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资源禀赋理论的提出 1919年,赫克歇尔发表了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一文,提出了资源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1933年,赫克歇尔的学生俄林秉承师意,在其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创立了资源禀赋论。因此,资源禀赋论又称为“HO理论”,或“HO定理”。由斯密和李嘉图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古典贸易理论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只用单一要素的生产率差异来说明国与国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贸易行为,以及生产率不同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可以增加各自的收入与福利。但是为什么要素生产率会有不同?最初回答是自然条件不同。后来有人认为是技术水平的差异。俄林和赫克歇尔的解释是,生产率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各国不同生产要素的
2、相对存量。这些不同的要素供给会影响到特定商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奠定了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石。所谓生产要素禀赋,是指生产要素在一个国家中的天然供给情况,及各国生产要素的拥有情况,包括要素丰富与要素稀缺两种情况。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将贸易中各国竞争力的差异归于生产要素禀赋的国际差异,故人们又将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成为要素禀赋理论(Theory of Factor Endowment),又由于该理论强调不同国家的产品生产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配置,故人们又将其称为要素比例理论(theory of factor proportions)所谓产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配置是指需要不同的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
3、根据H-O模型,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这种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要素的禀赋和使用比例上的相对差别。“在生产某些产品上具有优势,即该产品含有该地区拥有丰裕而便宜的相当大量的生产要素。”“毫无疑问,各种生产要素不同的供应情况是导致贸易的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不相等的主要原因。”【瑞典】伯蒂尔俄林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比例,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比例,与拥有的绝对量无关。与拥有的绝对量无关。重要概念丰裕 稀缺 指两个国家两种生产要素存量的比率之间的相互对比关系。(K/L)A (K/L)B (式中L和K分别代表A、B两国
4、的劳动存量和资本存量)则A国劳动要素相对丰裕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B国与之相反。商品要素密集度的判断假定F商品的生产函数为1F=8K+4L,C商品的生产函数为1C=6K+2L,则表明,相互比较而言,F是劳动密集型商品。C是资本密集型商品。(K/L)F (K/L)C内容:一是假定前提条件二是分析过程三是结论要素禀赋理论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归结为:两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例不同和不同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国家国家产品产品要素比例要素比例要素价格要素价格成本成本比较成本比较成本劳动土地劳动土地澳大利亚小麦152177:21=1/3棉布101212121:7=3/1日本小麦15142121:14
5、=3/2棉布101141414:21=2/3 表2-1 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和产品成本 相比之下,澳大利亚生产小麦的比较成本低,具有生产小麦的的相对优势。而日本生产棉布的比较成本低,具有生产棉布的相对优势。这就决定了在两国的生产和贸易中,澳大利亚应大量生产小麦并向日本出口,日本则应大量生产并出口棉布换取澳大利亚的小麦。M1M2p1p2YXO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P1=Px1/Py1 P2=Px2/Py2P1P2 说明在国家1密集使用劳动要素的X产品的价格贵,密集使用资本要素的Y产品比较便宜。国家2的情况相反。国家1国家2 模型不仅解释了比较成本优势产生的原因,而
6、且说明了国际贸易的流向:一个国家的比较利益就在于出口那些在生产中密集的使用该国最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在生产中密集的使用了该国最为短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下面在模型下,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对两国的生产和交换做简要的分析。所谓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以两种产品的产量为坐标所描绘的一条曲线,其上每一点,均表示在给定的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等)和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可能生产出来的两种产品各种最大产量的组合。社会无差异曲线是用来反映消费者对商品的不同偏好的一种数学描述方式,亦即在坐标系下表现消费者需求的一簇曲线。在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了不同的商品组合,但在这同一曲
