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土地和赋税制度的演变(-41张)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705502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3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土地和赋税制度的演变(-41张)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国古代土地和赋税制度的演变(-41张)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国古代土地和赋税制度的演变(-41张)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国古代土地和赋税制度的演变(-41张)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国古代土地和赋税制度的演变(-41张)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土地和赋税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土地制度m 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我国古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是构成封建生产关系和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是构成封建生产关系和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m 在中国古代史上,土地制度可分为三个阶段:在中国古代史上,土地制度可分为三个阶段:m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m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奴隶主贵族土地国

2、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m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重形式)。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重形式)。m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从本质上讲,都是私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从本质上讲,都是私有制。有制。一、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一、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 m1 1、性质:、性质: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它是它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表现。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表现。m2 2、兴衰:

3、、兴衰:它始于商朝,完备推广于西周,春秋后它始于商朝,完备推广于西周,春秋后期逐渐瓦解。期逐渐瓦解。m3 3、内容(权利与义务):、内容(权利与义务):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 m4 4、瓦解原因、瓦解原因: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制度确立起来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制度确立起来二、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二、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 m战国确立战国确立,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

4、地私有制的确立。私有制的确立。m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用地租剥削农民。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用地租剥削农民。m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三者的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三者的地位:1 1、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m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中,地主土地所有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它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地主制占支配地位,它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

5、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于他们。农民不得不依附于他们。m这种土地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对于中国这种土地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却严重阻碍了商品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却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m2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有王田制(新)、屯有王田制(新)、屯田制(三国)、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三种形田制

6、(三国)、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三种形式式m随着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巩固,地主随着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的势力也会日渐恶性膨胀,土地兼并就随之阶级的势力也会日渐恶性膨胀,土地兼并就随之加剧。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农民阶级与地加剧。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激化,农民揭竿起义,以求生存。主阶级的矛盾激化,农民揭竿起义,以求生存。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增加财政收入,采取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增加财政收入,采取某些措施遏制土地兼并,保证农民获得少量土地,某些措施遏制土地兼并,保证农民获得少量土地,如北魏、隋唐的均田制和清前期的如北魏、隋唐的均田

7、制和清前期的“更名田更名田”等,等,这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在封建制度这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在封建制度下土地兼并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下土地兼并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m(1 1)王田制(王莽时实行):)王田制(王莽时实行):m性质:性质:形式上表面上似乎是奴隶制阶段井田制的形式上表面上似乎是奴隶制阶段井田制的恢复,但性质仍为恢复,但性质仍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m目的:托古改制、限制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目的:托古改制、限制兼并,缓和阶级矛盾。m内容:内容:把全国把全国田地改称王田,不许买卖,田地改称王田,不许买卖,规定一规定一家不满家不满8 8个男子,占田个男

8、子,占田不准不准超过超过900900亩,亩,多占多占的要的要分给族人或乡里;分给族人或乡里;没没有土有土地地的的农民按农民按一夫一妇一夫一妇100100亩的亩的标准分给。标准分给。m结果:结果:王莽王莽企图以此抑制企图以此抑制地主官僚的地主官僚的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缓和阶级矛盾,但由于,但由于遭到贵族官僚遭到贵族官僚的的反对而废反对而废除除了。了。m(2 2)屯田制)屯田制(三国)(三国):m起源:起源:屯田古已有之,屯田古已有之,主要是主要是为了为了戍边和保证军需戍边和保证军需。m推行情况:推行情况:西汉、东汉、曹魏、蜀、金、元、明、清初都实西汉、东汉、曹魏、蜀、金、元、明、清初都

