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國際競爭時期一、臺灣的稱呼 (一)漢人:元:王留 求。2 明以後:小琉求、東番、大員、臺灣。(二)日本人:高砂、高山國。(三)葡萄牙人:福爾摩沙。二、漢人在澎湖、臺灣的活動 (一)9世紀末:唐末漢人在澎湖活動。(二)12世紀前半(宋代):漢人移居澎湖,至臺灣從事貿易和短期居住。(三)元代(13世紀):在澎湖設巡檢司。(四)明代:1 明初:實施海禁(1)原因:為防備倭寇和海盜。(2)措施:不准人民到海上活動,將澎湖居民遷回福建。(3)結果:福建可耕地有限,澎湖沒有因海禁政策而沒落。2 明中葉:接觸頻繁(1)澎湖又成為漢人移居地和活動地。(2)海盜林道乾、林鳳等率眾到澎湖和臺灣活動。3 1
2、7世紀20年代後(明末):臺灣成為海盜顏思齊、鄭芝龍的大本營。16世紀末派軍駐澎湖,防備日本A 原因: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向海外擴張。B 結果:走私、海盜活動轉移到臺灣。三、日本人在澎湖、臺灣的活動(一)十四世紀後半(元末明初):倭寇騷擾浙江、福建、廣東。海禁後,到臺、澎的商人、海盜增多。(二)十六世紀末葉(明中葉):1 明派兵進駐澎湖後,日人轉至臺灣雞籠、大員和打狗等地。2 政府:曾派兵到臺活動。(有侵略臺灣的野心)四、荷蘭人占領澎湖、南臺灣(一)過程:1 歐人東來:(1)十五世紀末發現新航路後開始。(2)十六世紀後半:葡萄牙人占澳門,西班牙人占菲律賓的馬尼拉。(3)十七世紀:A 1604年
3、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占澎湖,後為明朝沈有容逼退。B 1622年荷人再占澎湖,明調大軍驅逐。C 1624年荷人轉往大員,臺灣首次被歐洲人占領。(二)荷蘭人的統治:1 政治與宗教:占領臺灣後在大員興築熱蘭遮城,在赤崁地方建新市街。對 原 住 民對 漢 人1 派兵攻打原住民的社。2 用各社選出的長老統治,行使司法權。3 用基督教傳教士為行政官。4 以傳教士為老師,用羅馬字拼注原住民語文,理解基督教禮儀、教義。1 為提高生產力,招募漢人來臺。2 壓迫:(1)不給土地所有權。(2)任意遷徙漢人離開耕作地。(3)嚴禁與原住民私下交易。(4)開徵苛捐雜稅。(5)強迫娶原住民為妻的漢人改信基督教。(6)嚴禁私藏
4、武器及自由集會。3 抗荷事件:1652年郭懷一抗荷,被殺漢人數千人。2 經濟活動:(1)增加農產量:用漢人大量開墾土地,使稻米、蔗糖的產量大增。(2)轉口貿易:以臺灣為國際貿易的轉運站。A 貿易對象:中國大陸、日本和東南亞。B 商品:稻米、蔗糖、紡織品、瓷器、漢藥材和鹿製品。五、西班牙人占領臺灣北部及被驅逐(一)占領:1626年西班牙先後占雞籠、滬尾及蛤仔難。在滬尾建聖多明哥城。(二)傳教:1627年在台北設傳教區,在台16年台北地區改信天主教者不下四千人。(三)對臺轉為消極原因:1 使雞籠和滬尾發展為國際貿易中心的目標未達成。2 以臺灣北部作為赴日傳教的跳板未達成。(四)1642年荷蘭人將西班牙人驅逐,獨霸全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