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森林环境中的干扰因素干扰因素干扰因素:生态系统中不规则的或多变的或不经常出现改变资源和物理环境,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结构的因素。干扰因素干扰因素:生态系统中不规则的或多变的或不经常出现改变资源和物理环境,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结构的因素。Note:干扰与生态系统的抗性、回复力以及脆弱干扰与生态系统的抗性、回复力以及脆弱性的关系。性的关系。第一节 地形因子地形是间接因子地形的作用是起到对生态因子再分配的作用Box 地形的基本常识问题:如广东省地形特征(大地形)的描述:?又如局部地区森林群落所处生境地形(中地形)的描述:?再如某株植物所处生境地形(小地形)的描述:?Box 地
2、形的基本常识 如广东省地形特征(大地形)的描述:低山丘陵区:海拔相对较低,地形破碎起伏,存在一定面积相对较高的山体;又如局部地区森林群落所处生境地形(中地形)的描述:山脊、山峰、坡位、坡度等;再如某株植物所处生境地形(小地形)的描述。概念:概念:指地球表面的外貌形态特征。类型:类型:按地形特征可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山、中山和低山)、高原和盆地;按地形要素的范围或尺度可分为巨地形、大地形、中地性、小地形、微地形。Box 地形的基本常识概念:概念:指地球表面的外貌形态特征。类型:类型:按地形特征可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山、中山和低山)、高原和盆地;按地形要素的范围或尺度可分为巨地形、大地形、
3、中地性、小地形、微地形。地形要素:地形要素:坡向、坡度、坡位、海拔和沟谷宽度1 大地形(巨大山脉(高度和体量)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大地形(巨大山脉(高度和体量)对植被分布的影响1.1 高大山脉海拔高度的影响高大山脉海拔高度的影响水热的调节1.2 高大山脉走向的影响气流活动的天然屏障冬季气流方向(冬温,气候带冬季气流方向(冬温,气候带)夏季气流方向夏季气流方向(降雨,干旱和湿润)降雨,干旱和湿润)夏季气流方向夏季气流方向2 局部地形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局部地形对植被分布的影响2.1 坡向气流运动、水分蒸腾和蒸发(光)、热量分布(光)坡向气流运动、水分蒸腾和蒸发(光)、热量分布(光)2.2 坡度光辐射、土
4、壤搬运、土壤厚度坡度光辐射、土壤搬运、土壤厚度2.3 坡位土壤搬运、土壤厚度、风坡位土壤搬运、土壤厚度、风2.4 海拔高度温度(见温度因子的生态效应)、光谱性质、气流强度海拔高度温度(见温度因子的生态效应)、光谱性质、气流强度2.5 沟谷宽度光、温度和水分沟谷宽度光、温度和水分如广东省内分布较多的热带沟谷雨林。第二节 风因子 大气和地表温度的地区差异,产生了气压的差异,使得空大气和地表温度的地区差异,产生了气压的差异,使得空气从高压地区向低压地区移动,形成风。气从高压地区向低压地区移动,形成风。风的类型风的类型风风季风季风干热风干热风台风台风水陆风水陆风山谷风山谷风焚风(焚风(chinook)
5、地区性的地区性的大尺度大尺度小尺度小尺度风的类型风的类型风风季风季风干热风干热风台风台风水陆风水陆风山谷风山谷风焚风(焚风(chinook)地区性的地区性的大尺度大尺度小尺度小尺度 影响降水、温度和湿度;形成闪电和影响降水、温度和湿度;形成闪电和火灾;风化岩石和搬运风化产物;影响气火灾;风化岩石和搬运风化产物;影响气体循环;影响植物体的水分状况;风媒、体循环;影响植物体的水分状况;风媒、风播;减轻大气污染;风害等。风播;减轻大气污染;风害等。例:山谷风暖冷暖上坡风谷风下坡风山风森林火灾扑救规定用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冷1 风对植物的影响风对植物的影响1.1 生长、生理活动与形态;生长、生理活动与形态
