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篇的主旨,在于阐述本篇的主旨,在于阐述只有掌握了生理、病理、只有掌握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的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的自始而终的变化规律,自始而终的变化规律,才能用好针法。才能用好针法。学术思想学术思想w 1.脉诊对于针灸的意义脉诊对于针灸的意义(人迎人迎寸口气比寸口气比较)较)w 2.提出选穴原则(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提出选穴原则(上病下取,下病上取)w 3.对气至现象进行经典描述(谷气来也对气至现象进行经典描述(谷气来也徐而和)徐而和)w 4.强调针刺治神强调针刺治神w 5.重视针刺禁忌重视针刺禁忌w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
2、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古经古经篇名篇名掌握本篇内容掌握本篇内容纲纪纲纪阴阳各经关系阴阳各经关系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阴经禀受经禀受经脉之气脉之气迎着经脉迎着经脉经脉之气经脉之气针刺的原理,全都在针刺的原理,全都在“终始终始”之中,如果要准确之中,如果要准确了解终始的含义,就必须以五脏为纲纪,以确定了解终始的含义,就必须以五脏为纲纪,以确定阴经阳经的关系。阴经主五脏,阳经主六腑。阴经阳经的关系。阴经主五脏,阳经主六腑。阳阳经承接四肢中运行的脉气,阴经承接五脏中运行经承接四肢中运行的脉气,阴经承接五脏中运行的脉气。的脉气。所以,在采用
3、泻法刺治时要迎而夺之,所以,在采用泻法刺治时要迎而夺之,采用补法刺治时要随而济之。采用补法刺治时要随而济之。w 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懂懂得得调和脉气的方法调和脉气的方法阴阳规阴阳规律律(比如(比如说)说)认真认真严肃严肃学习学习的的不重不重视傲视傲慢的慢的掌握了迎随补泄的要领,就可以使脉气调和。掌握了迎随补泄的要领,就可以使脉气调和。而调和脉气的要点,在于了解阴阳规律,五而调和
4、脉气的要点,在于了解阴阳规律,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如果要将这些道理传授脏为阴,六腑为阳。如果要将这些道理传授给后世,传授时应歃血盟誓,也只有如此,给后世,传授时应歃血盟誓,也只有如此,才能发扬光大。如果不加重视,这些道理就才能发扬光大。如果不加重视,这些道理就会逐渐消亡,如果不按这些方法去做,就会会逐渐消亡,如果不按这些方法去做,就会造成天祸。造成天祸。w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与不平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脉口人迎应
5、四时也,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人体人体阴阳阴阳平衡平衡还是还是不平不平衡衡气气口口谨慎地顺应天地间阴阳盛衰的道理,以掌握针刺终始的含义。所谨慎地顺应天地间阴阳盛衰的道理,以掌握针刺终始的含义。所谓终始,就是以十二经脉为纲纪,诊察寸口和人迎两处,以了解谓终始,就是以十二经脉为纲纪,诊察寸口和人迎两处,以了解人体阴阳的虚实盛衰,以及阴阳的平衡情况。这样也就大致掌握人体阴阳的虚实盛衰,以及阴阳的平衡情况。这样也就大致掌握了阴阳盛衰的规律。所谓平人,就是平常无病的人。了阴阳盛衰的规律。所谓平人
6、,就是平常无病的人。平人的脉口平人的脉口和人迎两处的脉象是和四时的阴阳变化相和的,脉气也上下相应,和人迎两处的脉象是和四时的阴阳变化相和的,脉气也上下相应,往来不息往来不息。人迎、寸口脉气也上下相应,人迎、寸口脉气也上下相应,往来不息。往来不息。六经之脉不六经之脉不结动结动也,本末之也,本末之寒温寒温之相守司也之相守司也w 其手足六经的脉搏,既没有结涩不足,也没有动疾有余等病象,人迎寸口二脉,没有盛虚偏颇,不来相乘,共保守其位。结涩结涩动疾动疾有余有余人迎寸口脉动盛虚人迎寸口脉动盛虚所示之病变所示之病变w 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
