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第三册第二分册2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812967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6.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第三册第二分册2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第三册第二分册2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第三册第二分册2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第三册第二分册2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第三册第二分册2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六章 长圆针疗法 长圆针疗法是在中医经筋理论指导下,运用内经九针之长针与员针相结合的针具,以解结法松解结筋病灶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方法具有易操作、见效快、效果好、创伤小、易于推广等特点。适用于骨伤科疼痛性疾病。一、常用针具及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针具 长圆针由针柄、针身和针尖组成。针尖分为剑头型、平刃型、斜刃型。规格:1.0mm2.5cm、3.5cm、4.5cm三种型号。(二)基本操作方法 1.术前准备 :治疗室应清洁、通风良好,备有相应的抢救条件。2.定位:根据经筋辩证规律,仔细检查结筋病灶点,用紫碘标记,每次选1-5个点治疗。3.消毒:常规消毒。4.局部麻醉:0.25%利多卡因注射液2ml

2、,缓慢分层次注射至结筋病灶点。5.进针:医者手腕固定在患者体表,用持笔法持针,用指腕力缓慢加压、垂直进针至结筋病灶点。6.操作方法关刺法、恢刺法、短刺法。(1)关刺法(图2):将长圆针刺入皮肤后直刺至结筋病灶点表层(1),左右横行刮拨(2、3),以解除表层粘连。(2)恢刺法(图3):关刺后,将针直刺至结筋病灶点深(1),沿针刃方向,向前(2)或向后举针(3),挑拨结筋病灶点粘连,以松解减压。(3)短刺法(图4):直刺至骨膜做上下、左右切刺。7.出针 快速出针,用无菌纱布或棉球按压1分钟,无菌敷料包扎2天。8.疗程 7天治疗1次,一般1至3次。二、常见疾病的长圆针治疗方法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

3、炎)本病主要是由于年老体弱、肝肾阴虚、气血不足等所致筋骨失养、经筋损伤,形成结筋病灶点。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受限。本病依据1994年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诊断。治则治法:理筋解结,舒筋活血。选 穴 髌内下:在膝部,当髌骨内下缘,髌内侧副支持带起始部。膝关次:在膝部,当胫部外前髁高突处。髌下:在膝部,正当髌骨下缘中点,髌股关节面处。操作手法:关刺法、恢刺法、短刺法。项痹(颈椎病)本病多因久坐耗气、扭挫损伤、气血瘀滞、经脉痹阻不通而致筋肉劳损失养、经筋损伤形成结筋病灶点。以颈部疼痛不适、活动受限,甚则影响正常活动为临床表现。本病依据1994年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治法:理筋解结

4、,舒筋活血。取 穴 天髎穴:在背部,当肩胛内上角处。天宗次:在背部,当肩胛内上角处。颈2-7横突:在颈部,当颈椎2-7横突顶端处。颈2-7棘突:在颈部,当第2-7颈椎棘突顶端处。操作手法:关刺法、恢刺法、短刺法。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跌仆操作、感受外邪、劳欲太过、经脉闭阻不通而致筋脉失养、经筋损伤形成结筋病灶点。主要表现为腰痛伴放射性下肢痛、麻、胀、咳嗽、打喷嚏等可加剧疼痛。本病依据1994年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治法:理筋解结,舒筋活血。取 穴 腰宜次:在臀部,当髂嵴后缘,骶棘肌外缘与髂嵴最高点之间,即臀上皮神经骨纤维管处。中空次:在髋部,当大转子后缘直上,在扩

5、筋膜张肌后缘中点处。腰1-5横突:在腰部,正当腰椎横突1-5顶端。腰1-5棘突:在腰部,当第1-5腰椎棘突顶端。操作手法:关刺法、恢刺法、短刺法。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本病多因外感风邪、外伤劳损、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而至筋脉失养、经筋操作形成结筋病灶点。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诊断。治则治法:理筋解结,舒筋活血。选 穴 天宗次:在肩背部,正当冈下窝中。肩痛点:在肩背部 抬肩次:在肩前部,当肩关节盂上缘处 肩内陵次:在肩前部,当肱骨结节间沟中。肩峰:在肩外侧,当肩峰端处。操作手法:关刺法、恢刺法、短刺法。乳癖(乳腺增生)本病多因气机不畅

6、,冲任失调,痰瘀凝结而至筋脉失养、经筋损伤形成结筋病灶点。主要表现为乳房疼痛、乳房肿块。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诊断。治则治法:理筋解结,舒筋活血。选 穴 天宗次:在肩背部,正当冈下窝中。操作手法:关刺法、恢刺法、短刺法 三、禁忌症 1.患有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2.合并严重内脏病。3.伴有发热、局部皮肤炎症。4.利多卡因药物过敏。5.年老体弱、妇女妊娠期。四、注意事项 1.熟悉解剖结构,避开结筋病灶点周围重要的神经、血管。2.准确定位,松解严格控制在结筋病灶范围内。3.长圆针解结治疗时应沿神经、血管纵轴方耐听进行,严禁横行操作。4.进针或操作遇有电击感、剧痛感时

