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 中国古代文化符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中国古代文化符号包括古代思想符号、古代艺术符号、古代生活符号等。其中,古代思想符号包括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古代艺术符号包括书法、绘画、建筑、音乐、舞蹈、雕塑等艺术形式,古代生活符号包括服饰、仪容、饮食等。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符号中的书法、绘画、服饰和仪容。中国传统文化 本章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书法和绘画书法和绘画第二节第二节 服饰和仪容服饰和仪容中国传统文化第七章 中国古代文化符号第一节第一节 书法与绘画书法与绘画 书法与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艺术门类。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璀璨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
2、国书画艺术融合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对于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的政治、哲学、宗教、文艺等各方面的认识,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魅力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第六章 中国古代文化符号一、书画同源一、书画同源 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关系密切,在传统书画理论中历来就有“书画同源”一说。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一)中国书画艺术起源相同(一)中国书画艺术起源相同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曾经用画图和作图解的办法来
3、记事或传递信息。周易系辞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所以,中国最早的文字就是这种“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图画或图解,我们称之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一、书画同源一、书画同源(二)中国书画艺术技艺相通(二)中国书画艺术技艺相通首先,中国书法与绘画的使用工具基本相同。其次,中国书法与绘画技艺相通。第三,中国书法和绘画都讲究章法。一、书画同源一、书画同源(三)中国书画艺术神韵相谐三)中国书画艺术神韵相谐 所谓“书画同源”,不仅仅在于书法与绘画的产生起源以
4、及笔墨运用的同源性上,更体现于 中国书画艺术在神韵、意境上的相映相谐上。传统中国画讲究“以形写神”、“遗貌取神”,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中国书法也讲究神韵,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方可绍于古人。”一、书画同源一、书画同源二、写意传神中国字二、写意传神中国字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汉字从最初的甲骨文,先后经历了金文、石鼓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形体的变化,成为中国书法艺术蓬勃发展的造型基础。(一)中国字的种类(一)中国字的种类 1.1.甲骨文甲骨文 甲骨文,也称“契文”、“龟甲兽骨文”或“甲骨卜辞”,指
5、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2.2.金文金文 金文,即铸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同时,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又叫作“钟鼎文”。二、写意传神中国字二、写意传神中国字 3.3.石鼓文石鼓文 石鼓文,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刻石文字,因刻在石鼓上而得名。石鼓文,与甲骨文、金文被后人合称为“大篆”,是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书体。4.4.小篆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系文字逐渐演变而成,是大篆向隶书、楷书转变的过渡文字。二、写意传神中国字二、写意传神中国字 5.5.隶书隶书 隶书的起源可上溯到
