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护士职业安全护士职业安全李作君李作君2013-5-292013-5-29一一 、护士的职业性危害种类、护士的职业性危害种类 加强医护人员职业安全教育,增强职业暴露防范意识,强化职业安全,严格执行标准预防,熟练操作,加强管理,提供防护用品。在日趋严峻的职业暴露形势下,提高医护人员的主动防护意识,掌握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有效减少由于职业暴露可能引起的职业性血源性疾病的发生。医院是患者治疗的场所,病原微生物相对集中,护理人员作为医院工作人员的主体,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每天不得不暴露于各种各样的职业危险因素中。这些职业危险因素不但对护理人员的身体造成伤害,在心理上也增加了护理人员的职业压力。根据暴露
2、源和损害原因职业性危害可以分为:根据暴露源和损害原因职业性危害可以分为:(一)生物因素损害(二)理化因素损害(三)生理心理因素损害(四)医院场所暴力因素损害等(一)生物因素危害(一)生物因素危害 感染是护理人员职业性损害中常见又最为严重的一种。护理人员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若不重视个人防护,不仅可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媒介。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病毒有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萨科奇病毒、结核杆菌、流感病毒等20多种。(二)理化因素损害(二)理化因素损害 物理性损害物理性损害1.1.锐器刺伤锐器刺伤 发生率很高,据资料显示,只有18.1%的护士没有发生过针
3、刺伤,9.5%的护士没有发生过安瓿划割伤。针刺伤主要发生在注射后(回套针帽)或取下针头分类回收时。安瓿损伤主要是由于折断安瓿时未用纱布保护造成的。锐器损伤的最大威胁为血源性传播疾病。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乙型肝炎;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艾滋病的比率为0.3%;被丙型肝炎病毒污染的锐器损伤而感染丙型肝炎的比率高达1.8%。2.2.放射损伤放射损伤 是由放射线照射引起的机体组织损害。长期过量的照射会使人产生疲乏感、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头晕、恶心等症状,血液检测可发现白细胞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机体免疫力明显降低,严重时可引起内分泌紊乱和造血功
4、能损害,甚至致癌。有报道称,由于人眼睛的晶状体囊上皮细胞对电离损害最为敏感,长期接触放射线,易产生辐射性白内障;长期小剂量的慢性辐射对心血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心律不齐。怀孕后的护理人员长期处在含有射线的环境中生出的孩子可能发生畸形。3.3.噪音噪音 医院中的各种医疗仪器和设备,如呼吸机、生命监护仪等。噪音不仅可以引起医护人员的烦躁不安、疲劳、迟钝、甚至焦虑,还可以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生理改变。4.4.紫外线紫外线 紫外线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常见的有:电光性眼炎:波长250320nm紫外线照射,可引起角膜炎、结膜炎等,过强的紫外线还可造成眼底损伤。皮肤红斑反应:紫外线照射
5、可灼伤皮肤,受照的皮肤潮红,有痛感,严重时会形成红斑甚至水泡。诱变和致癌作用:紫外线照射可引起基因突变,导致皮肤癌。波长320nm的紫外线诱发皮肤癌的可能性较大。波长250nm的紫外线作用于空气中的一些物质,还可产生光化学烟雾和有毒气体,刺激呼吸道引起不适感。医院用于杀菌的紫外线灯发出的紫外线波长为180290nm,具有杀菌作用,且这种具有杀菌作用的紫外线的波长对人体有害,极易损害眼睛和皮肤。5.5.电磁辐射电磁辐射 病房床头监护仪和手术室的高频电刀、双极电凝仪及麻醉机等设备运转时均可产生高频电磁场。这种电磁辐射可产生的危害是:能够诱发癌症;影响人的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悸、失眠、心博血量减少等
6、;可引起视力下降、白内障等视觉系统的障碍;可导致孕妇自然流产和胎儿畸形等;可诱发儿童患白血病。6.6.触电及电灼伤触电及电灼伤 护士在工作中常会接触一些医疗电器,尤其手术室应用电刀、电钻、腹腔镜等,工作中如稍有不慎,就有触电及电灼伤的可能。7.7.环境因素环境因素 手套的滑石粉、敷料的纤维、更换和清点的床单是粉尘危害的重要来源。供应室、手术室等科室长期使用热力灭菌方法、干热和压力蒸汽灭菌,在使用过程中散发的热量可使室内温度明显升高,供应室的护理人员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可对健康造成影响。化学性损害 护理人员每天不可避免地接触各种清洁剂、消毒剂、化疗药物及医疗废弃物,这些对人体皮肤、呼吸道、神
7、经系统及消化系统都有一定的不良影响。1.1.化学药物化学药物现在已经有60多种抗肿瘤药物应用于临床,抗肿瘤药物对护理人员健康的影响主要有:第一:是对机体细胞的影响。抗肿瘤药物在抑制或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机体正常细胞,特别是对增殖旺盛的上皮细胞的损害尤为严重,尤其是烷化剂,代谢产物可引起白血病和淋巴病。第二:是对生殖细胞的影响。由于护理人员在配药和给药时与化疗药物频繁接触,会因化疗药物的积蓄作用产生远期影响,不但能引起生殖细胞减少、自然流产增高,而且还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危险。第三:长期接触化疗药物,会导致白细胞减少、疲乏、抵抗力下降、易得感冒、易得心肌炎、脱发、失眠、疲倦、精力不集中、月经异
