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乡一体化格局的支持体系 城乡一体化格局的支持体系一、城乡一体化的概念、特征、目标二、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城乡一体化支持体系的构成要素 四、城乡一体化支持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城乡一体化是新形势下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方向和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是我们党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和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一)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和外延(二)城乡一体化的特征(三)城乡一体化的阶段性目标 一、城乡一体化的概念、特征和目标 (一)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和外延 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
2、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形成一种协调发展的局面,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与融合。1、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城乡一体化的内涵,是打破城乡社会二元结构,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全体居民自由迁徙,强化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文明共同进步。城乡一体化的取向,是重构城乡关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融合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具体体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旨就是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
3、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相对计划经济时期城乡对立、分割而言的。它包含城市与乡村一体化、经济与社会一体化。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样化。不可能绝对消除差别实现绝对融合。并非使所有的乡村变为城市。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条件下城乡之间仍存在差别:一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并不消灭城乡间的分工,城乡之间仍存在功能划分;二是城乡之间在产业发展重点上也存在差异;三是城乡环境差异,城乡景观各具特色,多样性才是正常表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也不是要牺牲城市来发展农村。鉴于长期以来以牺牲农村、农民的利益来推进城市发展的历史现状,很多人往往片面理解城市反哺农村的内涵,过分强调城市付出,忽视了城乡之间发展的互利性和互动性。城乡
4、经济社会一体化更不是要求均衡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就本质而言是最大程度上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之间不均衡的状态。就其推行过程来看,采取全面均衡的发展的道路确是行不通的。因此,要走出均衡发展的误区,长期战略谋划均衡发展,短期战术实施非均衡增长。2、城乡一体化的外延 城乡经济社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会一体化城乡经济一城乡经济一体化体化城乡社会一城乡社会一体化体化城乡环境一城乡环境一体化体化城乡经济一城乡经济一体化体化城乡产业发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展一体化城乡市场体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系一体化城乡经济主城乡经济主体一体化体一体化城乡经济一城乡经济一体化体化城乡产业发展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一体化城乡市场体系城
5、乡市场体系一体化一体化城乡经济主体城乡经济主体一体化一体化城乡环境一城乡环境一体化体化城乡基础设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施的一体化城乡生态保城乡生态保护一体化护一体化城乡居民生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一活方式的一体化体化(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特征 根据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内涵,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特征应主要表现在:城乡权益的平等 城乡发展的互动 城乡功能的互补 城乡空间的融合(三)城乡一体化阶段性目标 1、建立城乡统一市场,特别是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根源。2、城乡居民收入基本一致。3、城乡居民公共服务水平基本一致,特别是社会保障的城乡分离体制完全消除。4、农业高度发达,
6、农业 GDP 比重下降到 10%以下,全国恩格尔系数平均降到 20%以下,专业农户成为农村的主体居民。5、城市化率达到 65%以上。6、城乡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升。二、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支持体系是由若干个影响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要素组成的集合。这些要素在制约和影响着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进程。从现实来看,制约和影响着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进程的主要因素有政策、观念、资本、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一)政策滞后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影响 从全国范围来看,限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和制度性因素主要包括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小城镇管理
7、制度等等。其中就业制、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都与户籍制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几项制度相互交织进一步强化了其负面作用,严重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限制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阻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二是歧视性就业制度的存在。三是土地制度对城乡一体化的制约。四是小城镇管理制度对城乡一体化的制约。(二)观念滞后对城乡一体化的制约 观念滞后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瓶颈。1、超前规划意识滞后。2、可持速发展理念淡化。3、生产要素集中理念缺失。(三)资本支持滞后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 资本的短缺是落后地区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约束。1、人力资本的短缺。2、资金制约。(四)产业支持滞后对城乡一
8、体化的影响 产业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载体,载体发展滞后直接制约着城乡一体化的进城。1、传统农业改造缓慢的制约。2、工业化程度低的制约。3、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制约。(五)基础设施滞后对城乡一体化化的制约 基础设施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制约主要体现为由于设施建设的滞后,对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城乡互动的客观限制。小城镇建设主要存在:第一,道路狭窄,建设标准低,交通拥挤,设计缺乏超前意识;第二,排水设施不完善,下水道普及率低,一般建制镇中还有不少未铺设排水管道,污水排放及处理问题突出;第三,多数城镇人均绿地少,绿化覆盖率低,垃圾的收集、堆放、处理矛盾较多。这些情况严重限制着小城镇对人口及产业的吸引及容纳能