6、战国,因“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笔画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极具艺术欣赏价值。汉代以后,隶书逐渐被楷书、行书代替。清代碑学盛行,汉隶产生复兴之势,郑簠、朱彝尊、伊秉绶等都擅隶书。二、写意传神中国字二、写意传神中国字 6.6.楷书楷书 楷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是魏晋南北朝至今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辞海解释为“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二、写意传神中国字二、写意传神中国字 (1 1)“正书之祖正书之祖”钟繇钟繇 汉末钟繇处在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的时期,其书减少了隶书的波磔之势,结体趋于方正,布字也更加合理,形成了由隶入楷的
7、新貌,被后世称为“正书之祖”。(2 2)承前启后)承前启后王羲之、王献之王羲之、王献之 到东晋时期,书法成为上流社会普遍喜好的一种艺术形式。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二、写意传神中国字二、写意传神中国字 (3 3)楷体四大家)楷体四大家欧阳询欧阳询、颜真卿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柳公权、赵孟頫 唐代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统治者极力推崇书法,在设学科举等诸多方面建立了提倡书法的制度,使书法艺术空前兴盛,名家辈出。初唐的欧阳询,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皆为后世传诵的楷书名家。颜真卿多宝塔碑 柳公权 玄秘塔碑二、写意传神中国字二、写意传神中国字 (4 4)独家首创)独家首创赵佶赵佶
8、“瘦金体瘦金体”宋代楷书发展不如唐代,但宋徽宗赵佶自创的“瘦金体”,是书法史上的一项独创。赵佶千字文二、写意传神中国字二、写意传神中国字 7.7.行书行书 行书是以楷书为基础,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产生主要是为了弥补楷书书写太慢、草书难于辨认的缺点,有“行楷”和“行草”之分。行书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唐代张怀瓘书断记载:“行书者,刘德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二、写意传神中国字二、写意传神中国字 (1 1)天下第一行书)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行书最杰出的代表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二、写意传神中国字二、写意传神中
9、国字 (2 2)天下第二行书)天下第二行书 唐代书法诸家亦擅行书。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是为祭奠其侄颜季明而作,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二、写意传神中国字二、写意传神中国字 (3 3)“宋四家宋四家”和天下第三行书和天下第三行书 由于宋代统治者并没有像唐代一样采取有利于书法发展的政策,宋代书坛也不再延续唐代之兴盛。直到北宋中后期,才出现了“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二、写意传神中国字二、写意传神中国字 8.草书 草书,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一种字体,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有章草、今草、狂草之
10、分。章草字体具备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虽为草书但很有章法。后来,随着隶书向楷书、行书的演变,在章草的基础上,进一步减省笔画,使文字之间笔划牵连相通,产生了“今草”。二、写意传神中国字二、写意传神中国字张旭古诗四帖 怀素自叙帖二、写意传神中国字二、写意传神中国字 唐代,今草书写更加狂傲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千奇百怪,进一步发展为“狂草”。盛唐时期,贺知章、张旭、怀素把狂草推向了极致,形成草书史上的一座高峰。(二)中国书法的思想艺术特色(二)中国书法的思想艺术特色 1.1.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华民族精神融合一体。中华民族精神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思想