7、,立即停止操作。第七章 浮针疗法 浮针疗法是运用一次性浮针在痛点周围的皮下组织进行扫散的针刺方法。具有舒筋解痉的功效,常用于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滑囊炎、腰腿痛、膝关节炎、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等软组织伤痛。一、常用针具及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针具 浮针由针芯、软管和保护套管组成(图1)。其中针芯由不锈钢针和硬塑料的芯座组成。软套管具有足够的柔软度,能长时间留置于皮下,避免刺伤血管以及脏器。(二)基本操作方法 1.体位 仰卧位:适宜于取头、胸、腹部进针点和上下肢部位的进针点,腹部治疗时,下肢呈屈曲位,膝下垫枕。侧卧位:适宜于在身体侧面和上下肢部位的治疗。俯卧位:适宜于在头、脊背、腰臀部和下

8、肢背侧的进针点。俯卧位时,胸下垫枕,患者双手交叉置于前额。端坐位:适宜于颈肩部、上背部、上肢部的进针点。2.触诊痛点 用指腹在疼痛区域触摸检查,勿重力按压。检查时医者触及条索、结节或者局部紧张,患者局部出现压痛反应。3.进针点选取 小范围病痛进针点宜近,大范围、多痛点的宜远。从远到近,尤其是对于大范围的病痛,进针点的选取要从远到近,而不能相反。4.消毒 针刺常规消毒。5.操作 (1)进针 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指、示指、中指三指把持针柄,斜持毛笔状(图2),这时左手拇指、示指可以分居进针点两侧,轻按皮肤,调控卡通脸的松紧度,使皮肤处于不紧不松的状态。针尖由远而近地直对病痛部位,针体与皮肤呈

9、15-20角进针,呈搁置状态(图3)。进针时使用腕关节的力量迅速刺入皮下。(2)运针 运针时,单用右手持针,使针体沿皮下向前推进,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3)扫散 用右手拇指和中指捏住芯座,示指和无名指分居中指左右两边。拇指尖搁置在皮肤上,以拇指为支点,示指和无名指一前一后作杠杆运动,使针体做扇形运动(图4)。同时,用左手配合活动相关肢体。一个进针点的扫散时间大约为半分钟到两分钟,次数50-200次。(4)出针 扫散完毕,抽出针芯,用胶布固定留于皮下的软套管。留着6-8小时。二、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 项痹病(颈椎病)本病多因感受外邪,气血瘀滞、筋骨失养所致,主要表现为颈肩痛,疼痛多数表现为酸痛,

10、常见于棘突两侧肌肉、斜方肌上缘、肩胛骨内侧、肩胛骨外侧、前臂等。本病依据1994年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操作步骤 1.定位 患者坐位,术者触诊寻找颈肩体表压痛点,常见病痛点在:痛点1(P1):在C3、C4、C5棘突两凹陷中,多呈结节状。痛点2(P2):在斜方肌上缘,相当于肩井穴周围,呈圆盘状,触之紧张感。痛点3(P3)有两个不同位置,一是在肩胛骨内侧缘与棘突之间,手下多感觉为粗大条索,显硬、紧;二是肩胛骨内上角。痛点4(P4):大圆肌投影处,手下紧涩感。痛点5(P5):肘关节桡侧下方手三里穴周围,条索状,触之紧张感。2.消毒 3.进针:进针点的选取和针刺方向见图5-8。4.运针 5.扫

11、散 特别提示 嘱咐病人不要持久进行某一活动,加强项部肌肉的锻炼。腰腿痛 腰腿痛多位于L4-L5、L5-S1棘突旁、腰骶部、臀部、疼痛大多为酸痛、胀痛、寒痛。本病依据1994年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操作步骤 1.定位 患者俯卧位,术者触诊寻找体表压痛点在:痛点1(P1):在C3、C4、C5棘突旁,触诊手下紧涩感。痛点2(P2):梨状肌投影处,触诊多为粗大条索。痛点3(P3)小腿后侧中部或外侧,触诊多为条索,并有紧滑感。2.消毒 3.进针:进针点的选取和针刺方向见图9。4.运针 5.扫散 6.出针特别提示 卧床休息时,嘱咐病人活动下肢或者腰部肌肉。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主要为肩关节周围疼痛

12、、关节活动障碍。疼痛多为钝痛、胀痛或刀割样痛,疼痛缠绵持久,夜间加重。本病依据1994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操作步骤 1.定位 患者坐位,常见病痛点在:痛点1(P1):喙突周围或结节间沟,多呈圆盘状,触之滑紧感。痛点2(P2):肩峰下凹陷处,触之紧张感。痛点3(P3)肩贞穴周围(四边孔),触之硬紧感。2.消毒3.进针:进针点的选取和针刺方向见图10。痛点1的处理:同侧前臂内侧前缘,约中央段,由下向上。同侧上臂内侧前缘,约上3/4段,由下向上。同侧胸壁外上角,痛点1内下方 痛点1。痛点2的处理:同侧上臂外侧后缘,约中央段,由下向上。同侧背部外上角,痛点3内下方 痛点3。痛点3的处理:同