9、实行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农民背井离乡,土地荒芜,在行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农民背井离乡,土地荒芜,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推行屯田。后来,魏、蜀、吴也都实行屯这种情况下,曹操推行屯田。后来,魏、蜀、吴也都实行屯田。田。m基本特点和具体做法:基本特点和具体做法:屯田制是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屯田民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只有土地使用权;含有;含有兵农合一兵农合一成分成分m方式:政府或统治者组织农民或军队开荒种地。方式:政府或统治者组织农民或军队开荒种地。屯田有军屯、屯田有军屯、民屯。军屯:由士兵屯垦;民屯则招募流亡农民进行屯垦;民屯。军屯:由士兵屯垦;民屯则招募流亡农民进行

10、屯垦;屯田农民要屯田农民要按军事编制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组织起来,政府设官管理政府设官管理;屯田民要;屯田民要分别不同情况分别不同情况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但他们,但他们不不再再负担兵负担兵役役。m作用:作用:屯田制的推行,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安置了大批流亡农亡农民民,有利于稳定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曹曹操推行屯田,操推行屯田,保证了军粮供应保证了军粮供应,为统一北方提供了物质条,为统一北方提供了物质条件。件。m(3 3)均田制:)均田制:m实行情况:实行情况:均田制是我国

11、古代影响很大的土地制均田制是我国古代影响很大的土地制度。均田制度。均田制始于北魏始于北魏(485485年),年),流行隋唐流行隋唐,且被,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m背景:背景:这种形式,往往是在这种形式,往往是在经历了一场战乱和社经历了一场战乱和社会动荡之后,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会动荡之后,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的情况下的情况下实行。实行。m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m前提条件: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前提条件: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社会上存社会上存在大量无主荒地和劳动力,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在大量无主荒地和劳

12、动力,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实行这种制度不触及贵族地主利益,农给农民,实行这种制度不触及贵族地主利益,农民对国家承担租赋徭役,贵族地主无此负担。民对国家承担租赋徭役,贵族地主无此负担。m内容:内容:A A、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耕牛也相应受田;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地主,地主利益也都得到了保障。利益也都得到了保障。B B、土地不得买卖;土地不得买卖;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C C、官吏得给公田官吏得给公田;其利益得到了保障其利益得到了保障 D

13、D、农民对封建国家的租、调、役负担。(贵族地主无此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的租、调、役负担。(贵族地主无此负担。)作用:作用: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地,因此,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比较完备)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比较完备)瓦解:瓦解: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随着封建经济的发

14、展,土地兼并严重,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没有政府没有可分土地,可分土地,均田制则无法继续实行。均田制则无法继续实行。m(4 4)清前期的)清前期的“更名田更名田”m起源起源:明明末末清初,明代宗室藩王们及一大批官僚豪绅被镇清初,明代宗室藩王们及一大批官僚豪绅被镇压后,这些被霸占的土地无偿交给所在地的农民耕种,号压后,这些被霸占的土地无偿交给所在地的农民耕种,号称称“更名田更名田”。“更名田更名田”的实施,使农民有了自己的田的实施,使农民有了自己的田地,不再成为地,不再成为“流民流民”,不再滋生事端,不再滋生事端,赢得了民心,促赢得了民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进了农业的发展;反过来,农民种田取得收益后,

15、积极缴;反过来,农民种田取得收益后,积极缴纳赋(税),纳赋(税),使清政府的国库日益充实使清政府的国库日益充实起来。起来。m实质实质: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农民战争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农民战争的结果。m结果:结果:清朝政府通过更名田形式把一部分藩产无偿地交与清朝政府通过更名田形式把一部分藩产无偿地交与原耕佃农承种,使其成为拥有合法土地所有权、只缴纳封原耕佃农承种,使其成为拥有合法土地所有权、只缴纳封建国家赋税的自耕农民。但是,由于在实行更名田以前,建国家赋税的自耕农民。但是,由于在实行更名田以前,很多地主豪强侵占了不少藩产,以后又借认垦荒田名义,很多地主豪强侵占了不少藩产,以后又借认垦荒田名

