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导论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郑关毅 第一章 导论 目的要求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及认知和思维方法。 2、熟悉金元四大家及其学术主张,“未病先防” 和“既病防变”的预防思想。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一、中医学的起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学摄生及预防医学思想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第一章 导论 四、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与展望 一、中医学的起源 中医学:产生于中国,经数千年发展,具有 独特理论体系,有着丰富的养生方法和诊疗 手段的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中医预防医学 中医临床医学 一、中医学的起源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中医预防医学
2、与临 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中医养生诊疗疾病的原则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战国、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素问素问、灵枢灵枢 -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2、难经难经-补补内经内经的不足的不足 3、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东汉东汉张仲景张仲景 伤寒论伤寒论-外感病外感病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内伤杂病内伤杂病 -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4、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载药,载药365种,种,-奠定了中奠定了中 药的理论体系药的理论体系
3、 (二)晋、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 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晋晋皇甫谧皇甫谧 脉经脉经晋晋王叔和王叔和 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隋隋巢元方巢元方 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千金翼方唐唐孙思邈孙思邈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宋陈无择陈无择-“三因学三因学 说说” 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宋宋钱乙钱乙-发展了辨证论治发展了辨证论治 理论体系理论体系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刘完素(河间河间):寒凉派(火热论):寒凉派(火热论) 李杲李杲(东垣东垣):补土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补土派(内伤
4、脾胃,百病由生) 张从正张从正(子和子和):攻下派(邪去正自安):攻下派(邪去正自安) 朱震亨朱震亨(丹溪丹溪):养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养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医学纲目医学纲目明明楼英楼英 证治准绳证治准绳明明王肯堂王肯堂 医宗金鉴医宗金鉴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子部子部医家类医家类 古今图书集成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部全录清清陈梦雷陈梦雷 温病四大家:吴又可温病四大家:吴又可(戾气学说戾气学说)、薛生白、薛生白、 叶天士、吴鞠通叶天士、吴鞠通-创创“卫、气、营、血卫、气、营、血” “三焦三焦”辨证辨证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
5、发展 (五)近代与现代(整理、中西汇通、发展 时期) 三、中医学摄生及预防医学思想 (一)未病先防 1.调摄精神 2.调节饮食,劳逸适度 3.锻炼健身 4.适应四时气候变化 5.预防为主 (二)既病防变 四、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与展望 (一)中医学的学科优势 1.综合性 2.实用性 3.诊疗手段的非损伤性及安全性 4.注重内因,重在调整 (二)中医药走向世界 (三)中医学的展望 1.中医理论-重新认识及阐发 2.中医临床-优势有待发扬 3.拓展新领域-更大空间 第二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的含义 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3.人与
6、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第二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事物的统一性与完整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性 (1)体现于人体结构体现于人体结构 (2)体现于生理上相互作用体现于生理上相互作用(生、克生、克),病理上的相互,病理上的相互 影响影响 (3)体现于诊断与治疗体现于诊断与治疗 诊断:察外知里诊断:察外知里 治疗:整体疗法治疗:整体疗法 第二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脏-腑-组织-五官 肝-胆-筋-目 心-小肠-脉-舌 脾-胃-肉-口 肺-大肠-皮毛-鼻 肾-膀胱-骨-耳、二阴 第二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2、人与环境有密切联系、人与环境有密切联系 (1)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7、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 响响 (2)人和社会关系密切人和社会关系密切 第二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二、恒动观念 恒动观念的含义 恒动观念的主要内容 1.生理上的恒动观 2.病理上的恒动观 3.疾病防治的恒动观 第二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三)辨证论治 “证”“证”指的是机体在疾病发展的某一阶段, 多方面病理特性的概括,辨证是将望、闻、 问、切等诊法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综合,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 位、发展阶段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 括、判断为某种性质
8、的证。 第三节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 一、司外揣内 二、援物比类 三、心法和顿悟 四、试探和反证 第四节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 一、中医学与西医学基本属性及特征的比较 (一)归纳与分析 (二)宏观与微观 (三)抽象与具体 (四)功能与结构 (五)辨证与辩病 第四节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 二、中医学与西医学各自的优势及互补 (一)中医学的优势 1.医哲交融的整体观念 2.安全有效的自然疗法 3.同中求异的个性化治疗 4.治与养的有机结合 第四节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 (二)中西医学的互补性 1.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2.西医善于祛病,中医长于治中调理 3.急则西治为主,缓则中调见长 4.单靶点取效与多因素协调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 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研究与应用 二、热毒证与清热解毒法的研究 三、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法的研究 四、急腹症与通里攻下法的研究 五、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