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概论-生理学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813007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PPT 页数:135 大小:3.9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医学概论-生理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基础医学概论-生理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基础医学概论-生理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基础医学概论-生理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基础医学概论-生理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基础医学概论基础医学概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及重点、难点及重点、难点生物电现象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 局部兴奋局部兴奋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兴奋在不同细胞上的传导兴奋在不同细胞上的传导内负外正内负外正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兴奋在细胞的某一点产生后,可以不衰减地在兴奋在细胞的某一点产生后,可以不衰减地在同一细胞膜上传导。同一细胞膜上传导。兴奋的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的直径成正比。兴奋的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的直径成正比。兴奋传导的特征:兴奋传导的特征:完整性、双向性、绝缘性、相对不疲劳完整性、双向性、绝缘性、相对不疲劳兴

2、奋在不同细胞间的传递兴奋在不同细胞间的传递 神经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借助乙酰胆碱(借助乙酰胆碱(ACh)这种化学递质来完成)这种化学递质来完成神经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特征:肌接头兴奋传递的特征:化学性兴奋传递化学性兴奋传递 单向传递:单向传递:只能从接头前膜(释放只能从接头前膜(释放ACh)传向终板膜)传向终板膜 时间延搁时间延搁 易受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易受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三种调节方式:三种调节方式:神经调节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自身调节三种调节方式相互配合、密切联系三种调节方式相互配合、密切联系又各有特点又各有特点 基本方式基本方式-反

3、射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 感受器感受器 传入神经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传出神经 效应器效应器 特点:比较迅速,持续时间短、精确特点:比较迅速,持续时间短、精确 :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调节临近细胞,或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调节临近细胞,或 由血液运送至全身,调节细胞活动由血液运送至全身,调节细胞活动 特点:比较缓慢、温和、持久,作用范围较广泛特点:比较缓慢、温和、持久,作用范围较广泛:对维持组织和器官血流量的相对稳定起重对维持组织和器官血流量的相对稳定起重 要作用要作用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小板 淋巴细胞全血离心后 血浆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血细胞 1.运

4、输功能运输功能:O2、CO2;营养物质;代谢产物;营养物质;代谢产物 2.缓冲功能:缓冲功能:具有多种缓冲物质,具有多种缓冲物质,维持酸碱平衡、体温等维持酸碱平衡、体温等 3.体温调节功能:体温调节功能:缓冲体温波动缓冲体温波动 4.防御和保护作用:防御和保护作用:白细胞、免疫球蛋白、补体白细胞、免疫球蛋白、补体 5.生理性止血功能生理性止血功能(一)红细胞(一)红细胞形态形态:双凹圆碟形,平均直径约:双凹圆碟形,平均直径约8 m,无细胞核,无细胞核,无细胞器。无细胞器。主要成分为血红蛋白,占细胞成分的主要成分为血红蛋白,占细胞成分的3035%。红细胞数量:红细胞数量:正常成人男性:正常成人男

5、性:5.0 1012/L,女性:,女性:4.2 1012/L血红蛋白含量:男性血红蛋白含量:男性 120160g/L,女性女性 110150g/L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在血浆中保持悬浮不易下沉在血浆中保持悬浮不易下沉(2 2)渗透脆性)渗透脆性红细胞内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大致相等红细胞内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大致相等在低渗溶液中会发生膨胀破裂在低渗溶液中会发生膨胀破裂-溶血溶血(3 3)可塑变形性)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挤过脾窦的内皮细胞裂隙红细胞挤过脾窦的内皮细胞裂隙(二)白细胞(二)白细胞形态:形态:无色、球形、有核的血细胞。无色、球形、有核的血细胞。正常人白细胞总数:正常人白细胞总数:(

6、4.010.0)109/L分为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分为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对许多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对许多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的意义。白细胞总数超过白细胞总数超过10.010.0 10109 9/L/L时,称为白细胞增多,时,称为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病原体感染性疾病。常见于病原体感染性疾病。在新药研发过程中,白细胞计数可作为评价药物毒在新药研发过程中,白细胞计数可作为评价药物毒性的常用指标。性的常用指标。白细胞的生理功能:防卫白细胞的生理功能:防卫趋化、吞噬

