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电镀作业概述2 电镀作业主要危险特性3 电镀企业安全管理与技术措施4 电镀作业安全操作要点与个体防护5 电镀作业突发事故应急处置目目 录录1.1 电镀定义、分类1.1.1 电镀概念利用电解在制件表面形成均匀、致密、结合力良好的金属或合金沉积 层的过程。1.1.2 化学镀在经活化处理的基件表面上,镀液中金属离子被催化还原形成金属镀层的过程。1.1.3 电镀分类按照镀层金属种类分两类:一为金属镀层,如镀锌、镀铜、镀镍、镀铬、镀锡、镀银等;另一为合金镀层,如镀仿金、镀铅-锡合金。按照金属镀层的电位不同分两类:一类是阳极性镀层,如钢铁镀锌;另一类是阴极性镀层,如钢铁镀铜、镍、铬等。1.2 电镀工艺
2、1.2.1 挂镀:工件装夹在挂具上,一般适用于大件,一般镀层厚度10微米以上(大、厚)。1.2.2 滚镀:工件在滚筒内,一般适用于小件,一般镀层厚度小于10微米(小、薄)。1.2.3 连续镀(连续滚镀和连续挂镀):适用于成批生产的线材和带材,优点是自动化 程度高。龙门式挂镀生产线手动挂镀生产线龙门式滚镀生产线自动滚镀生产线1.2.4 电镀工艺流程分为前处理和后处理。电镀前处理:除油、除氧化层、除锈、机械抛光、电化学抛光、喷砂等;后处理就是电镀和电镀后的处理。下图为某电镀厂工艺流程。2.1 中毒危险2.1.1 氰化物中毒 在电镀铜、锌、银、金、铜合 金和退镀中,氰化钠、氰化钾、氰 化亚铜、氰化锌
3、、氰化银钾和氰化 金钾等氰化物被广泛使用。氰化物颗粒、粉末及含量溶液,遇酸或受潮会分解产生更易致人中毒的氰化氢气体。若含氰镀槽的布置、含氰废水的排放和通风管路待存在缺陷,可能会产生氰化氢。因为氰化物使用不当、通风不良和管理不善,导致作业场所产生大量氰化氢气体,造成人员急性中毒,最终酿成伤亡事故。2009年10月3日下午2时24分,宝安区松岗沙浦社区鸿盛明电镀厂委托的环保公司对电镀水池进行维修加盖过程中发生中毒事故,造成四人死亡。2.1.1.1 2.1.1.1 事故案例一事故案例一2.1.22.1.2 有机溶剂中毒有机溶剂中毒 电镀厂生产过程中有时需要使用三氯乙烯、汽油、煤油、二甲苯、酒精、天那
4、水、二氯甲烷(用于退漆剂)、油漆、电泳漆和油墨等有机溶剂。使用时有机溶剂大量挥发在作业场所空气中,若缺少良好的通风和个体防护用品,就会引起急性中毒,长期吸入也会导致慢性中毒。2.1.3 2.1.3 酸雾中毒酸雾中毒硫酸、硝酸、盐酸和氢氟酸在电镀中应用广泛。酸性溶液挥发在空气中形成酸雾;盐酸除锈会逸出HC1气体;高浓度 的氢氟酸会挥发出HF气体;浓硝酸退挂具和零件,会产生NO2等氮氧化合物。作业人员吸入酸雾会造 成呼吸道刺激、炎症和肺水肿,严重者导致死亡。某电镀厂使用硝酸退挂具,操作人员麻痹大意,贸然在硝酸中加入大量尿素而产生大量氮氧化合物,因缺少安全防护措施而造成当场昏死,送医院后不治身亡。2
5、.1.3.1 2.1.3.1 事故案例事故案例2.1.4 2.1.4 铬雾中毒铬雾中毒镀铬会产生铬雾,若未添加抑雾剂则情况更为严重。现场缺少通风措施和个体防护用品,铬物进入呼吸道,就会引起急性呼吸道刺激和产生慢性影响。2.1.5 2.1.5 其他中毒其他中毒次氯酸钠溶液常温下易分解,遇酸则分解更快,释放出剧毒的氯气。误食含金、银、铜、铅等物质可能引起重金属中毒。对镍有过敏反应的人员,直接接触镀镍溶液,很可能引起皮肤炎症和湿疹,被称为“镍痒症”。2.2 火灾爆炸危险2.2.1 2.2.1 易燃液体火灾爆炸易燃液体火灾爆炸汽油、煤油、柴油、二甲苯、酒精、天那水、油漆和油墨等均属于易燃液体,具有高度