13、侧上臂外侧后缘,约中央段,由下向上。同侧背部外上角,痛点3内下方 痛点3。4.运针 5.扫散 6.出针特别提示 是个病须坚持日常自我锻炼。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痹病常以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活动或天气变化时疼痛加重,常反复发作。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诊断。1.定位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术者触诊寻找体表压痛点,常见病痛点在:痛点1(P1):髌骨内下缘。痛点2(P2):髌骨外下缘。痛点3(P3):髌骨内上缘。痛点4(P4):髌骨外上缘:。痛点5(P5):髌骨天上下缘 痛点6(P6):腘窝处、下方,触之条索状(图11)。2.消毒 3.进针:进针点

14、的选取在痛点近处,进针方向直对痛点。痛点1-5的处理:在痛点周围3-6cm处向痛点方向进针,痛点5不能在正下方进针。痛点6的处理:在痛点下方5-8cm处向痛点方向进针。4.运针 5.扫散 6.出针特别提示 1.治疗时可以请助手托住病人小腿来回晃动,使得膝关节被动活动,局部缺血再灌注。2.注意休息,矢量功能锻炼。三、禁忌症 1.传染病、恶性肿瘤患者。2.局部感染、发热、肢体水肿患者。3.自发性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4.年老体弱、孕妇及不配合者。四、注意事项 1、进针时避开皮肤上的疤痕、结节、破损、凹陷、突起(包括关节突起)等。2.运针过程中,病人突感刺痛或者医生突感阻力,这时应稍退针体,然后

15、调整针尖方向。3、留管期间应防止感染。4.治疗后注意休息,尤其是不要持久进行某一活动。第八章 舌针疗法 舌针疗法是通过对舌的全息对应点进行针刺的一种针刺方法。常用于小儿自闭症、中风后遗狂、抑郁症、耳鸣耳聋、项痹病等病症的治疗。一、针具及基本操作(一)针具及辅料 一次性普通毫针(规格:0.3-0.38mm40-75mm)、三棱针、一次性压舌板、消毒纱布。(二)舌穴定位 舌面上的舌穴对应于人体脏腑器官,见图1;舌下面的舌穴对应于人体肢体躯干,见图2。常用穴位定位:1.心穴:舌尖内3分。2.肺穴:心穴与胃穴之间上1/3处旁开,舌中线与舌边缘1/2处。3.胃穴:心穴与小肠之中间点。4.大肠:胃与小肠之

16、中间点。5.肾穴:大肠穴旁开,舌中线与舌边缘1/2处。6.膀胱穴:小肠穴下、小肠穴与胃穴之距。7.襞中穴:位于舌下襞之正中点。8.脑神穴:颈穴、脑灵穴中间旁开舌蒂外边缘处。9.脑枢穴:位于舌蒂之上端。10.脑中穴:位于舌蒂中间凹陷处。11.脑灵穴:位于舌蒂下1/3处。12.脑源穴:位于脑中穴脑枢穴中间旁开舌蒂外边缘处。13.颈:舌蒂与舌系带之中点。14.肩:颈穴、胸穴之中点旁开伞襞处。(二)舌针的操作 1.准备:针刺治疗前,漱口清除食物残渣,口腔一般不做特殊消毒处理。2.体位:端坐位,头微后仰,开口伸舌。3.操作:医者用消毒纱布裹舌并将舌拉出,或用压舌板固定舌位。快速点刺,不留针。4.疗程:每

17、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自闭症2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二、常见疾病的舌针疗法。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起源于婴幼儿期,是一种终生性、固定性、严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大部分3岁之内发病,其症状多在一岁半至两岁时出现,少数起病于3岁之后。其症状如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碍、刻板重复的言语或模仿言语、目光不专注、游离、空洞而无内容,情绪不稳定。依据2001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公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选穴 重点选取调节中枢神经的穴位,再根据辩证所涉及的的脏腑选取相应脏腑的穴位。主穴:脑枢、脑中、脑源、襞中、心穴。配穴:随证配取肝穴、肾穴等。抑郁症 抑郁

18、症是以病人的情绪低落或情绪高涨为主要表现的一类常见精神疾病。情绪高涨时称之为躁狂症,情绪低落时称之为抑郁症,统称为情感性精神病或躁狂抑郁症。依据2001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公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选 穴 重点选取调节中枢神经的穴位,再根据辩证所涉及的脏腑选取相应脏腑穴位。主穴:脑枢、脑源、脑中、心穴、肺穴、胆穴。配穴:急躁易怒,胸部胀满疼痛,或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等实证者加肝穴;头昏目眩,心悸健忘,反应迟钝,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加心穴、脾穴。项痹病(颈型颈椎病)本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长期伏案工作者,以项部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颈部活动受限,并可伴