7、线上的任何组合都给消费者带来同样的满足程度及享受水平。而在同意坐标系下,不同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了消费者不同的满足程度及享受水平。Y小麦棉布 X日本EEPEPESU2U1GTRY小麦棉布 X澳大利亚V1P1P1E1E1V2WG1QV 斯托尔珀萨缪尔逊定律: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以致两国所有工人都能得到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地单位都能获得同样的地租报酬,而不管两国的生产要素供应量或需求模式如何。对进口竞争品的保护会提高该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收入。这一结论实际上是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反证。萨缪尔逊在推导这一定律时指出政府的政策可能会阻止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实
8、现,但是如果能够证明保护贸易政策阻止了本国较稀缺的生产要素价格的降低,那实际上就从反面证明了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斯托尔帕萨缪逊定理实际上是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最完整的表达形式。第二节 里昂惕夫反论及其解释里昂惕夫发现美国作为资本要素禀赋丰裕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进口替代)资本密集型产品,与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相矛 里昂惕夫之谜的含义盾。国际经济学家们对这一矛盾现象提出了很多种解释,但都没有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可,理论界就把里昂惕夫的这一发现称为里昂惕夫之谜。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贸易理论,形成了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主题。教材主要介绍了贸易壁
9、垒解释、要素密集逆转解释,人力资本解释、自然资源因素等观点。(3)贸易壁垒论 该观点认为之所以产生“里昂惕夫悖论”是美国政府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的结果。因为他鼓励劳动密集产品的出口,而限制其进口;相反确鼓励资本密集产品的进口。(4)竞争和垄断论 竞争和垄断程度的不同,会导致有利于出口的产品没有出口,或应该进口的产品没有进口,从而造成结果与优势分工不符。也就是说,此时的国际分工不是按照比较成本优势或要素禀赋优势进行,而是以垄断利益决定的一种有利于垄断利益的国际分工。要素密集度逆转也是里昂惕夫之谜的一种代表性解释。要素密集度逆转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一种给定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
10、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一旦要素密集度颠倒发生,则要素均等化定理不再成立,因此,赫俄理论不再成立。1.1.在国际贸易纯理论的研究中首次引进了实证在国际贸易纯理论的研究中首次引进了实证的数量分析方法。的数量分析方法。2.2.里昂惕夫之谜拓宽了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问里昂惕夫之谜拓宽了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问题研究的视野,丰富和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题研究的视野,丰富和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3.3.里昂惕夫之谜揭开了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里昂惕夫之谜揭开了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代。的一个新时代。由里昂惕夫引起的对H-O贸易模型的检验是非常有启发性的。要说明现实中的贸易模式,仅仅依靠各国的要素储备不同
11、或只有两种生产要素的观点是不够的。H-O模型强调一国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仍然是正确的,但如果把生产要素仅仅归并为劳动或者劳动和土地的做法,则很可能会产生误解。p技术差距理论(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又称技术间隔理论或创新与模仿理论,是指各国技术发展水平不一致,科学技术领先的国家发明出一种新产品或新的生产工艺流程时,由于其他国家尚未掌握这项技术,因而就产生了国际间的技术差距,但是,随着新技术向国外的扩散,其他国家逐渐会掌握这种技术,从而使国际间的技术差距逐步缩小,直至消失。p代表人物: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ichael VPosner)在1959年
12、为了修正赫俄理论而提出来的。格鲁伯(W.Gruber)等人又进行了补充论证。一、技术差距理论基本内容一、技术差距理论基本内容技术差距是指一个国家以技术创新和控制技术外流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的技术领先格局。各国的技术水平一致,是赫克歇尔和俄林在建立要素禀赋理论时所作的一项重要的理论假定。实际上是不同的。格鲁伯等人对1962年美国19个产业的有关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得出其中5个具有高度技术水平的产业(运输、电器、工具、化学、机器制造)的科研和发展经费占19个产业全部科研和发展经费总额的89.4%,技术人员占19个产业总数的85.3%,销售额占19个产业总销售额的39.1%,出口量占19个产业总出口
13、量的72%。这表明美国在这5个技术密集型商品的生产和出口方面,处于比较优势。因此,从要素角度上说,技术差距理论可以与HO模型相衔接。O时间时间创新国生产创新国生产/出口出口模仿国生产模仿国生产/出口出口创新国生产创新国生产创新国出口创新国出口仿制国进口仿制国进口TOT1需求滞后需求滞后T2T3模仿国生产模仿国生产模仿国出口模仿国出口创新国进口创新国进口反应滞后反应滞后掌握滞后掌握滞后模仿滞后模仿滞后图图5-1 技术差距理论图形分析技术差距理论图形分析(一)消费者需求时滞(一)消费者需求时滞(Consumers Demand Lag)从技术创新国出现新商品后,其他国家消费者从对它尚无需求到需要消
14、费该商品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般说来,由于进口国的消费者对新商品有一个逐渐了解熟悉的过程,加之受到进口国消费者的支付能力、需求弹性和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的时期内,进口的新商品还不能取代进口国生产的同类老商品。从技术创新国新商品问世到进口国的生产者决从技术创新国新商品问世到进口国的生产者决定自行生产所需要的时间,称为生产者反应时定自行生产所需要的时间,称为生产者反应时滞,也称为反应滞后。滞,也称为反应滞后。反应时滞取决于进口国的企业家精神、冒险精神,以及规模经济、价格、市场、关税等因素。进口国的消费者先于生产者对某项进口新商品作出反应,而且,消费者反应只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市场行为,而生产者反应
