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课时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二)总第 课时 月 日【教学内容】教材第710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二),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3.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能力,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能力。【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二),并学会解含有乘、除法的方程。【教学难点】经历理解等式的性质(二)探索过程,并能利用这条性质解含有乘、除法的方程。
2、【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等式和方程,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解含有加减法的简单方程的基础上,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应用这个等式的性质解含有乘除法的简单方程。【教学过程】前置性作业:1.提问: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猜想: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3. 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明确: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
3、下我们的猜想。出示本课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二),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2.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二、探索领悟,认识规律1.教学例5(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5图,并看图填空。集体核对:X=20 2x20( )3x60 3x360( )思考: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分别是怎么变化的。(2)谈话:如果再天平的左边再添上一个质量是x的物体,右边再填一个20克的砝码,天平还会平衡吗?用式子怎么表示?3x=203追问:如果继续这样摆下去,还可以形成哪些式子?相机板书。看一看
4、,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说一说。(3)谈话:如果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结果会怎样呢?引导学生理解把天平两边原来的物体都平均分成3分,其中的一份就是“3”追问:从这个变化过程中,你知道了什么?(同时除以3还是等式)2.举例验证。方法:先写一个等式,再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看看还是等式吗?3.小结,感知规律的应用价值。小结: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指出:这是等式的第(二)条性质。4.完成“练一练”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追问:等号左边化简后各是什么?你知道这个x的值是多少吗? 推想:在哪里会用到它?(解方程)二、
5、学习例61.阅读例6,指名读题,说出已知信息和问题?(已知长方形试验田的长是40米,宽是x米,面积是960平方米。求试验田的宽,也就是x的值。)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长宽=长方形的面积)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4.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根据思考过程,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汇报,教师板演。全班核对,注意书写格式。40X=960解:40X40=96040 X=24(板书 答:试验田的宽是24米。)检验: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检验一下.把x=24代入原方程,4024=
6、960,所以x=24是正确的。最后写上答句。5.小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6.完成“试一试”: 出示X0.2=0.8(1)学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2)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X0.2=0.8 解:X0.20.2=0.80.2 X=0.16说明:其实除以0.2再乘0.2等于没除也没乘,因此这里可以省略。因此,其实我们的40X=960其实可以省略哪一步?三、巩固练习1.练习一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四生上台板演,集体交流。(注意引导学生省略步骤。)
7、2.练习一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引导从数量关系的角度去思考。)回顾学习目标回顾今天的学习目标,你觉得自己达到了吗?你还要什么收获? 四、课堂作业:1.自主设计当堂检测:小红有50张邮票,比小明的2倍还多2张,小明有多少张邮票?(用方程解)五、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二)和解方程 40X=960X=20 2x20( ) 解:40X40=96040 3x60 3x360( ) X=24 答:试验田的宽是24米。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六、教学反思在前面的基础上,本课教学等式的性质2和解方程的知识。学生在理解上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学生的困难在于检验的格式,不少学生弄不清楚,需要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另一个方面就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还是习惯于用算式方法,没有体会到顺着思考的好处,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