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章: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及其护理精神科护理学0102进食障碍及其护理 睡眠与觉醒障碍及其护理目录CONTENTS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physiological disorders related to psychological factors)是指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以进食、睡眠和性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这类疾病源于心理社会因素,包括生活事件、行为方式、情绪、人格特征等,通过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作用,导致人体生理功能受到损害01进食障碍及其护理第一节 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ED)指与心理障碍有关,以进食行为异常为显著特征,并伴有体重明显
2、改变和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组神经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第一节一、病因(一)社会文化因素进食障碍发病中最重要的因素为社会文化因素。现代社会崇尚“以瘦为美”,把女性体型苗条作为自我约束、有吸引力的象征,而使众多女性追求苗条。另外社会竞争加剧,女性为适应社会要求,对自身形体要求提高,从而促进进食障碍的发生。第一节一、病因(二)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过度保护,对父母过于依赖,家庭破裂,家庭中有节食减肥、酗酒、抑郁者,或者家庭文化中过度重视体型美等因素均可促成进食障碍。此外,个人童年的不幸经历,尤其是性心理发育上的创伤性经历在发病中也有一定作用。第一节一、病因(三)生物学因素与进
3、食行为有关的神经内分泌中枢功能失调可能是进食障碍的生物学基础,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等系统异常。此外,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及免疫调节功能也存在异常。第一节二、常见类型及临床特点(一)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是指有意节制饮食,导致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的一种进食障碍,以长期原因不明的厌食、显著的体重减轻和闭经为特征。初发年龄一般为1320岁,90%以上的患者为青少年女性,男性患者较少,发达国家发病率较高。神经性厌食症的病死率大约为5%。第一节二、常见类型及临床特点(一)神经性厌食症1恐惧肥胖,关注体型n 对肥胖的恐惧感是神经性厌食症的核心。多数患者为
4、自己制定了明显低于正常的体重标准并存在体像障碍,即使已经骨瘦如柴,但仍认为自己过于肥胖,或某一部位过于肥胖,经他人反复解释劝说仍无效。有些患者虽不承认怕肥胖,但即使体重已经很轻,仍不肯进食。2限制饮食,控制体重n 患者表现为有意控制饮食甚至极端限制饮食。起初对食物并未全部丧失兴趣,大部分患者食欲正常,仅有意识地限制进食,尤其排斥蛋白质、脂肪等高能量食物,只吃低热量的素食及水果。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发作性暴食表现,餐后主动引吐。这种进食行为有一个“节食厌食拒食”的发展过程。此外,患者还通过超负荷的运动、服用减肥药和导泻剂等各种方法避免体重增加。第一节二、常见类型及临床特点(一)神经性厌食症3生理功能
5、紊乱n 患者由于长时间控制饮食,导致生理功能紊乱,继而出现一系列躯体症状。轻者可有消瘦、憔悴、皮肤干燥、毛发脱落、便秘、闭经、睡眠障碍等;重者则有器官功能低下、水电解质紊乱。4精神障碍n 大约2/3的厌食症患者合并一种或多种精神障碍,其中最常见的是抑郁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情绪不稳、对生活感到绝望、易冲动,甚至自杀。其次是焦虑、恐惧、强迫症状,表现为一定要说服他人,做事追求完美。厌食症与人格障碍的共病率也高于普通人。第一节二、常见类型及临床特点(二)神经性贪食症 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是一种反复出现的发作性暴食,但又有过分控制体重的观念为特征的综合征。患者表现为有反复发