6、易燃爆性。2.2.2 2.2.2 氢气爆炸氢气爆炸 电解除油和铬槽电镀过程阴极会放出大量氢气,在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遭遇挂具与极杆接触产生的电火花就会发生爆炸,产生震耳的爆鸣声,冲击波还可能引起槽内电镀液喷溅。工作电流过大、镀槽液面泡沫过多和现场通风不良等均是氢气大量聚积的主要因素。另外、锌、铁等金属阳极和零件的酸洗过程也会释放出氧气,有可能发生爆炸。2.2.3 2.2.3 禁忌化学品混合引起火灾、爆炸禁忌化学品混合引起火灾、爆炸 双氧水、浓硝酸、浓硫酸、三氧化铬、重铬酸钾、高锰酸钾和过硫酸铵等均属于强氧化剂,此类物质与易燃物、有机物和还原剂等接触均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如三氧化铬
7、与乙醇、天那水和保险粉等接触,即引起着火和爆炸;浓硝酸甚至与木头接触也能引起着火。若不注意氧化剂的存放和使用方法,可能引起火灾、爆炸。2.2.4 2.2.4 电气火灾电气火灾电镀作业场所电气设备如超负荷运行、接触不良、缺少短路和漏电保护措施、乱拉乱接临时电线、电加热等设置不妥、线路老化等均可能引起电气火灾事故。整流器缺少冷却降温措施,导线截面积过小,导线工作电流大于电源线承载能力而超负荷运行,引发电缆着火。整流器与镀槽距离过近,误操作可能导致镀液溅及电气设备,引起设备短路;使用电加热管时槽内液位过低未将发热部位淹没,加热管产生的高温将使塑料镀槽着火,此类事故在电镀企业屡见不鲜。2.3 化学品伤
8、害2.3.1 2.3.1 化学灼伤化学灼伤若对各类腐蚀品的危险性认识不足,违规作业,很可能引起化学灼伤。进行浓硫酸、浓硝酸和片碱等物质的搬运、装卸、分取、稀释或溶解,若缺少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很可能灼伤人体皮肤、角膜和呼吸道。若将水倒入浓硫酸就会发生沸溅,引起灼烫。若在塑料槽内稀释浓硫酸,不注意控制稀释速度和冷却降温,温度升高会使塑料槽变形,造成泄漏。片碱的溶解过程可能形成强烈刺激呼吸道的碱雾,引起呼吸道刺激。氢氟酸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人体沾上氢氟酸后未及时清洗,不久就会产生剧痛。2.3.2 2.3.2 烫伤烫伤浓硫酸稀释和片碱溶解过程产生的高温可引起烫伤的。人员在镀槽上方行走或作业,不慎
9、跌入镀槽,如槽内是液碱、硫酸或铬酸等高温且具腐蚀性的溶液,后果则更加严重。曾有一个工人在电镀硬铬时不慎跌入镀槽,造成全身大面积烫伤和化学灼伤,尽管抢救及时,仍无法挽回生命。2.4 触电伤害电镀车间的电气设备易遭受酸雾腐蚀,导致绝缘性能降低,操作人员的手沾有水,很容易引起触电。如电加热管金属外壳未满足防腐蚀要求,或未接地,或电热丝与金属外壳绝缘不良,或使用质量不合格的电加热管,或裸露的接头未做有效绝缘等等,均可能引起触电。2.5 机械伤害电镀作业场所安装多种机械设备,如镀槽上方用来传送电镀工件的行车、通风扇和离心机等,若缺少防护措施违规操作,工人不注意着装,均可能造成机械伤害。加强从业人员安全教
10、育培训建立健全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配备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专业人员按规定进行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加强安全检查和事故隐患排查和治理加强现场作业、危险作业和个体防护装备管理,制定应急预案并做好应急准备与响应3.1 安全管理总体要求3.2 安全技术措施3.2.1 3.2.1 厂区平面布置对策措施厂区平面布置对策措施12345厂房和化学品库房应与职工宿舍、食堂等生活场所分开设置,且保持安全距离。剧毒品库房应远离热源、电源、火源、水源和居民区,宜靠近使用场所。高毒有害作业与低毒无害作业应相对分离布置。含氰镀槽应与酸性物质保持安全距离,或有效隔离。易燃易爆生产部位宜设置在单层厂房靠外墙或多层