19、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诊断。选 穴 颈穴、肩穴相近的阳性反应点 耳聋耳鸣 耳鸣指自觉耳内鸣响的症状。耳聋是指双耳或单耳不闻声响,或客观检查示听力严重障碍的症状。二者常相伴存在。选 穴 主穴:脑源穴、脑灵、附蒂、肾穴、膀胱穴。配穴: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或夜寐不宁、烦躁不安、或胁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者加肝穴;耳鸣耳聋,劳而更甚,或倦怠乏力、纳少,食后腹胀,大便时塘,面色蒌黄,唇舌淡白,苔薄白,脉虚弱者加脾穴、胃穴。中风后遗症 通常指脑出血、脑梗塞经急性期治疗后而遗留的意识障碍、肢体功能障碍、手足痉挛、口眼歪斜、语言障碍

20、、吞咽困难等症状。选 穴 主穴:脑灵、劈中穴、脑神穴等。配穴:语言障碍、吞咽困难加颈穴、脑神、劈中;肢体功能障碍,手足痉挛加上肢穴、下肢穴;口眼歪斜加脑神;意识障碍加脑枢;视力障碍加脑明。三、禁忌症 1、心肌梗塞急性期 2、高血压危象 3、高热 4、口腔溃疡 5、口腔感染性疾患 四、注意事项 1、针前要做好解释工作,避免病人的恐惧心理。2、一旦出现晕针,按常规处理。3、极少数病人针后出现瘀血及水肿,不需特殊处理,3-5日自行吸收。第九章 蜂针疗法 蜂针疗法是以活的蜜蜂尾部蛰针(蜂针)为“针具”,辨证取穴,进行蛰刺的一种疗法。蜂针疗法通过蜂针对人体经络穴位施以机械刺激,同时自动注入皮内适量的蜂针

21、液(蜂毒)使局部发热、潮红充血和短暂疼痛,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镇痛、软坚散结、强身健体的作用。常用于痹症(如风湿免疫病、骨关节病)、中风等疾病的治疗。一、基本条件和操作方法(一)基本条件 1、蜂针:以意大利蜜蜂出房15-20日的外勤蜂(工蜂的成年蜂,)尾部蛰针作为医用蜂针为宜。2、蜂单位:每只外勤蜂的饱合蜂针液量为一个蜂单位。3、医用蜂盒的使用 (1)捕蜂:卸下蜂盒的推拉挡板和锁销,掀开上盖,放入适量结晶蜜或冰糖块,重新组装。再全拉开推拉挡板,将蜂盒口对准蜂箱巢门,当盒内蜜蜂适量时,关闭蜂盒。(2)取蜂:打开推拉挡板,开口大小以镊子能夹出蜜蜂为度,夹出蜜蜂后立即关闭推拉挡板。(二)基本

22、操作方法 1、针法:分为直刺法、点刺法、散刺法。(1)直刺法:将活蜂尾部蛰针直接刺入已消毒的穴位后把活蜂体取出,蛰针留在皮肤上,通过蛰刺的基部蛰器官有节奏的收缩,将蜂针液注入人体,留针约15分钟左右拔出蛰针。(2)点刺法:同直刺法,留针约0.5-1分钟即拔出蛰针。(3)散刺法:趁活蜂尾部的蛰针伸出时,用医用镊子夹持住蛰针的中部拔出。以每隔1秒钟的速度约0.1个蜂单位量蛰刺在经常规消毒的患部或与疾病相关的经络皮部,垂直刺入皮肤0.5-1mm,随即拔出,一针可刺3-10个点或穴位。2、蜂针数量:每日治疗1次,每次的蜂针数量从1个蜂单位开始逐日递增,在治疗开始第一个月内每次治疗针数不超过10个蜂单位

23、,一个月后蜂针数量逐渐递增,一般病种每次治疗不超过15个蜂单位。严重的慢性病,不超过20个蜂单位。3、疗程:一般病种每15天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休息2-3天。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较重的慢性病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休息7-10天,再进行下一阶段的治疗。4、操作程序 (1)皮试 病人卧位或坐位,取手背腕横纹上约3cm处(外关)为皮试部位,用75%乙醇消毒,点刺法点刺皮试部位。观察患者在20分钟内是否有头晕、乏力、胸闷、呼吸困难、皮肤瘙痒和荨麻疹等不适症状。20分钟后皮试部位红肿面直径不超过2cm,且无以上症状的为阴性;有以上不适症状之一,或皮试红肿面直径2cm以上为阳性,需停止治疗。(2)治疗:每

