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四 节感觉的产生内、外环境刺激内、外感受器感觉(上行)传导路大脑皮层(一)感觉(上行)传导路l浅感觉传导路:l深感觉传导路:痛觉、温度觉、粗略触觉本体感觉(位置觉、运动觉)浅感觉中的精细触觉传导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一、脊髓与脑干的感觉传导功能特点:先上行(延髓)后交叉(二)脊髓和低位脑干对感觉的传导功能 1.浅感觉传导路特点:先交叉后上行2.深感觉传导路GO粗略触觉粗略触觉精细触觉、本体感觉精细触觉、本体感觉295二、丘脑及其感1.特异感觉接替核 腹后外侧核:躯干四肢 腹后内侧核:头面部 内侧膝状体:听觉 外侧膝状体:视觉2.联络核 丘脑前核 腹外侧核 丘脑枕295二、丘脑及其感3.非特异投
2、射核 髓板内核群 中央中核 束旁核 中央外侧核(维持清醒状态)295二、丘脑及其感*(二)丘脑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概念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联络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产生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不产生特定感觉,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三、大脑皮质(一)体表感觉代表区 1.第一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3-1-2区)三、大脑皮质 投射特点:1.第一感觉躯体区:中央后回(3-1-2区)投射区大小与感觉的精细程度有关倒置安排(头面部内部正立)交叉投射(头面部双侧)l2.第二躯体感觉区: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投射特点:双侧,正
3、立 三、大脑皮质 中央前回(4区)(二)本体感觉代表区 痛觉保护作用 概念:指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复杂感觉,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和防御反应。意义:痛觉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 刺激:致痛物质(H+,K+,5-HT)四、痛觉 传入纤维:A类和C类(fast pain)(slow pain)(二)深部痛觉 发生在躯体深部,如骨、关节、骨膜、肌腱、韧带和肌肉等处的痛感。慢痛概念:特征:特点:1.缓慢、持久,慢痛。2.感受器分布稀疏:定位不明确,分辨力差。3.对扩张、牵拉和炎症敏感,对切割、烧灼不敏感。4.常伴有情绪反应和自主神经反应(恶心、呕吐、血压、呼吸)。常伴有牵涉痛。(三)内脏痛和牵涉
4、痛牵涉痛 P2991.概念: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感觉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患病器官心*胃、胰肝、胆肾脏阑尾体表疼痛部位心前区,左臂尺侧左上腹,肩胛间右肩胛腹股沟区上腹部或脐区l 运动N元 l 运动N元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梭外肌梭内肌*2、运动单位 概念: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1.脊(髓)休克(spinal shock)(二)脊髓的躯体运动反射 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的动物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的状态脊休克主要的动态变化(2)恢复(3)原因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调控作用较简单、原始的反射,低等的动物(1)变化:骨骼肌肌紧张
5、/消失,外周血管 扩张,BP,粪、尿潴留,发汗消失(stretch reflex)(stretch reflex)(1)概念:(2)类型:腱反射肌紧张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可反射性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1)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P300 概念: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特点: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初诊NS疾病。例:膝跳反射 单突触反射 同步收缩 意义:2)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P301 概念: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特点: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反射多突触反射交替性收缩 意义:同一肌肉(梭外肌)肌梭(感受器)Ia、类传入纤维 传出纤维中枢核袋纤维核链纤维牵
6、拉肌肉(+)肌梭a,类传入f(+)脊髓运动N元 传出纤维受牵拉肌肉收缩牵张反射过程特点:感受器与效应器在同一肌肉加强因素:运动神经元(+)梭内肌收缩 肌梭(+)a,类传入脊髓前角,使 运动神经元(+)梭外肌收缩肌紧张增强抑制因素:过度牵拉肌肉时 腱器官(+)b类传入f 脊髓运动神经元(-)梭外肌舒张抑制腱器官:张力receptor 意义:防止肌肉过度牵拉而受损肌肉受牵拉时肌梭+牵张反射+如拉力过大腱器官+牵张反射-(三)脊髓的其他反射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屈肌反射:保护对侧伸肌反射:维持身体平衡(1)抑制区1.部位:较小,延髓网状结构腹内侧区2.特点:本身无始动作用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二、脑干对
7、肌紧张调节(2)易化区1.部位:较大,脑干中央区域2.特点:活动较强,正常时占优势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3.纤维联系:大脑皮层、纹状体、小脑前叶蚓部3.纤维联系: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部(一)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抑制和易化系统(二)去大脑僵直 P3021.概念: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伸肌紧张性亢进的现象。2.特点: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3.产生原因伸肌紧张性切断了大脑皮层 纹状体与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去大脑僵直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P303 调节肌紧张2.功能:1.构成:小脑前叶,小脑后叶中间带 协调随意运动:后叶中间带 参与运动计划
8、的形成 运动程序的编制1.构成:小脑后叶外侧部2.功能:(一)结构(二)功能1.调节肌紧张2.稳定随意运动3.处理本体感觉传入信息丘脑底核、黑质、纹状体(三)基底神经节损伤疾病 P304(三)基底神经节损伤疾病 P304(头面部多双侧)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倒置(头面部内部正立)80%):支配四肢远端肌肉,主要参与精细、技巧性运动 皮质脊髓前束(20%):支配躯干及四肢近端肌肉主要参与姿势维持和粗大运动神经运动神经元皮层内囊脑干脊髓前角运动N元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错误的是 lA.生理完整性 lB.单向传导 lC.相对不疲劳性 lD.绝缘性 lE.双向传导 B B lA.与髓鞘的厚度有关 lB.