6、作的、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多食或暴食行为,进食后又担心发胖而采用各种方法以减轻体重,使得体重变化并不明显。本病大部分是由神经性厌食症发展而来,可与神经性厌食交替出现。患者多为女性,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男性患者少见。第一节二、常见类型及临床特点(二)神经性贪食症1不可控制的暴食 神经性贪食症的主要特征为不可控制的暴食。暴食行为常与空虚、孤独、挫折感等不愉快有关。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往往对肥胖存在病态的恐惧,因此,为抵消暴食引起的体重增加,患者常暴食后进行引吐、导泻、过度运动,甚至进行阶段性节食或使用食欲抑制剂。患者的暴食行为与清除行为往往相互抵消而使其体重基本正常。2避免体重增加第一节二、常见
7、类型及临床特点(二)神经性贪食症3生理功能受损 频繁地呕吐和滥用导泻剂、利尿剂,可引起一系列躯体并发症,导致患者水电解质失衡,胃酸和呕吐物致牙釉质腐蚀,少数患者可发生胃、食管黏膜损伤。其他常见症状还包括头痛、咽喉肿痛、唾液腺肿大、腹痛腹胀、软弱无力、月经紊乱,甚至闭经。因胃扩张和胃破裂而致死也可发生。贪食症患者的情绪障碍往往比厌食症患者更为突出。暴食前,他们通常有抑郁情绪或强烈进食欲望带来的内心紧张、焦虑,暴食可缓解这种紧张感,但暴食过后患者会感到更加抑郁,甚至悔恨、内疚,自伤、自杀行为也较常见。4精神障碍第一节三、诊断(一)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标准(1)明显的体重减轻,比正常平均体重身高(厘米
8、)减105减轻15%以上,或Quetelet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17.5,或在青春期前不能达到所期望的躯体增长标准,并有发育延迟或停止。(2)自己故意造成体重减轻,至少有下列1项:回避“导致发胖的食物”;自我诱导呕吐;自我引发排便;过度运动;服用厌食剂或利尿剂等。(3)常有病理性怕胖,即一种持续存在的异乎寻常地害怕发胖的超价观念,患者常有此观念并且给自己制定一个过低的体重界限,这个界值远低于正常体重。(4)女性闭经(至少持续3个连续月经周期),男性表现为性兴趣丧失或性功能低下。(5)可有间歇性发作的暴饮暴食(此时只诊断为神经性厌食)。1症状标准第一节三、诊断(一)神经性厌食症的诊
9、断标准症状至少已有3个月。2病程标准排除躯体疾病所致的体重减轻,如肿瘤、肠道疾病(如Crohn病)或吸收不良综合征等。3排除标准第一节三、诊断(二)神经性贪食症的诊断标准(1)存在一种持续的、难以控制的进食和渴求食物的优势观念,并且患者屈从于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食物的贪食动作。(2)至少用下列一种方法抵消食物的发胖作用:自我诱发呕吐;滥用泻药;间歇进食;使用厌食剂、利尿剂等。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可能会放弃胰岛素治疗。(3)常有病理性怕胖。(4)常有神经性厌食症既往史,两者间隔数月至数年不等。1症状标准第一节三、诊断(二)神经性贪食症的诊断标准发作性暴食每周2次,持续3个月。2病程标准排除神经系统器质
10、性病变所致的暴食,以及癫痫、精神分裂症继发的暴食。3排除标准第一节三、诊断(三)病程和预后神经性厌食症的病程变异较大,有的一次发作不久即完全缓解,但更多的则是迁延多年不愈。完全治愈的病例不多,部分患者症状虽有好转,但仍会持续存在体像障碍、进食障碍和心理问题。本病的病死率为10%20%,死因主要是营养不良及其并发症,包括肺炎、心律失常、心衰和肾衰竭,或自杀。长期使用泻药、利尿剂和自行催吐的患者还会由于水电解质失衡而猝死。神经性贪食症呈慢性病程,症状可迁延数年,但在无电解质紊乱或代谢低下的并发症时,对患者的生命没有严重损害。大约30%的患者可完全缓解,40%的患者残留部分症状。第一节三、诊断(三)
11、病程和预后与进食障碍预后良好相关的因素:发病年龄小、病程短、不隐瞒症状、病前的心理社会适应情况较好、体重降低不太明显、对疾病的自我认识水平较高。而预后不良的因素多是父母矛盾突出,病前的心理社会适应情况差,社会经济水平低,体重降低过多,对疾病认识不足,有暴食、诱吐、服泻剂等异常行为,有强迫症、癔症、抑郁症等。第一节三、诊断(三)病程和预后从束腰到神经性厌食症16世纪有一句描述漂亮女人的俗话:“英国人的脖子,法国人的腰,荷兰人的肚子,西班牙人的腿脚。”那个时期的法国是束腰风气的主要生成地,通过加长巴斯克条和紧身 上衣,法国人做到了将腰际收得更紧。著名的外科医生和解剖学家安布洛斯帕雷指出,“巴斯克对