11、厂房的最上层靠外墙处,与周围的距离应符合规范要求。高毒作业场所与无毒高毒作业场所与无毒作业场所未有效隔离作业场所未有效隔离通道净高不通道净高不足足2100mm2100mm3.2.2 3.2.2 防毒对策措施防毒对策措施3.2.2.1 剧毒品的储存和使用场所应设防盗报警装置,且建筑结构完整,门窗严密,禁止无关人员入内。3.2.2.2 剧毒品的包装容器和包装袋不许随便丢弃,应消毒后由供应商回收,专用的分取容器应存放在库房内。3.2.2.3 改革工艺,尽量使用低毒无害的工艺和物质,采用低氰或无氰的生产工艺。3.2.2.4 电镀生产应机械化、自动控制,有毒物质生产装置应密闭化,以减少人员与有毒物质的接
12、触,并避免氰化物与酸类物质混合、接触。3.2.2.5 改善通风状况,喷漆、电泳和油墨涂敷等岗位采用正压送风,酸雾、漆雾、有毒气体和粉尘等应吸收处理或高空排放。3.2.2.6 严格控制工作温度和电流密度等。3.2.2.7 配备氰化物的急救药物,如亚硝酸异戊酯。应配备氰化物的急救药应配备氰化物的急救药物,如亚硝酸异戊酯物,如亚硝酸异戊酯安全标志安全标志牌需更换牌需更换3.2.3 3.2.3 防火防爆对策措施防火防爆对策措施3.2.3.1 以难燃的水性清洗剂代替易燃可燃溶剂。3.2.3.2 控制各类危险化学品的存放量,特别是甲、乙类易燃液体,使用场所的最大存放量不应超过一昼夜需要量。3.2.3.3
13、易燃易爆场所应是框架或砖混结构,设外开式防火门,安全出口和疏散距离应符合规范要求。3.2.3.4 喷漆室室体及与其相联接的通风管道应采用不燃材料,并及时对漆垢进行清理。3.2.3.5 易燃易爆场所的照明灯具、开关和电机等均应符合防爆要求。3.2.3.6 易燃易爆场所应有良好的通风措施。3.2.3.7 易燃易爆场所应考虑设置可燃气体浓度检漏报警装置和火灾报警装置。3.2.3.8 为防止氢气爆鸣,应经常对镀槽的极杆触点进行清洗,使之导电良好,并控制液面的泡沫高度,加强通风,并避免建筑物屋顶留有死角。3.2.3.9 禁忌物料应分开存放,避免混合。3.2.3.10 配置相适应的灭火器材。灭火器应设置在
14、明显和便于取用的地点,周围不准堆放其他物品。3.2.4 3.2.4 电气对策措施电气对策措施3.2.4.1 任何电气装置都不应超负荷运行或带故障使用。3.2.4.2 电气设备和开关应装设短路保护、过负载保护和接地故障保护。3.2.4.3 潮湿作业场所的用电设备应设置漏电保护装置。3.2.4.4 能引起触电且容易被触及的裸带电体必须设置遮护物或外罩。3.2.4.5 电线应穿阻燃料管敷设。3.2.4.6 电加热管外壳应满足防腐蚀要求。3.2.4.7 整流器等电器设备宜单独设电源室集中放置。整流器应布置在整流器应布置在通风干燥处,相互之间的间距不小于通风干燥处,相互之间的间距不小于600mm,保证整
15、流器必须的冷却空间和,保证整流器必须的冷却空间和维修空间。整流器的外壳应安全接地。维修空间。整流器的外壳应安全接地。3.2.4.8 重要岗位和场所设置事故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整流器应布置在通风干燥整流器应布置在通风干燥处,相互间距不小于处,相互间距不小于600km600km线路杂乱且未线路杂乱且未套阻燃管理保护套阻燃管理保护支架等严重支架等严重腐蚀未更换腐蚀未更换电箱外壳电箱外壳已严重锈蚀已严重锈蚀宜设置遮护物宜设置遮护物3.2.5 3.2.5 防灼烫对策措施防灼烫对策措施3.2.5.1 在酸、碱等使用和存放场所设置应急水喷淋装置。3.2.5.2 高温设备和管道表面应有保温层,管道接头和阀
16、门应无泄漏。3.2.63.2.6 其他安全技术措施其他安全技术措施3.2.6.1 蒸汽锅炉和升降机等特种设备应购自有相关资质的生产单位,其安装、改造和维修活动应按照法规和规范要求进行。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应按时进行检验检测。3.2.6.2 接触有毒有害物质、腐蚀品、高温物质和粉尘应佩戴防尘口罩、防毒口罩、防毒面具、橡胶手套、护目镜、水鞋、呼吸器和防护服等相应的个体防护用品。3.2.6.3 高温季节应有防暑降温措施,除加强通风之外,还可采取屋顶水喷淋降温、提供防暑清凉饮料和药品(如霍香正气水),并注意防暑知识和临时急救方法的教育。(四)高噪声设备应合理布局,尽量隔离布置。(五)抛光、拉丝和喷砂等