16、义,广为搜索,所以,更名田的好处实际上多为地主豪强所取广为搜索,所以,更名田的好处实际上多为地主豪强所取得。得。m3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m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占主要地位,但人数众多,春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占主要地位,但人数众多,春秋时期,一部分奴隶和平民以及没落贵族自己垦种的秋时期,一部分奴隶和平民以及没落贵族自己垦种的这部分土地,使他们成为小块土地所有者,成为一家这部分土地,使他们成为小块土地所有者,成为一家一户的自耕农。一户的自耕农。m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都存在这种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这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都存在这种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这种

17、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对封建生产关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共同构成系内容的重要补充,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共同构成封建经济基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封建经济基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存在的重要基础。m在封建经济发展过程中,地主不断兼并农民的土地,在封建经济发展过程中,地主不断兼并农民的土地,使这种土地所有制不断破产。使这种土地所有制不断破产。m特点特点:“男耕女织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自给自足。结论:m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下,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下,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最大特征:是最大特征:A

18、A:土地兼并是: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的结果,是地主阶级力地主阶级力量增加量增加的表现,是的表现,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况下,存在的情况下,封建社会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封建社会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B B:当:当土地兼并严重土地兼并严重时,时,两种矛盾突出两种矛盾突出起来;起来;一是农一是农民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民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这这两种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两种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使兼并得到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使兼并得到一定的缓和,二是导致

19、农民起义的爆发。一定的缓和,二是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m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建立初期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建立初期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运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整体。往往运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整体。A A:调整的原因:调整的原因:由于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地主阶级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地主阶级矛盾激化,封建统治的危机爆发,矛盾激化,封建统治的危机爆发,广大农民为反广大农民为反抗压迫,求得生存,揭竿而起。封建国家由于统抗压迫,求得生存,揭竿而起。封建国家由于统治力量削弱,在农民起义打击下,迅速消灭。治力量削弱,在农民起义打击下,迅速消灭。B B:调整的基本点:一是确保国家控制

20、一定数量土地:调整的基本点:一是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土地以以保证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和财政赋税和财政收入;二是安定农民,收入;二是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土地,使农民获得一定土地,以以恢复生产,稳定统治。恢复生产,稳定统治。中国古代赋税制度m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统治者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赋税制度是随土地制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赋税制度是随土地制度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度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m赋役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剥削、掠夺人民的工具,是运用国赋役是维护封建统治

21、和剥削、掠夺人民的工具,是运用国家政权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剥削的手段。封建财政管理的出家政权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剥削的手段。封建财政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点,就是如何保证赋役来源和加强对赋税发点和根本归宿点,就是如何保证赋役来源和加强对赋税的攫夺。的攫夺。m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他苛捐杂税役和兵役;其他苛捐杂税1、赋

22、税制度的变化(沿革)m夏商周(奴隶社会):夏商周(奴隶社会):实行实行贡赋制度贡赋制度,这是,这是赋税赋税制的雏形制的雏形。当时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当时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 m(1 1)春秋初税亩)春秋初税亩 从春秋末从春秋末齐国齐国管仲的管仲的“相地而相地而衰征衰征”、鲁国、鲁国开始实行开始实行“初税亩初税亩”。规定不论公。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按实际实际亩亩数数征税。征税。这是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m它它承认私田合法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所有权。标志着井田制标志着井田制开始开始瓦

23、解。瓦解。m特征: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特征: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m(2 2)秦汉赋税:编户制度)秦汉赋税:编户制度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依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头税)、徭役、兵役。秦朝由于赋税繁重,导致秦朝由于赋税繁重,导致短命而亡

24、。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短命而亡。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m特征: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特征: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m(3 3)北魏,租调徭役制。)北魏,租调徭役制。m孝文帝改革实行与均田制配套的租调制,孝文帝改革实行与均田制配套的租调制,受田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粟,受田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户税)帛或麻,还必须服徭役和兵调(户税)帛或麻,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役。m特征:调指户税(财产税),特征:调指户税(财产税),以农户为单以农户为单位位,它是与均田制相适应的。