12、腹部造成的强大压力”是导致流产的原因之一;脊柱偏差的成因是“女孩从小就开始过度勒腰”。帕雷还引用了一个死亡案例:宫廷里的一位侍女患了消瘦症,接着开始不断呕吐,原因是鲸须紧身衣严重压迫了她的胃。当帕雷打开她的腹腔时,发现她的肋骨交错重叠在一起。(详见教材157-158页)模特儿Stella Tennant的13英寸纤腰第一节四、治疗(一)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主要用于营养不良或电解质紊乱患者。由少至多给予高热量、高营养、高纤维饮食;对于呕吐、拒食者可通过静脉补充营养,以快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第一节四、治疗(二)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治疗进食障碍的主要方法,治疗目标是为患者重建正常的进食行为模式,恢复正
13、常体重。1认知治疗2行为治疗3家庭治疗 针对患者对体型的超价观念进行认知治疗,使其认识到体型决定不了人际关系的好坏,也决定不了人生的成败,从而消除其过分怕胖的观念,学会运用现实检验的方法加以改变。通过运用正强化和负强化的方法,调动患者自身的积极性。当患者配合治疗、体重增加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当患者拒绝治疗、不按计划进食或自我引吐时,则给予惩罚。帮助家属正确认识该病的发病原因,纠正家属对患者进食异常采取的不恰当处理方式,以解决家庭矛盾和促进家庭功能,从而协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康复。第一节四、治疗(三)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药物治疗进食障碍,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应选择不良反应小
14、的药物,且以小剂量为宜。针对患者的抑郁情绪,可选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针对患者的焦虑情绪,可选择苯二氮类药物;其他药物如抗精神病药、锂盐均可对症使用。第一节五、进食障碍患者的护理1生理功能评估。评估患者入院时体重、营养状况和饮食摄入量是否充足。询问水肿出现的时间、部位、程度、发展速度,水肿引起的原因及诱因,每日进食量、液体入量、尿量等。第一节五、进食障碍患者的护理2心理行为状况评估。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结构,包括种类、量、偏好及对食物的认识;节食情况,包括开始时间等;催吐剂、导泻剂及其他催吐方式的使用情况;患者对自身身材和自我概念的看法;患者为减轻体重采取的措施种类和量;情绪状况和有无自
15、杀、自伤倾向。第一节五、进食障碍患者的护理3社会因素评估。评估患者与家属的关系,是否存在家庭关系紧张,以拒绝进食唤起父母注意;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和态度。第一节五、进食障碍患者的护理u(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限制、拒绝进食、代偿行为有关。u(2)营养失调:高于机体需要量 与不可控制的暴食有关。u(3)体液不足 与摄入不足、引吐、导泻行为有关。u(4)无能为力感 与自我发展延迟、害怕丧失对生活的控制感有关。u(5)体像障碍 与家庭功能不良、对自身体像不满有关。u(6)焦虑 与对生活缺乏控制感、无助感有关。第一节五、进食障碍患者的护理u(1)患者能逐渐认识到体重低、营养差的危害,并
16、通过进食、补充营养等方式使体重逐渐恢复正常。u(2)患者能表达暴食发作前的焦虑情绪,并学会正确的应对方式。u(3)患者能认识到体液不足的危害,如果出现想要引吐、导泻等行为时,能主动反映给护士,避免清除行为的发生。u(4)患者能表达心中的无助感受,并主动与护士联系,寻求应对困境的方法。u(5)患者能认识到自身理想体重的偏激,能通过与专业人员沟通为自身制定正常体重区间,最终能现实地评价自身的体型。u(6)患者能表达心中的焦虑情绪,并学会缓解焦虑的方法。第一节五、进食障碍患者的护理当患者出现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时,首要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患者的摄入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因此,饮食护理是进食障碍患者的护