24、天治疗1次。第1次治疗,点刺1-2个穴位,总量不超过1个蜂单位。第2次治疗,点刺2-3个穴位,总量不超过2个蜂单位。第2次治疗以后,每天增加蜂针量不超过1个蜂单位,红肿较严重的可减缓增加速度。治疗到第6天时停止增加蜂针量,维持原量治疗。从第6-7天起出现蜂针反应,部分患者可见蛰刺部位红肿痒,甚至出现发热等症状。如出现体温高于37.5,或红肿反应明显者减1-2个蜂单位,并维持此量治疗。如体温降至37.5以下,或红肿反应减轻,可再增加0.5个蜂单位。如再次出现蜂针反应,仍根据前述原则减针。如体温不超过38.5,一般不停止治疗,否则,停止治疗1-2天,并给予口服或肌注退热药处理,体温正常后可继续治疗

25、。红肿反应一般可在20天左右消失,此时可每日增加1个蜂单位,增至10个蜂单位时维持治疗。停止蜂针治疗3天以上再次接受蜂针治疗的,必须皮试第2个疗程第1次治疗可用2个蜂单位,以后每日递增1个蜂单位,直至达到规定的蜂针数。第3个疗程第1次治疗可用3个蜂单位,第4个疗程第1次治疗可用4个蜂单位,自第5个疗程以后每疗程第1次治疗均为5个蜂单位,增加速度同第2个疗程,直至达到规定的蜂针量。二、常见疾病的蜂针治疗方法 尪痹(类风湿性关节炎)本病多由素体肝肾不足,气血虚弱,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迁延日久,气血凝滞,经络痹阻,致肢节、筋脉、肌肉失于濡养而发病。表现为肢体关节肿大疼痛,多出现远端小关节对称性关

26、节肿大,晨起屈伸不利,关节僵硬、变形,甚则肌肉萎缩。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治法:滋补肝肾、活血通络。行散刺、点刺、直刺法。选 穴 主穴:以局部取穴为主。颈部取风池、风门、大椎、肩并;下颌部取颊车、下关、翳风、听宫;肩部取肩 髃、肩髎、肩前、肩贞;肘部取尺泽、曲池、曲泽、天井;腕部取阳池、阳溪、阳谷、神门、列缺、支沟、外关、合谷;手部取四缝、八邪、液门;腰脊部取身柱、肾俞、命门、腰阳关;髋部取环跳、急脉、五枢、维道、承扶;膝部取犊鼻、委中、足三里、阳陵泉;踝部取解溪、昆仑、申脉、照海;脚部取仆参、中封、丘墟、足临泣、侠溪、太溪、大都、京骨、足道谷、

27、内庭。配穴:虚症加肝郁、肾俞、期门、三阴交;寒症加肾俞、关元、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操作步骤 1、皮试。2、第1次治疗,首选病重部位临近腧穴,用点刺法,治疗1-2个穴位,不得超过1个蜂单位。3、第2-3次治疗,如原治疗过的部位无明显红肿,仍在原部位点刺3-5个穴位,每次不超过2个蜂单位。4、第4次以后的治疗,每次增加0.5-1个蜂单位,用点刺或直刺法,直至此部位红肿后再换另一个病重部位。待蜂针反应期过后,可局部取穴加辨证取穴。5、连续治疗到第40天,可根据病变部位进行相关经络的疏通治疗,按先督脉后经脉、先上肢后下肢的顺序,每天再一条经络上选10-15个穴进行治疗,疏通完毕后休息7-10天,再

28、进行下一阶段治疗。特别提示 1、面部、四肢末端穴位用散刺法,初次治疗的穴位用点刺法,治疗3次以上的穴位也可3种针法同时或交替使用。2、避免多次重复在小关节处治疗,应适当调整穴位,以免形成硬结,影响疗效。3、本病治疗周期长,病情易反复,治疗过程中出现症状加重现象属正常反应。4、症状消失后应连续两年每个春季巩固治疗3-4个疗程。痹症(风湿性关节炎)本病多因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空疏,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不能畅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等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关节肿大,多以大关节为主。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治法:温经散寒

29、,祛风通络,除湿止痛。行直刺、点刺法。选 穴 主穴:以局部取穴为主。肩部取肩髃、肩髎、肩前、肩贞;肘部取曲池、尺泽、曲泽、天井;腕部取阳池、阳溪、阳谷、合谷、神门、列缺、支沟、外关;髋部取环跳、急脉、承扶;膝部取穴,犊鼻、委中、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踝部取解溪、昆仑、申脉、照海。配穴:风邪偏盛者加风池、风府、风门、大椎、膈腧、血海;寒邪偏盛者加肾俞、关元;湿邪偏盛者加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脾俞;伴心悸者加心愈、内关、膻中。操作步骤 同尪痹。热痹(风湿热)本病多由素体虚弱或阳气偏盛,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湿邪郁而化热,壅滞经络,流注肢节而引起。主要表现为起病急,肢体关节肿大,灼热剧痛,痛不可触