8、常症状增加等等。2.2.化学制剂化学制剂 各种消毒剂、清洁剂、固定剂的应用,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黏膜对人体造成伤害。当空气中的甲醛浓度达到20mg/m3时,人就会出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持续性头痛、心悸、失眠,对妊娠早期的胎儿还有致畸作用。戊二醛的使用是引起职业性哮喘的原因之一。环氧乙烷不但具有急性毒性,还具有致突变和致癌变作用,长期低浓度接触环氧乙烷能损害人的识别能力。3.3.医疗废物医疗废物 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可分为感染性、病理性、损伤性、药物性和化学性废物五类。感染性废物-是指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
9、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如外科手术后沾有血渍或体液的医疗用品、材料、器械、敷料、绷带等。病理性废物-是指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医疗废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损伤性废物-是指能够割伤或者刺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如医用针头、缝合针、手术刀、备皮刀等。药物性废物-是指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如抗生素、非处方类药品等;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等。化学性废物-是指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药品。如医学影像室、各种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废弃的汞温度计、汞血压计等。(三)社会心理性因素护理人员以女性居多,因女性特有的生理、心理、工作压力,经常面对死亡所引起的负性情绪
10、,医院倒班等引起的护士心理压力和角色紊乱,构成了护理人员职业危险的社会心理因素。四、医院场所暴力因素损害四、医院场所暴力因素损害是指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其工作场所受到辱骂、威胁或袭击,从而造成对其安全、幸福和健康的明确或含蓄的挑战,包括侮辱、威胁、攻击折磨、伤害他人身体、性侵犯或性骚扰、破坏医院或个人财产,干扰正常的医疗工作秩序等。二二 、护士的职业危害防护、护士的职业危害防护 基本防护措施基本防护措施1.手卫生 手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是防止接触传播的重要措施。手卫生是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一)生物因素危害的防护(一)生物因素危害的防护 洗手是指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可去除手
11、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卫生手消毒是指用含抗菌剂肥皂或皂液清洗或消毒剂擦洗手,在一般性洗手或刷手的基础上对残余手部上的微生物的进一步清除,除去或杀灭皮肤上的致病菌的过程。外科手消毒是指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长居菌的过程,以降低手术过程中由于手套的刺破或破损而导致细菌侵入手术区域的风险。2.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常用的有口罩、帽子、隔离服、医用乳胶手套、防护镜、鞋套等等。采取分级防护原则采取分级防护原则1.一级防护 又称基本防护,是指在常规的诊疗环境下护理人员进行的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护理人员。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12层以上棉纱口罩。每次接触患者后立即进行
12、手清洗和消毒。2.二级防护 又称加强防护。适用于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的护理人员,接触从患者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患者尸体的人员,转运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必须戴12层以上棉纱口罩,每4小时更换1次或潮湿时更换;穿工作服、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接触患者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实施近距离操作时,戴防护镜。呼吸道及黏膜防护。3.三级防护 又称密切防护。是在污染区对患者进行器官切开、吸痰等操作及其它有血液、体液喷溅危险等待要进行处理时的防护。适用于为患者实施吸痰、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护理人员。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13、。暴露后的防护暴露后的防护1.创口及黏膜的处理 皮肤、眼、鼻、口腔若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应立刻用清水或等渗盐水反复冲洗。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或等渗盐水进行冲洗,禁止按压伤口。冲洗后用75%乙醇或0.5%的碘伏进行消毒。伤口较深者,包扎伤口,必要时请医生处理。2.怀疑暴露于感染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丙肝病毒的血液和体液时的处理应在72小时内检测暴露于病毒中的护理人员HBV、HIV、HCV的基础水平检查,并及时记录暴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及采取的措施和患者的当前状态。同时上报医院感染科。对可疑暴露于HB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注射抗乙肝病毒高价抗