11、,主张“兼容并包”,提倡“中庸平和”。这与书法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相一致的:书法本身不是单纯的线条艺术,必须通过参差排列、计白当黑、浓淡相宜、轻重搭配等书写技巧,实现“中庸”“和谐”的整体平衡。二、写意传神中国字二、写意传神中国字 2.2.灵动洒脱的线条艺术灵动洒脱的线条艺术 中国字是由线条组成的方形字体。线条是书法的生命,是书法赖以生存的土壤。汉字长短、粗细、方圆、正侧、疏密等不同形态的线条承载着书法家的精神、气质和学养,传递出耐人寻味的丰富内涵。中国书法的线条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点、横、竖、撇、捺、勾”,而是具有生命力、立体感和力量感的艺术载体。二、写意传神中国字二、写意传神中国字 3.
12、3.计白当黑的美学构图计白当黑的美学构图 中国书法主要是在以白色宣纸为主要材料的平面上进行黑色线条的布置,故又称布白。书法靠黑、白二色共同完成。“计白当黑”就是要求书者必须同时重视黑与白的布局安排,统筹规划。书法创作中字的结构和通篇布局要疏密得当,虚实相间,才能体现书法作品起伏对比、矛盾和谐的统一。二、写意传神中国字二、写意传神中国字 4.4.神气兼备的审美特质神气兼备的审美特质 中国书法艺术的“神气”,指的是书法作品的“神韵”和“气势”。一幅书法作品,如果缺少了“神韵”,那它只能称为是字,而不是艺术。书法的“神韵”,体现在其“灵动自然、冲淡清齐、委曲含蓄、意境深远”的审美特质上。苏轼曾说:“
13、我书意造本无法”、“书初无意于作乃佳尔”,因此书法创作必须“自然天成”才具神韵。二、写意传神中国字二、写意传神中国字三、气韵生动中国画三、气韵生动中国画 中国画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大约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业发达。人们开始在青铜器上装饰各种纹样,如饕餮纹、龙纹、凤纹、回纹、鸟纹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绘画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壁画、漆画、帛画逐渐盛行,其政治教化功能也日益凸显。中国画根据题材主要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种。三、气韵生动中国画三、气韵生动中国画 (一)人物画(一)人物画 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和人物活动为主体的绘画形式,简称“人物”,是中国画中出现较早
14、的一大门类,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1.1.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成熟独立成熟独立 魏晋南北朝是古代思想大解放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物画趋于成熟和独立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是顾恺之,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三绝。顾恺之洛神赋图三、气韵生动中国画三、气韵生动中国画 2.唐朝高度兴盛 唐朝,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艺术也展现出盛世之貌,达到前所未有的兴盛。最著名的人物画家有初唐的阎立本,盛唐的吴道子、张董、周昉,晚唐的孙位等。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天王送子图三、气韵生动中国画三、气韵生动中国画 3.五代十国承前启后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社会动荡割据,但对于绘画艺术却
15、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五代的人物画,题材广泛、手法多样,开创出世俗和写实的新局面。其中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人物画的传世名作之一。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三、气韵生动中国画三、气韵生动中国画 4.4.宋朝宋朝创新鼎盛创新鼎盛 宋代的人物画在题材内容、风格手法和科目门类上都有创新,呈现多样化趋势,进入了鼎盛时期。同时,出现了很多富于创新的大画家,例如,武宗元、王居正、李公麟、张择端、李唐、肖照、梁楷、苏汉臣、李高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三、气韵生动中国画三、气韵生动中国画(二)山水画二)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山水画起源于六朝,在盛唐时期已成为一个完全独