9、力。(六)生态环境对城乡一体化的制约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同时带来了对农村和城镇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损失。城市空间与规模的扩张及职能的履行不可避免地造成水资源短缺及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大量排放、原有自然生态植被破坏等现象,引起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对城市居民正常生活和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和吸引力逐渐降低,现代城市品位难以提升,进而降低了城市对要素聚集能力和对外竞争力,从而影响到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以上通过对本地区支持系统中的政策制度、经济系统、资源系统、生态系统、基础设施、观念环境等六个方面的
10、分析,得出了制约本地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要推动本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就必须从以上六个方面改善现状,以构建完善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支持体系。三、城乡一体化支持体系的构成要素 支持支持体系体系政策政策基础基础设施设施生态生态环境环境观念观念资本资本产业产业 六要素之间互相关联,互为促进,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进程。(一)城乡一体化支持系统各要素之间关系 第一,政策和制度。(保障)第二,观念文化。(“软支持”)第三,资本。(“纽带”)第四,产业发展。(“载体”)第五,基础设施建设。(“硬支撑”)第六,生态环境。(“条件”)(二)城乡一体化支持体系的构建 1、政策制度支持体
11、系的构建 政策支持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支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政策主要体现在科学的总体发展规划、公平的所有制政策、适宜的财政政策、优惠的税收政策、灵活的金融政策和宽松的产业政策上。科学的总体发展规划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支撑 公平的所有制政策对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支持 时宜的财政政策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化的支持 有效的税收政策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支持 灵活的金融政策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支持 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化的支持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 科学的总体发展规划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支撑 公平的所有制政策对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支持 时宜的财政政策对城乡经济社会
12、一体化化的支持 有效的税收政策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支持 灵活的金融政策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支持 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化的支持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 制度支持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制度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户籍管理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和金融制度的及时改革与创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居民身份平等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均衡配置城乡公共资源 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制度支持体系的构建 总之,政策制度创新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只有不断地完善和创新影响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相关政策制
13、度,才能够为我国新时期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走上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道路。2、观念文化支持体系的构建 观念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共有认识,它对人们社会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观念文化支持,可以使人们更加清楚改革的目的性,形成“改革共识”,增强人们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改革的深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需要在观念文化上实现突破,这种突破急需要国家层面在观念上提高对落后地区城乡一体化地位的重视,也需要地方政府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树立先进的观念,更需要广大的群众要树立市场经济观念。观念变革是一切变革的先导。观念创新是对现存观念及其产物的改进。对于落后地区来说,破除落后观念的途径,一是靠开放促
14、转变。人的思想解放,核心是人的不断开放。二是靠学习来转变。学习是使人摆脱蒙昧,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途径。3、资本支持体系的构建 资本支持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枢纽,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动力。资本支持包括人力资本支持和物质资本支持两个方面。资本的大量投入尤其是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和资金的集聚,促进了产业的集聚,使城乡基础设施逐渐完善,逐渐拉大城市框架,容纳更多人口,促进城市空间结构和规模结构的优化。1)健全城乡人才激励机制 2)重点培养农村科技人才 3)打造区域性人才培养平台 突破人力资本障碍,解决人才短缺瓶颈。人力资本支持体系的构建 1)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2)拓展城乡建设投融资渠道3)广
15、泛应用特许经营、价格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4)鼓励公共基金、保险资金等参与有稳定收益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营5)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物质资本支持体系的构建4、产业支持体系的构建 产业支持是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载体。第一产业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农业发展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化的原动力。第二产业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聚合力。第三产业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后续引力。构建产业支持体系:首先,优化产业结构,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促进土地向农业企业集中,发挥土地规模经营优势,着力推进产品企业产业产业园区建设;一是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品;二是以特色产品为依托培育龙