30、,得冷稍舒,皮下红斑,多伴有发热、恶风、口渴、尿黄、烦闷不安、心悸等全身症状,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治法:清利湿热、通络止痛。行直刺、点刺法。选 穴 主穴:以局部取穴为主。肩部取肩髃、肩髎、肩前、肩贞;肘部取曲池、尺泽、曲泽、天井、肘窝、小海;腕部取阳池、阳溪、阳谷、神门、列缺、合谷、外关、支沟;膝部去犊鼻、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踝部取解溪、昆仑、申脉、照海。配穴:发热家大椎、曲池、合谷、阴陵泉;心悸加心俞,内关、膻中。操作步骤 1、皮试。2、第1次治疗,发热者首选大椎、曲池,用点刺法,治疗1-2个穴位,总量不得超过1个蜂单位。3、第2次以后的

31、治疗,同尪痹。面瘫病(周围性面瘫)本病多因正气亏虚,风邪乘虚而入中经络,导致气血闭阻,面部经筋失于濡养,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临床变现为起病突然,一侧面部板滞、麻木,额纹、鼻唇沟消失,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等。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治法:祛风散寒,通经活络。行直刺、点刺、散刺法。选 穴 主穴:太阳、阳白、地仓、颊车、翳风、合谷。配穴:鼻唇沟平坦者,加迎春、口禾髎;鼻唇沟歪斜者,加水沟;颏唇沟歪斜者,加承浆;目不能合或不能皱眉者,加攒竹;咀嚼不利者,加下关;流泪者,加晴明;舌麻乏味者,加廉泉;病程日久者,加足三里,内庭、水沟。操作步骤 眼部穴位用散刺

32、法,面部穴位用点刺法,远端穴位用直刺法。1、皮试。2、第1 次治疗,点刺患侧地仓穴。3、第2次治疗,点刺患侧地仓、颊车。4、第3次以后的治疗,先选主穴再选配穴,每次增加1-2穴,但每次增加总量不超过1个蜂单位。特别提示 因面部易肿,每次针量不宜过多、每次最多不超过6个蜂单位。三、禁忌证 1、皮试阳性患者。2、心衰患者。3、血小板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4、孕妇。四、注意事项 1、蜂毒可引起过敏反应,极少患者也可出现过敏性休克,故应具备基本的过敏反应急救条件,不具备急救条件的不得进行蜂针治疗。2、一旦出现头晕、心慌、腹痛、胸闷等不良反应,应立即拔掉蜂针,注意拔针时不可挤压毒囊,并对症处理。3、在治

33、疗过程中忌食辛辣、海鲜等,勿劳累,避风寒。4、患者睡眠严重不足、精神状态不佳(如过度悲伤、抑郁)或过度疲劳、饥饿,月经期,医生可根据情况减少蜂针量,严重者需暂停治疗1-2天,身体状况好转后方可继续治疗。5、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进行蜂针治疗时,一定要注意进针角度,蜂针要垂直皮肤进行减少皮损,以免造成创口太大不易愈合。6、在蜂针反应期,体温低于38.5不必特殊处理,一般1-3个小时会自动退热,体温高于38.5时可使用退热药物。五、过敏反应的处理 患者留针应在医生的视野内观察,拔针后离开。一旦发生过敏反应,立即拔掉蜂针,不可挤压毒囊。若出现瘙痒、荨麻疹,可服用抗组胺药,如扑尔敏、苯海拉明等;若出现腹

34、痛,可针刺上脘、中脘、关元、足三里,腹痛仍无缓解,可肌注654-2注射液10mg;若出现呼吸困难,马上让患者平卧,保持呼吸道通畅,轻者指压、针刺人中、百会、少商、内关,必要时肌肉注射0.1%肾上腺素0.3-0.5ml,重者送急诊处理。第十章 砭石疗法 砭石疗法是使用适合于人体的石制器具(砭具)按照中医原理所进行的治疗方法,也称为砭术。主要适用于腰腿痛、颈肩背痛、四肢关节风湿痛、股肉痉挛等骨关节类疾病和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类疾病。一、常用砭具及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砭具 砭具是各种不同开关的砭石及砭石与其它材料发木材、电子器件、机械振动器件等组合而成的医疗保健工具的总称,根据使用的方法,可分为按

35、摩类砭具、瘟熨类砭具、割刺类砭具和佩戴类砭具。还可根据砭具的形状和组合方式分为板形砭具(图1)、锥棒形砭具(图2)、块形砭具(图3、4)、球形砭具(图5)、复合砭具(图1中的砭镰、图2中的砭擀指)、电热砭具(图6)和振动砭具等。不同类型的砭具适用于不同的方法和部位,可产生不同的功效,是砭术的主要特色之一。(二)砭术基本操作方法 根据砭术手法动作形态的不同和砭石的物性,将砭术操作方法分为五种,即摩擦法、摆动法、挤压法、叩击法和熨敷法。1.摩擦法 刮法:使用板形砭具的凸边或凹边,竖立并沿垂直砭板的方向移动,对体表进行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试或往返双方向刮试,一般以循经纵向为主,特殊情况下也可横