7、、杀菌、免疫应答、抗肿瘤趋化、吞噬、杀菌、免疫应答、抗肿瘤(三)血小板(三)血小板形态:形态: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脱落下来的小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是最小的血细胞。块胞质。是最小的血细胞。正常时呈双面微凸圆盘状,受刺激激活时可伸出伪正常时呈双面微凸圆盘状,受刺激激活时可伸出伪足。无细胞核。胞质内含有多种细胞器。足。无细胞核。胞质内含有多种细胞器。正常成人血小板数目为正常成人血小板数目为(100300)109/L,当减少,当减少到到50 109/L以下时,可发生出血倾向。以下时,可发生出血倾向。生理特性:生理特性: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和吸附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和

8、吸附生理功能:生理功能: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促进生理性止血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促进生理性止血 参与凝血功能。参与凝血功能。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几分钟内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几分钟内 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出血时间(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用采血针刺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然流出,然后用采血针刺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然流出,然后 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这段时间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这段时间 为为13分钟。分钟。出血时间长短反映生理止血的功能状态。出血时间长短反映生理止血的功能状态

9、。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的过程。其实质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其实质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血液凝固是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血液凝固是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酶促反应。白质酶促反应。凝血过程凝血过程是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的过程。是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的过程。凝血过程一旦开始,各个凝血因子便层层激活,凝血过程一旦开始,各个凝血因子便层层激活,形成一个形成一个“瀑布瀑布”样的反应链直至血液凝固。样的反应链直至血液凝固。凝血过程可

10、分为三个基本步骤:凝血过程可分为三个基本步骤: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 凝血酶原的激活凝血酶原的激活 纤维蛋白的生成纤维蛋白的生成凝血酶原凝血酶原复合物复合物凝血过程凝血过程(一)血型的概念(一)血型的概念 红细胞膜上特异性红细胞膜上特异性 抗原的类型抗原的类型(二)(二)ABO血型系统血型系统心脏生理心脏生理血管生理血管生理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脏的主要功能:泵血心脏的主要功能:泵血 (心脏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心脏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内分泌功能内分泌功能:心肌细胞分泌钠尿肽,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释心肌细胞分泌钠尿肽,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舒血管物质(放舒血管物质(

11、NO、前列腺素等)和缩血、前列腺素等)和缩血管物质(内皮素)管物质(内皮素)调节血液循环,维持血压稳定及调节肾脏功能调节血液循环,维持血压稳定及调节肾脏功能4.4.平均动脉压: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舒张压舒张压+1/3+1/3脉压脉压 100 mmHg 收缩压收缩压 舒张压舒张压正常正常 100120mmHg 6080mmHg高血压高血压 140mmHg 90mmHg低血压低血压 90mmHg 60mmHg 1.1.播出量播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心功不全时主要表现主要影响收缩压。心功不全时主要表现 为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为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

12、2.2.心率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收缩压和舒张 压均升高,但舒张压升高更明显。压均升高,但舒张压升高更明显。3.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大动脉的弹性作用具有缓冲收缩压,大动脉的弹性作用具有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的作用。维持舒张压的作用。4.4.循环血量循环血量:是形成血压的先决条件。失血时,循是形成血压的先决条件。失血时,循 环血量减少,血管充盈度减少,动脉环血量减少,血管充盈度减少,动脉 血压显著下降;中毒、过敏性休克时,血压显著下降;中毒、过敏性休克时,虽循环血量不变,但血管容积增加,相虽循环血量不变,但血管容积增加,相 对循环血量下降,动脉血压下

13、降。对循环血量下降,动脉血压下降。神经调节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体液调节 与心血管反射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广泛与心血管反射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自脊髓至大脑皮层各级水平,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自脊髓至大脑皮层各级水平,其中其中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位于延髓。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位于延髓。中枢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主要通过各种中枢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主要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来实现。心血管反射来实现。感受血管壁的机感受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械牵张程度(一)肺通气的原理(一)肺通气的原理肺通气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参与实现肺通气的器官:呼吸道、

