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学》第八章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91929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PPTX 页数:86 大小:13.9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常人体学》第八章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正常人体学》第八章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正常人体学》第八章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正常人体学》第八章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正常人体学》第八章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八章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如右图)。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临床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为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为下消化道。消化腺包括三大唾液腺、肝、胰及消化管壁内的小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排出粪便。第一节消 化 管Contents Page目录页第二节消 化 腺第三节腹 膜第四节 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第五节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Transition Page过渡页第一节 消化管p消化管的一般结构p口 腔p咽p食 管p胃p小 肠p大 肠5 第一节消化管一、消化管的一般结

2、构除口腔外,消化管管壁的结构基本相同,由内向外依次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6 第一节消化管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一)黏膜黏膜位于管壁的最内面,是进行消化和吸收的重要结构,由内向外又可分为:1 1上皮2 2固有层上皮构成黏膜的内表面,口腔、咽、食管和肛门等处为复层扁平上皮,主要具有保护功能;其他均为单层柱状上皮,以消化、吸收为主。固有层由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腺、血管、神经、淋巴管和淋巴组织,其中淋巴组织可起防御作用。黏膜肌层由12层平滑肌构成,平滑肌的收缩与舒张,促进腺体的分泌和血液、淋巴的运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3 3黏膜肌层7 第一节消化管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二)黏膜下

3、层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黏膜下神经丛。黏膜和部分黏膜下层共同突入管腔,形成皱襞,扩大了黏膜的表面积。8 第一节消化管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三)肌层除口腔、咽、食管上段和肛门外括约肌为骨骼肌外,其余均为平滑肌。肌层一般分为内环行、外纵行两层,其间有肠肌神经丛。消化管某些部位的平滑肌层增厚,形成括约肌。(四)外膜外膜位于消化管的最外层。咽、食管、直肠下部等处的外膜,由结缔组织构成,称为纤维膜;其他部分的外膜,由表面间皮和深层结缔组织构成,称为浆膜。9 第一节消化管二、口 腔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前壁为口唇,两侧壁为颊,上壁为腭,下壁为封闭口腔底的软组织。口腔向前借口裂

4、与外界相通,向后经咽峡与咽相续。口腔以上、下牙弓为界,分为前外侧部的口腔前庭和后内侧部的固有口腔。10 第一节消化管二、口 腔唇分为上唇和下唇,两唇围成口裂。上唇外面正中处的纵行浅沟,称为人中。上唇两侧以弧形的鼻唇沟与颊部分界。上、下唇的游离缘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故呈红色。当机体缺氧时,可变为暗红色,临床称发绀。颊构成口腔的侧壁,在平对上颌第二磨牙处的颊黏膜上有腮腺导管的开口。(一)口唇11 第一节消化管二、口 腔腭呈穹隆状,表面覆以黏膜。腭前2/3以骨腭为基础,称为硬腭;后1/3以肌和腱为主,称为软腭。软腭后缘中央有一向下的乳头状突起,称为腭垂(悬雍垂)。腭垂两侧各有一对黏膜皱襞,前为腭舌弓

5、,后为腭咽弓。腭垂、两侧的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咽峡。咽峡是口腔与咽的分界。(二)腭12 第一节消化管舌分为上、下两面,上面为舌背,舌背的前2/3称为舌体,后1/3称为舌根。舌体的前端为舌尖。舌的下面正中有一条连于口腔底的纵行黏膜皱襞,称为舌系带。舌系带下端的两侧各有一黏膜隆起,叫舌下阜。舌下阜的后外侧有一斜行黏膜皱襞,称为舌下襞(如上图)。黏膜深面含有丰富的静脉丛。二、口 腔舌位于口腔底,具有搅拌食物、协助吞咽、感受味觉和辅助发音等功能。(三)舌舌的形态13 第一节消化管二、口 腔舌的构造舌由表面的黏膜和深部的骨骼肌构成。呈淡红色。表面有许多小突起,称为舌乳头,能感受味觉和触觉。舌根的黏膜内有

6、淋巴组织,构成舌扁桃体。咽扁桃体、腭扁桃体和舌扁桃体在口腔、鼻腔通咽处,共同形成淋巴组织环,称为咽淋巴环,具有重要的防御、保护功能。(1)舌黏膜(2)舌肌为骨骼肌,分为舌内肌和舌外肌两种。舌内肌起止均在舌内,收缩时可改变舌的形状。舌外肌起自舌外,止于舌内,收缩时可改变舌的位置。其中以颏舌肌在临床上最为重要。颏舌肌左、右各一,两侧颏舌肌同时收缩,舌前伸;一侧收缩时,舌尖伸向对侧。14 第一节消化管二、口 腔(四)牙牙是人体内最坚硬的器官,嵌于上、下颌骨的牙槽内,有咬切、磨碎食物和辅助发音的功能。15 第一节消化管二、口 腔1牙的形态和构造牙分为牙冠、牙颈和牙根3部分。牙冠是暴露于口腔内的部分,牙