16、立的画科。隋代画家展子虔的传世作品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作品。三、气韵生动中国画三、气韵生动中国画 1.1.唐朝唐朝风格始创风格始创 进入唐朝,山水画的风格和画法更加多样,主要有两大画法:一是青绿设色山水画,被称为“丹青”,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江帆阁楼图明皇幸蜀图相传为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所作一是水墨山水画,以王维为主要代表。三、气韵生动中国画三、气韵生动中国画 2.宋朝承前启后 北宋山水画继承五代北方山水画特色。元代人汤匡曾在画鉴中把董源、范宽、李成称为北宋三大家。北宋中晚期,著名的山水画家还有郭熙和米氏父子等。郭熙早春图米友仁潇湘奇观图三、气韵生动中国画三、气韵生动中国画 3
17、.3.元朝元朝文人画盛行文人画盛行 元代绘画以山水画为胜,讲究以书法之笔入画,追求笔墨情韵的共鸣,最显著的变化是“文人画”的盛行。最能体现赵孟頫绘画水平和创新风格的山水画,有鹊华秋色图、重江叠峰图等。赵孟頫鹊花秋色图三、气韵生动中国画三、气韵生动中国画 4.4.明朝明朝复古风兴盛复古风兴盛 明初,浙派山水画十分兴盛。最有代表性的画家是戴进。明代后期的董其昌和他的南北宗论,对后世画坛产生了巨大影响。5.5.清朝清朝名家辈出名家辈出 清初,最有代表性的画家是被称为“四画僧”的弘仁、髡残、朱耷、石涛。在清代山水画中,以“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的影响最大,他们继承董其昌的绘画理论,主张摹仿古
18、人,崇尚古人的墨法、章法和气韵。同时,他们与清初的吴历及恽寿平被称为“清六家”。三、气韵生动中国画三、气韵生动中国画(三)花鸟画(三)花鸟画 在中国画中,凡以花卉、飞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称为花鸟画。中国花鸟画作为独立画科确立于唐朝,比人物画和山水画要晚。三、气韵生动中国画三、气韵生动中国画 1.五代花鸟画迅速发展 至五代,花鸟画迅速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主要代表有黄筌父子和南唐徐熙,北宋谚语称“黄家富贵,徐家野逸”说的就是他们绘画风格上的差异,这种不同画风成为五代时期花鸟画的两个重要流派,史称“徐黄异体”。2.宋朝院体画盛行 北宋院体画盛行,徽宗赵佶将花鸟画推向了顶峰。其芙蓉锦鸡图柳鸦
19、芦雁图竹禽图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三、气韵生动中国画三、气韵生动中国画 3.3.元朝元朝文人画蓬勃兴盛文人画蓬勃兴盛 元代,文人画广泛兴起与流行,花鸟画主要以枯木竹石、梅兰竹菊为主要题材。4 4.明朝明朝泼墨大写意花鸟画泼墨大写意花鸟画 明代后期,将花鸟画发展到泼墨大写意阶段的是陈淳和徐渭。画史上将他们并称“白阳、青藤”。徐渭墨葡萄图三、气韵生动中国画三、气韵生动中国画 5.5.清朝清朝扬州八怪和海派画家扬州八怪和海派画家 清朝花鸟画,与“四王”不同,形成了以郑燮、李方膺、高翔、黄慎、边寿民为主的“扬州画派”,因“狂”“怪”画风,被称为“扬州八怪”。海派画家吴昌硕也擅长花鸟,其最大成就主要体现在
20、写意花卉上。三、气韵生动中国画三、气韵生动中国画(三)中国画的思想艺术特征三)中国画的思想艺术特征 1.1.注重哲学渗透注重哲学渗透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根源与灵魂,也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坚实根基。儒、释、道融合的哲学传统,使中国绘画艺术具备了极其浓厚的东方气息。三、气韵生动中国画三、气韵生动中国画 2 2讲究散点透视讲究散点透视 中国画讲究散点透视,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立足点进行观察,将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兼收并蓄,融为一体。只有通过散点透视的方法,中国画中气势磅礴的山水,纷繁复杂的市井风貌才能熔铸于一幅画作之中。三、气韵生动中国画三、气韵生动中国画
21、3.3.注重笔墨线条注重笔墨线条 中国画讲究运用线条,无论是人物画,还是山水、花鸟画,都讲究先用线条勾勒出所画之物的轮廓,如山水画中的线条名为“皴法”,人物中的线条名为“衣褶”,都是中国画的特有技法。三、气韵生动中国画三、气韵生动中国画 4.4.讲究虚实相生讲究虚实相生 中国画同中国书法一样,讲究计白当黑。计白当黑是画面构成的重要形式,是构成画面审美的重要基石。中国画创作中,画家需要通过对画面置黑布白的处理,表现为特有的“疏密”变化,使得黑与白虚实相生、互为依从。三、气韵生动中国画三、气韵生动中国画 5.5.追求写意传神追求写意传神 中国绘画,在产生之初只是政治、宗教的附属产物。直到魏晋时期,
