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考文言文归纳主旨推断写作意图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依树建庙会稽石亭埭有大枫树,其中空朽,每雨,水辄满溢。有估客载生鳣至此,聊放一头于枯树中,以为狡狯。村民见之,以鱼鳣非树中之物,或谓是神,乃依树起屋,宰牲祭祀,未尝虚日,因遂名鳣父庙。人有祈请及秽慢,则祸福立至。后估客返,见其如此,即取作臛,于是遂绝。(节选自刘敬叔异苑,有删改)【注】会稽:古郡名,在今江苏东南部及浙江西部。石亭埭(di):古镇名。狡狯(kui):取乐。秽:不敬重。臛(hu):肉羹。题目: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_的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2、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注】诵:背诵。方:正在。辍然:突然终止的样子。喧:因分心而遗忘。裂:割断。题目: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三)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
3、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节选)【乙】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tio)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o),麦陇朝雊(u)。斯之不远,傥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题目:同为书信,甲乙两文的写作目的有何不同?(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复儿子书来信均悉,兹再汇汝日本
4、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已告罄?汝苟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汝不应若是耳。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吾儿恃11有汝父庇荫12,固13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14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息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15函16戒汝,
5、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17负18老人训19也。(选文有改动)【注】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悉:知道。兹:现在。汝:你。业:已经。资:钱财,费用。即:就,便。告罄:财务用尽。苟:假如。特:不过。11持:倚仗,依赖。12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13固:本来。14稼穑:泛指农业劳动。15致:给予。16函:信件。17毋:不要,不可。18负:辜负。19训:教诲,教导。题目: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
6、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题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的危害很大。 (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曾子杀猪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有删改)题目:这则故事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卖蒜叟袁枚南阳县有杨二相公者,精于拳勇,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忽一日,
7、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老人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之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下,叩头曰:“晚生知罪了。”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有删改)注睨:斜着眼睛看,瞧不起人的样子。揶揄:出言嘲笑、讽刺。纵:放开。题目:读了本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小港渡者庚寅冬
8、,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新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上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注庚寅:清世祖顺治七年。小奚:小书童。木简:指木板。阖:关闭。牡下:上锁。爽然:茫然若失的样子。道:哲理,道理。题目:这则故事蕴含了什么样的哲理?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
9、。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泰,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孟氏父
10、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节选自列子说符)【注】干:这里是劝说的意思。宫:酷刑的一种。下文的“刖”也是酷刑的一种。让:责问,责备。题目: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颜渊论御马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矣。”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谮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躐席而起,曰:“趣驾召颜渊。”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
11、,造父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定公曰:“善,可少进乎?”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诗曰: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善御之谓也。”定公曰:“寡人之过矣。”(选自韩诗外传,有删节)【注】佚(y):通“逸”,逃跑。厩(ji)人:马棚的差役。躐(li):超越。趣:同“促”。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组:编织。题目:这篇文章说明了怎样的道理?(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