25、,它是与均田制相适应的。m(4 4)隋唐租庸调制)隋唐租庸调制 m从西晋至唐中叶,商品货币关系虽有所发展,但自然从西晋至唐中叶,商品货币关系虽有所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各封建政权仍然使用租调这种赋经济仍占绝对优势,各封建政权仍然使用租调这种赋税征收方式,有所变化的是隋唐在租调制的基础上开税征收方式,有所变化的是隋唐在租调制的基础上开始征收始征收“庸庸”,故又称,故又称“租庸调制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开始。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m原因:原因:A A、吸取隋亡教训;、吸取隋亡教训;B B、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

26、困难。败,财政困难。因此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因此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盾,成为当务之急。m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治 m指导思想:轻徭薄赋指导思想:轻徭薄赋m内容:租是田租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的谷物);调是人头税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的

27、生产时间)。m特征:特征:“庸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业生产的发展。m作用:作用:A A、保证农时,减轻负担,开垦荒地;、保证农时,减轻负担,开垦荒地;B B、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m(5 5)唐中后期两税法。)唐中后期两税法。唐中叶产生的两税法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唐中叶产生的两税法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的一大变革,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土地(均田制)关系变化的产物。土地(均田制)关系变化的产物。m原因: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原因:唐朝后

28、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政府手里无地可分,无地可分,均田制均田制遭到遭到破坏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减少。这种变化是地主土地私。这种变化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由土地兼并造成的。有制发展的结果,是由土地兼并造成的。m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这次改革的基。这次改革的基本精神是本精神是改税丁为税产改税丁为税产,这,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的社会现实升降的社会现实。两税法替代租庸调,是地主土。两税法替

29、代租庸调,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m作用:作用:m1 1、将唐代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归并为户税和地税、将唐代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归并为户税和地税两种,既两种,既简化了征课名目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以,又可以使赋税相对稳使赋税相对稳定。定。从制度上避免了官吏乱摊派的可能。从制度上避免了官吏乱摊派的可能。m2 2、改变了改变了战国以来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按按照各照各户的户的贫富程度贫富程度确定确定征税征税标准,较为公平。标准,较为公平。m3 3、以货币计算和交纳赋税,

30、对商品货币经济的发以货币计算和交纳赋税,对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展有一定促进作用。m4 4、扩大了征税面,保证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扩大了征税面,保证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m(6 6)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m内容:内容: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规定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规定官僚也要交纳官僚也要交纳役钱,实行方田均税法,清查隐瞒土地,按土地役钱,实行方田均税法,清查隐瞒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赋税,多少、好坏平均赋税,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后因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被废除。后因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被废除。m特征:交钱代役;清查隐瞒土地,特征:交钱代役

31、;清查隐瞒土地,使官僚地主不使官僚地主不能逃税。能逃税。m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m(7 7)明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明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是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是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的产物,在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的产物,在客观上适应了当时历史的要求,反映了封建社会客观上适应了当时历史的要求,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一些特点。走向没落的一些特点。背景:是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产物。背景:是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产物。A A、明朝中期,农民赋税负担过重,阶级矛盾尖锐

32、,、明朝中期,农民赋税负担过重,阶级矛盾尖锐,国家财政困难;国家财政困难;B B、旧的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旧的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目的: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化繁为简、平均赋役目的: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化繁为简、平均赋役m内容:把田税、丁税、杂税合一,内容:把田税、丁税、杂税合一,摊丁入地,摊丁入地,按按田亩的多少征收,用银两交纳。田亩的多少征收,用银两交纳。m作用:作用:1 1、它上承唐宋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它上承唐宋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摊丁入亩丁入亩”,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的征收形式,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简化了赋税制度。统一了役法,