14、肺泡、胸廓参与实现肺通气的器官:呼吸道、肺泡、胸廓肺通气的动力肺通气的动力原动力: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引起的节律性呼吸运动原动力: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引起的节律性呼吸运动直接动力:肺泡气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差直接动力:肺泡气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差胸内压胸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胸膜腔内的压力吸气时,胸内负压增大利于肺扩张;呼气时,胸吸气时,胸内负压增大利于肺扩张;呼气时,胸内负压减小则利于肺回缩。内负压减小则利于肺回缩。不论吸气和呼气,胸内压始终为负压不论吸气和呼气,胸内压始终为负压意义:意义:1.维持肺处于扩张状态,使其不致因肺回缩力而维持肺处于扩张状态,使其不致因肺回缩力而萎缩。萎缩。2.有利于心房的充盈

15、和静脉血与淋巴液的回流有利于心房的充盈和静脉血与淋巴液的回流(二)气体交换与运输(二)气体交换与运输1.气体交换:包括肺换气和组织换气气体交换:包括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以单纯扩散的方式进行,其动力是气体分压差,以单纯扩散的方式进行,其动力是气体分压差,即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扩散。即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扩散。肺换气肺换气:肺泡气直接与肺毛细血管血液(静脉血:肺泡气直接与肺毛细血管血液(静脉血)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肺泡内:肺泡内:O2分压高于静脉血,分压高于静脉血,CO2分压低于静脉血分压低于静脉血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1)O2的运输的运输 正常情况下

16、,在血液中运输的正常情况下,在血液中运输的O2中中98.5以与以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相结合的方式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相结合的方式存在,存在,1.5 以以单纯物理溶解方式存在。单纯物理溶解方式存在。O O2 2与血红蛋白的可逆性结合与血红蛋白的可逆性结合(2)CO2的运输的运输 物理溶解的物理溶解的CO2约占总运输量的约占总运输量的5%主要是主要是碳酸氢盐碳酸氢盐(88%)化学结合的占化学结合的占95%氨基甲酸血红蛋白氨基甲酸血红蛋白(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1.肺及胸廓感受器反射肺及胸廓感受器反射肺及气道内、胸廓的关节及呼吸肌等处存在多种类型的肺及气道内、胸廓的关节及呼吸肌

17、等处存在多种类型的感受器,当其受到刺激兴奋后,可反射性地调节呼吸感受器,当其受到刺激兴奋后,可反射性地调节呼吸运动。运动。肺牵张反射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感受器分布在肺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感受器分布在肺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吸气时吸气时,当肺扩张到一定程度时,当肺扩张到一定程度时,肺牵张感受器兴奋肺牵张感受器兴奋,发放冲动增加,经迷走神经传入到达延髓,发放冲动增加,经迷走神经传入到达延髓,抑制吸气抑制吸气,而发生,而发生呼气呼气。呼气时呼气时,肺缩小,对牵张感受器刺激,肺缩小,对牵张感受器刺激减弱,传入冲动减少,减弱,传入冲动减少,

18、解除对吸气中枢的抑制解除对吸气中枢的抑制,吸气,吸气中枢再次兴奋,开始又一个新的呼吸周期。中枢再次兴奋,开始又一个新的呼吸周期。2.化学感受器反射化学感受器反射机体存在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能感受动脉血机体存在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能感受动脉血或脑脊液中或脑脊液中PO2、PCO2和和H+的改变,反射性的改变,反射性地调节呼吸运动。地调节呼吸运动。血液血液PCO2和和H+的升高、的升高、PO2的降低,均的降低,均能刺激呼吸。能刺激呼吸。糖、脂、蛋、水、无机盐、维生素糖、脂、蛋、水、无机盐、维生素消化系统的功能是将摄入的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成可消化系统的功能是将摄入的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成可以被吸收的

19、小分子物质,然后被消化道黏膜吸收,把以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然后被消化道黏膜吸收,把不能吸收和消化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不能吸收和消化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一、消化系统基础一、消化系统基础贲门腺贲门腺幽门腺幽门腺泌酸腺泌酸腺内分泌腺:内分泌腺:G细胞细胞 促胃液素促胃液素外分泌腺外分泌腺黏液细胞:黏液黏液细胞:黏液壁细胞:壁细胞:HCl,内因子,内因子主细胞:胃蛋白酶原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胃液:无色、无味、酸性胃液:无色、无味、酸性(pH 0.9-1.5)胃液的化学性消化胃液的化学性消化胃壁肌肉运动的机械性消化胃壁肌肉运动的机械性消化盐酸的作用盐酸的作用: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 引起促