36、向刮试。在不要求出痧时,以皮肤表面微微发红为度。推法:用手将块形砭具或球开砭具按压于体表,作直线单向移动,用力稳重,速度缓慢均匀。抹法:用板形砭具的凹边,以小于90度的角度,在体表做单向或往返轻柔、缓慢地抹擦。摩法:使用板形砭具的侧面接触皮肤,平行于皮肤,做快速的环转移动,使砭具产生大量而多频的超声波脉冲。擦法:使用板形砭具的侧面接触皮肤,平行于皮肤,做快速的直线往复移动,使砭具产生大量而多频的超声波脉冲,从而发挥砭石独特的超声波物理性能。2.摆动法 揉法:使用砭具的弧面在体表摆动按揉,除直线运动外,还可以做旋转、前后摆等运动。缠法:使用锥棒形砭具的尖端或株型砭具的尖端抵住穴位或压痛点,然后作

37、高频往复摆动。滚法:使用锥棒形砭具的棒体部分压在体表,然后作往返滚动。划法:使用板形砭具或锥形砭具沿经脉或肌肉的缝隙方向缓慢地划动。拨法:用板形砭具较薄的凸边或锥形砭具在肌腱或结节处沿垂直于肌肉的方向进行往返拨动。3.挤压法 点法:使用锥棒形砭具的锥头、板形砭具的角或尾锥对相关穴位或病变局部施以压力。按法:使用块形砭具的平面或球形砭具的弧面置于体表,用单手或双手施加一定的压力,作用一段时间。振法:在用砭具按压体表的同时,通过操作者力量的调节,使砭具产生一定频率的振动,作用于组织。拿法:使用球形砭具或板形砭具对肌肉做捏拿、提拉动作。4.叩击法 拍法:使用板形砭具的侧面或块形砭具的平面有节奏地拍击

38、身体珠相应部位。叩法:用板型砭具的突起部位或球形砭具的突起部位叩击穴位。剁法:使用板形砭具的两个边或球形砭具的弧边击打身体部位。5.熨敷法 温法:使用块形砭具,先将砭块放入60-70的热水里几分钟,然后拿出来擦干,平放于患处或经脉部分。清法:将块形砭具放在冷水或冰箱中适当降温,然后放置于受术者发热、红肿的部位。感法:将较小尺寸的佩戴类砭具旋转或佩带于人体体表的不同部位,利用人体自身的热量加热砭石,使砭石发出一定的远红外能量,并进一步使体表感应增温。电热砭石温熨法:在砭石内部或一面增加电加热元件和温度传感装置,并连接到相应的加热控温仪上,使砭石的温度达到超过人体体温的较高温度,并保持恒温和精细地

39、控温,可进行长时间的静态温敷和动态熨法。二、常见病、多发病的砭石疗法 项痹症(神经根型颈椎病)项痹症是多因劳累或外力伤害,使局部气血阻滞不通而起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颈肩痛有上肢及手指麻木、肢冷、上肢发沉、无力,持物易坠落等症状。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治法:疏经通络、活血止痛。常用方法:刮、推、点、擦、拍、剁等。操作步骤 1.颈项部:自风府、风池水平向下用砭板或砭镰施以推、刮法,力量由轻渐重,大面积实施手法5分钟后,重点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推、刮,配合点揉颈夹脊穴等,每穴1分钟。2.肩部:用砭板或砭镰施以大面积广泛推、刮5分钟后,再用砭板

40、的角或砭镰的尾锥着重点揉肩井等穴,每穴1分钟。3.上肢:先施以由上至下的推、擦法5分钟。然后根据经络辩证:若病痛或麻木以桡侧为主者,取手太阴及手阳明经穴位;若病痛或麻木感位于上肢中间者,取手厥阴、手少阳经穴位;若病痛或麻木感以尺侧为主者,取手少阴、手太阳经穴位。若病痛或麻木感以手部为主者,重点点揉劳宫、中冲、关冲穴,每穴1分钟,最后用砭镰从颈项至肩及上肢施以拍法或剁法以调理气血。治疗时间每次20-30分钟,隔天1次,共治疗10次。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本病主要是因为外伤劳损,筋脉失养;或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不能濡养筋骨;或外感风寒湿邪,脉络拘急所致,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依据1994年

4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治法:早期宜舒筋活血,通络止痛;晚期宜松解粘边,滑利关节。常用手法:点法、按法、推法、刮法等。操作步骤 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颈、肩部。第一步:颈项部、背部 1、用椭圆砭石或砭板沿颈背大面积实施推法、刮法,自风府向下操作。2.用椭圆砭石沿督脉、胆经、膀胱经行推法,用砭擀指做滚法,用砭板或砭镰行擦法乾地经络疏导。3.用砭板或砭镰点揉颈夹脊穴、百劳、大杼、风门、肩中俞等穴及肩胛内上角。第二步:肩背部 1.用椭圆砭石或板形砭具大面积实施推法、刮法,自肩髃向下、向后操作。2.用椭圆砭石或砭板沿小肠经-肩贞至肩中俞、大肠经-臂臑至巨骨、三焦经-臑会至