22、才开始有了美的自觉,成为以审美追求为目的的艺术形式。顾恺之第一次鲜明地提出绘画重在“传神”,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认为,绘画创作主要是画家对所描绘的对象是否有“意”的确立。三、气韵生动中国画三、气韵生动中国画第二节第二节 服饰和仪容服饰和仪容 号称“礼仪之邦”的中国自古也被称为“衣冠之国”。礼仪是衣冠所强调的内容,衣冠、妆容是礼仪的视觉形式代表。不断变迁的社会政治制度和价值取向都深刻影响着社会成员对服饰妆容等外在视觉文化符号的取舍,以致于人的身份等级与服饰形态样式联系极为紧密,有了“以服色辨官品”,“由帽子观尊卑”,“以佩玉观等级”的服饰仪表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第七章 中国古代文化符号一、服
23、装与佩饰一、服装与佩饰(一)服装(一)服装 旧石器时代,人们群居在山洞里或部分地群居在树上,以植物的果实为食物,同时集体捕猎、捕捞河湖中的鱼蚌来维持生活。为了御寒,他们将树叶、树皮包裹在身上,这便产生了原始服饰的雏形。下面就对中国传统服装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进行介绍:1.1.冕服冕服 冕服,也称冠服、章服,自黄帝时开始产生,夏商时期发展。到了周代,分封制度和等级制度逐渐形成,按照周代典章制度的规定,帝王和百官在举行祭祀大典、朝会以及大婚亲迎时,必须身穿冕服。冕服由冕冠、上衣(玄色)和下裳(常为朱色)等组成。无论是祭祀天地、宗庙,临朝参政,还是从军服役,婚丧嫁娶,都必须有相应的服饰与之配套,这就是
24、传统服饰的“礼仪”文化。周代冕服一、服装与佩饰一、服装与佩饰 冕服的质地、颜色和图案也根据等级有所区别。特别是帝王及高级官员的冕服上都绘有纹饰,上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六种图案,下衣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六种图案,合称“十二章纹”。十二章纹一、服装与佩饰一、服装与佩饰 2.深衣 深衣,是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饰,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不分尊卑,男女皆可穿着,是诸侯、大夫等士大夫阶层居家便服,也是庶人的礼服。因穿着时能遮蔽全身,将人体包裹严实而得名。秦代女子深衣一、服装与佩饰一、服装与佩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深衣改良出一种女服,称为杂裾垂髾。“杂裾”,状如三角,重叠相压;
25、“髾”,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走起路来牵动下摆的尖角,灵动飘逸。魏晋杂裾垂髾服一、服装与佩饰一、服装与佩饰 3.3.袍衫袍衫 袍衫,指的是袍服和大衫,在秦汉以后取代深衣,成为古代男子的常服。汉代袍服多为宽大衣袖,袖口收紧,上至帝王,下至百官均可穿着。秦汉袍服一、服装与佩饰一、服装与佩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由于此时老庄、佛道思想盛行,男子在衣着打扮中也将“魏晋风度”体现的淋漓尽致。魏晋男子喜着大衫,袖口宽大,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皆可穿着。魏晋男子大衫一、服装与佩饰一、服装与佩饰 明代公服为袍,根据级别在袍服上绣有不同的纹样和颜色;常服为团领衫,衫的胸、背部以金丝彩线
26、绣上禽兽图案的补子,以区别职官品级。明代补子以动物为主,文官绣禽,武官绣兽。明代官服明代文官补子图案一、服装与佩饰一、服装与佩饰 清朝因为是满族人统治,在男服上不再沿用汉族的宽袍大袖,其官服主要为长袍马褂。其长袍多开衩,皇族开四衩,一般官员开两衩,平民不开衩。其衣袖袖端做成马蹄形,俗称“马蹄袖”。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清代官服根据蟒数及蟒的爪数来辨别等级,即“蟒袍”。在长袍或衫外面,常加马褂,长度只到腰部。清初,马褂仅八旗士兵穿,康熙时只有富贵之家穿用,雍正后,社会普遍穿着。一、服装与佩饰一、服装与佩饰 4.4.襦裙襦裙 襦裙是汉族女服最基
27、本的形式,自战国始,便成为古代女子的日常衣着。襦裙,上衣短小称襦,长度及腰,下裙上窄下宽,腰间系绢带,裙长曳地。历代女子在穿着襦裙时常常在裙外穿搭其他服装。比如,魏晋南北朝女子着襦裙时腰间常用帛带或围裳束腰。唐代女子常常是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肩佩披帛,外穿半臂。唐代襦裙和披帛一、服装与佩饰一、服装与佩饰 宋代女子常在襦裙外罩“褙子”,衣襟部分时常敞开,两边不用纽扣或绳带系连。宋代女服褙子一、服装与佩饰一、服装与佩饰 5.5.旗袍和旗袍和旗鞋旗鞋 清朝是满族统治,所以清宫男女服饰均为满族旗装。旗人之袍即为旗袍,是清代最有特色的服饰。传统旗袍款式为直筒式,腰部收腰设计,长至脚背,圆领口,下摆和