20、胰液素释放,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引起促胰液素释放,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 液的分泌液的分泌 酸性环境有助于小肠吸收酸性环境有助于小肠吸收FeFe2+2+和和CaCa2+2+激活胃蛋白酶原,为酶活动提供最适激活胃蛋白酶原,为酶活动提供最适pHpH环境环境过高的胃酸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有侵蚀作用,过高的胃酸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有侵蚀作用,是溃疡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溃疡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HCl和自身激活和自身激活 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胃蛋白酶pH 2 活性最强活性最强-pH 5 失活失活蛋白质蛋白质眎、胨、肽眎、胨、肽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合成,以不具活性的酶原颗粒形式储存由主细

21、胞合成,以不具活性的酶原颗粒形式储存在细胞内。在细胞内。黏液和碳酸氢盐:黏液和碳酸氢盐:胃的黏液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具有较高的粘滞性胃的黏液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具有较高的粘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黏液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形成厚约黏液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形成厚约5001000 m厚的凝胶层,称为厚的凝胶层,称为黏液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碳酸氢盐屏障。作用:作用:1.保护胃黏膜免受食物的保护胃黏膜免受食物的 摩擦损伤;摩擦损伤;2.阻止胃黏膜细胞与胃蛋阻止胃黏膜细胞与胃蛋 白酶及高浓度的酸直接白酶及高浓度的酸直接 接触,保护胃黏膜。接触,保护胃黏膜。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内因子:内因子:泌酸腺的壁细

22、胞分泌的内因子可与胃内的泌酸腺的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可与胃内的VitB12结合形成复合物,保护结合形成复合物,保护VitB12免受消化酶破坏。免受消化酶破坏。促进促进VitB12在回肠吸收。在回肠吸收。整个消化过程最重要的阶段。整个消化过程最重要的阶段。食糜受到胰液、胆食糜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和小肠运动的和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机械性消化化,许多营养物质在这一部位被吸收入机体。,许多营养物质在这一部位被吸收入机体。胰液为无色的碱性液体,胰液为无色的碱性液体,pH为为7.88.4主要成分: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蛋白水解酶、主要成分: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蛋白水解酶、核糖

23、核酸酶等多种消化酶和碳酸氢钠等无机物。核糖核酸酶等多种消化酶和碳酸氢钠等无机物。碳酸氢钠碳酸氢钠:由胰腺内小导管细胞分泌,主要作用:由胰腺内小导管细胞分泌,主要作用 1.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使肠黏膜免受强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使肠黏膜免受强酸的侵蚀酸的侵蚀 2.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活动提供最适宜的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活动提供最适宜的pH环境(环境(pH 7 8)胰淀粉酶胰淀粉酶:将淀粉、糖原及大多数碳水化合物水:将淀粉、糖原及大多数碳水化合物水 解为二糖及少量三糖。解为二糖及少量三糖。胰脂肪酶胰脂肪酶:分解中性脂肪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分解中性脂肪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 甘油甘油胰蛋白酶和

24、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以不具活性的酶原形式存:以不具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胰液中。在于胰液中。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胰蛋白酶肠致活酶肠致活酶糜蛋白酶糜蛋白酶原原糜蛋白酶糜蛋白酶自我激活自我激活正常情况下,胰液中的蛋白水解酶之所以不消化正常情况下,胰液中的蛋白水解酶之所以不消化胰腺本身,一方面是因为它们以酶原的形式分泌胰腺本身,一方面是因为它们以酶原的形式分泌,另一方面,胰液中存在胰蛋白酶抑制物,可防,另一方面,胰液中存在胰蛋白酶抑制物,可防止胰蛋白酶原被激活。止胰蛋白酶原被激活。当胰腺严重受损或导管阻塞导致大量胰液积聚在当胰腺严重受损或导管阻塞导致大量胰液积聚在受损的胰腺部位时,胰蛋

