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竞赛动物生理模块课件神经系统(优选)生物竞赛动物生理模块课件神经系统第一节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规律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神经细胞一、神经细胞(一一)神经元神经元 1.1.基本结构基本结构:胞体胞体:接受、整合信息部位接受、整合信息部位树突树突:接受、传导信息部位接受、传导信息部位轴突始段轴突始段:产生可传导信息产生可传导信息(APAP)部位部位N N纤维纤维:传导信息:传导信息(APAP)部位部位末稍末稍:递质释放部位:递质释放部位2.2.基本功能:基本功能:感受刺激感受刺激兴奋或抑制兴奋或抑制整合、分析、贮存信息整合、分析、贮存信息传导信息或分泌激素传导信息或分泌激素
2、功能的完整性:如应用麻醉药,麻醉区离子跨功能的完整性:如应用麻醉药,麻醉区离子跨 膜运动受阻,兴奋传导障碍膜运动受阻,兴奋传导障碍结构的完整性:如损伤或切断兴奋传导障碍结构的完整性:如损伤或切断兴奋传导障碍 3.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完整性完整性:绝缘性绝缘性:兴奋传导是局部电流在一条纤维上兴奋传导是局部电流在一条纤维上构成回路构成回路 +各纤维间存在着结缔组织。各纤维间存在着结缔组织。双向性双向性:局部电流可沿局部电流可沿N N纤维向二个方向构成纤维向二个方向构成回路。回路。相对不疲劳性相对不疲劳性:比突触传递耗能少。比突触传递耗能少。不衰减性不衰减性:是以不断产
3、生新的是以不断产生新的APAP的方式进行的方式进行的,而的,而APAP的产生是的产生是“全或无全或无”的。的。4.4.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功能性作用功能性作用:N N元通过传导元通过传导APAP递质释放递质释放调控所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调控所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营养性作用营养性作用:N N元合成、轴浆运输、末梢经元合成、轴浆运输、末梢经常性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常性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的内在代谢活动。持续用局部麻醉药阻断持续用局部麻醉药阻断APAP
4、传导,并不能使所传导,并不能使所支配的肌肉发生内在的代谢改变。支配的肌肉发生内在的代谢改变。表明: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与表明: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与APAP无关、而与营养因子有关。无关、而与营养因子有关。如:如:切断运动切断运动NN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合成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合成、蛋白、蛋白质分解质分解,肌肉逐渐萎缩;将,肌肉逐渐萎缩;将N N缝合,经缝合,经N N再生再生所支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与蛋白质合成配的肌肉内糖原与蛋白质合成,肌肉逐渐恢复。,肌肉逐渐恢复。如:如: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 目前已从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目前已从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发现并分离到多
5、种支持发现并分离到多种支持N N元的生长、发育和功能元的生长、发育和功能完整性的完整性的神经营养性因子神经营养性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NGF)、脑脑 源性神经营养性因子源性神经营养性因子(BD-NF)(BD-NF)、神经营养性因、神经营养性因子子3(NT-3)3(NT-3)、神经营养性因子、神经营养性因子4/5(NT-4/5)4/5(NT-4/5)等。等。作用机制作用机制:(二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 1.1.分类分类: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施万细胞、卫星细胞。施万细胞、卫星细胞。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
6、胞、小胶质细胞。质细胞。2.2.基本功能:基本功能:支持作用支持作用 修复和再生作用修复和再生作用 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绝缘和屏障作用绝缘和屏障作用 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 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上、下运动神经元麻痹的区别边缘系统与自主性神经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即不能回忆脑功能障碍发生之前的记忆。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直肠和膀胱中粪、尿潴留等。(与易化区构成易化系统)功能:调节抗重力肌群的活动,提供站立和运动时维持平衡的肌张力强度。(二)脑电波的形成机制:故将下丘脑近中线两
