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第四节系统训练原则第四节系统训练原则第五节第五节 周期安排原则周期安排原则第六节第六节 适宜负荷原则适宜负荷原则第七节第七节 区别对待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第八节适时恢复原则第八节适时恢复原则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原则练什么练什么怎么练怎么练练多少练多少训练内容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方法训练安排训练安排训练负荷训练负荷训练负荷的基本原则训练负荷的基本原则训练实践提出的问题训练实践提出的问题 训练负荷安排的基本原则训练负荷安排的基本原则 负荷原则的应用范畴负荷原则的应用范畴 练多少练多少 怎样练怎样
2、练 竞技需要原则竞技需要原则 适宜负荷原则适宜负荷原则 系统负荷原则系统负荷原则 周期安排原则周期安排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区别对待原则 适时恢复原则适时恢复原则 有效控制原则有效控制原则 负荷的内容负荷的内容负荷的量度负荷的量度 负荷的实施负荷的实施 练什么练什么 完整的训练控制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和条件完整的训练控制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和条件施控主体(教练员等)和被控对象(运动员等)。施控主体(教练员等)和被控对象(运动员等)。控制信息(讲解、示范等)和前向信息控制通路。控制信息(讲解、示范等)和前向信息控制通路。反馈装置、反馈信息(训练效果等)和反馈信息控制通路反馈装置、反馈信息(训练效
3、果等)和反馈信息控制通路信息传递方式(反馈)信息传递方式(反馈)传递(反馈)的要求传递(反馈)的要求同步传递同步传递 快速传递快速传递 滞后传递滞后传递 边练习、边讲解、边指导边练习、边讲解、边指导练习后练习后25秒钟内立即进行讲解、指导秒钟内立即进行讲解、指导 练习后练习后25秒钟后讲解、指导秒钟后讲解、指导 训练中信息传递的基本方法教练员教练员科研人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管理人员运动员运动员运动器械运动器械反馈装置反馈装置修订计划修订计划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控制主体控制主体被控对象被控对象运动员状态(成绩)输出控制信息负荷等反馈信息通路按新方案实施反馈输入信息人才资金等输入扰动因素(观众、裁判)扰
4、动因素(观众、裁判)获得反馈信息训练控制系统的完整结构图训练控制系统的完整结构图1、运用控制信息有效地控制运动员的训练。、运用控制信息有效地控制运动员的训练。2、运用信息反馈进行监测和调控训练过程、运用信息反馈进行监测和调控训练过程3、了解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了解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水平。4、运用选材对象状态信息进行科学的选材。、运用选材对象状态信息进行科学的选材。5、利用赛前和赛中获得的信息,有效地组织赛前训练和、利用赛前和赛中获得的信息,有效地组织赛前训练和 赛中的战术调控。赛中的战术调控。6、利用获得的信息改进训练工作,创造新的技术、战术、利用获得的信息改进训练工作,创造新的技术、战术、
5、方法与手段。方法与手段。7、用扩大知识信息获取量,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的知识和、用扩大知识信息获取量,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的知识和 智能水平。智能水平。8、运用各种不同的信息,对训练过程进行多学科综合调控。、运用各种不同的信息,对训练过程进行多学科综合调控。9、利用舆论信息的扰动,去影响和控制对手的战术决策。、利用舆论信息的扰动,去影响和控制对手的战术决策。(二)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二)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三、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三、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2、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采集和运用、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
6、采集和运用 3、及时对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及时对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变更原因变更原因主要变更期望主要变更期望主要变更方法主要变更方法课训练计划在实践中变更的原因、期望及方法的最大流表课训练计划在实践中变更的原因、期望及方法的最大流表降低运动负荷降低运动负荷保持负荷适宜度保持负荷适宜度运动创伤运动创伤技术状况不好技术状况不好课间作用变化课间作用变化周间作用变化周间作用变化体力状况不好体力状况不好力争接近原计划力争接近原计划争取实现原目标争取实现原目标进行弥补性训练进行弥补性训练保持负荷适宜度保持负荷适宜度变更训练内容变更训练内容变更运动负荷变更运动负荷增加负荷量增加负荷量变更训