7、根嵌于牙槽内,牙颈介于牙冠与牙根之间。牙由釉质、牙质、牙骨质构成。牙质构成牙的主体,牙冠部的牙质表面包有釉质;牙颈、牙根的表面包有牙骨质。牙中央有一个空腔,称为牙腔,腔内容纳牙髓。牙髓由结缔组织、神经、血管和淋巴管构成。构造形态16 第一节消化管二、口 腔2牙的名称和排列人的一生中先后有两组牙,即乳牙和恒牙。乳牙分为切牙、尖牙和磨牙3种;恒牙分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4种。乳牙和恒牙的排列17 第一节消化管牙周组织包括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龈3部分。牙槽骨构成牙槽的骨质。牙周膜是介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将牙根牢固地固定于牙槽骨内。牙龈是覆盖在牙槽骨表面的口腔黏膜,包被牙颈,血管丰富,呈

8、淡红色。牙周组织对牙起保护、固定和支持作用。乳牙多在出生后67个月开始萌出,3岁左右出齐,共20个。67岁起乳牙开始脱落,恒牙相继萌出,全部出齐为32个。二、口 腔3牙的萌出4牙周组织18 第一节消化管四、食 管(一)食管的位置和形态 食管为一扁长肌性管道,上端与咽相续,经气管后面、脊柱前面下降入腹腔,穿过膈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与胃的贲门相连,全长约25cm。故食管以胸骨颈静脉切迹为界分为颈、胸和腹三段。位置 食管全长有3处狭窄:第一处狭窄位于食管起始处,距中切牙15cm;第二处狭窄在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25cm;第三处狭窄在食管穿过膈处,距中切牙约40cm。这些狭窄是异物嵌顿滞

9、留和肿瘤的好发部位。形态19 第一节消化管四、食 管(二)食管壁的形态和微细结构食管壁内面有710条纵行的黏膜皱襞,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具有保护作用。黏膜下层含有血管和食管腺,食管腺分泌黏液,起润滑作用,便于食团下行。肌层上段为骨骼肌,下段为平滑肌,中段由骨骼肌和平滑肌混合构成。外膜为纤维膜,较薄。20 第一节消化管五、胃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具有贮存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21 第一节消化管五、胃(一)胃的形态和分布胃有两壁、两口和两缘。两壁即前壁和后壁。胃的入口称为贲门,续食管;下口称幽门,接十二指肠。胃的上缘较短,凹向右上方,称为胃小弯。胃小弯的最低处有一切迹,称为角切迹。胃的下缘较

10、长,凸向左下方,称为胃大弯。形态分布胃分为4部分:贲门部,在贲门附近;胃底,在贲门的左上方,高出贲门;胃体,是胃底与角切迹之间的部分;幽门部,是角切迹与幽门之间的部分,也称胃窦。幽门部的大弯侧有一不明显的浅沟,将幽门部分为左侧的幽门窦和右侧的幽门管(图)。22 第一节消化管五、胃(二)胃的位置和毗邻胃位于腹腔内,位置随体型、体位和充盈程度的不同有所变化。在中度充盈时,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的前壁在右侧与肝左叶贴近,左侧与膈相邻,介于肝左叶与左肋弓之间的胃前壁,直接与腹前壁相贴,此处是胃触诊的部位。胃后壁与胰、横结肠、左肾的上半部和左肾上腺相邻。23 第一节消化管五、胃(三)

11、胃壁的形态和微细结构胃壁有4层,其微细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黏膜层和肌层。24 第一节消化管五、胃胃黏膜在活体呈微红的橙色。胃空虚时,黏膜形成许多皱襞,充盈时多数皱襞展平或变低。胃黏膜表面可见许多针孔状小凹,称为胃小凹,是胃腺开口处。黏膜的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能分泌黏液。固有层内含有许多腺体,统称胃腺。根据所在的部位和结构的不同,胃腺可分为贲门腺、胃底腺和幽门腺。贲门腺、幽门腺主要分泌黏液。胃底腺分布于胃底和胃体,主要由主细胞、壁细胞构成。主细胞数量多,多分布在胃底腺的中、下部。壁细胞多分布于胃底的上、中部。黏膜层肌层较厚,分内斜、中环、外纵三层。环行肌较发达,并在幽门处增厚,形成幽门括约

12、肌,收缩时可以关闭幽门,有控制食糜通过的作用。肌层25 第一节消化管六、小肠小肠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平均长57 m,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小肠上接幽门,下续盲肠,从上到下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26 第一节消化管六、小肠(一)十二指肠十二指肠是小肠的起始部位,长约25cm,大部分贴于腹后壁,位置较为固定。十二指肠呈“C”形包绕胰头,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4部分。27 第一节消化管六、小肠(一)十二指肠起自胃的幽门,行向右后,向下移行于降部。上部与幽门相接处的肠壁薄,黏膜较光滑,称为十二指肠壶腹(十二指肠球),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1上部沿第13腰椎及胰头的右

