技能和方法。 难点:难点: 激发学生对地震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让学生树立认识 自然,战胜灾害的坚定信念;培养学生防患于未然的防灾意识;懂得敬畏 生命、珍爱生命。 三、总课时
3、数:三、总课时数:1 1 课时课时 四、课时计划四、课时计划 地震安全教育教师授课计划表(初中)地震安全教育教师授课计划表(初中) 课程名称课程名称 地震安全教育 考核方式考核方式 情感态度 组织纪律 参与互动 交流分享 任课教师任课教师 生命安全教育 授课班级授课班级 初一年级班 课程总学时数课程总学时数 1 理论课时理论课时 0.5 实训课时实训课时 0.5 1 授课内容授课内容 授课类型授课类型 学时数学时数 授课地点授课地点 备注备注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之一-地震,明白自然灾害存在着极大的危险,学 习有关地震逃生、避险、防护等方面的知识,把现实生活中如有地震发 生了以后的危险和损失降到
4、最低;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与互救的 知识与技能。 理论 1 地震安全教育展 厅 一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1.参观展览 参与学习的所有学生环顾参观展厅的整体布展, 初步了解我们将要学 习的知识主题。 2.问题导入 在站的同学们当中有没有亲身经历和体验过地震的孩子吗? (有极个 别孩子有这方面的经历) 选择 3-4 名同学分享个人经历。 教师简要点评,因势利导。 3. 地震体验 鉴于大部分的孩子对地震没有一个清楚的感受和认知, 接下来将有请 同学们到老师身后的地震体验小屋, 去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地震发生时的 这种相对真实的场景。 (讲明相关要求,依据人数多少分组体验) (1)第
5、一环节地震体验,第二环节系统设定问题的处理,教师适当 引导,学生自主操作。 (2)回顾体验过程,归纳纠正问题处理环节存在的错误做法。 (学生 自主解决,教师点评) 4.分组学习 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发学习卡,展开自主探究学习。 (讲明相关要求) 5.方法探究 学习成果分享交流 6.总结评价 学生感悟,教师点评。 7.拓展延伸 自主探究学习有关地震的其他方面的知识,书写活动感悟。 8.总结反思(教师课后反思感悟) 五、教学反思(五、教学反思(教师课后感悟及反思教师课后感悟及反思) 古往今来,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地震总是不断发生,威胁着人类 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我国是个地震多发的国家, 因此学校深
6、入开展地震安 全教育就显得极为必要且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本节课从颤动的大地和 震中求生两个角度, 向学生阐释地震的基础知识与地震来临后的避震逃生 方法, 进而切实提高广大青少年的防震减灾意识, 使青少年掌握必要的地 震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习提高自救、互救的能力,从而做到科学防震,营 造和谐安全氛围。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突出了综合实践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教学方式方法, 学生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体验互动等学习方法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实践。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分享等形式展开活动,引导学生积 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探究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水平和能力,既增长了知识由提升了能力 。 3.通过体验互动, 自主探究增进了对地震知识的认识了解, 掌握了基 本的避震逃生的技能和方法。 不足与改进之处:不足与改进之处: 教学语言还需进一步磨炼加强;在设计问题时, 应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 问题应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理解, 并回答; 课堂教学环节基本完整, 能完成和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是深层次的活 动课程对于学生相关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一方面还不够深入, 下一步如何 在现有课型的基础更进一步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切实深化学生能力和 素质的培养应是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还需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