14、体和乙肝疫苗。被HB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丙型肝炎:目前尚无适用于丙型肝炎暴露后的治疗。应在2个月内复查。艾滋病病毒:没有疫苗。按照以上处理创口,越早越好。二、理化因素损害的防护 物理性损害的防护物理性损害的防护1.锐器刺伤的防护 护理人员在各个操作环节中都要注意安全操作,对锐器刺伤易发生环节高度重视。在进行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操作时要戴手套,尽可能使用带有安全装置的注射器和医疗器具。不要将注射器传递给别人,在处理前,不要将针头和注射器、输液器分开。为不配合的患者进行注射治疗时,应有助手协助。操作中要全神贯注,避免
15、与他人交谈,分散注意力。禁止回套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的针帽。(6)禁止徒手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和刀片等锐器。养成用钳子取污染针头和锐器物的习惯,尽量减少接触锐器的机会。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穿刺、防渗漏的锐器盒内。锐器盒应粘贴病室和医院名称,注明日期。锐器盒不能装得过满,原则上不应超过容量的3/4,平时应为密封状态。锐器盒应放置在方便使用的地方,放置的高度以人体腰部高度为宜。移动锐器盒时应拿稳,并与身体保持一定距离。锐器盒为一次性用品,不能重复使用。手术器械摆放合理,手术配合动作规范,操作时注意力集中。锐器刺伤后的处理:应立刻用健侧手从近心端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或等
16、渗盐水或流动水进行反复冲洗,禁止按压伤口。冲洗后用75%乙醇或0.5%的碘伏进行消毒。伤口较深者,包扎伤口,必要时请医生处理。2.放射线的防护 尽可能避免X线照射,操作人员应技术熟练、准确、迅速、尽量缩短检查时间。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尽量延长人员与放射源的距离。透视曝光时除术者及主要助手外,其他人员应远离,避开X线辐射源。屏蔽防护是防御辐射危害的重要措施。被照射的工作人员须定期进行剂量监测。常用个人防护用品有防护帽、铅眼镜、防护颈套、防护手套、防护围裙及各种防护衣。3.噪音的防护-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四轻”:说话轻、操作轻、走路轻、关门轻。4.紫外线的防护-合理安装紫外线灯管,正确放
17、置移动式紫外线射灯。操作时穿防护服、戴防护目镜。孕妇尤其是早孕人员应尽量避开紫外线。照射完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5.电磁辐射的防护-对强辐射源进行近场屏蔽,手术人员穿防护衣、戴防护帽。其余人员远离操作环境。6.触电及电灼伤的防护-术前一定要检查电刀的性能,开关处是否发生粘滞。术中暂时不用电刀时要将电刀固定于安全位置,一般应搁在平卧患者的腹部,避免手误按开关,避免其通过治疗单对患者身体某部位放电致局部灼伤。(二)化学性损害的防护1.接触抗肿瘤药物的防护措施 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护士在配制化疗药物时和护理操作过程中,应戴好手套、口罩、帽子,穿好防护衣,尽可能使用层流净化安全舱或安全柜;二是尽量减少抗
18、肿瘤药物污染环境。打开安瓿时,需用纱布包住,以免刺破手套或刺伤皮肤;抽吸药液时,尽量避免药液外溢,往安瓿内注入溶剂时,不要使瓶内压力过高。如不慎将药液溅到皮肤上,应用大量清水冲洗,如果药液溢出到桌面,应用纱布吸附药液,再用清水冲洗被污染表面。2.化学制剂的防护-护士配制及取用消毒剂前应先穿工作服,戴好口罩、帽子、手套;配制消毒剂时选择宽敞通风的地方,配制动作要熟练,剂量要准确。注意在浸泡消毒物品时要加盖密封;保存消毒剂时,要根据各种消毒剂化学性质的不同而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3.医疗废弃物的防护-增加麻醉废气排污设备并加强管理以降低污染,同时加强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减少接触麻醉废气。(三)生
19、理、心理因素损害的防护1.科学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特别重视增加中午和晚上护理人员的数量。2.推广减轻护理工作强度的辅助设备的发展与应用,减轻腰背及有关骨骼肌肉伤害风险。在转移或抬起重的病人时提供帮助。让护理人员多了解相关知识,咨询有关职业安全专家关于抬移重物时的处理原则。3.有规律的进行运动,合理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四)医院场所暴力因素损害的防护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也保障病人的合法权益;以避免医疗纠纷,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加强应对暴力的能力。复习题:1.护士的职业性危害分为哪几类?2.生物因素危害有哪些?如何防护?3.物理性危害有哪些?如何防护?4.化学性危害有哪些?如何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