13、侧下行,而后弯向左侧,接水平部。在降部的后内侧壁有一纵形的黏膜皱襞,称为十二指肠纵襞。皱襞的下端为圆形突起,称为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2降部横行向左续于升部。3水平部斜向左上方,再弯向前下与空肠相续,转折处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此曲被十二指肠悬肌固定于腹后壁。十二指肠悬肌(又称十二指肠韧带)是手术时识别空肠起始端的标志。4升部28 第一节消化管六、小肠(二)空肠和回肠空肠和回肠占小肠的绝大部分,在腹腔内迂曲盘旋呈袢状排列,借肠系膜连于腹后壁,活动度较大。空肠和回肠无明显分界,通常将近侧2/5称为空肠,位于腹腔的左上部;远侧3/5称为回肠,位于腹腔的右下部。29 第一节消化管六

14、、小肠(三)小肠黏膜的微细结构小肠黏膜在管腔内形成大量的环形皱襞和肠绒毛,并且在固有层内有大量的肠腺。30 第一节消化管六、小肠环状襞除十二指肠球和回肠末端较光滑外,其余各段小肠腔内有许多环形皱襞,称为环状襞。肠绒毛小肠黏膜的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形成许多指状突起,称为肠绒毛。上皮:覆盖在肠绒毛的表面,为单层柱状上皮,主要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构成。(2)固有层:形成肠绒毛的中轴,其中有12条以盲端起始的纵行毛细淋巴管,称为中央乳糜管,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散在的平滑肌纤维。中央乳糜管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较大,且进食时引起绒毛产生伸缩和摆动活动,可促进血液、淋巴液的回流,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绒毛

15、的纵切面31 第一节消化管六、小肠肠腺肠腺是黏膜上皮下陷至固有层而形成管状的小肠腺,它直接开口于肠腔,可分泌消化酶和黏液。淋巴组织小肠黏膜的固有层内散布着许多淋巴组织,是小肠壁的防御结构。十二指肠内的淋巴组织少而疏散;空肠的淋巴组织较多,可形成粟粒状的孤立淋巴滤泡;回肠的淋巴组织更多,聚集在一起,形成集合淋巴滤泡。32 第一节消化管七、大肠盲肠和结肠的3种外形特征:结肠带,由肠壁的纵行肌增厚而成,位于表面,有3条与大肠纵轴平行排列;结肠袋,因结肠带较短,使结肠皱褶向外膨出形成囊袋状结构;肠脂垂,是指沿结肠排列的大小不均的脂肪突起。大肠的起始段续接回肠,末端止于肛门,长约1.5m,分为盲肠、阑尾

16、、结肠、直肠和肛管5部分。人类的大肠内没有重要的消化活动,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暂时贮存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33 第一节消化管七、大肠盲肠位于右腹股沟区,是大肠的起始部,长68cm。下端为膨大的盲端,左接回肠,上续结肠。回肠末端经回盲瓣口与盲肠相接,回盲瓣是由回肠末端突入盲肠所形成的上、下两个唇样皱襞。回盲瓣既可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进入大肠,以利于食物的充分消化和吸收,又可防止进入大肠的内容物反流回小肠。盲肠34 第一节消化管七、大肠阑尾是一条蚓状盲管,开口于盲肠的后内侧壁,末端游离,一般长68cm。阑尾多位于右髂窝内,其末端的位置变化较大,但阑尾根部位置较固定,体表投影在脐与右侧髂前上

17、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此点称为麦氏点。急性阑尾炎时,可在此处有明显的压痛。盲肠的三条结肠带在阑尾根部汇合,手术时可据此寻找阑尾。阑尾35 第一节消化管七、大肠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分,呈框状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升结肠与盲肠相接续,在右腹外侧区上升至肝右叶的下方弯向左前方,移行为横结肠,弯曲处称为结肠右曲,又称结肠肝曲。横结肠横行向左,在脾的下方弯行向下,移行为降结肠,弯曲处称为结肠左曲,又称结肠脾曲。降结肠在左腹外侧区下行,至左髂前上棘处续于乙状结肠。乙状结肠呈“乙”字形弯曲,向下至第3骶椎水平与直肠相续。结肠结肠的位置和分布结肠黏膜的形态和微细结构结肠黏膜无绒

18、毛,有半环形的皱襞。腺上皮内有大量的杯状细胞,固有层内含有大量的腺体。黏膜淋巴组织发达。36 第一节消化管七、大肠直肠位于盆腔内,长1014 cm,沿骶、尾骨的前面下行,穿过盆膈移行为肛管。全直肠并非直管,在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上部在骶骨前面突向后,为骶曲;下部绕过尾骨尖突向前,为会阴曲。在冠状面上有3个弯曲:一般中间的弯曲较大,凸向左侧;上、下两个凸向右侧。直肠下部肠腔膨大,称为直肠壶腹。直肠内面有23个半月形皱襞,称为直肠横襞,是由环形肌和黏膜共同构成。中间的直肠横襞最大而明显,位置最恒定,位于直肠右侧,距肛门约7 cm,可作为直肠的定位标志。直肠37 第一节消化管七、大肠肛管上续直肠,下