17、理重点。目的是保证营养,恢复并维持正常体重。然后,进食障碍患者对改善进食的抵触往往较大,尤其是厌食症患者。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密切配合,运用恰当的沟通方式让患者接受建议,逐渐改变进食行为。u(1)评估u(2)制定饮食方案u(3)密切观察1饮食护理第一节五、进食障碍患者的护理(1)纠正体像障碍对于有体像障碍的患者,护士应主动接触患者,向患者表示关心和支持,使其有被接纳感,并鼓励患者表达对自己体像的看法,包括喜欢和不喜欢的方面及对体像改变的感受,以及重要关系人物的看法和对自己的影响。其次,将患者实际的身体尺寸与其主观感受做对比,帮助患者认识到自我认知的偏差,患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发现自
18、身优点,接纳现实中的自己。(2)重建正常进食行为模式护士要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营养方面的问题,让患者知道减肥、节食是发生进食障碍的重要因素,长期节食会损害大脑从而对认知功能产生影响,可结合患者的自身经历进行宣教,说明低体重对患者的危害表现,帮助其正确理解食物与身材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护士在与患者沟通时要循循善诱,而不要对患者的错误认识妄加指责。2心理护理第一节五、进食障碍患者的护理护士保证病房设施安全及物品安全,密切观察患者情绪变化,防止患者因抑郁情绪采取自杀或自伤行为。3安全护理进食障碍在康复期极易复发,这也是患者彻底治愈的最大障碍。因此,护士需教会患者处理应激事件的策略,以防复发,并适时对患
19、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帮患者找出生活中的应激源,并共同探讨正确的应对方法;指导患者以后遇到情绪困扰时,采用与他人沟通、参加娱乐活动等方式转移注意力,而非节食、暴食行为;帮助患者家属正确认识疾病特点,找到家庭不利因素,并指导他们关注患者的病情,做好家庭照顾。4健康教育第一节五、进食障碍患者的护理u(1)患者能否认识到体重低、营养差的危害。u(2)患者能否控制暴食行为。u(3)患者能否避免诱吐、导泻行为。u(4)患者能否主动寻求应对困境的方法。u(5)患者能否现实地评价自身的体型。u(6)患者能否表达心中的焦虑情绪。02睡眠与觉醒障碍及其护理第二节一、常见睡眠与觉醒障碍 引起睡眠障碍的原因目前尚未
20、明确,可能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心理因素:遭遇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如下岗失业、家庭破裂、子女夭折等。环境因素:居住拥挤、环境嘈杂、光线太强、突然改变睡眠环境等。睡眠节律改变:起居无常、工作时间不规律、睡眠习惯不良等。躯体及精神因素:继发于胃炎、阑尾炎、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药物及食物因素:咖啡、乙醇等。第二节一、常见睡眠与觉醒障碍(一)失眠症1临床表现失眠症(insomnia)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表现为对睡眠的质和量持续长时间的不满意状况。失眠症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类:急性失眠:起病与明确的刺激有关,病程相对较短,一般脱离或适应了刺激源后,失眠即可缓解。心理生理性失眠:可由未及时
21、缓解的急性失眠演变而来;也可以是隐匿起病,患者诉从小时候或成年早期即有失眠。睡眠感缺乏:患者诉严重失眠,但没有客观睡眠异常的证据,脑电监测与旁人观察均显示处于睡眠状态,且日间功能受损程度与患者诉失眠程度不相符。第二节一、常见睡眠与觉醒障碍(一)失眠症2诊断标准(1)症状标准:几乎以失眠为唯一的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宜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结果的优势观念。(2)严重标准:对睡眠数量、质量的不满引起明显的苦恼或社会功能受损。(3)病程标准: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至少已1个月。(4)排除标准: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第二节