33、简化了赋税制度。m2 2、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的势力,减轻了农民的、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的势力,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松弛了对农民的控制,有利于生产的发负担,松弛了对农民的控制,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展。m3 3、赋役统一征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赋役统一征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的产生与发展。m(8 8)清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清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m原因:原因:A A、旧的赋税制度使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社会安定,、旧的赋税制度使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社会安定,而且人头税使隐

34、蔽人口现象严重,影响而且人头税使隐蔽人口现象严重,影响国家财政国家财政收入;收入;B B、旧旧的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的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 C、17121712年规定年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为摊丁入亩为摊丁入亩提供了条件。提供了条件。m内容:内容: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m作用:作用:m1 1、有助于封建国家税收的稳定,标志着延续了上、有助于封建国家税收的稳定,标志着延续了上千年的人头税的废除。千年的人头税的废除。m2 2、简化了税收原则和手续,把土地

35、多少作为收税、简化了税收原则和手续,把土地多少作为收税的唯一标准,改变了赋税不均的严重情况,从而的唯一标准,改变了赋税不均的严重情况,从而调整了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分调整了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配关系。知识总结与归纳:m思考:比较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异同:思考:比较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异同:m同:(同:(1 1)都收取)都收取银两,即银两,即货币地租货币地租,推动商品经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济发展。(2 2)都以土地为主要的收税依据,使农)都以土地为主要的收税依据,使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3 3)都)都因商品因商品经

36、济发展使国家直接控制的土地不足,经济发展使国家直接控制的土地不足,是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发展的必然结果。(4 4)都增加了国家收入、缓和)都增加了国家收入、缓和阶级矛盾。阶级矛盾。m异:(异:(1 1)失败)失败成功;(成功;(2 2)人丁数和税额不)人丁数和税额不固定固定固定;(固定;(3 3)王朝中期)王朝中期王朝初建时期;王朝初建时期;(4 4)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完全按田亩完全按田亩的多寡来分担的多寡来分担m一、试归纳赋税制度的类型:一、试归纳赋税制度的类型:m封建赋税的形式,可以分为三种:劳役、实物、货币。封建赋税的形式,可以分为三种:劳役、

37、实物、货币。m以征税标准分类:以征税标准分类:m1 1、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的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的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租庸调制 m2 2、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的制度:的制度:m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m以税收的类型(实物、劳役、货币)分类:以税收的类型(实物、劳役、货币)分类:m1 1、征收实物税、劳役税、征收实物税、劳役税的制度:的制度:m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地丁银。

38、税法、地丁银。m2 2、征收货币税、征收货币税的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的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m二、试总结古代赋税制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二、试总结古代赋税制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m1 1、征税标准的变化:、征税标准的变化:m由主要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由主要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的比例越来越少。税的比例越来越少。以两税法为标志。以两税法为标志。m2 2、税收类型的变化:、税收类型的变化:m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以一条鞭法为标志。标志。m3 3、征税时间的变化:由不定时向定时发展。、征税时间的变化:

39、由不定时向定时发展。以两以两税法为标志。税法为标志。m4 4、征收的税种的变化:税种由多到少。、征收的税种的变化:税种由多到少。以一条鞭以一条鞭法为标志。法为标志。m5 5、其他:、其他: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到可以纳庸代役。展到可以纳庸代役。以以“庸庸”为标志。为标志。随着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始对商品征收重税。品经济的发展,开始对商品征收重税。m三三、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1 1)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2 2)农民的反抗斗争;)农民的反抗斗争;(3 3)统治者顺应形势,调整政策。)统治者顺应形势,调整政策

40、。四四、不同的赋税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同的赋税制度产生的影响(1 1)迅速改变了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状况,缓和)迅速改变了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状况,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2 2)扩大了国家税源,增加了政府收入;)扩大了国家税源,增加了政府收入;(3 3)加重了人民负担,成为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加重了人民负担,成为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租佃制度的发展演变m租佃制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租佃制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春秋后期周春秋后期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丧失天子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丧失“公田不治公田不治”土地关系逐渐走向私有化井田制破坏封建依土地关系