15、却是一种相对复杂的研制并形成生产能力的行为。新商品进口国从开始生产到达到技术创新国新商品进口国从开始生产到达到技术创新国同一技术水平,国内生产扩大,进口变为零同一技术水平,国内生产扩大,进口变为零的时间间隔,称为生产者掌握时滞的时间间隔,称为生产者掌握时滞,也称为掌也称为掌握滞后。握滞后。掌握滞后取决于进口国企业取得技术的渠道、消化技术的能力等。生产者模仿时滞也称模仿滞后,是指从技术创新国到其他国家接受该技术仿制该项新商品的时间间隔。模仿时滞由反应时滞和掌握时滞构成。波斯纳的结论:由于其他国家的消费者需求时滞消费者需求时滞短于生产者反应时滞短于生产者反应时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带规律性的经济现象,
16、所以,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必然存在着对技术创新国新技术产品的现实需求,这就产生了建立在技术差距基础上的国际贸易。而且这种国际贸易的规模同非技术创新国的消费者需求时滞和生产者反应时滞在延续时间上的差距以及整个模仿时滞的延续时间成正比。从整个技术差距看,两国之间的贸易区在T1T3的区域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因为两国之间存在的技术差距。其基础是技术差距、技术模仿与技术掌握。该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时已经从静态向动态过渡,富有独创性。同时,它又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先驱性成果。但是,技术差距理论也存在着缺陷。它没有解释技术差距的规模究竟有多大,也没有探讨技术差距产生的原因以及技术差距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
17、移而消失的,并且,该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假设的基础上的,即技术成果的国际传递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难以顺利进行。技术成就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技术创新的基础能力,其技术成就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技术创新的基础能力,其历史演进路径并非一个均衡过程,而是受制于技术创造与历史演进路径并非一个均衡过程,而是受制于技术创造与创新、技术扩散与吸收、人力技能积累与开发等多种力量。创新、技术扩散与吸收、人力技能积累与开发等多种力量。计算与分析的结果表明,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低计算与分析的结果表明,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间的技术成就水平差距在总体上呈轻微的收敛效收入国家间的技术成就水平差距在总体上呈轻
18、微的收敛效应。其原因可能是:应。其原因可能是:1.高收入国家在技术创新达到一定水平后遭遇增长瓶颈,高收入国家在技术创新达到一定水平后遭遇增长瓶颈,仅依靠本国研发投入已无法继续保持原有增速;仅依靠本国研发投入已无法继续保持原有增速;2.从高收入国家向低等收入国家的技术转移与扩散是客从高收入国家向低等收入国家的技术转移与扩散是客观存在的,中低收入国家可以通过积极的科技政策及观存在的,中低收入国家可以通过积极的科技政策及技术引进与模仿提高自己的技术吸收与创新能力。技术引进与模仿提高自己的技术吸收与创新能力。与世界平均数、中位数及位于首位的芬兰相比,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技术成就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9、到90年代中期,中国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并保持至今。但与以芬兰为首的领先国家相比,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在90年代后期反而开始逐步拉大。表现在:与巴西和印度相比,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总出口中所占比率和15岁以上人平均接受教育年限方面略高于巴西以外,中国在其他方面都逊于巴西。但各项指标均优于印度。与发达国家群组相比,中国与第一群组的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特别是在技术创造方面有巨大的落差;在新技术扩散方面虽有所提高,但仍然处于劣势;在人力技能方面,人力技能培养的差距也制约着整体技术能力的提高。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技术成就水平经历了快速进步与平稳发展两个阶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技术成就水平经历
20、了快速进步与平稳发展两个阶段。以段。以Findly(1978)为代表的早期实证研究已回答了第一阶段的现象,即技术差为代表的早期实证研究已回答了第一阶段的现象,即技术差距越大,当地企业模仿和学习的空间就越大,技术进步的速度就越快,正如距越大,当地企业模仿和学习的空间就越大,技术进步的速度就越快,正如UNDP在在2001年报告所言,中国一直是一个以技术模仿为主的国家。实际上,随年报告所言,中国一直是一个以技术模仿为主的国家。实际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要素自由流动程度增加、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溢出已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要素自由流动程度增加、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溢出已成为后发国家技术进步的重要
21、源泉成为后发国家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Eaton and kortum,1996;Keller,2004)。Tanaka(2006)指出,非竞争的观念和廉价劳动力使发展中国家能够通过模仿弥补指出,非竞争的观念和廉价劳动力使发展中国家能够通过模仿弥补自身的技术能力欠缺。即使在初始技术较为落后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当技术成就自身的技术能力欠缺。即使在初始技术较为落后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当技术成就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实现超越需要更加充分的政策激励、市场条件和企业主动。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实现超越需要更加充分的政策激励、市场条件和企业主动。发展门槛发展门槛(Development threshold)理论认为,后