19、止于肛门,长34 cm。肛管内面有610条纵行的黏膜皱襞,称为肛柱。肛柱下端之间彼此借半月形黏膜皱襞相连,称为肛瓣。肛瓣与肛柱下端围成的小隐窝称为肛窦,窦口向上,底部有肛腺的开口。此处易积存粪屑,易受损伤而继发感染。各肛柱下端与肛瓣的边缘共同连成一条锯齿状环形线,称为齿状线。齿状线是肛管黏膜与皮肤的分界线。齿状线以上的管腔被覆黏膜,以下的管腔被覆复层扁平上皮;齿状线以上的黏膜下层和齿状线以下的皮下组织中都含有丰富的静脉丛,如静脉淤血、曲张则形成痔。肛管壁内的环形平滑肌增厚,形成肛门内括约肌,协助排便,但无明显的括约作用。近肛门处还有骨骼肌形成的肛门外括约肌,可随意括约肛门,控制排便。肛管Tra

20、nsition Page过渡页第二节 消化腺p口腔腺p肝p胰消化腺除口腔腺和胃腺、肠腺等外,还有肝和胰。其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参与食物的消化。39 第二节消化腺一、口腔腺口腔腺又称唾液腺,主要有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3对。腮腺是最大的一对唾液腺,呈不规则的锥形,位于耳的前下方,上达颧弓,下至下颌角。腮腺管开口于上颌第2磨牙所对颊黏膜处的腮腺管乳头。腮腺 下颌下腺位于下颌体的深面,导管开口于舌下阜。下颌下腺 舌下腺位于舌下襞的深面,导管开口于舌下襞和舌下阜。舌下腺40 第二节消化腺二、肝肝是人体最大的腺体,成人的肝约重1 500 g。(一)肝的位置和形态肝的位置肝位于腹腔内,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

21、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肝的上界与膈穹隆一致,其最高点在右侧相当于右锁骨中线与第5肋的交点,左侧相当于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隙的交点。肝的下界,右侧大致与右肋弓一致,在腹上区则可达剑突下约3cm。肝的位置可随呼吸运动上、下移动,在平静呼吸时,肝上、下移动幅度为23cm。41 第二节消化腺二、肝肝的形态肝呈红褐色,质软而脆,易因暴力致破裂出血。肝呈不规则的楔形,分上、下两面,前、后两缘。肝的上面膨隆、光滑,与膈相邻,称为膈面。膈面借镰状韧带分成厚而大的肝右叶与小而薄的肝左叶(如右图)。肝的下面凹陷不平,与许多腹腔器官相邻,称为脏面。脏面有呈“H”形的沟。横沟称为肝门,长约50cm,是肝固有动

22、脉、肝门静脉、肝管及神经、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为肝蒂。左、右纵沟均以横沟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右纵沟的前部凹陷,容纳胆囊,称为胆囊窝:后部较宽的沟内有下腔静脉通过,称为腔静脉沟。左纵沟的前部有肝圆韧带,后部有静脉韧带通过。肝的脏面被上述结构分为4叶,即右叶、左叶、方叶和尾状叶。右叶位于右纵沟的右侧;左叶位于左纵沟的左侧。两纵沟之间,横沟前方的称为方叶,后方的称为尾叶(如左图)。42 第二节消化腺二、肝(二)肝的微细结构肝的表面被覆一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在肝门处,被膜随血管和肝管、神经等深入肝内,将肝实质分隔成许多肝小叶。43 第二节消化腺二、肝肝小叶肝小叶是肝

23、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呈多面棱柱体,主要由肝细胞构成,小叶之间以少量结缔组织分隔,中央有一条纵行的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放射状排列成板状,称为肝板。肝板的横切面呈索条状,称为肝索。肝板之间有肝窦,肝板内有小叶间胆管。44 第一节消化管为多面体,体积较大,表面有发达的微绒毛,核大而圆,居中央。胞质内各种细胞器丰富而发达,因此肝脏具有很多重要的功能。(1)肝细胞位于肝板之间,互相吻合成网状管道,其内充满血液。肝血窦的通透性大,有利于肝细胞与血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主要吞噬从胃肠进入门静脉的细菌、病毒、异物、衰老破碎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等,构成机体重要的防线。(2)肝血窦胆小管

24、是相邻两个肝细胞之间局部胞膜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其管壁就是肝细胞的细胞膜。正常情况下,肝细胞分泌的胆汁直接进入胆小管。但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或胆道堵塞、内压增大时,胆汁可经窦周隙进入肝血窦,出现黄疸。(3)胆小管二、肝肝小叶45 第二节消化腺二、肝门管区门管区是相邻几个肝小叶之间的区域,其内有较多的结缔组织,并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通过。46 第二节消化腺二、肝(三)肝的血液循环肝门静脉小叶间静脉肝血窦中央静脉小叶下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肝动脉小叶间动脉肝血窦中央静脉小叶下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肝门静脉是肝的功能性血管,其血液中含有自胃肠道吸收来的大量营养物质,供肝细胞加工、利用和贮存。肝固

