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县区治理“因学致贫”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按照区委、政府和市教委的部署,我区教育系统积极推动教育精准扶贫,完善了联动工作机制,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扶贫政策,健全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目标。但仍存在部分贫困家庭对子女通过接受教育彻底摆脱贫困的认识不深、高学段多子女家庭上学负担较重、少数困境家庭学生生活较困难、部分贫困家庭学生就业较难等问题,为努力消除“因学致贫”,特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指导思想以156个贫困村和建卡、低保贫困家庭为重点,坚持问题导向,既全面推进又聚焦重点,做好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制度机制设计,构建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
2、、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学生资助、考试招生等全方位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确保教育扶贫政策惠及广大贫困群众,整体提升我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二、主要目标把教育精准扶贫作为全区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着力扩大农村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普及学前教育,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发展,依托职业教育拔除穷根,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贡献率,提升贫困地区教师整体水平,畅通贫困学子纵向流通渠道,扩大资助政策覆盖面,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权益。确保到2020年实现我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接近全市平均水平,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实现所有建卡、低保贫困家庭适龄子女不因贫困而辍学,都有机会接受良
3、好的教育,都能通过各级各类资助顺利完成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或培训,都能实现良好就业帮助其家庭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三、重点任务(一)实施精准资助,不断减少建卡贫困家庭子女就学支出1.精准落实建卡、低保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对接建卡、低保贫困家庭信息,精准摸排贫困家庭学生人数,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高职(专科)教育的贫困家庭子女免学费和生活费补助政策。学前教育阶段:将建卡、低保、孤儿、残疾幼儿等贫困家庭在园幼儿全部纳入资助范围,对受助幼儿免收保教费和生活费,幼儿园不再对其收取保教费、生活费等其他费用。幼儿园要将5%的非税收入用于资助贫困家庭的幼儿,确保每名
4、愿意入园的幼儿都能入园。义务教育阶段:继续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免学费、免住宿费、补助生活费),从2017年开始,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建卡贫困家庭学生生活费补助提高至小学每天6元、初中每天7元。高中教育阶段:在所有就读普通高中建卡、低保贫困家庭子女免学费基础上,将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由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每生每年3000元。中职教育阶段:中职学生全部免学费(艺术表演类专业除外),优先保证建卡贫困家庭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和住宿费资助,将国家助学金标准由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每生每年3000元。高等教育阶段:将助学贷款标准提高到学费、住宿费实际需要数额。建卡贫困家庭高校学生在校实际学费、住宿费之和高
5、于国家规定的助学贷款最高限额的,高出部分可以继续申请生源地补充助学贷款,享受与生源地助学贷款同等优惠政策。通过以上政策,高中阶段以下所有建卡贫困家庭学生不交学费、住宿费,均享受生活费补助;高校建卡贫困家庭学生享受助学贷款,解决学费和住宿费,且享受生活费补助。2.多渠道筹集资助资金。在年度预算中,足额安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资金。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实施分类资助,全面保障建卡、低保贫困学生获得资助。积极动员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多方筹集社会资金捐资助学。3.建立教育扶贫精准识别机制。建立完善动态的教育扶贫对象识别数据库,包括完善的建卡低保等贫困学生档案、科学的识别程序
6、及动态的进退机制。通过动态的教育扶贫对象进退机制,定期重新识别和更新建卡、低保贫困学生信息。(二)聚焦关键环节,阻断贫困代际传递1.加强补充乡村师资队伍。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全科教师计划”“特岗计划”“三区支教计划”,逐年增加培养、招聘数量,加强我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中小学师资队伍补充。着力加强学前师资队伍建设,多渠道补充贫困地区行政村幼儿园师资。创新我区学前师资多渠道补充机制,鼓励优先从政府扶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干部、农村富余小学教师中聘用农村幼儿园专任教师和保育员。2.加强贫困地区师资培训和交流。采取“定向培养”等方式,依托师范院校实施“一专多能”乡村教师培
7、养;构建乡村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加强我区教师培训中心建设,重视对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对百人以下小规模学校教师开展送教下乡培训,不断加强对我区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着力改进教师培训方式,针对我区乡村教师培训需求,以“菜单式”培训为主,采取送培下乡、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网络研修等多种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重点引导优秀校长、教师到薄弱学校工作。3.提高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待遇。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对贫困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在生活补助、职称评聘、培训进修、评先评优等方面进行倾斜。积极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为寄宿制村小、教学点教师建设教师周
8、转房。4.加大招生扶贫力度。在中央计划的基础上,配合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部分高校农村学生单项招生计划、市属一本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等,单独面向农村贫困学生录取。在中央免费师范生计划的基础上,实施免费学前师范生和全科教师计划。地方高校专项计划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取贫困家庭考生。职院校分类招生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考生应加大倾斜力度。5.加大贫困学生就业服务力度。建立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机制,对贫困家庭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特别是职业院校毕业生联系安排公益性岗位。区教委会同区人力社保部门,积极联系各就业单位为贫困家庭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每年安排适量岗位定向招聘贫困大学毕业生任教。接受贫困
9、生参加暑期带薪实习,实习补助每人每天不低于50元。对贫困毕业生,落实市财政给予求职创业补助。对在我区乡镇事业单位(须在编在岗,不含城关镇)就业并服务满3年的户籍和市属高校毕业的零就业家庭、农村建卡贫困家庭、城乡低保家庭和本人残疾的全日制学历教育普通本科专科生和研究生应届毕业生,严格落实市级财政代偿学费政策。(三)关爱特殊群体,切实解决实际困难1.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着力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以中小学校、幼儿园为阵地,家校联动、多方发力、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切实构建起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实施动态管理,有针对性开展关爱和帮扶。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帮扶制度,加强对留守儿童个性化学习指