7、旁的腹内侧区称为防御反应区。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丘脑-皮层的点对点投射纤维边缘前脑的功能较复杂,除嗅觉外,主要参与摄食行为、性行为、情绪反应、学习记忆及内脏活动等的调节。腱器官对被动牵拉不敏感,而对肌肉的主动收缩异常敏感。概念: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概念: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一个反射弧有哪几部分组成?试举一个体表受温度刺激引起体热产生或散失发生改变的例子加以说明。视觉区 =17区病理反射 巴彬斯基征阳性 巴彬斯基征阴性二、兴奋传递的方式二、兴奋传递的方式(一一)化学突触传递化学突触传递(二二)电
8、突触传递电突触传递(三三)非突触性化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学传递(一一)化学突触传递化学突触传递 1.1.突触的结构突触的结构:分类:分类:功能结构功能结构:突触前膜突触前膜:递质、受体递质、受体 突触间隙突触间隙:水解酶水解酶 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受体、离子通道受体、离子通道轴轴-胞突触胞突触、轴轴-树突触树突触、轴轴-轴突触轴突触、树树-树突触。树突触。2.2.化学突触传递过程化学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前轴突末梢的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AP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Na+(主主)K K+通透性通透性ClCl-
9、(主主)K K+通透性通透性CaCa2+2+内流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IPSPIPSPEPSPEPSP兴奋性递质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三)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一般症状较轻,主要有:(二)记忆的形式与过程病理研究:纹状体病变,脑内多巴胺含量正常。两种投射系统组成、功能、特点比较中频:日周期(如体温、ACTH的分泌);逆行性遗忘症可能由于蛋白合成代谢障碍而使以前的记忆丧失所致。减少或排除干扰信息的传入,使感觉功能更为精细。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维;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定位不明确的慢痛两 种 感 觉 投 射 系 统 的
10、比 较轴2兴奋释放递质(GABA)感受器传入N中枢传出N效应器无 关 刺 激(铃声)如切断该核与摄食行为有关中枢的纤维联系,动物白昼的摄食量正常40%;(二)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病变:二、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即不能回忆脑功能障碍发生之前的记忆。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占优势指不需要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某种明确的联系。突触前轴突末梢的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AP突触小泡中兴奋性递质释放突触小泡中兴奋性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Na+(主主)K K+通透性通透性EPSPEPSPNaNa+内流、内流、K K+外流外流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
11、突触后电位(EPSP)(EPSP)CaCa2+2+内流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去极化去极化突触前轴突末梢的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AP突触小泡中抑制性递质释放突触小泡中抑制性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ClCl-(主主)K K+通透性通透性IPSPIPSPClCl-内流、内流、K K+外流外流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CaCa2+2+内流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超极化超极化 3.3.突触传递的特征突
12、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递单向传递:突触前:突触前N N元元突触后突触后N N元。元。突触延搁突触延搁:需时:需时0.30.30.5ms/0.5ms/个突触。个突触。总和总和: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兴奋节律的改变:易疲劳性易疲劳性: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在同一反射弧中的突触前在同一反射弧中的突触前N N元元与突触后与突触后N N元上记录的放电频率不同。元上记录的放电频率不同。主要原因与中间神经元的环式联系和突触后主要原因与中间神经元的环式联系和突触后N N元常接受多个突触的信息,最后整合所致。元常接受多个突触的信息,最后整合所致。对缺氧、对缺氧、
