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卷(课程代码0046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持这种课程开发方法的是( A )A.博比特 B.查特斯C.卢梭 D.施瓦布2.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的是( D )A.实践性课程 B.学科结构C.自然教育 D.泰勒原理3.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 D )A.夸美纽斯 B.拉特克C.塔巴 D.杜威4.“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持该观点的是( D )A.洛克 B.斯金纳C.加涅 D.卢梭5.被
2、瑞士人民誉为“人类的教育家”、“人民的导师”的是( C )A.罗杰斯 B.施滕策尔C.裴斯泰洛齐 D.斯宾塞6.将有意义学习划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的是( B )A.维果茨基 B.奥苏伯尔C.赞可夫 D.普莱西7.“学生为得到师长的认可和表扬而学习的动机”是以下哪种影响学习成就的动机?( D )A.好奇心 B.认知驱力C.自我提高驱力 D.附属驱力8.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倡导的教学模式是( A )A.范例教学模式 B.非指导性教学模式C.程序教学模式 D.发现学习9.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氛围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至改变自我、实现自我,这样的教学设
3、计模式是( A )A.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B.程序教学模式C.范例教学模式 D.发现学习10.以下哪条教学原则属于赞可夫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在对实验工作进行理论概括时定型的原则( D )A.综合贯通原则 B.小步子原则C.积极反应原则 D.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11.“解释失乐园的意义”体现出的是( D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12.课程与教学目标中,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是( A )A.实践理性 B.解放理性C.技术理性 D.科学理性13.博比特和查斯特的课程理论属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的( A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C.超越论 D.交叉
4、论14.以下哪项是教学对话的范型?( C )A.模仿学习说 B.有意义学习C.精神助产术 D.发现学习15.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这称为( A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C.综合课程 D.必修课程16.古希腊、古罗马的学校中主要的教学科目是所谓的“七艺”,七艺”属于学科课程中的( A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C.综合学科课程 D.社会本位综合课程17.布拉梅尔德提出的“轮形课程”属于( B )A.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B.社会本位综合课程C.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D.分科课程18.社会本位综
5、合课程的典型范例是( B )A.广域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C.融合课程 D.经验课程19.1968年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的课程概念是( D )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20.“课程实施”作为一个主要的研究焦点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其直接起因源于反思( B )A.自然教育论 B.学科结构运动C.经验主义 D.课程创生21.对课程变革的理想及实现这种理想的具体方案的制定,都称为( A )A.课程计划 B.课程实施C.课程采用 D.课程开发22.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二阶段是( C )A.课程计划 B.课程采用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23.“研究、开发
6、与传播”模式体现的是课程实施的( A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C.课程创生取向 D.技术理性取向24.布卢姆的评价体系属于( C )A.量的评价 B.质的评价C.目标本位评价 D.目标游离评价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一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 B )A.描述 B.测验或测量C.价值判断 D.协商26.本质上受“解放理性”所支配,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这种评价属于以下课程与教学评价哪种基本取向( D )A.学科取向 B.目标取向C.过程取向 D.主体取向27.以下属于典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是( C )A.程序教学
7、 B.发现学习C.情境教学 D.非指导性教学28.体现“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特征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 C )A.程序教学 B.情境教学C.随机访问教学 D.支架式教学29.教育要回归社会生活,不只是适应着社会生活,更根本的是对社会生活进行持续批判与超越,这反映的是( C )A.多元主义价值观 B.教育民主化C.主体教育观 D.唯科学主义30.课程变成了一种“文本”,对这种“文本”不同角度的解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话语”,这反映的是( B )A.课程开发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C.课程组织范式 D.课程实施范式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
8、答“教育性教学”思想。答:(1)赫尔巴特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对后世影响深远。(2分) (2)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之形成的道德教育就是统一的,这就是“教育性教学”的理念。(2分) (3)“教育性教学”首先要求教学要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进行,还要求把培养学生品格的教育建立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2分)32.简答忠实取向视野中教学设计的特征。答:(1)教学设计是一种工程、一种技术。(2分)(2)学设计本质上是“排斥教师的”。(2分)(3)学生被孤立于教学设计之外。(2分)33.简答布卢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局限性。答:(1)
9、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这似乎是人为的。(2分)(2)目标分类并未充分贯彻逻辑-致性原则。(1分)(3)各行为目标彼此之间以及行为目标与亚类行为目标彼此之间界限不十分明确。(1分)(4)布卢姆等人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具有层级结构,这值得怀疑。(1分)(5)“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超学科性也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挑战。(1分)34.简答课程与教学评价中第二代评价的基本特点。答:(1)认为评价过程是将教育结果与预定的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是根据预定教育目标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2分) (2)评价的关键是确定清晰的、可操作的行为目标。(2分) (3)评价不等于“考试”和“
10、测验”,尽管“考试”和“测验”可以成为评价的一部分。(2分)35.简答范例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答:(1)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2分) (2)范例性地阐明“类型”和“类”的阶段。(2分) (3)范例性地掌握法则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1分) (4)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关系的经验。(1分)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題12分,共24分)36.请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组织课堂讨论应当注意的事项。答:课堂讨论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讨论、探究与解决问题,学生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3分)组织课堂讨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创设课堂讨论情境,提出
11、富有挑战性的、真正吸引学生的、有价值的问题与课题。(展开论述,3分)(2)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展开讨论,要绝对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创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展开论述,3分)(3)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讨论习惯与规范。(展开论述,3分)37.举例说明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答:(1)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解决问题必要的工具。(2分)(2)搭建支架,引导探索: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的阶段。(2分)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目标,以为学生探索问题情境提供方向。其次,教师要围绕当前学习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探索该学习内容所需要的概念框架。再次,教师可以通过做演示、提供问题解决的原
12、形、为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提供反馈等形式引导形式探索问题情境,教师的引导应随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而逐步减少。(3)独立探索: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的问题和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2分)(4)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商讨论,可以共享独立探索的成就、共同解决独立探索所遇到的问题。(2分)(5)效果评价:包括个人的自我评价和集体对个人学习的评价。(2分)(举例展开论述2分)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38.德国教育家克雷因(H.Klein)提出把学生的学习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班级的所有学生参与共同学习过程的课时,这被称为“核心教学”(kernunt
13、erricht),另一部分是差等生所用的课时,这被称为“分组教学”(kursunterricht)。当对差等生进行补充性教学的时候,优等生可以自由地进行形形色色的“专门教育”(spezialbildung),这些“专门教育”超出了大纲的规定,包括参与各种兴趣小组,追加新的学科,组织研究小组研究课及研究团体等等。请运用教学组织的相关理论,对以上材料展开分析。答:当前主导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组织。(2分)一、班级授课组织的优势1.相同或相近年龄和水平的学生组织到一-起,教师可以同时教授许多学生,而且,学生彼此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相互交流。2.教学按规定的课时来安排,可以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利
14、于预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3.分科教学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4.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可以保证所有公民的基础学力的形成。(答出3点即可得3分)二、班级授课组织的不足1.容易走向“效率驱动、控制本位”的极端。2.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3.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不易于充分发挥。4.容易导致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养成。(答出3点即可得3分)在教学实践中一直以来希望通过采用个别化教学组织弥补班级授课组织的不足,如道尔顿计划与文纳特卡计划凯勒计划。(2分)材料中德国教育家克雷因为弥补了班级授课组织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缺陷,提出了一系列补充措施,有其积极意义。(展开论述,3分)但是历史上有些个别化教学组织也出现了某些误区:比如留级制度、降低学历水准、能力分组所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