22、一、常见睡眠与觉醒障碍(一)失眠症3治疗(1)消除病因消除或减少造成失眠的各种因素,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失眠症的主要方法,目的是使患者能够忽视失眠症状,将注意力集中到外部世界,从而为睡眠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3)药物治疗镇静催眠药可作为治疗失眠症的辅助手段,短期使用,避免长期用药,一般以12周为宜,尤其是慢性失眠患者,长期用药往往无效,还会导致药物依赖。第二节一、常见睡眠与觉醒障碍(一)失眠症中外名人与“失眠”的斗争基督山伯爵的作者大仲马,曾患有严重的失眠症。之后,他坚持每天睡前吃一个苹果,并强制自己定时睡眠、定时起床。几经努力,终于治好了失眠症。德国大诗人歌德曾一
23、度被官场生活和文学创作折磨得夜不能寐,于是他到意大利等地游览,绮丽的风光使他的神经衰弱症不治而愈。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卢梭,年轻时严重失眠,并伴有耳鸣、心悸、气短。于是他边读书,边做一些轻体力劳动如采药、养鸽、栽花等,自治失眠,效果很好。我国大文豪郭沫若青年时期留学日本,得了很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一夜往往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还常被噩梦惊醒。后来他每天睡前、起床时各静坐半小时,噩梦逐渐减少,记忆力恢复,神经衰弱症渐愈。第二节一、常见睡眠与觉醒障碍(二)嗜睡症嗜睡症(hypersomnia)指患者在不存在睡眠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出现睡眠过多,或醒来后至完全觉醒的过渡时间延长。这种情况并不由于药物、酒精
24、或躯体疾病所致,也不是某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症状的一部分。睡眠过多是本病的核心症状,表现为白天睡眠时间延长,且转醒后常有短暂意识模糊,呼吸及心率增快,常伴有抑郁情绪。部分患者可白天睡眠发作,严重影响了学习、工作和生活,患者为此感到苦恼。1临床表现第二节一、常见睡眠与觉醒障碍(二)嗜睡症(1)症状标准:白天睡眠过多或睡眠发作;不存在睡眠时间不足;不存在从唤醒到完全清醒的时间延长或睡眠中呼吸暂停;无发作性睡病的附加症状(如猝倒症、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醒前幻觉等)。(2)严重标准:患者为此明显感到痛苦或影响社会功能。(3)病程标准:几乎每天发生,并至少已1个月。(4)排除标准:不是由于
25、睡眠不足、药物、酒精、躯体疾病所致,也不是某种精神障碍的症状组成部分。2诊断标准第二节一、常见睡眠与觉醒障碍(二)嗜睡症治疗嗜睡症的主要方法是对症治疗。首先消除发病的诱导因素,可适当给予中枢神经兴奋剂如哌甲酯、苯丙胺、匹莫林等,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症状改善后及时停药。其次可辅以支持疗法和疏导疗法,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白天主动安排短时小睡,可减少甚至终止嗜睡发作。3治疗第二节一、常见睡眠与觉醒障碍(三)睡眠觉醒节律障碍1临床表现睡眠-觉醒节律指常人夜间入睡、白天醒来的规律。睡眠觉醒节律障碍(sleep wake rhythm disorders)指睡眠觉醒节律与常规不符而引起的睡眠紊乱。
26、多见于夜间工作和生活无规律的成年人,儿童或青少年少见。患者可表现为睡眠时相延迟,在常人应入睡的时候不能入睡,应觉醒的时候需要睡眠,如患者在凌晨入睡,次日下午醒来;入睡时间可变化不定,总睡眠时间也随入睡时间的变化而长短不一。患者多伴有忧虑或恐惧心理,并导致脑力工作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第二节一、常见睡眠与觉醒障碍(三)睡眠觉醒节律障碍2诊断标准(1)症状标准:患者的睡眠觉醒节律与所要求的(即与患者所在环境的社会要求和大多数人遵循的节律)不符;患者在主要的睡眠时段失眠,而在应该清醒时段出现嗜睡。(2)严重标准:患者为此明显感到痛苦或影响社会功能。(3)病程标准:几乎每天发生,并至少已1个月。(4
