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第二版)教学课件绪论一、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目的与意义二、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内容体系三、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念四、学习和研究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方法 本章与其他各章的联系:本章是教材的总论部分,对教材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基本理念、性质定位、逻辑结构和研究方法作出总括性、指引性介绍。本章考核要求:理解和掌握以下问题: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基本内容体系、基本理念以及和谐劳动关系的历史背景与内涵。本章教学重难点: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基本理念、和谐劳动关系提出的由来与意义。本章导语:一、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目的与意义(一)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目的1 了解劳动与社会保
2、障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2 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理论,形成合理的法学知识结构3 提升运用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理论与规范解决实践法律争议和难题的能力(二)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意义1 掌握社会法认识与分析问题的理念和方法2 更加准确和深刻地理解与民法、行政法等相关部门法的关系二、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内容体系(一)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的关系(二)劳动法学的基本内容体系(三)社会保障法学的基本内容体系(一)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的关系1 制度目标社会利益2 制度基础人权3 制度理念实质正义、倾斜保护共共性性 劳: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劳: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 社:一般社会成员社:一般
3、社会成员在作用范围上在作用范围上 劳:劳:“给一片面包不如给一份工给一片面包不如给一份工作作”社:社:“需要即是权利需要即是权利”在基本人权保障上在基本人权保障上 劳:市场机制劳:市场机制+倾斜保护倾斜保护 社:社会责任社:社会责任+国家责任国家责任在实现路径上在实现路径上 劳:个别自治、集体自治劳:个别自治、集体自治+国家国家干预干预 社:国家干预社:国家干预+社会自治社会自治在调整手段上在调整手段上 劳:主动性、主导型性保障劳:主动性、主导型性保障 社:相对而言是被动性、补救性社:相对而言是被动性、补救性保障保障在作用方式上在作用方式上区区别别劳动法基本理论劳动法基本理论 概念特点概念特点
4、 调整对象调整对象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 基本原则基本原则 法律体系法律体系 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劳动法基本制度劳动法基本制度 就业促进法就业促进法 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 集体劳动关系法集体劳动关系法 劳动基准法劳动基准法 劳动监察法劳动监察法 劳动争议处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二)劳动法学的基本内容体系社会保障法基本理论社会保障法基本理论 概念特征概念特征 基本原则基本原则 法律体系法律体系 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社会保障法律关系 产生发展与历史演进产生发展与历史演进社会保障法基本制度社会保障法基本制度 养老保险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医疗保险 工伤保险工伤保险 生育保
5、险生育保险 失业保险失业保险 社会救助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社会优抚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基金基金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基金基金(三)社会保障法学的基本内容体系三、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的基本理念(一)人权思想(二)实质正义(三)社会本位(一)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念:人权思想 作为人依其本质应当享有的权利内涵内涵 对人的价值目的性的重视与尊重基础基础 制度功能与价值劳动者权益保护与社会安全网的建立;基本规则国家责任、社会责任、生存权优先、无过错责任、劳动基准、劳动与社会保障权利体系等。体现体现(二)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念:实质正义 既关注过程的公平正义,也关注结果的公平正义,是正义立场的重大转变内涵内涵 社会地位与禀赋差别,形式正义和局限性基础基础 倾斜保护、契约限制、底线保护(基准与安全网)立法立法影响影响 强调“社会中心”价值、社会利益目标、社会均衡发展的实现内涵内涵 社会分工与社会连带、社会合作关系的生成基础基础 就业公共政策、劳动者权益保护规则、劳动协调机制立法立法表现表现(三)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念:社会本位四、学习与研究方法(一)唯物辩证法(二)科学抽象法(三)理论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