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v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传统是一个学校的精神、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标志性体现,是学校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高度概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幼专校训知行合一,见贤思齐知行合一,见贤思齐校风尊师爱尊师爱生,谦和向上生,谦和向上教风教风因材施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教,教学相长传统艰苦奋艰苦奋斗,诚实做人斗,诚实做人v学风学风好学善思,学以致用好学善思,学以致用知行知行合一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1508年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的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思想意念、科学知识;“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
2、,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加之陶行知先生一以贯之的精神“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知行合一”就是力求培养学生从整体上驾驭知识的能力。目前,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精神也是强调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相结合,学习的知识要和今后的工作相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技术应用”,因此,要求高职人才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即“知行合一”。n见贤思齐见贤思齐”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德
3、才兼备的人;齐:看齐、学习。意思是: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主动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几千年来,经久不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明德励志、身体力行。“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要跟不贤之人堕落下去。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n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该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古人在一千多字的三字经里,就树立二十几种类型的榜
4、样。今天的学校更要根据不同的系部、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育主题,树立各种类型的榜样,形成“见贤思齐”的操作流程,即树贤学贤践贤成贤。使全校师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个个争做贤人。让“见贤思齐”的良好风气一代一代地传下去。n袁旭校长把“知行合一”和“见贤思齐”有机地结合起来,她的一个工作报告题目就是知行合一 见贤思齐。于是便把这两句话定为广西幼专的校训。n“尊师爱生尊师爱生”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定位,这一定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关于“尊师”,礼记学记中指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意思是:教师受到社会普遍尊敬之后,教育才能得到重视,教育得到重视后人们才懂得努力学习。尊师重教是
5、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不敬三师,是为忘恩,何能成道?”荀子大略中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深刻地阐明了国家兴衰与重视知识、尊敬教师的关系。知识为人类开辟了认识世界、通往宇宙之路,而教师则带领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尊师”是对学生而言的,“尊”当然是毕恭毕敬。尊师应该是每位同学从内心发出的真诚的感悟,并且将这种感悟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在课堂上,专心致志的目光,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对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在校园中,文明的举
6、止,遵规守纪,体现着对老师的尊重和敬仰;在生活中,彬彬有礼的行为,见到老师一声问候,让老师先行,体现了教师的教导和培育。“谦和”,有两种意义:一是谦虚平和,善与人交。语出晋书良吏传邓攸:“性谦和,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谦和是一种态度,谦和是一种品格。谦和,是伟人广阔的胸怀,是诗人浪漫的情怀,是智者广袤的心怀,是成功者胜利的感怀。二是提倡谦虚,倡导和谐。这是一种精神,这是一种理念。谦虚是一种美德。和谐,有团结、容纳多样并存共生之意。和谐,就是以人为本,老师关系,师生关系,学生关系和谐共振;校园环境,教学环境,教学方式等和谐发展。“和”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状态,一种境界,一种政治智
7、慧,一种人文关怀,一种道德诉求,一种理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崇尚“和”的思想。周易、论语、道德经等古代经典中对“和”之论说甚多。“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西周末年由史伯提出的一种关于世界起源的朴素辩证法观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语)。“和”是社会运行的秩序:“相成相济”;“和”是多样性的存在,是多元统一的整体;本质上是一种关系与秩序。“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祀中庸)。“和”是社会协调的保障:“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家和万事兴”。今天,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和谐思想值得提倡和弘扬。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和
8、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而校园和谐,方能学术活跃,个性发展,与时俱进,创生出新思想、新理念。“向上”,是学校发展的动力。追求上进,力争上游;志向高远,胸怀博大。“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出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所强调的“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差异、运用差异进行教育的先范。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
9、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代意义的“因材施教”应包括因性别不同而教、因年龄大小不同而教、因性格不同而教、因能力的差异而教。幼专的老师,尤其要根据男女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存在的差异而教。“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指:在有效的教学过程中,教和学两方面相互影响,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出处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
10、,锲而不舍。我们现在实行“因材施教”,也一定能培养出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人才来。同时老师也会从不同类型的学生身上学到许多东西。好学善思好学善思”就是喜欢学习,追求学问,善于思考。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学风里的“好学”,也包含有“乐学”。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这
11、就充分的说明了乐学的重要性。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道理。“乐学”是指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主动学习,轻松学习,快乐学习,追求唯学是进的学习风尚。乐学并不排除苦学,俗话说“苦中有乐,忙里偷闲”就是这个道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习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终身的事情。时代需要我们学习,人生的美好需要我们学习。学校是一个个体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愉快学习的空间,唯有好学,才能夯实生活的底子。“善思”就是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耻下问,爱动脑筋,追求自主探究的思维惯性。“善思”是学会学习的正确方法,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
12、途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思考才可能学到有用的东西,有思考才会产生智慧的选择,有思考才可能成为具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全面发展的人。“好学善思”是努力进步的不竭动力。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是指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在于以理论指导实践,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它体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也体现了“基础理论必须够用、专业技能实用顶用”的高职教育理念。培养和弘扬“好学善思,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味学习的艰辛,领悟学习的真谛,享受成功的快乐。传统是以前时代留下的一种文化,是世代相传的具有特点的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社会因素。“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一种不怕艰难困苦,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乐于奉献的顽强斗争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也是幼专的传统。建校之初,教职工用锄头挖地基,用肩膀扛水泥;建校之后,自筹资金建校舍,美化校园。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也有不少关于艰苦奋斗的名言,例如:比尔盖茨:“一切只能靠艰苦奋斗赢得”。李嘉诚:“诚实守信做人,艰苦奋斗做事”。诚实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实,本是中国人的美德,但改革开放后,有人把这种美德丢了,至使整个社会出现了许多不良的风气,现在很有必要重提并继承这种美德。完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