7、,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甘药,不(愈)可饮以至剂至剂,如此者弗灸灸。不巳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达不到达不到甘甘味味药药物物药力猛烈药力猛烈药量偏大药量偏大久久日久不愈日久不愈精气损坏精气损坏 形肉和血气也能互为协调。这就是平常无病的人。气短的人,脉形肉和血气也能互为协调。这就是平常无病的人。气短的人,脉口和人迎都会表现出虚弱无力的脉象,两手的寸、尺两脉不相称。口和人迎都会表现出虚弱无力的脉象,两手的寸、尺两脉不相称。这种情况,属于阴阳都不足的征象。治疗时,如果补阳,就会导这种情况,属于阴阳都不足的征象。治疗时,如果补阳,就会导致阴气衰竭,泄阴又会导致阳气脱泄。因此,只能
8、用甘味的药剂致阴气衰竭,泄阴又会导致阳气脱泄。因此,只能用甘味的药剂加以调补,如果还不能痊愈可服用药力猛烈药量偏大的药物。像加以调补,如果还不能痊愈可服用药力猛烈药量偏大的药物。像这样的病,日久不愈,而用泻法,那么五脏的精气就会受到损害。这样的病,日久不愈,而用泻法,那么五脏的精气就会受到损害。脉法的诊脉部位与方案脉法的诊脉部位与方案w 1.十二经诊法:w 即各取十二经脉中一处较为浮露便于诊察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动脉,以候气诊察经脉。太渊、阳溪、冲阳、冲门太渊、阳溪、冲阳、冲门 阴郗、天窗、阴郗、天窗、委中、太溪、劳宫、和髎、悬钟、太冲。委中、太溪、劳宫、和髎、悬钟、太冲。2.三部九候诊法:三部九
9、候诊法:头、手、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各分天地足三部,每部又各分天地人合而为九。人合而为九。u上部上部 天:太阳穴;天:太阳穴;地地:巨髎穴;巨髎穴;人人:耳门穴。耳门穴。u中部中部 天:寸口脉;天:寸口脉;地地:合谷穴;合谷穴;人人:神门。神门。u下部下部 天:五里穴或太冲穴;天:五里穴或太冲穴;地地:太溪穴;太溪穴;人人:萁门穴或冲阳穴。萁门穴或冲阳穴。3.人迎寸口诊法:4.尺寸诊法:尺寸诊法:即诊寸口脉与察尺肤相结合的诊察方法。5寸口脉诊法:完善而后世得以运用寸口脉诊法w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
10、益虚,虚者脉大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大凡针刺的道理,在于阴阳之达到和调,而后止针补泻阴阳补泻阴阳针刺的效针刺的效果,机体的果,机体的功能活动功能活动恢复到正常恢复到正常逐渐逐渐一一时时感感到到轻轻快快这种虚症的脉象虽然与原来的大小相同,这种虚症的脉象虽然与原来的大小相同,但已变得虚软不坚了;如果脉象仍然坚实但已变得虚软不坚了;如果脉象仍然坚实虚证用补法,证候就会由虚转实,这种脉象虽然与虚证用补法,证候就会由虚转实,这种脉象虽然与原来同样大小,却比先前坚实有力;原来同样大小,却比先前坚实有
11、力;w 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减),病必衰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减),病必衰去。去。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始矣。必须先了解十二经脉的机理,才能领悟终必须先了解十二经脉的机理,才能领悟终始章的深刻含义始章的深刻含义w 故阴阳不相故阴阳不相移移,虚实不相,虚实不相倾倾,取之其经。,取之其经。变变动动偏偏侧侧人迎、寸口两处脉动比较,无明显盛虚偏颇,亦阴阳之气无盛虚偏颇人迎、寸口两处脉动比较,无明显盛虚偏颇,亦阴阳之气无盛虚偏颇针治也应针治也应按经取穴按经取穴【按语【按语】u本条指出针刺是以调节经络之气,从而治愈疾病本条指出针刺