28、袖口都比较肥大。清代旗袍一、服装与佩饰一、服装与佩饰 满族女子在穿旗袍时需配旗鞋。高底鞋以木为底,底高一两寸或四五寸,类似今日的高跟鞋,但高跟在鞋中部。木底的形状分上宽下窄的花盆底和上宽下圆的马蹄底,所以人们习惯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统称为旗鞋。清朝高底鞋一、服装与佩饰一、服装与佩饰(二)佩饰(二)佩饰 1.佩绶 佩,即身上的玉饰;绶,即用来悬挂印佩的丝织带子。玉佩和绶带是古人区别身份地位的标志。佩绶一、服装与佩饰一、服装与佩饰 2.2.鱼袋鱼袋 鱼袋,是唐宋时官员佩戴的证明自己身份的物品。唐高宗始,五使品以上官员佩戴鱼袋,饰以金银,内装鱼符,出入宫廷时须经检查,以防冒充。宋朝鱼袋一、
29、服装与佩饰一、服装与佩饰 3.革带 革带,是皮制的束衣带。到宋代时,革带已经成为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之一。革带由带头、带銙、带鞓、带尾四部分组成。革带一、服装与佩饰一、服装与佩饰 4.4.花钿花钿 花钿是古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即将金箔片、黑光纸、鱼鳃骨等材料制成花朵、扇面、桃子、牛角等形状,贴在额头、鬓角、两颊、嘴角、眉间等处。花钿一、服装与佩饰一、服装与佩饰二、仪容与发饰二、仪容与发饰(一)仪容(一)仪容 古代女子特别重视仪容的装扮。为了展示独特的女性美,迎合帝王或者男子的不同审美爱好,女性常常变换发型、修饰面容。下面简述几个方面。1.云髻雾鬟 古代女子习惯将头发梳成各种发髻。云髻雾鬟,便是
30、说女子的发髻状如云雾,是女性美的具体体现。慈禧太后的大拉翅二、仪容与发饰二、仪容与发饰 2.2.娥眉青黛娥眉青黛 古代女子也特别重视眉形眉色,所谓“娥眉青黛”,便是画眉时将眉全部剃掉,然后用青黑色的颜料重新涂画。画眉之风在周代便已盛行。诗经魏风硕人云“手如葇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便是卫庄公赞美庄姜之语。其中的“螓首蛾眉”便是形容庄姜的眉毛像蚕蛾的触须一样细长弯曲。二、仪容与发饰二、仪容与发饰 3.朱唇皓齿 朱唇皓齿,即鲜红的双唇,雪白的牙齿,也用来形容女性之美。唐代女子将点唇技巧发展到极致。点唇不仅能改变唇色,而且能改变唇形。唐代女子的妆面二、仪容与发
31、饰二、仪容与发饰 4.4.红妆粉饰红妆粉饰 先秦时期,女子便开始讲究对面容的修饰。为了达到肤如凝脂、肌如白雪的效果,宫廷女子用矿物质和米粉制成“白粉”,用于底妆,并用红色颜料点唇饰颊。二、仪容与发饰二、仪容与发饰(二)发饰(二)发饰 原始社会,先民们的生活极其艰苦,以温饱为主要生活目的,他们无暇修饰个人容貌,因此大都留着长发,任其自然垂落。到了新石器时期,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生活状态逐步稳定,便开始关注个人的交际和审美需求,于是“辫发”“结发”之风盛行。古代男女均蓄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于是,古代男子常戴冠,女子也用各种各样的发簪、发冠来装饰头发。二、仪容与发饰二
32、、仪容与发饰 1.1.冠冕冠冕 “冠”起初是古人根据对禽、兽的崇拜和模仿,制作出来戴于头上的首服。到夏商周时期,其“礼”制更加突出。先秦帝王及官僚们在重大典礼中需戴“冕”,冕上挂有“冕旒”以区别佩戴者身份的高低贵贱。冕二、仪容与发饰二、仪容与发饰 2.2.幅巾幅巾 幅巾,是指用于束首的帛巾。幅巾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郑玄传,“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崇尚玄学,提倡摆脱束缚的飘逸之风,男子除了佩戴冠外也常佩戴幅巾。二、仪容与发饰二、仪容与发饰 3.幞头 幞头,也叫折上巾,相传始于北周武帝。初以纱罗制成裹住头发,四带中的二带系在脑后垂下,另两带反系头上。幞头两脚,
33、根据时代不同有所变化。唐初似两条带子,称为“软脚幞头”,中晚唐、五代后逐渐演变成“硬脚幞头”、“展脚幞头”、“翘脚幞头”。二、仪容与发饰二、仪容与发饰 4.4.姑姑冠姑姑冠 姑姑冠是元代女子的特殊首服,相传是为了防止抢婚而对未婚和已婚女子的标识。由于姑姑冠比较高,妇女佩戴出入时须低头弯腰,以免碰到别的物体,因此冠体不断晃动,冠上饰物也不停摆动,戴冠者更显婀娜多姿。元代女子姑姑冠二、仪容与发饰二、仪容与发饰 5.5.花冠和凤冠花冠和凤冠 花冠和凤冠是古代女子为了使发髻更加光彩夺目,戴在头上的装饰物。出土的明代凤冠二、仪容与发饰二、仪容与发饰 7.7.扇形冠扇形冠 由于满族女子梳“一字头”,因此要
34、佩戴“扇形冠”与之搭配。此冠类似扇形,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制成,上面还常常绘制图案、镶嵌珠宝或插饰花朵,并缀有长长的流苏,俗称“旗头”。满族扇形冠二、仪容与发饰二、仪容与发饰三、中国传统服饰、仪容的文化内涵三、中国传统服饰、仪容的文化内涵(一)中国传统服饰、仪容具有封建等级色彩(一)中国传统服饰、仪容具有封建等级色彩 中国古代社会的封建等级制度相当严密,传统装束除了“遮身、避寒、装饰”的作用外,也被统治者赋予了强烈的阶级意味,成为统治者维护阶级统治,“分贵贱,别人伦”的政治工具。(二)中国传统服饰、仪容渗透着传统哲学宗教思想二)中国传统服饰、仪容渗透着传统哲学宗教思想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35、,儒、道、佛、墨、法等家的哲学和宗教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同样,在中国传统服饰的变革与发展中也渗透着这些哲学与宗教思想的理念。