13、P PCOCO2 2、药物、药物敏感敏感(如如pHNpHN元兴奋性元兴奋性;士的宁;士的宁递质释放递质释放;咖啡因咖啡因递质释放递质释放)。与递质的耗竭有关。与递质的耗竭有关。(二二)电突触传递电突触传递 结构基础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是缝隙连接。缝隙连接是二个缝隙连接是二个N N元紧元紧密接触的部位上有沟通两细密接触的部位上有沟通两细胞浆的水通道蛋白,允许带胞浆的水通道蛋白,允许带电离子通过,且电阻低。电离子通过,且电阻低。传递过程传递过程:电:电-电电(AP(AP以以局部电流方式局部电流方式)。传递特征传递特征:双向性,速:双向性,速度快,几乎无潜伏期。度快,几乎无潜伏期。(三三)非突触
14、性化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结构基础结构基础:轴突末梢分支轴突末梢分支上有结节状的曲张体,曲上有结节状的曲张体,曲张体内含有递质小泡。张体内含有递质小泡。传递过程传递过程: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曲张体与效应器间曲张体与效应器间距大于典型突触的间隙间距;距大于典型突触的间隙间距;递质扩散距离较远,递质扩散距离较远,故传递时间大于突触传递;故传递时间大于突触传递;释放的递质能否发挥释放的递质能否发挥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上有无相应受体。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上有无相应受体。传递特征传递特征:递质释放后,递质释放
15、后,经组织液扩散到临近的效经组织液扩散到临近的效应器上,与相应受体结合应器上,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生理作用。发挥生理作用。(一一)突触的抑制突触的抑制 1.1.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 机制:机制: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三三、突触的抑制突触的抑制、易化和可塑性易化和可塑性侧支性抑制侧支性抑制:兴奋冲动兴奋冲动抑制性中间抑制性中间N N元元释放抑制性性递质释放抑制性性递质突触后突触后N N元产生元产生IPSPIPSP突触后突触后N N元发生抑制元发生抑制分类:分类:2.2.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特征:是超极化抑制。特征:是超极化抑制。兴兴 奋奋 冲冲 动动 传传 入入侧支兴奋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抑制性中间
16、N N元元抑制性中间抑制性中间N N元元释放抑制性递质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另一抑制另一N N元元突触后膜产生突触后膜产生IPSPIPSP交互抑制交互抑制 侧支性抑制侧支性抑制:意义意义:调控其它调控其它N N元,以便元,以便活动协调同步。活动协调同步。兴奋一兴奋一N N元元突突触触后后膜膜产产生生EPSPEPSP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意义意义:调控调控N N元本身,使其活元本身,使其活动及时终止。动及时终止。N N元兴奋冲动沿轴突传出元兴奋冲动沿轴突传出侧支兴奋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抑制性中间N N元元抑制性中间抑制性中间N N元元释放抑制性递质释放抑制性递质原兴奋的原兴奋的N
17、N元抑制元抑制突触后膜产生突触后膜产生IPSPIPSP兴奋兴奋效应细胞效应细胞突突触触后后膜膜产产生生EPSPEPSP2.2.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实验实验A A:刺激轴突:刺激轴突1 1时,胞时,胞3 3产生产生10mV10mV的的EPSPEPSP;实验实验B B:先刺激轴突:先刺激轴突2 2,再刺激,再刺激轴突轴突1 1时,胞时,胞3 3产生产生5mV5mV的的EPSPEPSP。结构基础结构基础:轴轴2 2-轴轴1 1-胞胞3 3串联突触。串联突触。概念概念:机制机制:(见下页见下页)减少或排除干扰减少或排除干扰信息的传入,使感觉功能信息的传入,使感觉功能更为精细。更为精细。意义意义:通 过
18、 改 变 突 触通 过 改 变 突 触前膜前膜(轴轴1 1)电位使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N N元兴奋性降低的抑制称元兴奋性降低的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为突触前抑制。机制机制:先刺激轴先刺激轴2 2轴轴2 2兴奋释放递质兴奋释放递质(GABA)(GABA)轴轴1 1部分去极化部分去极化(Cl(Cl-电导电导)在此基础上再刺激轴在此基础上再刺激轴1 1轴轴1 1产生产生APAP幅度幅度轴轴1 1 CaCa2+2+内流量内流量轴轴1 1释放递质量释放递质量胞胞3 3EPSPEPSP幅度幅度胞胞3 3不易总和达到阈电位而兴奋不易总和达到阈电位而兴奋 =胞胞3 3抑制抑制特征:是去极化抑制。特征:是去极化抑制