22、发国家应该具有一定的技术积理论认为,后发国家应该具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和基础设施水平,即技术学习能力,才能跨越发展门槛。基于这样一种判断,累和基础设施水平,即技术学习能力,才能跨越发展门槛。基于这样一种判断,中国政府提出的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的战略决策是及时而可行的,符合中国制造的中国政府提出的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的战略决策是及时而可行的,符合中国制造的实践要求。在全球化加快发展和开放经济条件下,提高技术成就水平需要政府支实践要求。在全球化加快发展和开放经济条件下,提高技术成就水平需要政府支出、技术引进与吸收、人力资本开发及重要科学技术发明。出、技术引进与吸收、人力资本开发及重要科学技术发明。资料来源:范
23、黎波.郑建明.江琳.国家间技术成就水平的差距及效应分析N.光明日报,2008-5-27.学说的提出学说的提出 学说的基本内容学说的基本内容 学说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学说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的提出(一)理论的提出 1 1、第一次国际产业大转移对、第一次国际产业大转移对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学说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学说提出了挑战了挑战 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纺织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西方工业化国家向外转移,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不失时机地承接了这次国际产业大转移,借此实现了工业化过程。为什么为什么曾经给一个国家带来极大福利的优势产业在若干年后会向外转移?为什么为什
24、么曾经在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过重要贡献的一种产业或产品,相当长时间后会在另外的国家或地区再一次显现辉煌?比较优势理论、生产要素禀赋学说比较优势理论、生产要素禀赋学说 有一个共同的假定条件:有一个共同的假定条件: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之间的非流动性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之间的非流动性 比较优势理论和生产要素禀赋学说比较优势理论和生产要素禀赋学说 没有回答:没有回答:(1)寻找到的 比 较 优势 会 不 会失去(2)贸易的状 况 会 不会 发 生 变化 由于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所密集使用的要素不同,因而,在其不同的生产发展阶段,就会有国际分工生产与贸易流向的不同。这也说明比较利益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
25、而不存在某种产品的生产在某个国家具有永久的优势。因此该理论的提出可以解释工业品部门内部的贸易发生的原因,并说明了比较利益学说的动态性,大大发展了传统的贸易理论。(二)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二)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 的主要内容的主要内容 第一、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将同一第一、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将同一产品的贸易过程中划分为不同阶段的依据产品的贸易过程中划分为不同阶段的依据是什么?是什么?第二、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贸易主第二、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贸易主体、贸易地理结构(贸易流向)有何不体、贸易地理结构(贸易流向)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同?原因是什么?第三、产品贸易中优势转移的轨迹、第三、产品贸易中优势
26、转移的轨迹、条件是什么?条件是什么?第四、如何理解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第四、如何理解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的理论价值?理论的理论价值?第五、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对一第五、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对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政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政策有哪些指导意义?策有哪些指导意义?第一,第一,伴随着国际贸易,产品的生产技术也伴随着国际贸易,产品的生产技术也会不断向外传播。会不断向外传播。第二,依据产品在不同阶段技术含量的差异,第二,依据产品在不同阶段技术含量的差异,把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创新期、成熟期和标准化把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创新期、成熟期和标准化期三个阶段。期三个阶段。第三,在产品
27、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的第三,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的要素密集度、贸易主体、贸易方向会发生变化。要素密集度、贸易主体、贸易方向会发生变化。净出口净出口t0 t1 t2 t3 t4 t5净进口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创新国国内消费-创新期-成熟期-标准化期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示意图 自己试着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自己试着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观点列表概括一下:观点列表概括一下:阶段比较优势产品特征贸易方向1.创新技术密集技术创新国家 发达国家 2.成熟资本密集资本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3.标准化劳动密集劳动发展国家创新国家、发达国家回顾与总结 实现这种动态演变的条件是什么?实现这种动态演变
