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 9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学习目标 1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2.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3 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 4.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习过程 一、积累知识,夯实基础 1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所恶 ( ) 一箪 食( ) 一豆羹 ( ) 蹴 ( ) 苟 得( ) 不屑 ( ) 2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通假字 乡为身死而不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故患有所不辟
2、也。 (2)一词多义 为:故不为苟得也( )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 万钟于我何加焉( ) 3 3.翻译下列重点句。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4 4.本文先以 设喻,得出 这一中心论点。 接着进行逻辑推理论证。 5 5.第一步推理是因果论证,由因推出果:因为 ,所 以 ;因为 ,
3、所 以, 。 6 6.第二步推理是假设推理,从反面逆证 。接着孟 子还以 为例,从正面论证 。最后以 的论证 方式指出有些人为了私利而抛弃原则,接受了万钟厚禄,这就是失去了本心,从反面加以证 明。 三、问题探究,深入理解 7 7.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8 8.“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9 9.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举出你所了解的一位 “贤者”,并写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气节的名句。 参考答案 一、积累知识,夯实基础 1 1.w dn gng c gu xi 2 2.(1)“乡”同“向”,先前
4、、从前。 “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辩”同“辨”,辨别。 “辟”同“避”,躲避。 (2)做 为了 比 对 3 3.(1)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 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2)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 也不愿意接受。 (3)(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 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4)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 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5)以前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
5、接受,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念我的恩德而接 受了:这种做法不是也应该停止了吗? 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4 4.鱼和熊掌 “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 5 5.我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 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 死亡的 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也不避开它 6 6.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者(义),所恶有甚于死者(不义) 行路之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 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对比 三、问题探究,深入理解 7 7.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 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 “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 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8 8.“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 “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9 9.如:文天祥宁死不投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