12、,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袁枚黄生借书说节选)注形诸梦:在梦中现出那种情形。切:迫切。省:记。通籍:出仕,做官。落落:堆积的样子。素(yn):指书里蠹虫。题目: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十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13、。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节选自韩非子)【注释】越:越国。睫:眼睫毛。庄蹻(qi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题目: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十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
14、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题目:【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答案】迷信、愚昧无知、盲从(或不从实际出发,不探究其根本而被蒙蔽)【解析】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故事入手,理清故事的情节,感知故事的大意。解答时,需要结合人物的事迹、人物形象、故事主旨和自己的感悟等进行思考分析
15、。这篇文章讽刺了迷信、盲从、不从实际出发的人。【参考译文】会稽石亭埭,有一棵大枫树,树干里面朽坏了,有一个空洞,每到下雨的时候,里面的积水就会满溢。(一天,)有个商人运着一船鳣鱼经过(这里),随意捉了一条,扔进了枯树中,以此来取乐。村民发现了这条鳣鱼,因为鳣鱼不是枯树中的动物,有人便说这是神物,于是靠近那棵树,建了一座庙,并宰杀牲口来祭祀,不曾有一天间断过,因此,就为这座庙取名为“鳣父庙”。(据说,)如果人们虔诚地请求,就会有福报;如果谁敢不敬或怠慢,就会立即灾祸临头。后来商人回来又经过此地,见到此番景象,便把那条鳣鱼捉起来,做羹吃了。(祭祀活动)于是就停止了。(二)【答案】 孟母是用实际行动
16、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不能分心的道理。【解析】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第一问,“子不学,断机杼”,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第二问,分析事件内容,考虑孟母的用意。这个故事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的道理。【参考译文】【乙】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正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过了一会儿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止了?”孟子回答说:“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母拿起刀割断了布,以此来告诫孟子。从此以
17、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三)【答案】甲文作者借写景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和避世退隐的情怀。乙文作者邀请裴迪共赏山中美景,委婉劝诫他不要热衷功名利禄。【解析】甲文作者描写自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的奇山异水,抒“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之情。乙文是王维写给裴迪的一封信。在辋川别业游玩时,王维想起了常来与自己游玩的好友裴迪,而此时裴迪正在家中复习,准备进京赶考,作者颇有孤独之感,于是给好友裴迪写信,邀请他明年开春前来游玩。并借“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委婉规劝裴迪不要太热衷于功名利禄。【方法技巧】文章主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1
18、)立足首尾。作者常在首尾段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尤其是尾段。(2)分析综合。若首尾段中没有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可结合每段大意,归纳总结。(3)画龙点睛。有时候作者会借助个别关键句来表情达意,故可抓关键句来分析。【参考译文】乙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的雉鸡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很快就来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你邀请来游山玩水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了。(四)【答案】 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刻苦求学。(答出“生活节俭”给2分;答出“刻苦求学”或“珍惜光阴”给2分,
19、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理解。这篇文章是作者知道儿子花钱无度而写信告诫儿子的。告诉儿子要生活节俭,要知道求学不易,劝他刻苦求学。【参考译文】来信全看了。现再汇给你日本大洋五百元。你从出国到现在,时间不过四个月,为何带去的千金钱财都已经用完了?这太奇怪!你去日本,是为求学啊。求学应该首先刻苦,又不必交友应酬。千金钱财,也足够用一年而且还有余,为何四个月不到,就用完了?你如果用得在理,即使每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也完全供得起你,不过你不应该这样。你如此浪费,不是饮食豪奢,起居阔绰,(就)一定另有消费。况且你也曾读过孟子吧?(里面说,)成大事的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
20、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贫困之苦,经受内心困苦、思虑阻塞之后,才可能有所作为。你凭着有父亲的荫庇,本来不需要这样,但(你)也应当知道耕作的艰难,尽你求学的本分。不这样,即使学成归国,也一定一事无成。如今你像这样,我从今往后恐怕对你没有什么指望了。用钱的事小,而因为它怠慢荒废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就是大事了。我之前给你写信告诫你,要努力用功(学习),怎么就忘了呢?时间可贵,求学不容易,这中间的滋味,(你)自己应该明白,不要辜负了老人的教诲。(五)【答案】道听途说,不认真求证,以讹传讹【解析】本题围绕选文的主旨而设,但需要调整角度,因为文章主旨是“要求得真知灼见,避免道听途说”,而本题是“
21、的危害很大”,所以要答出“道听途说”“不认真求证”“以讹传讹”等内容。(六)【答案】教育人要言而有信。【解析】抓住曾妻和曾子之间的对话,结合曾子的行为,从“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中提炼出“教育人要言而有信”的道理。【参考译文】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在她(后面)哭。他的母亲说:“你回去,回来给你杀猪(吃)。”妻子从集市回来,曾子(正)准备抓猪来杀。妻子制止他说:“我只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不能对孩子开玩笑啊。孩子什么都不懂,凭借父母学习,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儿子欺骗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