19、。(二二)突触突触的易化的易化 1.概念:概念:易化是指某些生理过程变得容易。易化是指某些生理过程变得容易。2.2.表现:表现:突触后易化突触后易化=EPSP=EPSP。突触前易化突触前易化=在与突触前抑制同样的结在与突触前抑制同样的结构基础上,由于到达轴构基础上,由于到达轴1 1的的APAP时程延长,时程延长,CaCa2+2+通道开放时间增加,胞通道开放时间增加,胞3 3产生得产生得EPSPEPSP变大。变大。侧支性抑制: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的过程称条件反射的强化。第三类细胞群=髓板内核群:束旁核、中央中核、中央外侧核。肌张力这类物质统称阿片样肽(opioid peptid
20、e),包括脑啡肽、强啡肽和-内啡肽。一、皮层诱发电位(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 ECP)小脑前叶对肌紧张的易化作用抑制作用;中枢镇痛结构活动时,可产生很强的镇痛效应。因基底神经节内存在纹状体黑质纹状体环路,正常时该环路对肌紧张的控制和随意运动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强直后增强=强直刺激突触前膜内Ca2+积累持续释放递质突触后电位增强。切除猫古小脑可出现位置性眼震颤。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意义:防止被牵拉肌肉受到损伤。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初级中枢。长时程增强(LTP)=短时间内快速重复刺激后,突触后N元产生一种快速形成的和持续性的突触后电位增强(持续时间大于强直后增强)。缝隙
21、连接是二个N元紧密接触的部位上有沟通两细胞浆的水通道蛋白,允许带电离子通过,且电阻低。当切除皮层某感觉代表区时,该外周感觉单位的皮层投射移向周围代表区。突触传递可塑性是指突触的反复活动导致突触传递效率的变化(如突触长时程增强-LTP)。学习是指通过神经系统接受外界环境信息而影响自身行为的过程。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时,常伴有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故称这一活动系统为交感肾上腺素系统。(三三)突触的可塑性突触的可塑性 1.概念:概念: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时程的增强或减弱。2.表现:表现:强直后增强强直后增强=强直刺激强直
22、刺激突触前膜内突触前膜内CaCa2+2+积累积累持续释放递质持续释放递质突触后电位增强。突触后电位增强。习惯化习惯化=重复刺激时重复刺激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或消失。弱或消失。敏感化敏感化=与习惯化相反。与习惯化相反。长时程增强长时程增强(LTP)=(LTP)=短时间内快速短时间内快速重复刺激后,突重复刺激后,突触后触后N元产生一种快速形成的和持续性的突触后电位元产生一种快速形成的和持续性的突触后电位增强增强(持续时间大于强直后增强持续时间大于强直后增强)。长时程抑制长时程抑制(LTD)=(LTD)=与与LTPLTP相反。相反。四、中枢神经递质和受体四、中枢神经递质
23、和受体(一一)中枢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 1.1.神经递质的标准神经递质的标准:以往以往:一:一N N元只能释放一种递质元只能释放一种递质=DalesDales原则。原则。近来近来:一:一N N元内可存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递质元内可存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递质=共存。共存。2.2.神经递质的共存神经递质的共存: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物质及酶系统,能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物质及酶系统,能够合成该递质。够合成该递质。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冲动到达时能释放入突触间隙。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冲动到达时能释放入突触间隙。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
24、用。存在能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它环节(如重摄取)。存在能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它环节(如重摄取)。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递质的作用。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递质的作用。3.3.神经递质分类神经递质分类分类分类 家家 族族 成成 员员胆碱类胆碱类 乙酰胆碱乙酰胆碱 胺类胺类 多巴胺、多巴胺、NENE、5HT5HT、组胺、组胺氨基酸类氨基酸类 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GABAGABA肽类肽类 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调节肽、ADHADH、催产素、阿片肽、催产素、阿片肽、脑脑-肠肽、肠肽、A A、心房钠尿肽等、心房钠尿肽等嘌呤类嘌呤类 腺苷、腺苷、AT