9、受温度的影响 lC.呈跳跃式传导 lD.与直径成正比 lE.与刺激强度成正比C C脊髓灰质炎患者出现肢体肌肉萎缩的原因是 lA.肌肉受到病毒侵害 lB.肌肉失去神经冲动影响 lC.肌肉失去运动功能 lD.肌肉失去运动神经的营养作用 lE.肌肉因瘫痪使供血减少DlA.缝隙连接 lB.经典的突触 lC.神经肌肉接头 lD.局部神经元回路 lE.曲张体A AlA.动作电位 lB.局部电位 lC.阈电位 lD.静息电位 lE.感受器电位 B BlA.Na+,K+,尤其是K+lB.Ca2+,K+,尤其是Ca2+lC.Na+,K+,尤其是Na+lD.K+,Cl-尤其是Cl-lE.Ca2+,Na,尤其是Na
10、+C C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lA.K+,Cl-,尤其是K+lB.Ca2+,Cl-,尤其是Ca2+lC.Na+,Cl-,尤其是Na+lD.K+,Cl-,尤其是Cl-lE.K+,Ca2+,尤其是Ca2+D DlA.单向传递 lB.中枢延搁 lC.总和 lD.兴奋节律不变 lE.易受内环境改变的影响 D DlA.感受器 lB.传入神经元 lC.中间神经元 lD.效应器 lE.突触 E E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lA.NE lB.ACh lC.DA lD.5HT lE.NE或AChA AlA.,lB.,lC.N,lD.,N lE.N,lA.-氨基丁
11、酸 lB.乙酰胆碱 lC.甘氨酸 lD.去甲肾上腺素 lE.5羟色胺B BlA.普萘洛尔 lB.六烃季铵 lC.阿提洛尔 lD.丁氧胺 lE.阿托品 D DlA.六烃季铵 lB.十烃季铵 lC.阿托品 lD.酚妥拉明 lE.普萘洛尔D DlA.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lB.引起听觉 lC.调节内脏功能 lD.引起特定感觉 lE.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A AlA.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lB.维持觉醒 lC.调节内脏功能 lD.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lE.切断该系统的动物将出现昏睡D DlA.C类纤维 lB.A类纤维 lC.A类纤维 lD.B类纤维 lE.A类纤维E
12、E传导慢痛的主要纤维是A C类纤维B A类纤维C A类纤维D B类纤维E A类纤维 AA 对切割、烧灼刺激不敏感B 对牵拉,扩张刺激较敏感C 发生缓慢、持续D 常伴有牵涉痛E 定位精确 E阑尾炎的牵涉痛区是A 腹股沟区B 上腹部或脐周C 心前区和左臂尺侧D 右肩胛区E 左上腹和肩胛区BlA.一个运动神经元 lB.一组具有相同机能的运动神经元群 lC.一组可产生某一动作的肌肉群 lD.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末梢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 lE.一块特定的肌肉D DA 姿势反射B 翻正反射C 腱反射D 屈肌反射E 搔爬反射CA 屈肌反射B 对侧伸肌反射C 腱反射D 肌紧张E 翻正反射DA 肌梭传入冲动增加B
13、梭外肌收缩C 梭内肌收缩D 梭外肌和梭内肌同时收缩E 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多BA 纤维B 纤维C Ia和类纤维D 纤维E I 类纤维CA 肌梭B 梭内肌C 运动神经元D 运动神经元E 梭外肌ElA.肢体痉挛性麻痹 lB.脊髓休克 lC.去皮层僵直 lD.去大脑僵直 lE.肌紧张减弱 D DA 维持身体平衡B 加强肌紧张C 减弱肌紧张D 发动随意运动E 协调随意运动AA 纹状体B 小脑C 前庭D 红核E 丘脑底核A习题l名词解释1.突触 2.EPSP 3.IPSP l问答题 1.简述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2.中枢兴奋传递(突触传递)的特征有哪些?3.简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及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的产生机理。名词解释l1.特异投射系统 2.非特异投射系统 l3.牵涉痛 4.运动单位 5.骨骼肌牵张反射 l6.肌紧张 7.腱反射 8.去大脑僵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