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偏瘫常见并发症的康复治疗进展骨关节系统 1、骨质疏松 骨的代谢主要依赖于日常的加压与牵拉,它影响骨的形态和密度。骨质疏松的原因不完全由于肌肉活动减少,也由于复杂的内分泌和代谢异常。常规x线对骨质疏松不敏感,骨密度下降40%方有阳性发现,骨扫描较敏感,由于血流增加使干骺端阳性率甚高。2、退行性关节病 首先关节本身的改变,包括软骨和关节囊的变化,伴以疼痛和不活动。继而关节囊收缩,关节挛缩。心血管系统 1、心率加快,严格卧床10日者,基础心率增加1223次,冠状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最大摄氧量下降,肌肉功能容量减退,肌力和耐力下降。2、体液重新分配,出现血细胞比容增高,血浆容积减少血粘度增加,增加了静脉
2、血栓形成的危险性。3、直立性低血压 机制a由于重力作用使血容量从中心转到外周,b、交感肾上腺系统反应不良,不能维持正常血压c、卧位时-肾腺素交感神经活动增加 直立性低血压表现有:面色苍白,出汗,头晕,收缩压下降,心率加快,脉压下降,重者产生晕厥。代谢与内分泌系统 1、负氮平衡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产生多尿,尿氮排出明显增加,加上制动引起的食欲减退造成的蛋白质摄入减少,可出现低蛋白血症,水肿,体重下降,2、内分泌变化 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高,糖耐量降低。3、水电解质改变 高钙血症呼吸系统 1、肺通气功能减退 2、坠积性肺炎消化系统 消化腺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产生低蛋白血症,造成便秘。泌尿系统
3、 长期卧床产生高钙血症,血中多余的钙经肾排出,产生高钙尿症,引起尿路结石,尿潴留,尿路感染。皮肤系统皮肤萎缩 压疮 感染 角化 下肢水肿中枢神经系统 1、感受异常及痛阈下降 2、情感障碍 焦虑抑郁等 3、智力障碍 记忆力、判断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下降偏瘫的康复治疗还存在特别多误区 偏瘫是最常见的中风后遗症,针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有效的方法是早期、正规、综合的康复治疗。然而人们对中风偏瘫的康复治疗还存在特别多误区。可引起如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症,误用所致的痉挛等并发症。中风偏瘫康复治疗常见误区 误区一:急性卧床期宜静养不能动 中风急性期康复是中风治疗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常被临床医师和家属忽视,而
4、重点放在药物治疗上,强调静卧不动。事实上即便是大面积脑出血、重度脑梗死及偏瘫合并严重肺部感染的昏迷不醒患者也能够进行诸如偏瘫肢体位置的正确摆放、体位的被动变换、关节的被动活动等康复治疗,以预防褥疮,幸免或减少今后痉挛的发生,消除“废用综合征”出现的估计,大大缩短住院日,减少治疗费。为以后全面的功能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中风偏瘫康复治疗常见误区 误区二:康复治疗需等到后遗症期才开始 事实上,不论是脑出血依然脑梗塞病人,只要病情平稳后,康复训练即可开始。一般来讲,患者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大多数脑出血患者,康复治疗可在发病后714天开
5、始进行。一般来说,病程短者康复治疗效果好,反之则差,但具体时间应结合病情确定。脑梗塞者只要无明显的脑水肿表现,康复即可开始。脑出血者在病情稳定之后就进行,一般患者是在12周内病情即可稳定。病后6个月内是康复的黄金时节,3个月内肢体功能恢复最为明显。612个月进入后遗症期,仍有获得功能改善的估计性,为此应不失时机。中风偏瘫康复治疗常见误区 误区三:康复就是活动胳膊拉拉腿 康复训练必须在康复治疗师等专业人士指导下,依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由治疗师按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训练,具体地能够精确到每一块肌肉、每一动作的训练,绝不是随意地活动活动胳膊、拉拉腿。中风偏瘫患者常伴有