25、PATP气体气体 NONO、COCO脂类脂类 PGPG类类(二二)神经递质受体神经递质受体 1.1.概念:概念:胆碱能受体胆碱能受体(N(N、M)M)肾上腺素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5-HT5-HT受体、氨基酸类受体等受体、氨基酸类受体等与离子通道偶联受体与离子通道偶联受体激活激活G G蛋白和蛋白激酶途径受体蛋白和蛋白激酶途径受体注:各类受体有亚型注:各类受体有亚型激动剂激动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拮抗剂拮抗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不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不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配体配
26、体2.2.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3.3.分类:分类:分布部位分:分布部位分:突触前受体、突触后受体突触前受体、突触后受体生物效应分:生物效应分:结合递质分:结合递质分:(三三)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递质递质 受受 体体 第二信使第二信使 拮抗剂拮抗剂 通道效应通道效应 递质主要分布递质主要分布AChACh外周:外周:所有自主所有自主N N节前纤维、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大多数副交感N N节后纤节后纤维、少数交感维、少数交感N N节后纤节后纤维、骨骼肌维、骨骼肌N N纤维;纤维;中枢:中枢:脊髓前角运动脊髓前
27、角运动N N元、元、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感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感觉投射觉投射N N元、脑干网状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边缘系统等状体、边缘系统等。筒箭毒筒箭毒十烃季铵十烃季铵NaNa+和其和其他小他小离子离子阿阿托托品品筒箭毒筒箭毒六烃季铵六烃季铵M M2 2(心心)CaCa2+2+IPIP3 3/DG/DGcAMPcAMPIPIP3 3/DG/DGcAMPcAMPKK+N N1 1(肌肉型烟碱受体)(肌肉型烟碱受体)N N2 2(N N元型烟碱受体)元型烟碱受体)M M1 1M M4 4(腺体腺体)M M3 3递质递质 受受 体体 第二信使第二信使 拮抗剂拮抗剂
28、 通道效应通道效应 递质主要分布递质主要分布NENE外周:外周:多数副交感多数副交感N N节后纤维;节后纤维;中枢:中枢:低位脑干及上行投射到低位脑干及上行投射到皮层、边缘前脑、下丘皮层、边缘前脑、下丘脑以及下行到达脊髓后脑以及下行到达脊髓后角、侧角、前角的纤维。角、侧角、前角的纤维。1 1多巴胺多巴胺1 1(心心)2 2IPIP3 3/DG/DGcAMPcAMPIPIP3 3/DG/DGcAMPcAMPcAMPcAMPKK+酚妥拉明酚妥拉明酚妥拉明酚妥拉明育亨宾育亨宾心得宁心得宁阿提洛尔阿提洛尔丁氧胺丁氧胺D D1 1,D D5 5D D2 2,D D3 3,D D4 4cAMPcAMPKK
29、+CaCa2+2+黑质黑质-纹状体、纹状体、结节结节-漏斗、漏斗、中脑边缘系统。中脑边缘系统。5-HT5-HT中缝核内及上行投射到中缝核内及上行投射到纹状体、下丘脑等以及纹状体、下丘脑等以及下行到脊髓背角、侧角、下行到脊髓背角、侧角、前角。前角。5-HT5-HT1 15-HT5-HT2 2cAMPcAMPKK+KK+KK+CaCa2+2+2 2(突触前膜(突触前膜小肠)小肠)五五、神经系统功能的基本方式神经系统功能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一一)反射与反射弧反射与反射弧 1.1.反射反射(reflex)(reflex):在在CNS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
30、反应。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应。2.2.分类:分类:感受器感受器传入传入NN中枢中枢传出传出NN效应器效应器 反射弧反射弧(reflex arc)(reflex arc)是是反射的结构基反射的结构基础核基本单位。础核基本单位。3.3.反射弧反射弧:条件反射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4.4.反射过程:反射过程:N N反射特点反射特点:快、短、准快、短、准适宜刺激适宜刺激感受器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入神经反射中枢反射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效应器内分泌腺内分泌腺效应器效应器N-N-体液反射特点:体液反射特点:慢、广、久慢、广、久激素激素血液血液+APAP环式环式链锁式链锁式(三三)神经元的联系方式神经元的