22、孩子的方法啊。”于是曾子就杀了猪把它煮了。(七)【答案】(示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无止境,当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苦心研习,做一个德艺双馨的大家。【解析】狂妄自大的杨二最终败在了默默无闻的卖蒜老头的绝技下,这告诉我们: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无止境,要谦虚。因为老头咳嗽不停,杨二就大怒,大骂、挑衅老人,还骂“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而老头自始至终都谦恭有礼,由此可见,杨二有艺无德,是一个需要好好修炼德行,努力学艺的人。这启示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苦心研习,做一个德艺双馨的大家。【参考译文】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武术,每次到演武场传授枪棒技法,围观的人都挤得
23、像筑起了一道墙。突然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着,在旁边斜着眼睛看,出言嘲笑他。杨二听后大怒,把老人叫到面前,用拳头打砖墙,砖墙陷下去一尺多,然后傲慢地说:“老头,你能这样吗?”老人说:“你能够打墙,却不能打人。”(杨二)怒骂道:“你这个老家伙能经得住我打吗?被打死了不要抱怨。”老人笑着说:“我老头到了快要死的年纪,能够用我的性命成全你的名声,死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子。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架势,挥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下,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杨二想拔出拳头,但是拳头已经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
24、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老人鼓起肚子放开他,一下子又把杨二跌出一石桥远。老人背着他的蒜慢慢地回家去了,最终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八)【答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事急躁鲁莽,就会给自己招来失败。【解析】本题可以采用“人物梳理法“事件梳理法”“提关键词句法”解题。故事中,摆渡人说的话貌似无礼却饱含哲理,书童的做法印证了摆渡人的说法,“我”有所感悟“天上之以躁急自败”,由此可以提炼出主旨:遇事急躁鲁莽,就会给自已招来失败。【参考译文】顺治七年冬天,我从小港想要进入蛟川城,吩咐小书童用木板夹好捆扎了一大沓书跟随着。这个时候偏西的太阳已经落山,傍晚的烟雾缠绕在枝头,远望县城还有约莫两里路,顺便问那摆
25、渡的人:“还来得及赶上南门开着吗?”那摆渡的人仔细打量了小书童,回答说:“慢慢地走,城门还会开着;急忙赶路,城门就要关上了。”我听了有些动气,认为他在戏弄人。快步前进,刚到半路上,小书童摔了一跤,捆扎的绳子断了,书也散乱了,小书童哭着,没有马上站起来。等到把书理齐捆好,前方的城门已经下了锁了。我茫然若失地想到那摆渡的人说的语接近哲理。天底下那些因为急躁鲁莽给自己招来失败、日暮途穷而无所归宿的人,大概就像这样的吧。(九)【答案】天下没有永远不变的道理,处理事情要随机应变。他人的成功经验不能盲目照搬。做事应适应形势,抓住机遇。劝说他人时要了解对方的需要。【解析】本题可采用“人物梳理法”“事件梳理法
26、”解题。先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施氏的两个儿子在不同的国家得到了重用,而孟氏的两个儿子与他们有同样的技能却受到了“宫”“刖”的惩罚。究其原因,从施氏对孟氏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来。我们所得到的启示也应从这些回答中概括。从施家儿子的做法和经历来看:(1)他们能把握时机,抓住机会,所以成功;(2)他们了解对方的需要,分别抓住齐侯和楚王所需,因此高升;(3)他们没有明确指导孟家的两个儿子,导致他们失败,这说明指导意见要有针对性。从孟家儿子的做法和经历来看:(1)他们机械照搬施家的经验,没有灵活变通,因此失败;(2)孟家儿子的失败不仅在于照搬经验,也是不懂随机应变。【参考译文】鲁国一家姓施的有两个儿子,一个儿
27、子喜好学问(礼教),一个儿子喜好兵法。喜好学问(礼教)的用他的学术劝说齐侯,齐侯录用了他,让他当公子们的老师;喜好兵法的去了楚国,用他的兵法战术劝说楚王,楚王欣赏他,让他当了军中的执法官。他们的俸禄使得他们的家庭富裕,他们的爵位使得他们的亲人都很荣耀。施氏的邻居孟氏,同样也有两个儿子,他们所学的东西与施氏二子相同,却因贫穷而困窘,他们羡慕施氏的富有,因此就前往请教求职的办法。(姓施的)两个儿子将(自己求职的)实际情况告诉了孟家。孟家的一个儿子去了秦国,用自己的所学劝说秦王。秦王说:“当今各诸侯国都是兵力相争,应该重视的是练兵和粮草的问题。如果用仁义道德来治理我的国家,那是(让我)灭亡的办法。”
28、于是将他阉割后才放走。他的(另一个)儿子前往卫国,用兵法劝说卫侯。卫侯说:“我国是弱小的国家,在那些大国的威慑操控之下求生存。大国我服从听命于它,小国我安抚它,这才是求得安稳的办法。如果凭借武力权术,灭亡就要临头了。如果让你全身而退,投奔到他国的话,将会给我造成不小的祸患啊。”于是把他的双脚砍去后遣还鲁国。(他们)回家之后,孟家父子捶胸(顿足)地责怪施家。姓施的说:“凡事顺应时势的人便昌盛,失去时机的就灭亡。你们所学的道理和我们相同,但是结果和我们不同,(是你们)没有掌握住时机啊,不是你们行为错误。况且天下的道理不会永远是这样就对,也不会永远是那样就错。昨天所需要的,今天可能就不需要了;现在放
29、弃的,以后也许会用到。这有用和没用,不能确定谁对谁错的。”孟家父子豁然明白不再生气了,说道:“我知道了,您不要再说了。”(十)【答案】为政者要体恤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把握能力。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本文以御马作比喻,通过人物的对话,生动地说明了一个严肃的主题。文章有三段,道理应主要通过第二、三段中颜渊的话来分析,尤其是第三段中的“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这句话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说
30、明执政者若把老百姓逼得太紧了,是会出乱子的。【参考译文】颜渊陪鲁定公坐在高台之上,东野毕在台下驾驭马车。定公说:“东野毕驾车(的技术),很好啊!”颜渊曰:“好是好啊,不过他的马快要跑了。”定公很不高兴,就对左右侍奉的人说:“我听说道德高尚的人不会中伤他人。道德高尚的人也中伤他人吗?”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就把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公。定公跨过坐席站起来,说:“赶快驾车叫回颜渊。”颜渊到后,定公说:“先前我说:东野毕驾车(的技术),很好啊!您却说:好是好啊,虽然这样他的马却快要跑了。不知道您是怎么知道这种结果的。”颜渊说:“臣是根据治理国家的方法知道的。过去,舜善于用人做事,