17、岗位应强制通风。(六)在危险化学品的存放和使用场所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安全周知卡和急救须知。设置喷淋与洗眼器设置喷淋与洗眼器3.2.7 3.2.7 镀槽导电和电源装置镀槽导电和电源装置3.2.7.1 整流器的管理3.2.7.2 用于电镀的整流器对防腐蚀性能有一定要求,不能采用非电镀用整流电源,否则在电镀现场使用寿命会大大缩短。3.2.7.3 同时所选功率要恰当,决不可以小于工作满载时的最大工作电流强度,也不要超过最大工作电流太多。3.2.8 3.2.8 槽液加热设备槽液加热设备3.2.8.1 电加热管的加热区上限位置应低于槽液最低液面50mm,防止干烧和触电。3.2.8.2 电加热槽液位计联锁
18、,液位低时自动停止加热。3.2.8.3 蒸气加热管应检测(检漏、耐压)。3.2.8.4 蒸气管道应包保温材料,涂红色标记。3.2.8.5当 固定安装的阀门应有固定支架。液位仪液位仪电加热棒电加热棒3.2.9 3.2.9 通风装置通风装置3.2.9.1 闭排风罩,风速7-10m/s。3.2.9.2 严禁氰化物槽和酸槽排风合并,防止产生HCN,导致中毒。氰化物槽和碱槽可以合并。3.2.9.3 铬酸槽、硝酸槽应各自单独设置。3.2.9.4 有机溶剂槽不能其他合并,考虑防火防爆措施。3.2.9.5 槽边排风罩:槽宽小于500mm,单侧;500-800mm,宜双侧;800-1200mm,双侧;大于120
19、0mm采用吹吸式排风罩。圆形槽直径大于500mm宜采用环形排风罩3.2.9.6 排风罩液面150mm,槽可设活动盖板、覆盖物、抑制剂等。3.2.9.7 进风口与排风口水平距离20m以上,小于的时候进比出低6m。3.2.9.8 排风口高于屋面5m。3.2.9.9 氰化槽和有机溶剂槽的排风系统正压管道不穿过其他房间(防止泄漏后导致事故)镀槽通风设施3.2.10 排水系统3.2.10.1 明沟设格栅盖板。3.2.10.2 地坑、明沟防腐。3.2.10.3 管道应防腐。3.2.10.4 含氰化物废水应单独处理。明沟应设格栅盖板地坑、明沟防腐管道应防腐含氰化物废水单独处理缺失防护栏杆缺失防护栏杆安全出口
20、使用安全出口使用推拉门且上锁推拉门且上锁应急照明灯及应急照明灯及安全出口标志安全出口标志4.1 电镀作业操作前准备4.1.1 操作前应先打开通风机通风,并检查所使用的工装夹具是否正常。4.1.2 操作前应检查槽体有无渗漏,是否符合安全要求。4.1.3 操作前应检查极板与极杠之间导电接触是否良好,极板与槽体之间绝缘是否良好。4.1.4 操作前应检查各种电器装置是否正常,设备接地是否良好。4.1.5 采用蒸汽加热镀液的,操作前应检查蒸汽管道有无渗漏;采用电加热管时,操作前应检查绝缘是否良好。4.1.6 操作前应检查各槽液成分、pH值、温度等是否满足工艺要求,清洗水是否符合要求。4.2 溶剂除油操作
21、4.2.1 工件清洗现场的防静电应符合GB12158的要求。4.2.2 工件清洗现场,溶剂存放量不应超过半班次的使用量。4.2.3 工件清洗现场应在单独的场所,室内严禁明火及其他火种。4.2.4 工件清洗地点应避免阳光直接 照射,盛放溶剂的容器应加盖,且溶剂量 不应超过容器体积的2/3。4.2.5 工件应以干燥状态进行工序操作。4.3 碱性除油操作4.3.1 工件挂入碱性槽液时,应使用专用工具,不应用手操作。4.3.2 槽液飞溅到皮肤上,应立即去除衣物,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弱酸清洗。4.3.3 用铁丝筐装工件除油时,工件不应高于篮筐高度的2/3。4.3.4 手工操作电解除油处理时,放入工件时,