10、导,加强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和法制安全教育。建立结对帮扶机制,从情感、生活、学业等方面给予关怀和照顾。2.关爱残疾、重病学生。将残疾学生纳入服务方案统筹解决,尽量减免残疾学生的交通费用;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费教育,各级财政支持的残疾人康复项目优先资助残疾儿童、少年;指导和督促学校建立应急救助机制,确保因病、因灾以及突发性事件导致生活困难的学生及时得到救助。3.发展提升特殊教育。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落实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每年每生6000元,有条件时可进一步提高。按照“一人一案”的要求,针对实名登记的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采用多种形式安排其接受义务
11、教育。(四)聚焦各类教育,提升整体发展水平1.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普及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依托学前教育“三期行动计划”。完善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区、乡镇、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重点抓好乡镇、村两级学前教育发展,解决乡镇(街道)中心园“大班额”问题,抓好乡村幼儿园布局,确保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办园,形成公办、民办互为补充、多元并举的办园格局。以区为单位编制幼儿园总体布局规划,重点推动公办或普惠性幼儿园建设。保证农村每个乡镇至少建好一所公办幼儿园,进一步发展城市公办园,把小区配套幼儿园办成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2.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推
12、动“全面改薄”项目,力争在202a年使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基本达标。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建设好农村寄宿制学校,扩大寄宿制学校办学规模,改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确保寄宿制学校软硬件达标。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进一步提高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应用水平。抓好高寒地区学校“暖冬计划”,提高高寒地区学校保障水平。3.依托中等职业教育拔除穷根。实行三年中职免费教育,减轻农村学生和城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读职业教育经济负担。优化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强化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特色专业建设,拓展合作举办“3+2”“3+4”中高职衔接教育专业,满足多元化、多层次就读需求。加强职业
13、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扩大办学容量,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承载能力。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强化技能培养培训,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水平。4.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项目优先支持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所建设和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建卡、低保贫困家庭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改革同质化的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抓好贫困地区示范性高中创建,推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办学目标多样化、课程体系与学校管理特色化,建成一批特色普通高中。深化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改革,加大培养模式改革力度,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五)拓宽扶贫渠道,提高教育扶贫效能1.促
14、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行农村薄弱学校和城镇优质学校结对捆绑发展,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工程,重点强化农村地区薄弱学校互联网接入,切实解决边远、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最后一公里”问题。继续实施好“全面改薄”“数字资源教学点全覆盖”等项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向边远地区覆盖率,缩小我区区域、校际数字鸿沟。积极开展“网络空间人人通”融合应用,鼓励广大教师依托“渝教云”平台,开展基于网络空间的教育教学,努力探索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的信息化途径。2.开展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培养贫困地区实用技术人才,为农村培养技术能手、致富带头人和职业农民,促进地方脱贫致富。重点对进城农民、三峡库区移民、扶贫开
15、发对象、高山生态移民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城乡劳动者提高素质,实现充分就业。3.传承创新传统技艺。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办学。鼓励设立传统技艺大师工作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设,保证传统民族技艺的科学发展。四、组织实施(一)加强统筹,注重差异。完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方式,强化我区教育系统的统筹能力。以区为平台,发挥好政策、项目、资金等聚合效应;加强项目出台前的调研论证工作,进一步完善政策出台前的专家论证及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制度,提升项目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组织领导、任务落实、资金保障、督查验收等环节的协调配合。针对薄弱学校、边远
16、学校、山区学校和特困家庭制定专项扶贫规划,针对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原因导致的贫困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二)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对教育的经费投入逐步从一般性资助转向分类资助,为有特殊需要的地方和学校提供不同的分配方案,形成有差异性的经费分配机制,经费投入的对象精准到学生。针对特殊需要,设立专项支持,利用好更多的自主权,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优先支持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积极鼓励引导各类公益组织、社会团体、企业等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完善政府、企业、个人多元协同的教育精准扶贫机制。(三)加强督查指导。建立科学有效的精准考核方式,注重考核指标的量化,确保考核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加强教育精准扶贫监督检查
17、,对工作推进不力、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实现目标任务的单位和相关人员实行问责和约谈制度。严肃查处挤占、贪污、骗取、挪用教育扶贫资金的违法违纪案件和问题,对教育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违法乱纪行为,实行“零容忍”。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媒体等第三方监督的作用。(四)加强宣传引导。教委相关科室以及各校(园)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大力宣传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及工作进展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精准扶贫的认识程度,积极营造全社会参与教育精准扶贫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宣传,更新贫困地区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使贫困地区人们牢固树立“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的观念,使他们认识到抓教育就是抓经济、就是促就业。要通过宣传,增强贫困地区人们主动脱贫、自强自立的内动力。积极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实现教育精准扶贫与社会帮扶资助的合力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