7、练任务变更训练任务变更训练内容变更训练内容降低运动负荷降低运动负荷 中小学运动代表队普通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班初级形式初级业训形式重点业余体校体育中学专项业余体校中级形式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育学校中级形式中级业训形式高级业训形式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人民解放军、行业系统、高校代表队国家集训队高级形式 我国各级训练组织形式示意图优秀运动队优秀运动队业余业余体校体校竞技竞技体校体校中小学课外训练中小学课外训练基础训练基础训练阶段阶段专项提高专项提高阶段阶段最佳竞技最佳竞技阶段阶段竞技保持竞技保持阶段阶段国家集训队大学生代表队高中代表队小学、初中代表队企业俱乐部奥运会训练中心私人俱乐部国家队寄
8、宿学校普通少体校学校训练队体育学院省体校奥林匹克训练中心奥林匹克训练中心青年体校负荷能量物质消耗负荷能量物质的超量补偿恢复能量物质再生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生物学基础任 务时 期形成适应性机制(对训练负荷的应答性提高)发展一般和专项竞技能力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准备期保持动员性机制(动员心理、生理能力的潜能,各系统高度协调)提高专项竞技能力发展稳定的竞技状态创造新成绩比赛期消失保护性机制(机体拒绝继续高强度工作)积极恢复、消除心理、生理疲劳恢复期周期类型时间构成多年周期年度训练大周期中周期小周期日周期2-20年1-3个大周期准备、竞赛、恢复期各1个每个大周期10-30周4-15周73天 4-20次课1-
9、3次训练课周型主要训练任务基本训练周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赛前训练周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中去比赛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做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的目标恢复周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超量恢复的出现,准备投入新的训练(三)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四)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二)过度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过度负荷出现的不适应症候包括:1、慢性体重下降 2、非受伤引起的关节及肌肉疼痛3、慢性肠功能紊乱 4、扁桃体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5、鼻塞和发冷 6、出现皮疹和
10、肤色改变7、周身性肌肉紧张 8、疲惫不堪、失眠不安游泳赛艇60年代80年代中距离跑连续负荷及其效应机能水平(三)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三)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一)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适宜的连续负荷及其效应不适宜的连续负荷及其效应机能水平次数:训练中重复练习的次数时间:一个统计单位(一次练习、一次课、一周、一年或其 他单位)训练的总时间距离:完成各种周期性练习的距离重量:完成练习的总重量负荷量指标负荷强度指标速度远度高度单位练习的负重量练习的难度增加负荷的形式直线式:负荷的增加是直线上升。负荷强度 变化不明显,负荷的上升主要基于 练习次数、时间、距离、重量的不 断增加。适用于初学
11、者。阶梯式:练一阶段,保持一段,每增加一次负荷,几乎要保持一周的时间。以日为单位,负 荷呈现阶梯上升,以周为单位,负荷表现 斜线上升趋势。优秀、等级运动员,初学者波浪式:负荷的增加有起有伏,每次负荷下 降比前一阶段的最高负荷稍低,然 后再提高到新的水平优秀、等级运 动员,初学者跳跃式:训练负荷按跳跃式增加。优秀运动 员采用。训练中的区别对待运动专项训练对象训练条件专项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专项竞技能力的发展规律生物学特 征性 别年 龄形 态发 育节 律心理学特 征气 质个 性动 机 社会学特 征生活习惯家庭状况文化水平 训练学特 征年 限水 平负 荷能 力所处训练时期阶段 场地气候同伴环境 1、自
12、我感觉 肌肉僵硬局部酸痛四肢无力呼吸急促力不从心2、外部观察 面色苍白精神不振反应迟钝动作迟缓技术表现差3、生理测试 呼吸肌耐力测定体位血压反射测定皮肤空间阈测定膝跳反射阈测定肌张力测定心电测定脑电测定视觉光临界频率阈限测定4、心理测试 1、训练学恢复手段 1、合理地安排好间歇与休息2、合理确定训练内容、选择好训练手段和最佳程序的设3、合理安排负荷,注意负荷节奏4、根据负荷的大小决定间歇的时间和方式5、依据运动员的机能状况和健康状况决定间歇时间与方式6、采用轻松、愉快、富有节奏的练习手段7、采用减小训练负荷进行有效调节8、变换负荷的方式和训练的环境,调节心理负荷9、通过适当增加练习手段,减少局部肢体负担过重,减轻 疲劳10、通过增加强度来提高负荷,以便促使机体产生更好的 超量恢复效果有氧混合无氧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