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理学Jurisprudence(第五版)第六编 法治与法治中国 法是文明社会的制度形式,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法治决定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又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能动作用。在当代中国,法治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保障和引领作用,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领域的全面改革也呼唤着并有力地推动着法治的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也必然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历史变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方位,面向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人权、安全、发展、环境等方面日
2、益增长和不断提高的要求,面对任重道远的法治强国目标和依然繁重的全面依法治国任务,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保持法治定力、发展法治理论、提升法治方略、拓展法治道路、深化法治实践、统筹法治改革,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而努力奋斗!第二十三章法治原理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战国)韩非 韩非(约前280前233),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第一节法治的概念第二节现代法治的理念第三节法治与法制第四节法治与人治第五节法治与德治本章导言:“法治”这一词语,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远溯至中国
3、春秋战国时代以及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时代。随着历史发展,法治更成为现代社会与当代世界的基本概念,被广泛使用。本章主要论述法治的概念、现代法治的理念以及法治与法制、法治与人治、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以使学生对人类社会的法治概念、观念、理念有基本了解,把握法治的真谛,树立科学的法治观。第一节法治的概念一、历史上的法治观 先秦法家的代表韩非提出了“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以法治国”:(1)治理国家必须实行法治,反对人治。(2)法制要适应历史发展,符合当时实际,反对因循守旧。(3)法令是人们言行的标准,君上臣下均不得曲法任私。(4)以法为本,法、势、术结合。韩非:韩非:“故治
4、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时移而治不易者乱。“管仲:管仲:“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第一节法治的概念 古希腊、古罗马的法治思想对西方法律文化和法治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及与之相应的自由、平等、人权等民主意识的发展,法治(而不是人治或神治)的观念开始广泛传播。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这些法治主张和理论既起到了宣传革命、推动革命的历史进步作用,也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和法治的诞生和发展。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
5、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又应该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英国法学家戴雪第一节法治的概念二、当今国际社会的法治观 法治是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和人类的普遍追求。国际社会正在呈现出一种法治化的趋势。联合国积极推动建设国际法治。从2006 年开始,联合国大会第六委员会开始讨论国家和国际两级法治的问题。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委员会关于“国家和国际两级法治”议题的讨论中提出:法治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第二节现代法治的理念一、现代法治的一般要义现代法治,即法的统治,相当于英文中的“rule of law”,是以民主为前提和目标,以法律至上为原则,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国家治理方式、社会
6、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目标法治的根本原则是法律至上法治的核心是严格依法办事法治的关键在于制约权力法治是一种国家治理方式法治是一种社会治理机制法治是一种社会活动方式法治是一种社会秩序状态第二节现代法治的理念二、当代中国法治的基本要义 两个“十六字方针”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我国对于法制建设的基本要义概括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012 年,中共十八大报告将新时代厉行法治的基本要求概括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和法治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一个有机联
7、系的统一整体,囊括了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环节、四大方面,任何一个环节或者方面都不可或缺或者偏废。第三节法治与法制一、法制的含义 法制,相当于英文中的legal system。一是将法制理解为法律制度的简称。二是将法制理解为依法办事的制度。三是把法制理解为包括法律制度的制定、执行、遵守等在内的完整体系,是有关法律制度运行的一系列活动与环节的总称。二、法治与法制的相互联系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法制的深化。董必武:董必武:“现在世界上对于法制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确切的解释。我们望文思义,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就是法制。”第三节法治与法制三、法治与法制的主要区别 是否强调法律至上不同 产生和存在
8、的时代不同 与权力的关系不同 具有的价值观念不同 与民主的关系不同u 法治和法制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任何法治都是以法制作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没有法制作为基础,法治就不可能建立和继续存在。第四节法治与人治一、人治的基本含义 一般而言,人治是政治领袖个别人或少数人拥有公权力,运用其智慧以及军事、经济、政治、文化、法律、道德、宗教等手段来管理国家或者社会的治国方式和政治模式。一是人治根据的是特定意志;二是人治具有随意专横的可能性质;三是人治者往往轻视法律;四是人治中的法律服从于政治领袖意志;五是缺乏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理念与准则。第四节法治与人治二、法治与人治的主要区别 政治领袖的地位不同;法律的地
9、位和作用不同;权力是否受法律的约束不同;是否内含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等价值观念不同;各自所要求和所具有的政治基础不同。第四节法治与人治三、法治与人的作用 任何治理手段或方式都离不开人的作用的发挥。简单地把人治理解为人的作用的发挥,显然是对人治的误读,以此来片面肯定人治就更加荒诞。法治从来都不否定人的作用。与人治相比,法治在理性基础上强调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每个人的自主性。是否依赖人,是否需要人的作用的发挥,不是法治与人治的区别。第五节法治与德治一、法治与德治的本质属性 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的关系问题历来都是政治家、法学家关心的基本问题。中共十五大以来,党中央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的成功经
10、验,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思想。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不是彼此对立、矛盾冲突的,而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依法治国属于政治文明范畴,是治理国家的主要方式;以德治国属于精神文明范畴,是思想建设的主要方式。第五节法治与德治二、法治与德治的互补性 法律是实现国家职能,推动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经常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在社会规范体系中不可避免地起着主导作用。法律有其固有的局限和弱点。法律的这些局限和弱点需要由其他社会调整机制给予辅助和补充。在法律之外的其他社会调整机制中,道德是非常重要的常规机制。习近平:习近平:“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
11、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思考题1.马克思说:“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请结合该语境,谈谈你对现代法治原理的理解。2.法治与法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3.法治与人治的主要区别是什么?4.为什么说“奉法者强则国强”?5.相传,清朝大学士张英的族人与邻人争宅基,两家因之成讼。族人驰书求助,张英却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族人大惭,遂后移宅基三尺。邻人见状亦将宅基后移三尺,两家重归于好。请根据上述材料,阐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The end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