22、应先将电源关闭,放好挂具后,再开电源;取出工件时,应先将电源 关闭后,再取出挂件。4.3.5 定期清除槽液上的薄层泡沫,以防爆炸4.3.6 添加氢氧化钠时,应将成块的氢氧化 钠破碎后装在铁丝筐中,然后放入冷水中溶解后再 添加入槽。4.4 侵蚀处理操作安全 4.4.1 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温升。4.4.2 酸液飞溅到身上,应立即除去衣物,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弱碱冲洗。4.5 酸、碱液操作安全 4.5.1 搬运酸液或碱液前,应检查外包装是否完整。4.5.2 酸液或碱液的运输和使用应采用专用设备。4.5.3 配制或稀释酸液时,应使用冷水,不应用热水。4.5.4 配置稀硫酸溶液时,应在
23、缓慢搅拌状态下,将浓酸缓慢地加入冷水中。4.5.5 配置混酸溶液时,应先加硫酸,冷却后再加盐酸、硝酸4.6 氰化电镀操作安全 4.6.1 应严格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及公安部门的有关规定购买、储存及使用电镀用氰化物。4.6.2 应定期检查通风系统运行是否正常。在操作前,应打开通风设备通风15min以上,通风机出现故障,应停止操作。4.6.3 所有氰化槽应尽量远离酸槽,镀前侵蚀工序后,工件尤其是形状复杂的工件应清洗干净,防止将酸带入槽内形成剧毒氰化氢气体;氰化镀后的清洗槽应为专用槽。4.6.4 采用蒸汽加热系统的含氰化合物的槽体(包括清洗槽),其尾气管路不应和其他非工业
24、用途的蒸汽管路连通。4.6.5 清洗阳极板时,应使用冲洗,不应用擦干处理。阳极棒和阴极棒不应采用酸直接清洗方法,宜将极棒取下后清洗。4.6.6 掉入槽内的工件不应用手捞出,而应使用专用工具。4.6.7 所有称量、运输氰化物的应为专用器具,并应在明显处标注剧毒标记,称量应在通风良好的条件下进行。4.6.8 存放氰化物或含氰液的场地,应通风良好,氰化物或含氰液不应与酸摆放在一起。4.6.9 所有已使用过的工具及仪器,用后宜用5%绿矾的溶液进行消毒。4.6.10 氰化物和其它剧毒品的保管领取、称量和配置都应采用双人制度,凭审批手续按量领取。电镀车间所领用的氰化物宜全部加入溶液中,不应在操作现场存放。
25、4.6.11 存放剧毒品、毒品、腐蚀试剂的包装袋、玻璃器皿等用完料后,应专人妥善保管、集中销毁。4.6.12 操作人员下班后应用1%绿矾溶液洗手,应用20%的次氯酸钠或5%绿矾溶液清洗地面。4.7 钢铁氧化(化学氧化)操作安全 4.7.1 操作时应带耐温防碱手套。4.7.2 碱液槽加碱时,为防止碱液溅出伤人,应先将碱块在槽外破碎后再移至铁丝篮中,悬挂于 碱液槽的上部,然后沉入槽内,边缓慢搅拌边加温,使碱块充分溶解。4.7.3 不应将冷水、带冷水的工件迅速放入已加温的槽体内,以防槽液暴溅。4.7.4 采用人工方法往槽内投放工件,特别是带有深孔的零件时,应使工件有一定倾斜角度,并缓慢进行,以免槽液
26、飞溅。4.8 槽液配置安全操作 4.8.1 镀液的配置和调整,应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操作,由专门操作人员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4.8.2 槽液混合作业时,添加槽液应缓慢加入,同时进行充分搅拌。4.8.3 配置溶液时,应在通风条件良好的地方进行。4.8.4 在进行药品溶解操作时,易产生溶解热的化学药品应在耐热玻璃器皿内溶解 4.8.5 镀液配置和调整时,一般将固体化学药品在槽外溶解后再慢慢加入槽内,不应将固体化学药品直接投入槽液中。4.8.6 氢氟酸不应置于玻璃器皿内,以防止玻璃被腐蚀而造成事故。4.8.7 不应用浓酸、浓碱直接加入槽液调整其pH值。4.9 其他安全操作 4.9.1 在化学镀镍操作中