27、)排除标准: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如抑郁症)导致的继发性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第二节一、常见睡眠与觉醒障碍(三)睡眠觉醒节律障碍3治疗对有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的患者主要是通过调整其入睡和觉醒时间以恢复正常人的睡眠节律。可逐步调整或一次性调整立刻达到正常作息时间,并需不断巩固、坚持下去。为防止反复,常需结合药物巩固效果。第二节一、常见睡眠与觉醒障碍(四)睡行症1临床表现。睡行症(sleep walking disorder)又称梦游症,指一种在睡眠过程尚未清醒时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做一些简单活动的睡眠和清醒混合的状态。发作时难以唤醒,刚醒时意识模糊,常有定向力障碍、警觉性下降、反应迟钝。儿童发病
28、率较高,可达1%15%,成年人低于1%,男孩多见,可伴有夜惊症和遗尿症。多发生于睡眠的前1/3段的深睡期,患者入睡后12 h突然起床,在室内或室外从事一些简单活动,如打扫卫生、散步、炒菜等,历时数分钟至半小时,随后继续上床睡觉,次日醒来对发生经过不能回忆。第二节一、常见睡眠与觉醒障碍(四)睡行症2诊断标准。(1)症状标准:反复发作的睡眠中起床行走。发作时睡行者表情茫然、目光呆滞,对别人的招呼或干涉行为相对缺乏反应,要使患者清醒相当困难;发作后自动回到床上或躺在地上继续睡觉;在发作后的清醒初期,可有短暂意识和定向障碍,但几分钟后即可恢复常态,不论是即刻苏醒或次晨醒来均完全遗忘。(2)严重标准:不
29、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3)病程标准:反复发作的睡眠中起床行走数分钟至半小时。(4)排除标准:排除癫痫自动症与分离性障碍。第二节一、常见睡眠与觉醒障碍(四)睡行症3治疗。对睡行症的治疗包括减少发作次数和防止发作时意外事故的发生。护士首先向家属及患者解释该病的特点,减轻心理压力。由于发作时患者意识不清,不能防范危险,有意外发生的可能性,所以要确保其睡眠环境的安全性,如睡前关好门窗,收拾好各种危险物品、清除障碍物等,以防睡行发作时外出走失或引起伤害自己及他人的事件。偶尔少数几次发作者无须治疗。发作频繁者,可用苯二氮类药物加深睡眠(对某些患者有效)。第二节二、睡眠障碍患者的护理 睡眠异常表现:
30、有无早醒、入睡困难、睡眠持续困难、睡眠时数、入睡方式、深度,使用药物情况。必要时可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患者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通过此表可以了解患者的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服用药物情况和白天功能状态。此表已在我国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主观睡眠质量评估:评估患者失眠的原因、诱发或加重失眠后果的不良原因、对睡眠的不现实期望等。有无自主神经症状:心慌、胸闷、胃肠胀气、消化不良等。多导睡眠检测仪:检测仪可以在患者睡眠状态下连续并同时记录多个参数,形成多导睡眠图(PSG),可以客观评价患者的睡眠质量、进入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及睡眠各期的情况。1生理状况评
31、估第二节二、睡眠障碍患者的护理 是否有焦虑、恐惧、抑郁等精神症状。原发性失眠患者由于受失眠的影响,焦虑情绪比较明显,部分患者还会有抑郁情绪。必要时可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对睡眠的认知,对睡眠时间与质量过高的期望值,对睡眠质量过高关注等。有无其他精神障碍。2精神症状评估第二节二、睡眠障碍患者的护理 有无诱导失眠的社会事件,如工作的调动、负性生活时间等。性格特征:性格是否敏感、多疑,是否对事物要求完美等。生活习惯:有无不良生活习惯和睡眠卫生习惯,如经常吸烟、饮酒、饮浓茶、饮咖啡等。3心理社会评估第二节二、睡眠障碍患者的护理u(1)睡眠型态紊乱 与社会心理因素刺激、焦
32、虑、睡眠环境改变、药物影响等有关。u(2)疲乏 与失眠、异常睡眠引起的不适状态有关。u(3)焦虑 与睡眠型态紊乱有关。u(4)无能为力感 与长期处于失眠或异常睡眠有关。u(5)有受伤的危险 与梦游时意识模糊、不识危险有关。u(6)睡眠型态紊乱:入睡困难、易醒、睡眠规律颠倒等 与脑部病变导致缺氧有关。u在上述护理诊断中,失眠症、嗜睡症、睡眠觉醒节律障碍均可出现睡眠型态紊乱、疲乏、焦虑、绝望和无能为力感;睡眠症有受伤害的危险。第二节二、睡眠障碍患者的护理u(1)患者能够认清自己失眠的原因,逐渐学会消除这些因素,在护士的指导下能够重建规律、有质量的睡眠模式。u(2)患者能认识到心理的焦虑是引起疲乏的