25、有动脉是肝的营养血管,其血液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氧,供肝细胞本身的代谢需要。入肝的血管有肝门静脉和肝固有动脉,两者在肝内反复分支,分别成为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在肝窦相混后汇入中央静脉,在肝中央静脉汇成小叶下静脉,进而汇合成23条肝静脉,在肝的后缘出肝,注入下腔静脉。其血液循环途径如下:1247 第二节消化腺二、肝(四)胆囊与输胆管道1胆囊位置形态胆囊位于肝脏面的胆囊窝内,借结缔组织与肝相连。胆囊有储存和浓缩胆汁的作用,其容积为4060mL。胆囊呈梨形,分底、体、颈、管4部分。胆囊底圆钝,常露出于肝下缘,与腹前壁相邻,体表投影的位置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的稍下方。胆囊体膨大,向后逐渐变细

26、为胆囊颈。胆囊颈细而弯曲,与胆囊管相续。胆囊管的黏膜形成螺旋形皱襞,称为螺旋襞,有控制胆汁进出的作用。48 第二节消化腺二、肝2输胆管道输胆管道简称胆道,是将胆汁自肝输送到十二指肠的管道。其肝内的部分包括胆小管和小叶间胆管,它们逐级汇合成肝左管、肝右管;肝左管、肝右管出肝门后汇合成肝总管,肝总管再与胆囊管合成胆总管。胆汁的排出途径表示如下:49 第二节消化腺三、胰(一)胰的位置和形态胰的输出管称胰管。胰管位于胰实质内,自胰尾右行,横贯胰的全长,沿途接受许多小导管,最后于十二指肠降部的后内侧壁内与胆总管汇合成肝胰壶腹,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形态位置胰呈三棱形,质软,色灰红,全长1420cm。

27、胰横位于胃的后方,在第1、2腰椎的水平,分头、体、尾3部分。胰头为胰右端膨大的部分,被十二指肠环抱;胰体为胰的中部,呈棱柱状;胰尾较细,向左下方抵达脾门。50 第二节消化腺三、胰(二)胰的微细结构胰腺表面覆以薄层结缔组织被膜,其实质分为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外分泌部占胰的大部分,由腺泡和导管构成。腺泡细胞呈锥体形,核圆形,位于细胞的基底部,主要合成多种消化酶。导管为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细胞主要合成水和无机盐。内分泌部内分泌部内分泌部又称胰岛,是细胞团,主要有A、B、D三种细胞,其功能详见内分泌系统。Transition Page过渡页第三节 腹 膜p腹膜和腹膜腔p腹膜与脏器的关系p腹膜形成的结构

28、52 第三节腹膜一、腹膜和腹膜腔腹膜是衬贴在腹、盆壁内表面和覆盖在腹、盆腔器官外表面的一层浆膜。衬贴在腹壁和盆壁内面的称壁腹膜;覆盖在腹腔和盆腔器官表面的称脏腹膜。壁腹膜与脏腹膜相互移行围成的腔隙称腹膜腔(如左图)。男性腹膜腔为一密闭的腔隙,女性腹膜腔则借输卵管、子宫、阴道与外界相通。因此当女性生殖器感染时,增加了腹膜腔感染的机会。腹膜腔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可减少脏器之间的摩擦。腹膜不仅有弥散和渗透作用,还有分泌和吸收能力,因此临床上可利用腹膜的这一生理特性进行腹膜透析。除此之外,腹膜还有固定、保护、修复等功能。53 第三节腹膜二、腹膜与脏器的关系根据被腹膜覆盖范围的大小不同,可将腹、盆

29、腔脏器分为3类:腹膜内位器官腹膜间位器官腹膜内位器官是指器官各面均被腹膜覆盖的器官,如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脾等。腹膜间位器官是指有三面被腹膜覆盖的器官,如升结肠、降结肠、肝、子宫、膀胱等。腹膜外位器官是指仅一面被腹膜覆盖的器官,如肾、肾上腺、输尿管、胰、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等。腹膜外位器官54 第三节腹膜三、腹膜形成的结构腹膜由腹、盆壁内面移行于脏器表面,或由一个脏器移行至另一脏器表面的过程中,形成网膜、系膜、韧带和陷凹等结构。(一)网膜小网膜是肝门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包括肝门与胃小弯之间的肝胃韧带和肝门与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肝十二指

30、肠韧带。小网膜右缘游离,后方为网膜孔,是进入网膜囊的通道。网膜囊是位于小网膜与胃后方的扁窄间隙。1小网膜大网膜是悬垂于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的腹膜结构,呈围裙状覆盖于空、回肠和横结肠前方,有防御、吸收功能。大网膜的下垂部位可移动位置。当腹腔内有炎症时,大网膜可粘连、包绕病灶,限制炎症的扩散(如右图)。2大网膜55 第三节腹膜三、腹膜形成的结构(二)系膜内有出入器官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淋巴结,如肠系膜、阑尾系膜、横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等。由于壁、脏腹膜相互移行,形成将器官系连并固定于腹、盆壁的双层腹膜结构,称系膜。56 第三节腹膜三、腹膜形成的结构(三)韧带韧带是指连接脏器之间或腹、盆壁与脏器之