27、,操作者应穿戴耐热耐酸耐碱手套;化学镀镍的废槽液应有集中处理措施。4.9.2 在化学镀铜操作中,采用银盐活化工艺的,银盐活化液的储存容器不能封闭太严,以防爆炸。4.9.3 在有使用水合肼的槽液操作中,因其易挥发、有毒,应加强通风,防止槽液接触皮肤。4.9.4 采用手工操作时,镀件入槽要轻,出槽要慢,要防止槽液飞溅伤人。4.9.5 操作人员应穿戴好防护用品再进入电镀操作岗位。在有毒气体可能逸出的场所,所有电镀操作人员应穿戴防护工作服、胶靴、手套;溶液配置或调整、运输和使用酸碱溶液等场所,操作人员应戴长胶裙、护目镜和乳胶手套;在设备维护时,清洗阳极板时应戴耐酸耐碱手套,并防止极板的金属毛刺和碎片刺
28、伤皮肤。所穿戴的防护用品不应穿离工作场所。4.9.6 操作人员暂时离开电镀生产岗位时,应充分洗涤手部、面部、漱口、更衣;特别是接触氰化等剧毒品的,应进行消毒处理;每班生产结束之后,应沐浴更衣。4.9.7 操作人员有外伤时,伤口应包扎后才能进行工作。伤口未愈的人员,不应进行接触氰化物、铬酸等剧毒品的操作。4.10 电镀工各项操作危险及注意事项4.11 电镀作业过程个体防护装备4.11.1 生产工艺过程目前无法消除危险危害因素的情况下,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是保护工人健康的有效防护手段。电镀作业人员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包括:耐酸碱胶鞋、防酸工作服、过滤式防毒面具、防酸碱手套、防腐蚀液护目镜。这些用品
29、能消除或减轻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是保护劳动者安全和健康必不可少的辅助措施。4.11.2 参考资料: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11651-GB/T 11651-20082008)4.11.3 电镀作业常用个体防护装备过滤式防毒面具 防酸碱手套 防腐蚀液护目镜防酸工作服 耐酸碱胶鞋亚硝酸异戊酯4.11.4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4.11.4.1 “三证”和“一标志”: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全鉴定证和安全标志。4.11.4.2 从业人员做到“三会”:会检查护品的可靠性,会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会正确维护保养护品。5.1 电镀槽液体泄漏应急处置措施5.1.1
30、5.1.1 氰化电镀槽电镀液泄漏处置氰化电镀槽电镀液泄漏处置5.1.1.1 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防毒服。穿上适当的防护服前严禁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漏物。5.1.1.2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在消防或环保部门到达现场之前,如果现场有有效的堵漏工具或措施,操作人员可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堵漏操作,控制泄漏物的影响范围。5.1.1.3 小量泄漏时,应急人员可使用活性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冲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5.1.1.4 大量泄漏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先用大量水冲洗泄漏物和泄漏地点,冲洗后的水溶液必须收集起来,集中处理。建议使用泥土、沙子作收容材料。5.1.1.5 可