25、白酶抑制物的作用便会受损的胰腺部位时,胰蛋白酶抑制物的作用便会丧失,胰蛋白酶被激活,而发生胰腺炎。丧失,胰蛋白酶被激活,而发生胰腺炎。胰液是消化力最强、消化功能最全面的消化液胰液是消化力最强、消化功能最全面的消化液。如果胰液分泌障碍,就会影响蛋白质与脂肪的消如果胰液分泌障碍,就会影响蛋白质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以及脂溶性维生素(化和吸收以及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的吸收,但一般不影响糖的消化和吸收。吸收,但一般不影响糖的消化和吸收。胆汁的成分:胆汁的成分:水、无机盐水、无机盐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等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等不含消化酶不含消化酶胆汁的生理作用:胆汁的生理作用:1

26、.促进脂肪消化促进脂肪消化:乳化脂肪,增加胰脂酶作用面积:乳化脂肪,增加胰脂酶作用面积2.促进脂肪吸收促进脂肪吸收:与脂肪代谢产物形成混合微胶粒与脂肪代谢产物形成混合微胶粒 促其转运促其转运 3.促进脂溶性促进脂溶性Vit A、D、E、K的吸收的吸收 4.防止胆固醇沉积防止胆固醇沉积由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分泌,呈弱碱性。由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分泌,呈弱碱性。主要作用主要作用:1.保护十二指肠黏膜免受胃酸侵蚀和有害抗原物保护十二指肠黏膜免受胃酸侵蚀和有害抗原物 质及细菌的损害;质及细菌的损害;2.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环境;3.稀释肠内消化产物,有利于消化

27、产物的消化和稀释肠内消化产物,有利于消化产物的消化和吸收吸收吸收:吸收:食物的成分或其消化后的产物,通过上皮食物的成分或其消化后的产物,通过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二、二、吸吸 收收肾脏主要功能:肾脏主要功能:1.主要排泄器官主要排泄器官 通过尿的生成与排出,排出体内大部分的代通过尿的生成与排出,排出体内大部分的代谢废物和异物,在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谢废物和异物,在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维持方面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维持方面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2.内分泌功能:内分泌功能: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VD3、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尿液的生成包括

28、:尿液的生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球的滤过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若尿中发现大量高分子量的蛋白质,提示滤过膜受损若尿中发现大量高分子量的蛋白质,提示滤过膜受损,通透性增大。,通透性增大。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滤过的动力滤过的动力 滤过的阻力滤过的阻力=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囊内压)压)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正常成人约为正常成人约为125ml/min滤过

29、分数: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每分钟肾血浆流量之比的百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每分钟肾血浆流量之比的百分数。(1)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急性肾炎,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变窄或阻塞,滤过面积减少急性肾炎,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变窄或阻塞,滤过面积减少 滤过率滤过率 少尿甚至无尿少尿甚至无尿滤过率滤过率 蛋白尿和血尿蛋白尿和血尿(2)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3)肾血浆流量)肾血浆流量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二)肾小管、集合管的转运功能(二)肾小管、集合管的转运功能每天经肾小球滤过所生成的超滤液(原尿)每天经肾小球滤过所生成的超滤液(原尿)180升升排出体外的终尿不

30、超过排出体外的终尿不超过1.5升,升,近近99%的水被重吸的水被重吸收回血液收回血液。终尿量、成分取决于:终尿量、成分取决于:肾小管和集合管肾小管和集合管 重吸收、重吸收、分泌、分泌、排泄、排泄、肾内外因素的调节肾内外因素的调节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1.近端小管:近端小管:肾小管重吸收的主要部位肾小管重吸收的主要部位重吸收全部或几乎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重吸收全部或几乎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K+、磷酸盐、维生素、磷酸盐、维生素、Ca+、Mg+等,大部分的等,大部分的Na+及水(及水(6570%)、)、Cl、HCO3(8085%)及部分尿素。)及