6、感受障碍和肌肉松弛瘫痪,缺乏自我保护机制。家属希望患者早日恢复运动功能,而任意过度地活动患者偏瘫肢体,极易造成患者软组织损伤,甚至引起关节脱位和骨折。往往这些损伤较轻微,从外表看不到红肿、瘀血等现象,但这些损伤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引起关节内部的慢性炎症和粘连,反而限制了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关节活动范围。这种损伤多见于肩关节和髋关节。中风偏瘫康复治疗常见误区 误区四: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 大部分患者瘫痪的肢体会出现肌肉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能够使这种痉挛得到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然而,假如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例如用瘫痪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使患侧上肢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手指张开困难
7、,反而对手功能的恢复形成更严重的障碍。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中风偏瘫康复治疗常见误区 误区五:期望有灵丹妙药 有不少病人曾幻想:要是有一种药,一吃就好,那多好啊。想法和愿望都特别好,然而特别遗憾现在没有。任何想凭借“灵丹妙药”而康复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估计的。事实上发生中风后,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加强康复锻炼,进行包括肢体功能,言语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也只有凭借努力训练和坚强的毅力,卒中患者才有估计康复,才有估计实现生活自理。中风偏瘫康复治疗常见误区 误区六:不注重基本动作的训练,强行练走路或爬楼梯 有些病人和家属心急,患肢略能动,就急于求成,迫不及待地由几人牵着拉着开
8、始走路或爬楼梯的强化训练。事实上病人的心情能够理解,但方法不可取。要明白欲速则不达,不注重基本动作的训练,漠视患者运动模式所处的时期,强行练走路或爬楼梯,极易损伤膝关节,引起疼痛的发生,加剧错误模式的固化,导致系统训练的停滞。中风偏瘫康复治疗常见误区 误区七:过分依赖医生或家属,过度的被动治疗 有些患者病后变得敏感而脆弱,表现为对医生和家属的过分依赖性,缺乏康复训练的主动性,认为医生的手法、针灸或家人按摩才是治疗,自身的主动训练是没用的。事实上对中风患者而言,主动训练比被动治疗要强上十倍。过分依赖医生或家属,过度的被动治疗 痉挛(spasticity)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后的肌肉张力异常增高,是
9、一种由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局部肌肉对被动运动的阻力增大,同时有速度依赖性,即牵拉速度愈快,阻力愈强,肌张力愈高。痉挛 痉挛的临床问题:对患者的影响 1、增加运动的阻力,使随意运动难以完成,2、由于阻力增加,运动迟缓,难以控制,难以完成精巧的动作,3、由于反应迟钝,动作协调困难,容易摔倒,4、强直痉挛,不便护理,容易产生压疮等并发症,5、影响步态和日常生活活动 痉挛的评定(改良Ashworth)0肌张力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范围内均无阻力 1肌张力轻微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到终末端时有轻微阻力 1+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
10、侧肢体时在前1/2ROM中有轻微的“卡住”感受,后1/2ROM中有轻微阻力。2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大部分ROM内均有阻力,但仍可活动。3肌张力重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ROM内均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4肌张力极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阻力特别大,被动活动十分困难。痉挛的治疗1、解除诱因:如发热、结石、尿路感染、压疮、疼痛、便秘和加重肌痉挛的药物。2、抗痉挛体位 a、仰卧位时,头不要有过伸,过屈和侧屈,患肩垫起,防肩后缩,上肢伸肘、伸腕、伸指,肩稍外展,掌心向下。患髋垫起,防后缩,患腿股外侧垫枕头防患腿外旋。仰卧位2、抗痉挛体位 b、健侧卧位:头用枕头支撑,不让向后扭转。躯干大