41、逐渐走向私有化井田制破坏封建依附关系开始产生发展起来。新兴的地主阶级改附关系开始产生发展起来。新兴的地主阶级改变旧的剥削方式招徕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作变旧的剥削方式招徕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作为自己的为自己的“私属徒私属徒”把土地分给他们耕种从把土地分给他们耕种从中收取地租租佃制度于此产生。中收取地租租佃制度于此产生。实物地租的基实物地租的基本形态是分成租制本形态是分成租制主佃分成的比例通常是主佃分成的比例通常是“见见税什五税什五”。m在在秦汉时期租佃制度秦汉时期租佃制度得到得到初步发展。初步发展。由于由于土地土地兼并兼并越来越多的小农丧失土地沦为大土地所越来越多的小农丧失土地沦为大土地所有者的佃农

42、。同时专制国家为解决流民问题有者的佃农。同时专制国家为解决流民问题也将大量的封建国有土地出租给农民即也将大量的封建国有土地出租给农民即“假民假民公田公田”。m从从东汉末年东汉末年起直起直至魏晋南北朝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豪强时期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并进而地主势力的膨胀并进而形成士族地主集团形成士族地主集团地地主与农民之间的主与农民之间的租佃关系租佃关系也也进入进入了一个了一个人身依附人身依附关系特别严重的阶段。关系特别严重的阶段。m曹魏初年曾广泛推行屯田把民田的租佃制度曹魏初年曾广泛推行屯田把民田的租佃制度应用于官田因此民屯中的屯田客及军屯中的士应用于官田因此民屯中的屯田客及军屯中的士家身分地

43、位明显地带有时代的特征受国家的家身分地位明显地带有时代的特征受国家的严格控制。严格控制。不过不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大田庄普遍存在依附性很在大田庄普遍存在依附性很强的租佃关系的同时一般民田的租佃中已经强的租佃关系的同时一般民田的租佃中已经出出现个别的缔结契约关系的现象现个别的缔结契约关系的现象新的租佃形式新的租佃形式正正在悄然形成。在悄然形成。从从隋朝至元朝隋朝至元朝(公元公元 6 6世纪后期至世纪后期至1414世纪世纪)立契租立契租佃制度普遍流行。佃制度普遍流行。m唐朝前期立契租佃制已经相当盛行。唐朝前期立契租佃制已经相当盛行。唐朝中叶唐朝中叶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大土地所有制迅速发展土

44、地兼并愈演愈烈大土地所有制迅速发展均田制终于破坏多数自耕小农丧失土地沦为均田制终于破坏多数自耕小农丧失土地沦为封建地主的佃农。封建地主的佃农。租佃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租佃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比的比例遂迅速扩大并进而例遂迅速扩大并进而占据主导地位。占据主导地位。普遍实行普遍实行立契租佃制是这一时期租佃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立契租佃制是这一时期租佃关系发展的主要特征。征。m入入宋宋以后以后缔结契约成为缔结契约成为形成形成租佃关系的基本形租佃关系的基本形式。式。官田的租佃一般也订立契约文书。官田的租佃一般也订立契约文书。m这一时期的租佃契约从本质上说虽然仍是封建这一时期的租佃契约从本质上说虽然仍是封建地主剥

45、削农民的凭据但它毕竟在历史上第一次地主剥削农民的凭据但它毕竟在历史上第一次对主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都作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对主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都作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对佃农来说定。对佃农来说契约基本保证了他们在一定时契约基本保证了他们在一定时期内对土地的耕作权以及当契约限满之后退佃期内对土地的耕作权以及当契约限满之后退佃“起移起移”的自由。的自由。m北宋天圣五年北宋天圣五年(1027)(1027)宋廷明确规定宋廷明确规定:今后今后“私下私下分田客分田客”当每年收田毕日可不必取得主家的凭当每年收田毕日可不必取得主家的凭由商量去住各取稳便。立契租佃制的普遍化由商量去住各取稳便。立契租佃制的普遍化是一个

