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李商隐夜雨寄北夜雨寄北君问君问/归期归期/未有期,巴山未有期,巴山/夜雨夜雨/涨秋池。涨秋池。何当何当/共剪共剪/西窗烛,却话西窗烛,却话/巴山巴山/夜雨时。夜雨时。李商隐(813-858)字字义山义山,号,号玉溪生玉溪生,唐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等职。因受牛李党争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
2、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团的腐朽糜烂。所作“咏史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诗也常有所寄寓。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与。与杜牧杜牧合称为合称为“小小李杜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有有李义山诗集李义山诗集传世传世。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写诗寄给北方的人。指作者的妻子。指作者的妻子。指回家的日期。指回家的日期。什么时候才什么时候才能。能。重头谈起。你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你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
3、夜雨,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什么时候才能够与你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什么时候才能够与你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一句之中两个“期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妻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子、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纸上。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景象,使已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涨满的秋池。“涨
4、涨”字,既写出巴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之绵绵深重。何当共剪西窗烛,陡然一转,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陡然一转,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却话巴山夜雨时。虚写景虚写景课堂练习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话:_ 何时能够何时能够 再再回叙回叙 李商隐李商隐3、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妻子相见的无奈。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C“何当
5、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妻子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D这是一首这是一首抒情诗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问答和和对眼前环境的描写对眼前环境的描写,阐发了,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开首点题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
6、已收到妻子的信,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思念之切。次句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次句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达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
7、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咀嚼着自己的孤独。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诗诗中中“期期”字和字和“巴山夜雨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折的意思。意思。1、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
8、情的诗句是:2、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3、这首诗歌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4、诗中“涨”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你认为累赘吗?为什么?“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4.怎样理解“涨秋池”的意境?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
9、水?分明是作者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了一种艺术境界。5、三、四句写的什么内容呢?、三、四句写的什么内容呢?三、四句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
10、,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柳永凤栖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秦观鹊桥仙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
11、暮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张先千秋岁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李商隐锦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根据近十年的高考全国卷真题,总结出文言文阅读中文本概括分析题这一题型的特点,每一个选项都由论点和论据的形式组成陈述的。1、涉及的问题一般都是现实政治的反映。一个王朝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往往成为后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素材。他们思考和论证往事的得失,以史为鉴,为当朝和后代的统治者提供新的治国方针。2.赵括初学兵法之时,便认为自己非常聪慧,性格自大狂妄,认为天下没
12、有敌手,兵家之事是需要慎重考虑而代价惨重的,但赵括并不在意,随口就谈兵。3.态度不端正,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知道在战场上如何应用,如何变通。赵括不尊重士兵,军中士兵一不信服他,赵括心中只有赏赐的金钱,只懂得独享,而不懂得与士兵分享,贪图一己私利,没有大将风范。4文中的管子用买鹿的计策击败了军事强大的楚国,用哄抬兵器价格的计策使衡山归顺于齐国,这告诉我们做事时要灵活应对,有时需要我们避其锋芒,从其他方面解决问题。5.不论是楚君还是衡山之君,他们都中了管仲的计策,因为他们认为捕鹿和卖兵器可以获得很大的利润,从而失去了理智,甚至让百姓放弃耕种,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做事时不要一味贪图利益,而要顾全大局,不
13、要见钱眼开。6.首段提出不旷人事,二、三段从不同方面论述了“不旷人事”的具体表现,四段写“不旷人事”的具体表现。二段举管仲在立君时考虑到民情对国事的影响而判断,做出不同于召忽的判断,说明尽人事时要考虑周全,完备;7.三段举晋文公采纳咎犯的建议后,成功称霸,说明尽人事时要从义与利两方面考虑,且要善于采纳他人意见;四段写管仲佐君时注重尽人事,愿倾听民生疾苦,利于安邦,且流芳百世,泽及子孙。8.这节课,我们分析了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窥见了当时的沙皇俄国社会,了解了作品的主题和写作特色,也谈了形形色色的“变色龙”们。9.老师相信同学们对这篇小说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对文学作品中的和生活中的“变色龙”们有着客观的评判标准,做一个不忘初心,真诚正直的少年.10.“腾出”生动地写出了珍鸟突然受到惊吓后急速飞离高粱地时的情态,机灵敏捷;“飘落”则写出了珍鸟在半空中飞旋两遭发现没有树枝可依,然后悠然落在谷穗儿上的情态,轻盈灵动。11.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这个细节表现了“我”触摸黄河水时紧张激动又谨慎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