12、是以调节经络之气,从而治愈疾病为目的。为目的。u补虚泻实这一治疗原则,必须根据脉的虚实来决补虚泻实这一治疗原则,必须根据脉的虚实来决定,而不以主观臆断去推论。定,而不以主观臆断去推论。u同时指出同时指出“气至而有效气至而有效”,不仅阐发了,不仅阐发了灵灵枢枢九针十二原九针十二原论及的针下论及的针下“得气得气”取效这一取效这一基本理论,尚包含补其内在正气,疏泻其外来邪基本理论,尚包含补其内在正气,疏泻其外来邪气的意义在内。从而获得最佳疗效。气的意义在内。从而获得最佳疗效。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
13、泻其阳而和之。其阳而和之。夫脉口盛而六阴为病,是阴经盛而阳经虚也,然夫脉口盛而六阴为病,是阴经盛而阳经虚也,然必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以和之。必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以和之。人迎盛而六阳为病人迎盛而六阳为病,是阳经盛而阴经虚也,必先,是阳经盛而阴经虚也,必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以和之补其阴,而后泻其阳以和之类经类经针刺类针刺类:盖攻:盖攻实无难,伐虚当畏。实无难,伐虚当畏。先补先补虚、虚、后泻后泻实体实体现了现了补泻补泻有先有先后,后,扶正扶正在先,在先,祛邪祛邪在后在后阴阳虚实阴阳虚实补泻原则补泻原则三脉三脉:指起于足部的阳明、厥阴、少阴三条经脉。类经针刺类:“三脉动者,阳明自起于大指次指以至厉兑
14、以至冲阳脉皆是也;厥阴起于大指之间自大敦以至太冲脉皆是也;少阴起于足心自涌泉以上太溪脉皆是也。三者皆在大指之后。”为古人切脉之处。足脉的足脉的诊查意诊查意义义三脉动于足大指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太太冲冲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疾泻之,虚而徐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动也,阳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足脉足脉的诊的诊查查意义意义阳明、厥阴、少阴阳明、厥阴、少阴:医学纲目:阳明在上,冲阳脉也;厥阴在中,太冲脉也;少阴在下,太溪脉也。脉象实脉象实数数脉脉象象虚虚缓缓其其三脉动于大指者则泻之则泻之膺腧中膺,背腧中背。膺腧中
15、膺,背腧中背。肩膊虚者,取之上。肩膊虚者,取之上。讨论局部选穴讨论局部选穴胸部腧穴治疗胸部腧穴治疗胸部病症胸部病症当肩膊当肩膊 bb 部出现酸胀麻木部出现酸胀麻木等属虚的症状时,可以取用等属虚的症状时,可以取用循行经过肩膊部的上肢经脉循行经过肩膊部的上肢经脉所属之腧穴来进行治疗。所属之腧穴来进行治疗。灵枢註证发微灵枢註证发微终终始始:此言凡取穴者,:此言凡取穴者,必当各中其所也。必当各中其所也。凡刺膺俞者,当中其膺凡刺膺俞者,当中其膺可也;可也;凡刺背俞者,凡刺背俞者,当中其背与肩膊可也。当中其背与肩膊可也。病证名。出病证名。出灵枢灵枢终终始始。又名子舌、重舌。又名子舌、重舌风、莲花舌。症见舌
16、下风、莲花舌。症见舌下血脉肿胀,状似舌下又血脉肿胀,状似舌下又生小舌,或红或紫,或生小舌,或红或紫,或连贯而生,状如莲花,连贯而生,状如莲花,饮食难下,言语不清,饮食难下,言语不清,口流清涎,日久溃腐。口流清涎,日久溃腐。多由心脾湿热,复感风多由心脾湿热,复感风邪,邪气相搏,循经上邪,邪气相搏,循经上结于舌而成。结于舌而成。重舌重舌,刺,刺舌柱舌柱以铍针也以铍针也舌下生舌,谓之重舌即舌下之筋如柱者也。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手指弯屈而不能伸直的,它的病位在筋,是筋病;手指伸直而不能弯屈的,