尤其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使天道、人事和服饰之间,具有了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三、中国传统服饰、仪容的文化内涵三、中国传统服饰、仪容的文化内涵(三)中国传统服饰、仪容(三)中国传统服饰、仪容传达了时代变迁中的社会传达了时代变迁中的社会思想观念思想观念 古代社会朝代更迭,时代变迁中的社会思想观念也映射到人们对服饰、仪容的选择上。唐代女性袒胸衣三、中国传统服饰、仪容的文化内涵三、中国传统服饰、仪容的文化内涵(四)中国传统服饰、仪容(四)中国传统服饰、仪容呈现出兼收融合
36、的跨文呈现出兼收融合的跨文化特征化特征 中国传统服饰、仪容的发展也离不开对外族服饰文化的吸收与革新。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最早的汉族和外族间的服饰文化大融合。南北朝军服裲裆三、中国传统服饰、仪容的文化内涵三、中国传统服饰、仪容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第七章 中国古代文化符号本章文化实践活动 1.参观当地艺术博物馆,参观中国书法、中国绘画以及其他中国古代艺术形式的展品,全面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符号。2.观看历史剧,如大秦帝国西施秘史汉武大帝三国演义武则天大明王朝甄嬛传红楼梦等,将剧中人物的服装佩饰制作成PPT,在课堂上展示讲解。一、一、调查与交流调查与交流 1.观看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画卷和
37、文字两个篇章。讨论中国书法、绘画、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相通性。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场景二、观点碰撞二、观点碰撞 2.随着中国明星逐步走向世界,在很多世界顶级电影节或者时尚秀场都出现了中国元素的服装,如张静初的“孔雀”礼服,范冰冰的“龙袍”,高圆圆的“喜上眉梢”。请谈谈你对中国元素和民族风服饰与世界时尚接轨的看法。中国元素服饰出现在世界时尚界二、观点碰撞二、观点碰撞 3.现代流行的唐装是中国服饰的一种,但却指的是西式裁剪的方法改良的满族服饰,特征是立领、盘扣、对襟,并不是唐代服饰,其出现时间极短且裁制为西式,也不能代表中国满族传统服饰的马褂和旗装。因此有人说真正的唐装,应为汉服,如深衣、袍衫
38、、襦裙等,请大家讨论能代表中国元素的传统服装到底应该是哪一种呢?二、观点碰撞二、观点碰撞 1.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是中国独有的书写工具。历史上,“笔、墨、纸、砚”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笔、墨、纸、砚”特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江西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笔、墨、纸、砚”则特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纸(安徽省宣州)、端砚(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请准备笔墨纸砚,练习书法中的“永字八法”。“永”字八法三、实践体验三、实践体验 2.根据条件租借或制作各个朝代的代表性服饰,如深衣、袍衫、襦裙、马褂、旗袍等,组织古代服装走秀活动,向同学们展示古代服饰的风采。用摄
39、像机或手机将同学的服装秀录制下来,进行回放、点评。3.唐朝是中国传统文化高度繁荣时期,无论在服饰还是仪容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请搜集历史资料或图片,按唐朝女性的面容妆饰进行化妆练习,并穿着唐朝服饰,体会唐朝女性的仪态美。唐代女子化妆顺序图三、实践体验三、实践体验 中国书法五千年是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制作的8集文献片,它以中国文字五大书体篆、隶、草、行、楷这五种书法体式为主角,挖掘它们的来龙去脉,讲述它们的前世今生。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五个摄制组跋涉将近十万里,远行欧美亚三大洲,走访考古遗迹和博物馆数百处,拜读有关书法文物三万余件,力图呈现书法这种中华文明核心符号体系的核心价值。这部巨片,展示了书法这种民族文化的传承之法,以及社会文明绚烂呈现之法,积淀着商周秦汉凝重雄浑,缤纷着魏晋唐宋文采风流,是了解中国书法发展的一部优秀纪录片。四、老师给你推荐一部纪录片四、老师给你推荐一部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