31、联系方式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 1.1.什么是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它们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是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其发生机制有何异同?其发生机制有何异同?2.2.试述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其特点。何谓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试述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其特点。何谓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3.3.什么叫神经递质及调质?中枢内有哪些主要的神经递质什么叫神经递质及调质?中枢内有哪些主要的神经递质和调质?如何分类?它们分布在什么部位?其主要生理功能和调质?如何分类?它们分布在什么部位?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是什么?4.4.神经递质的受体起什么作用?递质受体可分为几类?它神
32、经递质的受体起什么作用?递质受体可分为几类?它们的分子结构与其所起的作用有何关系?们的分子结构与其所起的作用有何关系?5.5.一个反射弧有哪几部分组成?试举一个体表受温度刺激一个反射弧有哪几部分组成?试举一个体表受温度刺激引起体热产生或散失发生改变的例子加以说明。引起体热产生或散失发生改变的例子加以说明。6.6.在一次腱反射活动过程中,反射弧的各个部分发生什么在一次腱反射活动过程中,反射弧的各个部分发生什么变化?其变化过程如何进行?变化?其变化过程如何进行?7.7.试举一实例说明腱反射是如何发生的?试举一实例说明腱反射是如何发生的?第二节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内内
33、外外环环境境的的各各种种变变化化感感受受器器换换能能作作用用神神经经冲冲动动传导路传导路大大脑脑皮皮层层分分析析综综合合产产生生主主观观感感觉觉概概 述述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感觉产生过程感觉产生过程:丘脑丘脑:是各种感觉是各种感觉(除嗅除嗅觉外觉外)的总转换站。的总转换站。丘脑投射系统丘脑投射系统:特异性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内侧丘系内侧丘系:传导精细触传导精细触觉、本体感觉。觉、本体感觉。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传导痛觉、温觉。觉、温觉。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前束:传导触传导触觉、压觉。觉、压觉。传导路脊髓
34、交叉传导路脊髓交叉:浅感浅感觉先交叉后上行;深感觉觉先交叉后上行;深感觉先上行后交叉。先上行后交叉。传导路三级换元传导路三级换元:一、感觉传导通路一、感觉传导通路(一一)脊髓与脑干脊髓与脑干长时程抑制(LTD)=与LTP相反。皮肤、肌肉、关节等传入信息麻痹特点 硬瘫(痉挛性瘫、中枢性瘫)软瘫(萎缩性瘫、周围性瘫)损害部位 皮层运动区或锥体束 脊髓前角运动N元或运动神经(三)非突触性化学传递脑的高级功能包括学习与记忆、语言、思维等。患病内脏与某部位体表的感觉传入纤维会聚于同一个后角N元痛觉错觉。而抑制儿茶酚胺水平药(利血平)则破坏学习和记忆的保持过程。目前已从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发现
35、并分离到多种支持N元的生长、发育和功能完整性的神经营养性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脑 源性神经营养性因子(BD-NF)、神经营养性因子3(NT-3)、神经营养性因子4/5(NT-4/5)等。后发放:为一系列正相的周期性电位波动。小脑后叶的中间带接受脑桥纤维的投射,并与大脑皮层运动区之间有环路联系,在执行随意运动指令有重要作用。具体信号(第一信号系统)条件反射大部血管缩 部分血管舒T1L3灰质侧角 脑干(、对脑神经)神经节位置 离效应器远 离效应器近或在效应器壁内皮肤 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可能是日节律周期的控制中心。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信息不能从第一级记忆转入第二级记忆。第
36、三类细胞群=髓板内核群:束旁核、中央中核、中央外侧核。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刺激皮层外侧一定区域,会引起呼吸、血管运动的变化;(一)概念: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皮层某一局限区域引导出的形式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二二)丘脑丘脑的主要核团的主要核团 1.1.第一类细胞群第一类细胞群=感觉接替核感觉接替核:腹后核的内侧部与外侧部,腹后核的内侧部与外侧部,内内、外膝状体。外膝状体。功能特点功能特点: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特定感觉代表区(构成构成特异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功能上具有点对功能上具有点对点空间定位关系,引起