31、以使用抗溶性泡沫、泥土、沙子或塑料布、帆布覆盖,降低氰化物蒸气危害。喷雾状水或泡沫冷却和稀释蒸汽,以保护现场人员。用防爆泵转移泄漏物至槽车或有盖的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5.1.1.6 废水溶液的处理可采用碱性氯化法,其过程为先将含氰废水调整到PH859,再加入氯离子氧化剂(可以是漂白液),使氰化物氧化分解。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处理后的废水含氰量很低。5.2 化学品烧伤应急处置措施5.2.1 5.2.1 硫酸硫酸5.2.1.1 立即将伤员送出出事点。5.2.1.2 大量硫酸与皮肤接触需要先用干布吸去,不能用力按、擦,否则会擦掉皮肤;少量硫酸接触无需用干布。5.2.1.3 用
32、大量水流连续冲洗,在冲洗同时将沾有硫酸的衣、鞋等迅速脱掉,直冲洗到硫酸的痕迹消失为止。然后到医院治疗。5.1.2.4 硫酸溅到眼睛内的处理:不管溅到眼内的硫酸浓度如何和硫酸量多少,必须立即用大量的流水(没有压力)、把眼皮撑开和翻开的情况下连续冲洗15分钟,要把眼皮和眼球的所有地方全部用水仔细冲洗到。冲后立即送医院治疗。5.2.2 5.2.2 其他酸类其他酸类(硝酸、盐酸等硝酸、盐酸等)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2%苏打水洗涤、中和,最后用净水冲洗干净。5.2.3 5.2.3 碱类碱类(苛性钾、苛性钠、碳酸钾、碳酸钠、氨等苛性钾、苛性钠、碳酸钾、碳酸钠、氨等)应先用大量的清水冲洗,再用乙酸溶液(2
33、0g/L)冲洗、或撒以硼酸粉。5.2.4 5.2.4 铬酸铬酸灼伤后先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硫化铵溶液洗涤。5.2.5 5.2.5 氢氟酸氢氟酸先用大量冷水冲洗较长时间、直至伤口表面发红后,用碳酸钠溶液(50g/L)清洗,再用甘油镁油膏(甘油/氧化镁2:1)涂抹,最后用消毒纱布包扎。5.3 氰化物中毒应急处置措施5.3.1 5.3.1 氰化物中毒症状氰化物中毒症状氰化物中毒者初期症状表现为面部潮红、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头痛和头晕,然后出现焦虑、木僵、昏迷、窒息,进而出现阵发性强直性抽搐,最后出现心动过缓、血压骤降和死亡。急性吸入氰化氢气体,开始主要表现为眼、咽、喉粘膜等刺激症状,高浓度可立即致人
34、死亡。经口误服氰化物后,开始主要表现为流涎、恶心、呕吐、头昏、前额痛、乏力、胸闷、心悸等,进而出现呼吸困难、神志不清或昏迷,严重者可出现抽筋、大小便失禁,最后死于呼吸麻痹。若大量摄入氰化物,可在数分钟内使呼吸和心跳停止,造成所谓“闪电型”中毒。5.3.2 5.3.2 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若怀疑救援现场存在氰化物,救援人员应当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戴橡胶耐油手套;呼吸道防护可使用空气呼吸器,若可能接触氰化物蒸气,应当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现场救援时,救援人员要防止中毒者受污染的皮肤或衣服二次污染自己。5.3.3 5.3.3 中毒人员救护中毒人员救护立即将中毒人员转移出污
35、染区。检查中毒者呼吸是否停止,若无呼吸,可进行人工呼吸;若无脉搏,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如有必要,应对中毒者提供纯氧和特效解毒剂。5.3.4 5.3.4 去除污染毒物去除污染毒物所有接触氰化物的人员都应进行去污操作:应尽快脱下受污染的衣物,并放入双层塑料袋内,同时用大量清水冲洗皮肤和头发至少5分钟,冲洗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眼睛。若皮肤或眼睛接触氰化物,应当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5分钟以上。若其戴有隐形眼镜且易取下,应当立即取下,困难时可向专业人员请求帮助。5.3.5 5.3.5 特效药解毒治疗特效药解毒治疗5.3.5.1 紧急疗法:在紧急情况下,施救者应首先将亚硝酸异戊酯12支(0204ml)