33、主要原因,能够在疲乏时继续从事日常生活活动,保证夜间睡眠质量,最终使白天能够保持精力正常。u(3)患者能通过谈话、书写等方式来表达心中的焦虑情绪,学会几种缓解焦虑的行为疗法。u(4)患者能通过与护士交谈、给亲人写信等方式表达心中的感受,消除任何消极、放弃或自我伤害的想法。如果出现自杀想法时,能与护士联系,避免自杀或自伤行为的发生。u(5)患者及家属能保证患者居住环境的安全,不摆放过多杂物,尽量减少一切危险物品。第二节二、睡眠障碍患者的护理(1)心理护理1)消除诱因,建立信任的护患关系2)支持性心理护理3)认知疗法4)森田疗法森田疗法的理念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即接受失眠症状的出现,把心思放
34、在应该去做的事情上。1对失眠患者的护理第二节二、睡眠障碍患者的护理(2)睡眠知识宣教护士应教会患者独自处理失眠的各种措施,包括:生活规律:三餐、工作、睡眠的时间尽量固定。营造最佳的睡眠环境:选择合适的寝具;保持空气流通;避免噪声干扰;维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光线过亮。白天多在户外活动,接受太阳照射。睡前2小时避免易兴奋的活动,如看刺激、紧张的电视节目,进食,长久谈话等,避免进食浓茶、咖啡、可乐、巧克力等兴奋剂;用熟悉的物品或习惯帮助入睡,如用固定的被褥、听舒缓的音乐等;使用睡前诱导放松的方法如腹式呼吸、肌肉松弛法等,使患者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正确使用镇静催眠药物。1
35、对失眠患者的护理第二节二、睡眠障碍患者的护理(3)重建规律、高效的睡眠模式1)刺激控制训练刺激控制训练属于行为疗法的一种,目的是帮助失眠患者减少与睡眠无关的行为,建立规律性睡眠觉醒模式的手段。具体方法为要求患者做到以下几点:把床当作睡眠的专用场所;感到有睡意才上床;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情,如看书、聊天等;睡不着或无法再入睡(无睡眠20 min后)时立刻起床到另一房间,直到有困意再回到床上;无论夜间睡眠质量如何,都必须按时起床;避免白天睡觉,目的是形成对床的条件反射。这些方法看似容易,但患者往往由于各种因素不能完全做到,因此,需要护士有规律地随访、指导和督促。1对失眠患者的护理第二节二、睡眠
36、障碍患者的护理2)睡眠限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也属于行为疗法。失眠患者往往认为自己睡眠时间不足,常常在床上待很长时间,希望能弥补一些失去的睡眠,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睡眠限制疗法的目的是使睡眠者减少在床上的非睡眠时间,增加有效的睡眠时间。具体做法是:如果患者每晚在床上时间是9 h,但实际睡眠时间为5 h,则通过推迟上床和提前起床来减少患者在床上的时间至5 h;然后根据患者睡眠改善情况,逐渐延长睡眠时间,如每周增加15 min,每天早晨固定时间起床,保证在床上的时间至少有90%是用于睡眠的。该方法可逐渐改善轻度患者睡眠状况,代价是睡眠时间相对减少。1对失眠患者的护理第二节二、睡眠障碍患者的护理3
37、)其他疗法 矛盾意向训练:护士说服患者强迫自己处于清醒状态。如果失眠者试着不睡,减少了为入睡做出的过分努力,其紧张焦虑情绪会因此逐渐减轻,失眠症状也就随之改善。暗示疗法:适合于暗示性较强的失眠症患者,可选用某些营养药物作为安慰剂,配合暗示性语言,诱导患者进入睡眠。放松疗法:指导患者进行渐进性肌肉放松、生物反馈、想象放松等。1对失眠患者的护理第二节二、睡眠障碍患者的护理(1)保证患者安全;(2)消除心理恐惧;(3)减少发作次数。2其他睡眠障碍的护理失眠患者常常自行用药,造成药物耐受和药物依赖,护士应告知患者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用药,切忌自行选药和随意停药。用药时不可饮酒,否则会增加药物成瘾的危险性。3用药指导第二节二、睡眠障碍患者的护理u(1)患者引起失眠的原因是否消除。u(2)患者对睡眠和睡眠障碍的知识是否了解。u(3)患者是否掌握几种行为疗法来缓解焦虑和对失眠后果的恐惧。u(4)当失眠再次发生时患者是否能够正确对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睡眠。u(5)患者对自己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是否满意。PPT模板下载: 感谢聆听,批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