37、特定感觉。点空间定位关系,引起特定感觉。功能特点: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纤维,换元后弥散地功能特点: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纤维,换元后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构成构成非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功能上与功能上与维持和改变皮层兴奋状态有关。维持和改变皮层兴奋状态有关。3.3.第三类细胞群第三类细胞群=髓板内核群髓板内核群:束旁核束旁核、中央中核中央中核、中央外侧核。中央外侧核。功能特点: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功能特点: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功能上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功能上与各种感
38、觉在丘脑和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2.2.第二类细胞群第二类细胞群=联络核联络核:丘脑枕丘脑枕、丘脑前核丘脑前核、外侧腹核。外侧腹核。(三三)感觉投射系统感觉投射系统 1.1.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 3.3.两种投射系统组成、功能、特点比较两种投射系统组成、功能、特点比较(见下页见下页)由丘脑由丘脑(第三类细胞群第三类细胞群)弥散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的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的N N纤维。纤维。2.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由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第一、二类细胞群)沿特定的途径点对点的投射至皮沿特定的途径点对点的投射至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层特定感
39、觉代表区的N N纤维纤维。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组组 成成功功 能能引起特定的感觉引起特定的感觉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不引起特定的感觉不引起特定的感觉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状态(上行激醒作用上行激醒作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经丘脑经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第一、二类细胞群丘脑丘脑-皮层的点对点投皮层的点对点投射纤维射纤维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多次换多次换N N元元经丘脑第三类细胞群经丘脑第三类细胞群丘脑丘脑-皮层的弥散投射纤维皮层的弥散投射纤维网状结构内有上行激动系统
40、网状结构内有上行激动系统特特 点点多次更多次更N N换元换元投射区广泛投射区广泛(点对点关系点对点关系)易受药物影响(巴比妥类易受药物影响(巴比妥类催眠药物的作用原理)催眠药物的作用原理)三次更换三次更换N N元元投射区窄小投射区窄小(点对点关系点对点关系)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性投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上行激醒作用射系统的上行激醒作用两两 种种 感感 觉觉 投投 射射 系系 统统 的的 比比 较较上行激动系统上行激动系统:指脑干网状结构向指脑干网状结构向丘脑的上传的系统。丘脑的上传的系统。如果该系统功能如果该系统功能 非洲睡眠病:蚊咬后慢慢睡死非洲睡眠病:蚊咬后慢慢睡死(解剖见病变在非特异性
41、解剖见病变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投射系统););苏一患者除有一眼视觉外,无其它感觉,当遮其眼后,苏一患者除有一眼视觉外,无其它感觉,当遮其眼后,则慢慢睡了则慢慢睡了;白天各种刺激白天各种刺激上传上传觉醒觉醒 晚上各种刺激晚上各种刺激上传上传睡眠睡眠应用催眠药应用催眠药、麻醉药麻醉药)皮层由兴奋状态皮层由兴奋状态抑制抑制状态。如:状态。如:(如如二、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二、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一一)感觉代表区的分区与功能感觉代表区的分区与功能 外侧面外侧面体表感觉区体表感觉区 =3-1-2=3-1-2区区(第一感觉区第一感觉区)+)+岛叶岛叶(第二感觉区第二感觉区)本体感觉区本体感觉区 =4=
42、4区区(又是运动区又是运动区)内脏感觉区内脏感觉区 =第二感觉区第二感觉区 +运动辅助区运动辅助区听觉区听觉区 =41=41区区 +42+42区区 视觉区视觉区 =17=17区区 感觉皮层结构特点:感觉皮层结构特点:N N元分布呈柱状排列构元分布呈柱状排列构成感觉皮层的最基本功成感觉皮层的最基本功能单位能单位-感觉柱感觉柱:对同对同一感受野的同一类感觉一感受野的同一类感觉刺激起反应;刺激起反应;是一个是一个传入传入-传出信息整合处传出信息整合处理单位;理单位;细胞柱细胞柱N N元元兴奋时,其相临的细胞兴奋时,其相临的细胞柱就受抑制,形成兴奋柱就受抑制,形成兴奋和抑制镶嵌模式。和抑制镶嵌模式。.