31、造父善于驾驭马匹。舜从来不让他的百姓用尽全力,造父从来不让他的马耗尽体力。因此,舜没有逃跑的百姓,造父也没有逃跑的马匹。现在东野毕驾车,上车时拉着马缰绳,使马的身体过于挺直了;又让马盘旋转动,慢行快跑,调服车马要求太苛刻了;让马历经险阻到达远方,马已经筋疲力尽了。已经这样了,却还不停地驱赶它。因此,我知道它一定会逃跑。”定公说:“太好了,能稍微深一步讲吗?”颜渊说:“野兽被逼急了就会咬人;鸟被逼急了就会啄人;人走投无路了,就会互相欺诈。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诗经说:手握缰绳如同编织一样松紧有度,两匹骖马就会像跳舞一样欢快自如。说的就是擅长驾驭的道理。”定公
32、说:“是我错了。”(十一)【解题指导】第一段通过对比,以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为有力论据,现身说法,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第二段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而遇肯“公书”的人,勉励他应该珍惜机会,勤奋学习。【答案】劝勉后辈珍惜当下条件,刻苦读书学习(十二)【解题指导】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题的把握,根据文意,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原因是庄子认为楚庄王伐越是没有自知之明的。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可以是“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够避免失误,立于不败之地”。【答案】示例: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够避免失误,立于不败之地。【参
33、考译文】楚庄王想攻打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见识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的念头。因此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老子上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十三)【答案】(示例)【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
34、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这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也是一封书信。作者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与朋友分享美景的真情,同时也暗含着对朋友的劝诱和邀请。本文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这也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于山水之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参考译文】【乙】夜色中登上华子岗,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
35、月影也随之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仆人已入睡,多想从前你与我拉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鸡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很快就来了,(你)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附:文言文阅读归纳主旨推断写作意图知识点一、常见问法1.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36、2.这篇文章说明了怎样的道理?3.这则故事蕴含了什么样的哲理?4.读了本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5.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_的人。二、解题指导写作意图指的是文学作品的创作意图,即作者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内容和思想。应该说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创作意图,只不过可能有的意图明显,而有的则不明显,即意图是隐藏在作品的形象或情节、形式之中。作者的创作意图来自两个方面他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其意图针对的也是这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写作意图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任意的,必定有其相应的方面,任何作家和作品都不能例外。对作家写作意图的理解可以通过作品本身,也可以通过作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来认识。认识作家
37、的写作意图是理解作品的关键,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因为还有一个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再创造问题。本考点尽管被列入探究能力的考查中,但是它和传统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密切相关,要善于抓标题的拟定,抓行文的矛盾设计,抓人物或情节的相关性设置。创作意图是内隐的,但是有外在表征予以表现。它可以指向主题,可以指向人物,也可以指向情节材料安排,还可以指向题目安排等。破解创作意图,是深层阅读和探究阅读的一个重要体现。(一)解题思路1.明文本文体,找答题方向;2.析行文思路,抓主要对象;3.找关键词句,辨感情倾向;4.联创作背景,挖深层意图。(二)解题方法(1)根据作者直接表达观点、态度的语句(抒情、议论),明确作
38、者对人、对事的肯定或否定、赞颂或批评的态度。(2)作者的观点没有直接流露,就从文中对人、事、物、景的具体描述中分析出隐含其中的态度和情感,借助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分析、比较来综合归纳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三)解答此类题常犯的错误1.不仔细筛选文本背景信息,对相关背景一略而过。本题型虽为探究题,但与基础考点的能力紧密相关,考生要善于运用筛选、归纳、概括等能力,文本中存在这样的信息一定不要放过。2.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胡乱猜测,没有文本依据。考生仍应该从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入手,探讨文本思路、主要材料的表达目的,那么作者的意图就可以掌握了。(四)答题时要注意1.选准角度,学会转述;2.全面把握;3.由表及里,逐步深入;4.内容具体。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