11、致垂直,上肢置于前面的枕头上,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屈曲90-130,肘和腕伸展。患侧髋、膝屈曲置于前面似踏出一步远的枕头上,足不要悬空。健侧卧位2、抗痉挛体位 C、患侧卧位:有助于增加感受刺激输入,头用枕头支撑,躯干稍后仰,后方垫枕头,幸免患肩被直截了当压在体下,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屈曲90-130,患肘伸展,前臂旋后,手自然地呈背屈位,患髋伸展,膝轻度屈曲。健侧上肢置于体上或稍后方,肩腿屈曲置于前面的枕头上。注意足底不放任何支撑物,手不握任何物品。患侧卧位3、物理治疗 a、冷疗法:用冰敷或冰水浸泡痉挛肢体510秒,可使肌痉挛产生一过性放松。b、水疗:温水浴或温水中被动运动,水温36-39
12、,c、温热疗法:蜡疗、红外线、超短波等 d、痉挛肌及其对拮抗肌交替电刺激疗法,治疗时间15分钟左右,1次/日。4、运动疗法 a、主动运动痉挛肌的拮抗肌,产生交互性抑制作用,降低痉挛。b、被动运动时也结合某些反射机制来降低肌张力,如被动屈曲足趾可降低肌张力 c、深而持久的肌肉按摩,或温和地被动牵张痉挛肌,可降低肌张力。5、抑制异常反射性模式 Bobath,Rood,PNF等抑制痉挛模式,调整肌张力,建立正常的姿势模式和功能活动模式。6、肌电生物反馈 肌电生物反馈可减少静止时肌痉挛及其相关反应,也可抑制被动牵伸时肌痉挛的不自主活动,再训练痉挛肌的拮抗肌,也可起到交替抑制作用。7、矫形器应用8、药物
13、治疗 a、丹曲林:梭内外肌肌肉细胞抑制,25mg,bid、po b、巴氯芬:突触前抑制的神经递质GABA的 B型受体兴奋剂,57、5mg,tid,po c、地西泮:作用于脊髓脑干控制痉挛,2mg,bid,每周增加2mg,最大4060mg/d9、肉毒素注射 运动点注射A型肉毒毒素,可迅速地与神经肌接头的胆碱能突触前受体结合,阻滞神经突触兴奋传导的钙离子内流,使乙酰胆碱释放障碍,从而引起持久的肌肉松弛作用。药物作用有效时间12周左右,注射方法有:徒手定位法,肌电图引导定位法,电刺激引导定位法和超声引导定位法10、神经溶解技术 神经干或肌肉运动点用50%100%酒精或苯酚注射,以溶解破坏神经轴索,降
14、低或阻止神经冲动传递,从而减少肌痉挛。11、手术治疗 严重的肌肉痉挛经较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手术治疗,常用方法包括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肌腱延长及神经切断术等。肩关节半脱位 肩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 subluxation GHS)是脑血管病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发生率在患侧上肢迟缓性麻痹时占60%-80%,约75%病人,多数出现在发病后3个月内。肩关节半脱位发生机制 迟缓性麻痹时,肩周肌肉张力低下、肌力下降、肌肉反射消失,对肩关节的牵拉机制丧失,由于患侧上肢自重使肩周的软组织被伸展,使肱骨头由肩关节盂中半脱位而出。肩关节半脱位临床表现 主要是肩关节活动受限,特别是上举时可有疼
15、痛、诊断标准:1肩峰下可触及凹陷,2、患侧肩峰与肱骨头间隙大于14mm,3、患侧与健侧相比,患侧的间隙比健侧大10mm。肩关节半脱位诊断肩关节半脱位诊断 评定方法:评定时,患者取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前臂中立位,投照时,x线管中心高度与锁外端上缘一致,中线与肱骨头中线相符,球管向足侧倾斜15,距离为1m。肩关节半脱位治疗1、正常的体位:鼓舞患者多侧卧位,不活动时上肢采取双肩、肘、手的抗痉挛模式放在桌子上,并常用健手帮助患手做上抬的活动。2、采纳抗痉挛模式让患侧上肢负重和对上肢关节进行推压的方法刺激和激活肩周的稳定肌。肩关节半脱位治疗 3、在不损伤肩关节及周围结构的情况下,保持充分的无痛ROM、
16、4、出现不全脱位后,在转移和活动其他部分时,用肩吊带支托保护 肩手综合征 肩手综合征(shoulder hand 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是脑血管病常见合并症,约占12%24%,与性别、年龄、病因无关,大多发生在发病后13个月,亦可在发病后6个月出现。肩手综合征临床表现 主要为初期手浮肿,皮温升高,肩手痛,屈腕,指时加重,后期表现为手肌肉2萎缩甚至畸形。肩手综合征分期 一般分3期:1期:肩痛,活动受限,同侧手腕、手指肿痛,出现发红、皮温上升等,x线下可见手与肩部骨骼有脱钙表现。手指多呈伸直位,屈曲时受限,被动屈曲可引起剧痛。此期可持续36个月,以后或治愈或进入2期。2期:肩、手指肿胀和自发痛消失,皮肤和手的小肌肉有日益显著的萎缩,有时可引起Dupuytren挛缩样掌筋膜肥厚,手指ROM日益受限,此期可持续36个月,如治疗不当将进入3期。3期:手部皮肤、肌肉萎缩显著,手指完全挛缩,x线显示有广泛的骨腐蚀,已无恢复希望。肩手综合征治疗 1、防止患手长时间处于下垂位,患手腕关节保持背屈,以改善静脉回流。2、尽量幸免患手静脉输液 3、正确的肩手活动,在不引起疼痛加重和肿胀加剧情况下,作主动和被动活动。4、对严重的痉挛性屈碗使用夹板 5、试用向心压缩缠扎法感谢您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