17、它的病位在骨,是骨病。病位在骨的,就应当治骨,而不可误治于筋;病位在筋的,就应当治筋,而不可误治于骨。但是,为什么说但是,为什么说“守守”,而,而不说不说“刺刺”或者或者“取取”呢?呢?很显然,很显然,“守守”还有守护、还有守护、守望的意思。这是因为,凡守望的意思。这是因为,凡是出现骨骼变形的,都是长是出现骨骼变形的,都是长期瘫痪所导致,已经错过了期瘫痪所导致,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对于这样最佳的治疗时机,对于这样的病人,医务人员只能守护、的病人,医务人员只能守护、守望,除了起一个精神安慰守望,除了起一个精神安慰作用,很难再有其它的能为。作用,很难再有其它的能为。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骨:灵
18、枢註证发微终始:此言屈伸可验筋骨之病,当各守其法以刺之也。凡手虽能屈,而实不能伸者,正以筋甚拘孪,故屈易而伸难,其病在筋,治之者,亦惟在筋守筋耳,不可误求之骨也。手虽能伸,而实不能屈者,正以骨有所伤,故伸易而屈难,其病在骨,治之者,亦惟在骨守骨耳,不可误求之筋也。【按语【按语】u本段讨论了阴阳虚实以及重舌、手屈伸本段讨论了阴阳虚实以及重舌、手屈伸不利三种病证的针治要点。不利三种病证的针治要点。u本症的治疗,在取穴上提出分部取穴法,本症的治疗,在取穴上提出分部取穴法,侧重胸、背部腧穴,阴经在胸,阳经在侧重胸、背部腧穴,阴经在胸,阳经在背,要求利必其穴。背,要求利必其穴。u在刺法上,先补其虚,后攻
19、其实。这是在刺法上,先补其虚,后攻其实。这是补泻结合,扶正祛邪的针治原则。补泻结合,扶正祛邪的针治原则。补(泻)须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刺诸痛者,其脉皆实刺诸痛者,其脉皆实。(灵枢终始)针刺补泻操作及应用针刺补泻操作及应用尽尽稀同希,迟也针孔针孔当是实证当是实证的时候的时候脉象脉象坚实坚实的的 脉象脉象虚弱虚弱的的 以使精以使精气不得气不得外泄,外泄,脉气得脉气得以滋养,以滋养
20、,而仅将而仅将邪气排邪气排出出 针刺治疗各种疼痛的病证,都针刺治疗各种疼痛的病证,都应当采用泻法,因为它们的脉应当采用泻法,因为它们的脉象表现都是坚实的。象表现都是坚实的。w 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谷气来也徐而和。针刺补泻操作及应用针刺补泻操作及应用谷气:此指缓而和的一种针下得气感应。指针下感应。盖邪气之来,其针下必紧而疾;指针下感应。盖邪气之来,其针下必紧而疾;谷气之来,其针下必徐而和,可得而验者也。谷气之来,其针下必徐而和,可得而验者也。【按语】本段主要阐述三个内容:本段主要阐述三个内容:u即提插开阖补泻法即提插开阖补泻法u辨识针下得气辨识针下得气u诸痛实证刺法。诸痛实证刺法。w 提插开阖补
21、泻法,具体操作是:深提插开阖补泻法,具体操作是:深刺,出针后少按迟按或不按穴孔者刺,出针后少按迟按或不按穴孔者为泻法;浅刺,出针后多按速按或为泻法;浅刺,出针后多按速按或不按穴孔者为泻法。不按穴孔者为泻法。w 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上者,从腰以上者,足足太阴阳明皆主之太阴阳明皆主之:类经类经针刺类针刺类:此近取之法也。腰以此近取之法也。腰以上者,天之气也,故上者,天之气也,故当取肺与大肠二经,当取肺与大肠二经,盖肺经自胸行手,大盖肺经自胸行手,大肠经自手上头也。腰肠经自手上头也。腰以下者,地之气
22、也,以下者,地之气也,故取脾胃二经,盖脾故取脾胃二经,盖脾经自入腹,胃经自头经自入腹,胃经自头下足也。下足也。经穴主治范围、选穴原则、方法经穴主治范围、选穴原则、方法所以说根据循经所以说根据循经近刺的取穴原则,近刺的取穴原则,腰部以上的各种腰部以上的各种病证,都在手太病证,都在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主治范大肠经的主治范围之内;腰部以围之内;腰部以下的各种病证,下的各种病证,都在足太阴脾经都在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和足阳明胃经的主治范围之内。主治范围之内。w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w 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病在头者