31、间的腹膜结构,对脏器起固定作用,如肝镰状韧带、肝冠状韧带、肝胃韧带、肝肾韧带等。57 第三节腹膜三、腹膜形成的结构(四)腹膜陷凹覆盖在盆腔脏器的腹膜,在脏器之间形成的凹陷的间隙称陷凹。男性在膀胱和直肠之间有直肠膀胱陷凹。女性在膀胱与子宮之间有膀胱子宫陷凹,直肠与子宫之间有直肠子宫陷凹。当立位或坐位时,这些陷凹的位置较低,常积聚于这些陷凹内。Transition Page过渡页第四节 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p食物的消化p食物的吸收p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p粪便的形成与排便59 第四节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一、食物的消化(一)口腔内消化消化从口腔开始。食物在口腔内经过咀嚼被磨碎,经过舌的搅拌,食物

32、与唾液充分混合,形成食团。唾液中的消化酶对食物有一定且相对较弱的化学性消化作用。唾液及其作用咀嚼与吞咽唾液由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和小唾液腺分泌,无色无味,每天分泌量为11.5L,其中水分约占99%,其余为无机盐、黏蛋白、唾液淀粉酶和溶菌酶等。唾液的主要作用有:湿润口腔,溶解食物,引起味觉;清洁和保护口腔;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唾液淀粉酶可使食物中的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咀嚼是由咀嚼肌群协同进行的复杂的反射活动,其作用是将大块食物切割并磨碎。吞咽也是反射活动,基本中枢位于延髓。在吞咽过程中,食管通过蠕动使食团从口腔进入胃内。蠕动是消化管的一种运动形式,是由空腔器官平滑肌的顺序性收缩形成的一种向前

33、推进的波形运动。60 第四节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一、食物的消化(二)胃内消化胃有暂时贮存食物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食物在胃内经过机械性和化学性消化,形成食糜,被逐渐排入十二指肠。61 第四节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一、食物的消化1胃液及其作用胃液是无色酸性液体,pH值为0.91.5,正常成人每日分泌量为1.52.5L。胃液的成分除水分外,主要有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内因子等。盐酸胃液中的盐酸又称胃酸,由壁细胞分泌。胃酸的主要作用有: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杀死随食物入胃的细菌;与钙和铁结合,促进其吸收;胃酸进

34、入小肠可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62 第四节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一、食物的消化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和黏液细胞分泌,进入胃腔后,在盐酸和已激活的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能使蛋白质水解,其最适pH值为23,当pH值超过5时,胃蛋白酶活性消失。黏液由黏液细胞分泌,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起润滑作用,并减少粗糙食物对胃黏膜的机械损伤。它还能与胃内的HCO3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使胃黏膜表面的pH环境接近中性,可有效地阻挡H+向胃黏膜扩散,保护胃黏膜免受强酸的侵蚀。另外,胃上皮细胞的顶端膜及细胞之间存在着紧密连接,对H+相对不通透。紧密连接与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35、共同构成胃黏膜屏障,使盐酸和胃蛋白酶不会消化胃黏膜本身。内因子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能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使维生素B12易于被回肠吸收。63 第四节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食物入胃5min左右,胃蠕动开始,蠕动波起始于胃的中部,有节律地向幽门方向推进,频率约为3次/min,通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指胃壁平滑肌经常处于一定程度的持续收缩状态,生理意义在于维持胃的正常位置和形态,以及促进化学性消化。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刺激了口、咽和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胃壁平滑肌舒张,并使胃腔容积增大,可容纳大量食物而保持胃内压相对稳定。一、食物的消化2胃的运动(1)胃的运动形

36、式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蠕动64 第四节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一、食物的消化(2)胃排空胃排空指胃的内容物被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食物的总量和理化性质影响胃排空的速度。胃排空主要取决于胃和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胃排空的动力来源于胃的运动。呕吐是一种反射动作。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作用于舌根、咽部、胃、大小肠、胆总管、腹膜、泌尿生殖器官等处的感受器,或视觉、内耳前庭器官受到某种刺激,都会引起呕吐反射。呕吐中枢位于延髓,颅内压增高时可直接刺激呕吐中枢,引起喷射性呕吐。呕吐具有保护作用,可将胃、肠内有害物质排出。但剧烈频繁的呕吐会影响正常进食和消化,严重时可造成体内水、盐和酸碱平衡的紊乱。(3)呕吐65 第

37、四节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一、食物的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小肠内的消化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在小肠内,食物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以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后,消化过程基本完成,同时营养物质被小肠黏膜吸收。66 第四节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一、食物的消化1胰液及其作用胰液是胰腺分泌的无色、碱性液体,pH值约为8.0,正常人每日分泌约1.5 L。胰液中含水、碳酸氢盐和多种消化酶等。(1)碳酸氢盐:主要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并保护肠黏膜免受胃酸的侵蚀,同时为肠内多种消化酶提供最适宜的碱性环境。(2)胰淀粉酶:可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3)胰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甘油一酯