16、头企业,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三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培育特色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四是以园区为依托形成特色的产业集群,为本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夯实基础、搭建载体。其次,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是以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完善与推广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二是不断完善“合作社+企业+园区”、“农户+企业+园区”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组织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与社会化水平。5、基础设施支持体系的构建 基础设施是支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物质载体。基础设施建设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并对城乡经济社
17、会一体化过程中各类要素的聚集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基础设施的发达水平是衡量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首先,拓宽农村基础设施资金来源。要加大中央政府财政对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减轻农民负担;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运用财政补贴、风险担保等手段,吸附和引导民间资金流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加强农村农田水利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活设施建设是实现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对农村的道路、水电、网络、休闲设施等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农民地区的生活质量。6、生态环境支持城乡一体化 生
18、态环境的支持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决定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小。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可以有效解决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过程中的水资源短缺及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大量排放等问题。通过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可以为城乡创造适宜的生活和生产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要求降低能源消耗及工业废气、交通工具尾气等的排放量,采取积极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控制噪音,及时处理各类生活和生产垃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城市绿化,这些都有利于优化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和企业的生产环境。统筹城乡环境建设,打破城乡环境保护的政策分分割的局面,促进城乡环境保护的一致性。一是科学规划城乡经济环境建设。二是建
19、立生态型产业体系。三是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四、城乡一体化支持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支持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既涉及到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问题、政府和农民作用角色的关系问题又涉及到不同区域的支持体系构建的差异性问题。因此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支持体系构建要走政府自觉的道路,发挥政府的作用;走分类建设的道路,做到建设的有的放矢;走载体建设的路径,突出建设的核心。(一)政府自觉的路径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径,其实现有三个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一是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二是政府的引导作用;三是培育城乡公民的市场经济主体意识
20、。就目前我州城乡发展的实际来看,三个条件都是难点问题。无论是市场化程度还是居民的市场经济意识都较为薄弱,因此要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应在统筹发展的规划、政策和制度的革新与供给、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的延伸、文明观念的倡导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二)分类建设的路径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支持体系构建的进程,是解决城乡互动障碍的过程。按照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进程,可以将农村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城市近郊农村以及传统的农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农村,这类农村在市场利益的激励下,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外部市场,尤其是与周边城镇紧密相关,城乡之间的互动明显加强,使得农民从中得到实惠,从而激发了农民参与的欲望,是一种农
21、民自发的参与一体化的模式。在这类地区,政府应主要提供制度支持和公共服务为主,为农民增收创造和农村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另一类地区是经济发展条件较差或者远离城镇的农村,这类地区农民由于受地域等要素的限制,长期处于较为封闭的生产与生活环境中,城乡经济互动机会少,农民经济发展与外界联系不强。对于这类地区的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三)载体建设的路径 载体主要是指产业化,即建设“产品一企业一产业一产业集群”四位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载体。一是种植业主导型载体。在自然条件良好,土地资源充足的农村地区,应当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种植业的生产经营是当前农村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农民就业的主要渠道。因此,要特别关注种植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它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主要产业基础。二是农产品加工产业主导型载体。在工业基础好、接近农产品主产区的农村地区,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农产品加工,延长农产品“生产一储藏一加工一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形成“产品一企业一产业三位一体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获得产业集聚效应,促进城镇化进程。三是资源产业主导型载体。这里的资源指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这些是农村地区实现产业化的主要依托之一。总之,西部地区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要依托各自的区位、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特点,努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