23、取之足,病在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经穴主经穴主治范围、治范围、选穴原选穴原则、方则、方法法根据循经远刺的取穴原则,病患在身体上根据循经远刺的取穴原则,病患在身体上半部的,可以取用身体下半部的腧穴来进半部的,可以取用身体下半部的腧穴来进行治疗;病患在身体下半部的,可以取用行治疗;病患在身体下半部的,可以取用身体上半部的腧穴来进行治疗身体上半部的腧穴来进行治疗 循循经经远远道道选选穴穴在治疗这些疾病的时候,根据治在治疗这些疾病的时候,根据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都首先
24、要针病求本的治疗原则,都首先要针刺其病患最初发生的部位,以治刺其病患最初发生的部位,以治其本。其本。【按语】u本段论述针灸取穴法。段论述针灸取穴法。u对循经局部取穴和远道取穴,阐述精详对循经局部取穴和远道取穴,阐述精详.u该两种取穴法,临床可单独应用,亦可该两种取穴法,临床可单独应用,亦可配合应用。经文强调,为治其本源,当配合应用。经文强调,为治其本源,当先刺其原发病处。先刺其原发病处。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痒者阳也痒者阳也,浅刺之。病先起于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于阳病先起于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于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
25、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疾病先起于阴经疾病先起于阴经而后传于阳经的,而后传于阳经的,治疗时,应当先治疗时,应当先治阴经,以治其治阴经,以治其本,然后再治阳本,然后再治阳经,以治其标;经,以治其标;患疼痛的病证患疼痛的病证多由寒邪多由寒邪所致,属所致,属性为阴性为阴疼痛部位没有压痛,病疼痛部位没有压痛,病邪隐藏较深邪隐藏较深痒者阳也:灵枢註论证发微终始:此言病在阴阳,故刺之有浅也,痒为阳阳者浅刺之。病分阴阳,治有不同病分阴阳,治有不同【按语】【按语】w 本段根据部位的阴阳属性和治病求本段根据部位的阴阳属性和治病求本的精神,阐明了针刺治疗先后的本的精神,阐明了针刺治疗先后的原则。原则。w 并以痒证
26、为例,确定了病位浅表者并以痒证为例,确定了病位浅表者当浅刺之,这一治疗原则目前仍在当浅刺之,这一治疗原则目前仍在沿用。沿用。w 深居静处,深居静处,占神往占神往来来,闭户塞牖,闭户塞牖,魂魂魄不散魄不散,专意一神,专意一神,精气之(不)分精气之(不)分,毋闻人声,毋闻人声,以收其以收其精精,必一其神,必一其神,令令志在针,志在针,浅而留之,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神,气至乃休。预测病人的神志、预测病人的神志、精神状态精神状态医者的思医者的思想集中到想集中到一点而不一点而不分散分散以便能够体察以便能够体察到患者精气的到患者精气的分合变化分合变化意念收敛之后,意念收敛之后,就一定要使精神就一定要使精神集中集中 以便能够以便能够收敛意念收敛意念意志意志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是对针刺有畏惧一理的患者,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是对针刺有畏惧一理的患者,要用浅刺并留针的方法来进行治疗。倘若患者仍有不适的感觉,要用浅刺并留针的方法来进行治疗。倘若患者仍有不适的感觉,就要更加轻微地捻针,并将针尖提至皮下,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就要更加轻微地捻针,并将针尖提至皮下,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情绪力,缓解其紧张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