31、部分尿素。主动排泄异物:对氨基马尿酸、造影剂、青霉素主动排泄异物:对氨基马尿酸、造影剂、青霉素2.髓袢降支细段和升支:髓袢降支细段和升支:重吸收滤液中约重吸收滤液中约25%的溶质的溶质(包括(包括Na+、Cl、K+)和)和20%的水的水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约重吸收约9%滤过的滤过的Na+和和Cl,分泌不同量的分泌不同量的K+和和H+及重吸收不同量的水及重吸收不同量的水影响肾小管转运功能的因素影响肾小管转运功能的因素1.小管液的溶质浓度小管液的溶质浓度 小管液内溶质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重吸收水的力量。小管液内溶质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重吸收水的力量。小管液渗透压增加,水重吸收

32、减少,并导致小管液渗透压增加,水重吸收减少,并导致NaCl重吸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收减少,尿量增加。-渗透性利尿渗透性利尿如:甘露醇(可滤过但不被重吸收)的应用如:甘露醇(可滤过但不被重吸收)的应用 糖尿病患者尿中葡萄糖含量增高糖尿病患者尿中葡萄糖含量增高2.肾小球滤过率对肾小管功能的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对肾小管功能的影响 肾小球滤过量和肾小管(主要是近端小管)重吸收之间肾小球滤过量和肾小管(主要是近端小管)重吸收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平衡状态。即:正常情况时无论肾小球滤保持着一定的平衡状态。即:正常情况时无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或减少,近端小管对过率增大或减少,近端小管对Na+、水的重吸收率也随、水的重

33、吸收率也随之增大或减少。之增大或减少。-球管平衡球管平衡渗透性利尿渗透性利尿1.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一)神经元活动的基本规律(一)神经元活动的基本规律2.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二)神经中枢活动的基本规律(二)神经中枢活动的基本规律2.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1)单线联系单线联系:一个突触前神经元仅与一个突触后神一个突触前神经元仅与一个突触后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如视锥细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如视锥细胞双极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神经节细胞胞(2)辐散辐散: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可

34、通过分支与许多神经元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可通过分支与许多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在感觉传导途径上多见形成突触联系,在感觉传导途径上多见(3)聚合聚合:一个神经元的胞体与树突表面可接受许多来一个神经元的胞体与树突表面可接受许多来自不同神经元的突触联系,在运动传出途径中多见自不同神经元的突触联系,在运动传出途径中多见(4)链锁状与环状联系链锁状与环状联系:中间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更为中间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更为复杂且形式多样,可呈链锁状或环状复杂且形式多样,可呈链锁状或环状 3.中枢兴奋和中枢抑制中枢兴奋和中枢抑制 (1)中枢兴奋中枢兴奋:反射活动中,兴奋必须通过反射弧反射活动中,兴奋必须通过反射弧的中枢部分。的

35、中枢部分。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的传布不同于神经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的传布不同于神经纤维上的冲动传导,其兴奋传布必须经过一次以上的纤维上的冲动传导,其兴奋传布必须经过一次以上的突触接替。突触接替。反射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反射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A.单向传布单向传布B.中枢延搁中枢延搁C.兴奋总和兴奋总和:兴奋在中枢传布需要多个兴奋性突触后兴奋在中枢传布需要多个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总和,达到阈电位水平,爆发动作电位电位的总和,达到阈电位水平,爆发动作电位D.兴奋节律的改变兴奋节律的改变 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不相同,经过神经中枢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不相同,经过神经中枢的活动,其兴奋的节律会发

36、生变化的活动,其兴奋的节律会发生变化E.后放后放 刺激停止后,传出冲动仍可延续一段时间刺激停止后,传出冲动仍可延续一段时间F.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在反射弧中,突触部位对内环境变化敏感。缺氧、在反射弧中,突触部位对内环境变化敏感。缺氧、CO2过多、麻醉、细胞外液过多、麻醉、细胞外液Ca+浓度等均可改变突触部位的浓度等均可改变突触部位的兴奋性及传递能力。兴奋性及传递能力。突触部位亦是反射弧中最易疲劳的环节。突触部位亦是反射弧中最易疲劳的环节。下肢的代表区在皮质顶部,膝关节以下肌肉的代表区在半球内侧面;上下肢的代表区在皮质顶部,膝关节以下肌肉的代表区在半球内侧面;上肢肌肉的代表区在中间部;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底部。但头面部代表肢肌肉的代表区在中间部;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底部。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为正立。区内部的安排为正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基础医学概论-生理学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