43、体表感觉代表区体表感觉代表区:第一感觉区第一感觉区 位置位置:中央后回中央后回 功能功能:定位明确、感定位明确、感觉分析不十分清晰觉分析不十分清晰(患患者常难以描述清晰者常难以描述清晰)。投射特点:投射特点:(3-1-2(3-1-2区区).精细正比精细正比:皮层投射区的大小与感觉分辨的精细皮层投射区的大小与感觉分辨的精细程度呈正比程度呈正比(如拇指和食指的投射区大如拇指和食指的投射区大);.左右交叉左右交叉:(除头面除头面部是双侧性外部是双侧性外);.倒置分布倒置分布:(除头面除头面部是直立外部是直立外);第二感觉区第二感觉区 位置位置: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功能功能:定位较
44、差、感觉分析定位较差、感觉分析粗糙粗糙(麻木感麻木感);可能与痛觉有关。;可能与痛觉有关。投射特点:投射特点:2.2.本体感觉代表区本体感觉代表区:与运动与运动区重叠在一起。区重叠在一起。3.3.内脏感觉代表区内脏感觉代表区:第二感第二感觉区觉区 +运动辅助区。运动辅助区。.双侧性投射;双侧性投射;.分布正立而不倒置,有较分布正立而不倒置,有较大的重叠区。大的重叠区。短时性记忆可能与神经元生理活动、神经元之间的环路联系、神经递质传递有关。轴突始段:产生可传导信息(AP)部位功能:执行随意运动指令易化或抑制脊髓运动N元,通过环改变肌梭敏Na+内流、K+外流胆 碱 能 受 体 持 续 兴 奋顺行性
45、遗忘症:近事遗忘。当肌肉受到牵拉时,首先兴奋肌梭而发动牵张反射,引致受牵拉肌肉收缩,导致腱器官兴奋而发动反牵张反射。黑质内多巴胺能N元功能相对亢进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肌 紧 张 张力过强、痉挛 张力减退、松弛释放的递质能否发挥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上有无相应受体。胆碱能N元功能脊髓内有调节自主性功能的初级中枢,可以完成一些低等反射。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多次换N元主反应:为一先正后负的电位变化。头部和上肢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条件反射的消退和条件反射的分化都是条件反射性抑制。上述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视觉区 =17区易受药物影响(巴比妥类催眠药物的作用原理)4.4.视觉代表区视觉代
46、表区:位置:枕叶距状裂的位置:枕叶距状裂的上下缘上下缘(17(17区区)。投射特点:投射特点:视网膜的视网膜的鼻侧交叉鼻侧交叉投射投射到对侧枕叶,到对侧枕叶,颞侧不交叉颞侧不交叉投投射到同侧枕叶。射到同侧枕叶。视网膜的上视网膜的上(下下)半部投半部投射到距状裂的上射到距状裂的上(下下)缘缘;黄黄斑区斑区(周边区周边区)投射到距状裂投射到距状裂的后的后(前前)部部。5.5.听觉代表区听觉代表区:位置:颞横回和颞上回位置:颞横回和颞上回(41(41区、区、4242区区)。投射特点:双侧投射,但以对侧为主。投射特点:双侧投射,但以对侧为主。区下侧。区下侧。7.7.味觉代表区味觉代表区:中央后回头面部
47、感觉投射: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射6.6.嗅觉代表区嗅觉代表区:边缘叶的前底部:边缘叶的前底部。(二二)感觉皮层的可塑性感觉皮层的可塑性 1.1.概念概念:皮层皮层N N元间的广泛联系可发生较快改变元间的广泛联系可发生较快改变的特性。的特性。2.2.现象现象:感觉单位与皮层的联系具有广泛的聚合和辐散感觉单位与皮层的联系具有广泛的聚合和辐散联系,这些联系在废用时减弱联系,这些联系在废用时减弱/或频繁使用时增强。或频繁使用时增强。3.3.机制:机制:当某外周感觉单位当某外周感觉单位频繁使用频繁使用/或废用或废用时,感时,感觉皮层的相应代表区会扩大觉皮层的相应代表区会扩大/或被邻近的其他代表区或被邻近
48、的其他代表区占据的现象。占据的现象。当切除皮层某感觉代表区时,该外周感觉单位当切除皮层某感觉代表区时,该外周感觉单位的皮层投射移向周围代表区。的皮层投射移向周围代表区。临床举例临床举例:废用时:废用时:如在截去手臂者中发现,如在截去手臂者中发现,触摸其脸部可引起似乎是来自失去手触摸其脸部可引起似乎是来自失去手臂的感觉。臂的感觉。(其他代表区占据其他代表区占据)频繁使用时:频繁使用时:盲者在接受触觉和听觉信号刺激盲者在接受触觉和听觉信号刺激时,其视觉皮层的代谢活动增强;时,其视觉皮层的代谢活动增强;聋者对刺激视觉皮层周边区域的聋者对刺激视觉皮层周边区域的反应比正常人更迅速而准确。反应比正常人更迅
49、速而准确。(代表区会扩大代表区会扩大)(三三)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 1.1.躯体感觉躯体感觉:躯体感觉包括:浅感觉(触、压、痛、温觉)躯体感觉包括:浅感觉(触、压、痛、温觉)和深感觉和深感觉(本体感觉本体感觉 =运动觉运动觉 +位置觉等位置觉等)。感觉的感知取决于:皮层兴奋的特定部位。感觉的感知取决于:皮层兴奋的特定部位。感觉的强度取决于:感觉的强度取决于:浅感觉先交叉后上行;浅感觉先交叉后上行;深感觉先上行后交叉。深感觉先上行后交叉。传导路传导路脊髓交叉不同脊髓交叉不同:感觉感觉N N冲动传入的频率;冲动传入的频率;参与反应的感受器数目;参与反应的感受器数目;参与反应的感受器
50、点状分布密度参与反应的感受器点状分布密度(触压觉:指触压觉:指尖四肢躯干;温觉:冷觉热觉尖四肢躯干;温觉:冷觉热觉)。传导路特征与临床传导路特征与临床:脊脊丘丘系系 触压觉由内侧丘系和脊触压觉由内侧丘系和脊-丘丘前外侧束传导;痛、温和本体前外侧束传导;痛、温和本体觉由脊觉由脊-丘系传导。丘系传导。痛、温和部分触压觉在痛、温和部分触压觉在脊髓是先交叉后上行;本体觉脊髓是先交叉后上行;本体觉和部分触压觉则先上行后交叉。和部分触压觉则先上行后交叉。当脊髓半横断时:痛、当脊髓半横断时:痛、温和部分触压觉障碍发生在横温和部分触压觉障碍发生在横断的断的对侧对侧;本体觉和部分触压;本体觉和部分触压觉障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