28、的条件是什么?技术在商品的贸易过程不断向外传技术在商品的贸易过程不断向外传播,产品的技术密集度不断降低。播,产品的技术密集度不断降低。承接国在商品进口消费过程中能够承接国在商品进口消费过程中能够吸收、消化产品的生产技术;吸收、消化产品的生产技术;具有与产品要素密集度相适应的要素具有与产品要素密集度相适应的要素禀赋优势禀赋优势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理论(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一、实现了比较优势观念由静态到第一、实现了比较优势观念由静态到动态演变的飞跃动态演变的飞跃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小桥流水终有流到小户人家门前的小桥流水终有流
29、到小户人家门前的那一刻那一刻”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两弊相权取其轻。(静态)(静态)HO理论理论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静态)(静态)揭示揭示:如何寻找比较优势如何寻找比较优势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动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动态)揭示揭示:比较优势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转移比较优势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转移 第二,对解释产业内贸易、跨国公第二,对解释产业内贸易、跨国公司跨国经营现象都有一定的价值。司跨国经营现象都有一定的价值。一要开放市场一要开放市场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享经济全球
30、化的利益。(近水楼台先得月)(近水楼台先得月)二要强调引进中的吸收与创新二要强调引进中的吸收与创新为迎接为迎接机遇的到来准备条件。机遇的到来准备条件。三要抓住机遇,实现超常规发展。三要抓住机遇,实现超常规发展。对优势的理解还有一点既已生成的对优势的理解还有一点既已生成的思想痕迹思想痕迹既定存在的差异。既定存在的差异。难以说明难以说明当贸易双方各种要素禀赋当贸易双方各种要素禀赋(包括技术)(包括技术)不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如何不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贸易的问题。进行贸易的问题。面对面对“世界工厂世界工厂”的喜与忧的喜与忧 近年来关于近年来关于“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的舆论常见报
31、端,肯定的有之,怀疑的有的舆论常见报端,肯定的有之,怀疑的有之。有人喜,有人忧。请运用之。有人喜,有人忧。请运用“产品生命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期理论”结合有关国际经济贸易的现实作出结合有关国际经济贸易的现实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第五节第五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间贸易是不同产业产品之间的贸易产业间贸易是不同产业产品之间的贸易计算机与纺织品之间的贸易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是同一产业内差异或非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是同一产业内差异或非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1.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可以完全替代的产业内产品的贸易。中国出口水泥,同时又进中国出口水泥,同时又进口同一标号的水泥口同一
32、标号的水泥经营成本转口贸易经济合作季节性需要政府干预下的价格扭曲相互倾销2.差异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美国既向日本出口别克轿车,又从日本进口丰田轿车 追求规模经济效应3.规模经济是部门内贸易的主要原因和利益的来源 以上观点虽然说明了部门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但没有从根本上说明贸易发生的利益所在。部门内贸易的利益来源是来自于规模经济所带来的生产成本的下降。如果某行业由一个企业组织生产成本最小,则该行业被称为自然垄断行业。自然垄断行业主要自然垄断行业主要是指因生产、配送方面的规模经济效益、网络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沉淀成本、资源稀缺性等原因,使企业被限定为一家或者少数几家企业的行业。式中i 为一国i产
33、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和Mi 为i产业或i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i=1-Xi-Mi/(Xi+Mi)衡量一个国家某个产业在对外衡量一个国家某个产业在对外贸易中产业内程度的指标贸易中产业内程度的指标1.产业内贸易理论改变了传统贸易理论自由竞争、产业内贸易理论改变了传统贸易理论自由竞争、机会成本不变或递增的经济基础,以规模经济和机会成本不变或递增的经济基础,以规模经济和市场不完全竞争为基础,标志着现代新国际贸易市场不完全竞争为基础,标志着现代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2.产业内贸易理论破解了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现实产业内贸易理论破解了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现实与与“对对外贸易依赖递减规律对对外贸易依赖递减规律”的悖论。的悖论。3.产业内贸易理论揭示了,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揭示了,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没有比较优势时可以通过创造竞争优势(如规中没有比较优势时可以通过创造竞争优势(如规模经济)来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模经济)来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4.产业内贸易理论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更大的发展产业内贸易理论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