36、放在手帕或纱布中压碎,放置在患者鼻孔处,吸入30秒钟,间隙30秒,如此重复23次。数分钟后可重复1次,总量不超过3支。亚硝酸异戊酯具有高度挥发性和可燃性,使用时不要靠近明火,同时注意防比挥发。施救人员应当避免吸入亚硝酸异戊酯,以防头晕。5.3.5.2 注射治疗5.3.5.2.1 4二甲氨基苯酚疗法(4-DMAP):立即静脉注射2ml 10的4-DMAP,持续时间不少于5分钟(用药期间检查血压,若血压下降,减缓注射速度)。5.3.5.2.2 亚硝酸钠疗法:以3亚硝酸钠1015ml静脉缓慢注射,速度以每分钟23ml为宜。5.3.5.2.3 在用过4二甲氨基苯酚或亚硝酸钠后,再用同一针头以同样速度静
37、脉注射25硫代硫酸钠50ml(推注10硫代硫酸钠溶液的标准为100mgkg)。若在051小时内症状复发或未缓解,应重复注射,半量用药。5.4 火灾事故应急处置措施5.4.1 5.4.1 双氧水火灾双氧水火灾受热或遇有机物易分解放出氧气。加热到100则剧烈分解。遇铬酸、高锰酸钾、金属粉末会起剧烈作用,甚至爆炸。火灾扑灭方法:雾状水、黄沙,二氧化碳灭火。5.4.2 5.4.2 有毒物品火灾有毒物品火灾5.4.2.1 在一般情况下,如遇液体毒害品着火,可根据液体的性质(有无水溶性和相对密度的大小)选用抗溶性泡沫或机械泡沫及化学泡沫灭火,或用砂土、干粉、石粉等施救。如遇固体毒害品着火可用水或雾状水扑救
38、。5.4.2.2 无机毒害品中的氰、磷、砷或硒的化合物遇酸或水后能产生极毒的易燃气体氰化氢、磷化氢、砷化氢、硒化氢等,因此着火时,不可以使用酸碱灭火器和二氧化碳灭火器,也不宜用水施救,可用干粉、石粉、砂土等;5.4.2.3 如氰化物用大量水灭火时,应有措施防止灭火人员接触含有氰化物的水,特别是皮肤的破损处不得接触,并防止有毒的水流入河流,污染环境;灭火时一定要戴好各种防毒保护面具。5.4.3 5.4.3 腐蚀化学品火灾腐蚀化学品火灾5.4.3.1 腐蚀品着火,一般可用雾状水或干砂、泡沫、干粉等扑救,不宜用高压水,以防酸碱四溅,伤害扑救人员;硫酸、卤化物、强碱等遇水发热,分解或遇水产生酸性烟雾的
39、物品着火时,不能用水施救,可用干砂、泡沫、干粉扑救。5.4.3.2 灭火人员应注意防腐蚀、防 毒气,应该戴防毒口罩、防护眼镜或防毒 面具,穿橡胶雨衣和长筒胶鞋,戴防腐蚀 手套等。灭火时人站在上风口处。5.4.3 5.4.3 易燃液体化学品火灾易燃液体化学品火灾5.4.3.1 一般来说,对于比水轻且不溶于水或微溶于水的烃基化合物,如:石油、汽油、煤油、柴油、苯、乙醚、石油醚等液体的火灾,可用泡沫、干粉和卤代烷等灭火器扑救;当火势初燃,且面积不大或可燃物不多时,也可以用二氧化碳扑救。5.4.3.2 对于能溶于水或部分溶于水的易燃液体,如:甲醇、乙醇等醇类,乙酸乙酯、乙酸戊酯等酯类,丙酮、丁酮等酮类液体着火时,可以用雾状水或抗溶性泡沫、干粉和卤代烷等灭火器扑救;5.4.3.3 对于不溶于水,且相对密度大于水的易燃液体如二硫化碳等着火时,可用水扑灭,因为水能覆盖在这些易燃液体的表面上使之与空气隔绝,但是水层必须要有一定的厚度。5.4.3.4 易燃液体大多具有麻醉性和毒害性,灭火时应该站在上风处,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具,采用正确的灭火方法和战术。救火时如有头晕、恶心、发冷等症状,应立即离开现场,安静休息,严重者应该立即送往医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