46、巨大的历史进步。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m隋唐以后租佃制度的发展隋唐以后租佃制度的发展还表现在其它方面还表现在其它方面:m首先地租形式发生局部变化。实物定额租的比首先地租形式发生局部变化。实物定额租的比例例有了有了扩大扩大。在定额租下不管收成多少农民在定额租下不管收成多少农民都得按契约规定交足地租所以地主已不再直接都得按契约规定交足地租所以地主已不再直接干预佃农的生产这有利于佃农的独立经营。同干预佃农的生产这有利于佃农的独立经营。同时由于在定额租下增产部分可由佃农支配所时由于在定额租下增产部分可由佃农支配所以他们的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生产积极性也会因此也会因此提高提高。m其次其次在宋朝官田的租佃经

47、营中在宋朝官田的租佃经营中出现了大量包出现了大量包佃现象佃现象形势户包占官田已不再象两汉豪民将形势户包占官田已不再象两汉豪民将其部分直接经营驱奴耕作而是全部转手再租其部分直接经营驱奴耕作而是全部转手再租给小农充当二地主从而形成业主田主和种给小农充当二地主从而形成业主田主和种户的三层关系使租佃关系更加复杂化。户的三层关系使租佃关系更加复杂化。m最后佃户的法律地位逐渐明确。最后佃户的法律地位逐渐明确。m秦汉以来佃农一直是世家大族的私属。直至唐秦汉以来佃农一直是世家大族的私属。直至唐朝佃种大地主庄田的农民仍多朝佃种大地主庄田的农民仍多“王役不供簿王役不供簿籍不挂籍不挂”。赵宋立国后把客户登录簿籍从而

48、。赵宋立国后把客户登录簿籍从而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他们的户籍权得到了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他们的户籍权得到了承认同别的编户齐民有了平等的关系。承认同别的编户齐民有了平等的关系。m尽管如此佃客与主人的关系在法律地位上却尽管如此佃客与主人的关系在法律地位上却始终存在着主仆名份是不平等的。始终存在着主仆名份是不平等的。m自自明朝到中华民国时期明朝到中华民国时期(14(14世纪末至世纪末至19491949年年)单纯单纯纳租关系的租佃制度逐步发展。纳租关系的租佃制度逐步发展。m明清以后封建租佃关系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主佃之明清以后封建租佃关系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主佃之间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的衰落。间严格的人身依

49、附关系的衰落。明清时期各地此起明清时期各地此起彼伏的彼伏的佃农反抗斗争佃农反抗斗争既是导致人身依附关系削弱既是导致人身依附关系削弱的重要原因。的重要原因。m明清时期局部地区还存在着一种依附关系较强的明清时期局部地区还存在着一种依附关系较强的租佃制即佃仆制不过明清的佃仆制已处于不断租佃制即佃仆制不过明清的佃仆制已处于不断衰落的过程中衰落的过程中。m明清时期地租形式明清时期地租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物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物分成租仍流行于全国但已经开始了成租仍流行于全国但已经开始了从分成租向定额从分成租向定额租的全面转化租的全面转化。定额租制下的主佃关系一般只是。定额租制下的主佃关系一般只是一种单纯的纳租关系。这是当时租佃制度的主流。一种单纯的纳租关系。这是当时租佃制度的主流。在商品货币经济的刺激下在商品货币经济的刺激下从定额租转化而来的由从定额租转化而来的由以折纳实物的以折纳实物的货币租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货币租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m从总体看从总体看19491949年以前中国的租佃制度年以前中国的租佃制度并没有全面进入单纯纳租关系阶段资本并没有全面进入单纯纳租关系阶段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尚未发生。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尚未发生。土地改革土地改革运动后中国大陆的封建租佃制度被取消。运动后中国大陆的封建租佃制度被取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国古代土地和赋税制度的演变(-41张)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