38、和脂肪酸。(4)蛋白水解酶:胰液中的蛋白水解酶主要有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均可将蛋白质分解成胨。两种酶共同作用时,可将蛋白质分解成多肽和氨基酸。胰液含有的消化酶种类多,作用全面,因而胰液是最重要的一种消化液。若胰液分泌减少,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不能被完全消化和吸收,将出现消化不良。67 第四节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一、食物的消化2胆汁及其作用(1)胆汁的分泌、贮存和排放:肝细胞不断分泌胆汁,经肝管、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或流入胆囊,成人每日分泌0.61.0 L。在消化期,胆汁可直接由肝和胆囊排入十二指肠。(2)胆汁的成分和作用:胆汁是浓稠且有苦味的液体,颜色取决于胆色素的种类和浓度

39、。由肝细胞直接分泌的胆汁称肝胆汁,为金黄色,弱碱性。在胆囊中贮存的胆汁称胆囊胆汁。胆囊胆汁因部分水分和碳酸氢盐被胆囊吸收而浓缩,颜色较深,呈中性或弱酸性。胆汁的主要成分除了水和无机盐外,还有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和卵磷脂等。其中胆盐是胆汁中参与消化、吸收的主要成分。胆汁由肝细胞分泌,不含消化酶。胆盐的作用:使脂肪乳化成极小的微粒,增加脂肪与脂肪酶的接触面积,利于消化。胆汁中的卵磷脂、胆固醇也有相同的作用。可聚合形成微胶粒,使脂肪分解产物掺入其中,有利于脂肪的吸收。在促进脂肪分解产物吸收的同时,也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68 第四节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一、食物的消化3小肠液及

40、其作用小肠液由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分泌。在十二指肠,小肠液为黏稠的碱性液体,pH值为8.29.3,能保护十二指肠黏膜免受胃酸的侵蚀。小肠腺分泌量很大,每日可分泌1.8L,是小肠液的主要部分,呈弱碱性,pH值为7.58.0。大量的小肠液可稀释消化产物,使其渗透压降低,有利于吸收。小肠液中的肠致活酶可激活胰蛋白酶原。此外,在小肠上皮细胞内还含有多种消化酶,如肽酶、脂肪酶和多种分解双糖的酶,它们对进入上皮细胞内的消化产物再继续消化。69 第四节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一、食物的消化4小肠的运动(1)小肠运动的形式1)紧张性收缩:小肠平滑肌的紧张性收缩是小肠运动的基础。紧张性收缩增强,利于肠内容物的混合与

41、推进。紧张性收缩减弱,肠管容易扩张,肠内容物的混合与推进均延缓。70 第四节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一、食物的消化2)分节运动:分节运动是一种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舒缩活动。食糜所在的一段肠管,一定间隔的环形肌同时收缩,将食糜分成许多节段,随后原收缩处舒张,原舒张处收缩,使原来的节段分为两半,相邻两半合拢形成一个新的节段。如此反复进行,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于化学性消化,还可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有助于吸收(如右图)。3)蠕动:蠕动可由吞咽动作或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引起。小肠蠕动的速度很慢,意义在于使分节运动作用后的食糜向前推进一步,到达下一个肠段,再开始分节运动。此外,小肠还有一种进行速度快、

42、传播距离较远的蠕动,称蠕动冲。它可将食糜从小肠始段一直推送到小肠末段,有时还可推送到大肠。肠蠕动时,肠内容物(包括水和气体)被推动而产生声音,称肠鸣音。肠蠕动亢进时,肠鸣音增强;肠麻痹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71 第四节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一、食物的消化(2)回盲括约肌的功能回盲交界处的环形肌明显增厚,称回盲括约肌,平时保持轻度的收缩状态。回盲括约肌的主要功能是防止回肠内容物过快进入结肠,延长食糜在小肠内停留时间,有利于食物的充分消化和吸收。此外,回盲括约肌还具有活瓣样作用,可阻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入回肠。72 第四节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一、食物的消化(四)大肠的功能食物经过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后,

43、剩余的残渣进入大肠。人类的大肠没有重要的消化活动,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暂时贮存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并参与排便反射。1大肠液及大肠内细菌的作用大肠内有许多细菌,占粪便固体总量的20%30%。细菌主要来自空气和食物。细菌中的酶能对食物残渣进行分解;细菌可利用肠内某些简单物质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它们可被机体吸收利用。大肠液由大肠腺和黏膜杯状细胞分泌,呈碱性,pH值为8.38.4,主要成分是黏液,具有保护肠黏膜、润滑粪便的作用。73 第四节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一、食物的消化2大肠的运动形式大肠的运动少而慢,对刺激的反应较迟钝,这些特点有利于吸收水分和贮存粪便。大肠的运动有多种不同形式。(1)袋状