42、天髎,以推法、刮法、擦法进行经络疏导。3.用砭板或砭镰点揉肩髃、肩髎、臑俞、曲垣、肩外俞、天宗、肩中俞等穴。第三步:上肢 1.用椭圆砭石或板形砭具沿小肠经、大肠经、三焦经由上向下实施推法、擦法。2.用砭板或砭镰点揉小海、曲池、合谷、外关、中渚等穴。3.用板形砭具在颈肩部、北部有关经穴上刮拭,然后在上肢、下肢有关经穴上刮拭。第四步 用锥类砭具点按条口、阳陵泉、足三里。手法根据病情而定,实证用泻法,虎证用补法,以平补平泻为主。第五步 最后砭镰或砭尺从颈项部至肩及上肢施以拍法。特别提醒 1.初期治疗手法宜轻,后期手法可适当加重,并加强肩关节的被动活动。2.在治疗同时必须配合适当的肩部功能锻炼。膝痹病

43、(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本病多由慢性劳损、受寒或年老体弱、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而致筋骨失养而发生本病。临床表现为膝关节疼痛伴有关节活动受限,发病高峰在50-60岁。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治法:祛寒除湿、活血通痹、滑利关节。常用手法:刮、擦、滚、揉、摩、点按等。操作步骤 1.患者仰卧位,使用板形砭具沿着膝关节的上下范围(可上至髋关节,下至踝关节)自上而下广泛地施加刮、擦法,用椭圆砭石、砭擀指等砭具配合滚、揉、摩等手法,力度适中,使手法作用面产生发热、微红的感觉,约10分钟。2.患者仰卧位,医者取足三里、风外膝眼、伏兔、梁丘、膝关、血海等穴位,使用锥形砭具

44、进行点刺,使用块形砭具或形砭具进行按揉。力度由轻渐重,各穴每次1分钟左右。3.患者俯卧位,医者用于大腿后侧、腘窝及小腿一带,使用上述砭具施加刮、擦、揉、滚等手法约5分钟。在腘窝委中处重点施加点刺、按揉的手法,约3分钟。特别提醒 1.膝关节肿痛严重者应卧床休息,避免超负荷活动。2.患者应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3.肥胖患者应注意节食减肥,减轻膝关节负担。痛经(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凡是有经前、后或在月经期间发生下腹痛或其它下适,以致影响正常的生活或劳动者称痛经。本痛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治法:通调冲任,行瘀止痛。操作步骤 1.腹部:仰卧位,经前3天骨

45、每天用加热砭板或电热砭具在患者小腹及腰骶部位行温法,30分钟。2.用球形砭具或板形砭具在小腹正中作顺时针旋转揉摩10分钟。从小腹至脐部行反推法,30-50次;用锥形砭具点压、用球形砭具按揉小腹和肋下,各1-2分钟。3.背部:俯卧位,用板形砭具从至阳至长强、膈俞至下髎行刮法,5-10次。对实证者用泻法,虚证者用补法。用锥形砭具点按肝俞、隔俞、脾俞、胃俞、肾俞、八髎等穴位,各1-2分钟。用板形砭具在腰骶处行横擦法,以热透为度。4.下肢部:仰卧位,用板形砭具沿下肢内侧足太阴脾经循行区域行刮法、从箕门刮至血海,从阴陵泉刮至三阴交,各刮10-15次。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点压按揉血海、地机、足三里、三

46、阴交、水泉、太冲等穴,各1-2分钟。对因情志所伤者重点按揉太冲穴。特别提示 1.砭术调理以行经前为宜。2.经期砭术调理手法要轻柔,尤其对腹部更需注意。3.可配合艾灸三阴交、合谷、子宫等穴位。4.如经数次调理疼痛仍不缓解者,应到医院进一步检查。三、禁忌症 1.某些感染性疾病或急性传染病,如丹毒、骨髓炎、急性肝炎、肺结核。2.有出血倾向者,如血友病或外伤出血者。3.手法操作区域有烫伤、皮肤病或化脓性感染的病人。4.急性脊柱操作诊断不明者,或者不稳定性脊柱骨折以及脊柱重度滑脱的患者。5.肌腱或韧带完全或部分断裂的患者。6.妊娠妇女的腰骶部、臀部和腹部在怀孕前3个月和后3个月禁忌使用砭术。7.凡遇过饱、过饥、醉酒、大怒、大惊、疲劳过度、精神紧张等情况,不宜立即使用砭术。四、注意事项 1.在砭术操作过程中,施术者要认真观察受术者的反应情况,经常询问受术者的感觉,必要时调整手法。2.使用拍法和叩法时,力量不要过大,着力点要浅,次数勿多,以防止软组织操作。3.面部有痤疮者或疮疤时,不要使用力度较大的手法如刮法等。4.在颈部的侧面进行点揉按压时要注意此处的颈动脉,不可持续按压。5.使用砭具操作前,应检查砭具边缘有无破损、裂痕,以免划伤皮肤,不合格的砭具不能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第三册第二分册2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