44、往返运动(2)多袋推进运动(3)蠕动由环形肌的不规则收缩引起,使结肠袋中的内容物向两个方向做短距离移动,但不向前推进。这是空腹时最多见的一种结肠运动形式。一个或一段结肠袋收缩,可使内容物向前推进一段。进食后这种运动增加。由一些稳定向前的收缩波组成。大肠还有一种进行速度快而传播距离远的蠕动,称集团蠕动,通常开始于横结肠,可将大肠内容物快速推送到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集团蠕动常发生在进食后,可能由十二指肠结肠反射引起。74 第四节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二、食物的吸收这是因为:小肠的吸收面积大。环状皱褶、绒毛和微绒毛的存在使小肠黏膜的吸收面积增加600倍,可达200250 m2。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

45、毛细淋巴管。由于绒毛的伸缩和摆动,可促进血液和淋巴的回流,为食物的吸收提供了良好途径。在小肠内,糖类、蛋白质、脂类已消化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能被充分吸收。消化管的不同部位对食物的吸收情况不同,这与消化管黏膜的结构特点、食物被消化的程度,以及在消化管停留的时间密切相关。食物在口腔及食管内基本不被吸收,胃只能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75 第四节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三、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一)糖的吸收食物中的糖类(主要是淀粉),一般分解为单糖才能被吸收。小肠内的单糖主要是葡萄糖,另有少量半乳糖和果糖。吸收方式是通过小肠黏

46、膜上皮细胞的载体蛋白转运,载体蛋白在转运单糖时需要钠泵提供能量,主要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76 第四节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三、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二)蛋白质的吸收蛋白质一般须分解为氨基酸后才能吸收。其机制与单糖吸收相似,也需要钠泵提供能量。氨基酸的吸收几乎完全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77 第四节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三、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三)脂肪的吸收脂肪(三酰甘油)在小肠内被消化为甘油、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它们必须与胆盐形成水溶性融合微胶粒,才能顺利进入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进入细胞内的脂肪酸和甘油一酯的去路取决于脂肪酸分子的大小。其中的短链脂肪酸和含短链脂肪酸的甘油一酯,可直接经毛细血

47、管进入血液,而长链脂肪酸及甘油一酯在小肠黏膜细胞内又重新合成为三酰甘油,并与细胞中的载脂蛋白形成乳糜微粒,进入毛细淋巴管。由于人体摄入的动植物油中含长链脂肪酸较多,故脂肪消化后的吸收途径以淋巴为主。78 第四节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三、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四)胆固醇的吸收肠道中的胆固醇来自食物和胆汁,其吸收过程和吸收途径与长链脂肪酸相同。胆固醇的吸收受多种因素影响。食物中的脂肪和脂肪酸可促进胆固醇的吸收,而各种植物固醇以及食物中不能被利用的纤维素、果胶、琼脂等可妨碍胆固醇的吸收。79 第四节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三、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五)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的吸收一般来说,水、无机盐和

48、维生素不需消化可直接被吸收利用。胃肠道不仅吸收每日摄取的水和无机盐,而且还吸收约7L消化液中的水和无机盐。水的吸收主要依靠渗透作用,各种溶质特别是Na+吸收所产生的渗透梯度是水分吸收的主要动力。无机盐呈溶解状态才能被吸收,其中多数是主动吸收。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1、B2、B6、PP、C以及生物素和叶酸,主要以易化扩散的方式被小肠上段吸收。维生素B12必须先与内因子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才能在回肠被吸收。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机制与脂类相似。80 第四节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四、粪便的形成与排便(一)粪便的形成经过较充分的消化和吸收后的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停留10小时以上,水分可继续被吸收。同时,经

49、过细菌的发酵和腐败作用,形成粪便。粪便中除有食物残渣外,还包括脱落的肠上皮细胞、大量的细菌及部分排泄物等。81 第四节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四、粪便的形成与排便(二)排便粪便的排出过程是一个神经反射,称排便反射。当肠的蠕动将粪便推入直肠时,刺激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冲动经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传至脊髓骶段的初级中枢,同时上传到人脑皮质,引起便意和排便反射。通过盆神经的传出冲动增加,使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平滑肌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阴部神经的冲动减少,肛门外括约肌舒张,使粪便排出体外。此外,膈肌和腹肌收缩,使腹内压增高,协助排便。Transition Page过渡页第五节 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p神经调节

50、p体液调节消化系统的各个部分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它们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地进行活动,同时又能与整体活动相适应,达到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目的。这些活动都是在神经和体液因素共同调节下实现的。83 第五节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一)消化器官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消化器官中除口腔、咽、食管上段及肛门外括约肌为骨骼肌,受躯体神经支配外,其余大部分消化器官受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一般来说,交感神经兴奋对消化活动起抑制作用,表现为胃肠道运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减少,括约肌收缩。副交感神经兴奋对消化活动起兴奋作用,表现为胃肠道运动增强,消化腺分泌增加,括约肌舒张。84 第五节消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正常人体学》第八章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