6、;加速蒸腾,使植物体温度下降,代谢减慢,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热环境有利冷环境有害旗旗 形形 树树黄山迎客松黄山迎客松山顶矮林1.2 风的破坏力风的破坏力风倒风折植被的防风效应植被明显地影响风速不同结构的森林植被对风的影响也不同森林抗风害能力 树种林分特征立地条件农田防护林带农田防护林带条带耕作条带耕作风障风障2.1 繁殖繁殖风媒传播花粉果实种子原始的植物都是靠风传播花粉虫媒花要比风媒花进化落叶松、槭、榆、桦、杨、柳等。风滚植物2 植物对风的适应植物对风的适应2.2 形态和解剖结构的适应形态和解剖结构的适应形态形态:生物量分配(根系生物量增加)、旗形林冠、树皮增厚、叶片小而坚硬。解剖结构:解
7、剖结构:应压木(针叶树种,树干背风面年轮宽大;树干椭圆形,长轴与盛行风向一致);应拉木(阔叶树种,树干背风面年轮很窄或缺失)风以多种形式改变生态系统:风传播的病原和害虫,能毁灭全部或部分植被。植被的消失能改变动物和其他生物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土壤的风蚀)少量风积物,如矿物质和有机微粒,吹入生态系统,可作为肥料而提高立地生产力。风传播的污染物会损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 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第三节第三节 火因子火因子普通而强效的环境因子(火的强度、过火面积和发生频率)可燃物(可燃物(地上部分的叶、干、枝及地下的根系和森林死地被物以及土壤中的泥炭层)火源(人为和自然)火源(人为
8、和自然)1 火的发生条件火的发生条件可燃物(可燃物(地上部分的叶、干、枝及地下的根系和森林死地被物以及土壤中的泥炭层)火源(人为和自然)火源(人为和自然)气象条件气象条件(干旱)(干旱)2 火的发生类型火的发生类型火火地下火地表火林冠火按是否按是否可利用可利用分分按面积分按面积分火警1000ha按火烧森林部位分按火烧森林部位分30地表火:火沿林地表面蔓延,以烧毁死地被物和林下植物为主,也能烧伤林木干基和露出的根系。树冠火地下火:林地腐殖质层或泥炭层中燃烧的火灾。地表只有烟雾,基本见不到火焰。按发生部位根据是否有控制火灾用火用火人为控制,在指定地点,安全用火,用火强度有限度,达到预期经营目的和效
9、果3 林火对森林生态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林火对森林生态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3.1 火对土壤的影响火对土壤的影响 取决于火的强度,以及植被的发育阶段。取决于火的强度,以及植被的发育阶段。如土壤水分状况,可能由于上层植被的破坏,减少蒸腾,而变的相对湿润;土温一般来说长期看会增加,但是短期则不一定;pH一般来说会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增加。森林森林覆盖面积减少降低蒸腾和水分散失土壤变湿对雨水截留减少地表枯枝落叶、腐殖质减少土壤变干火短期效应长期效应例:土壤含水率3.2 火对水分循环的影响火对水分循环的影响火烧导致植被的改变、地被物的损失、土壤的变化而间接影响水分循环过程。3.3 火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火对大气
10、环境的影响火烧产生的烟雾及空气悬浮物改变或影响大气成分。4 植物对火的适应及火对森林植物群落的影响植物对火的适应及火对森林植物群落的影响火对不同物种的影响程度不同 根据对火的适应性,植物可分为:适应火的植物种 依赖火的植物种 耐火的植物种 2023-2-537再萌芽型(地下贮藏器官发达)火后大量结实型(产生大量种子4.1 植物的适应营养阶段对火的适应 抗火树皮:越厚抗火性越强 减小易燃性:阔叶树、针阔混交林 保护芽:不定芽、潜伏芽(中幼年老年)地下芽 地表侧根不定芽 树干基部萌芽条 繁殖阶段对火的适应提早开花结实:减少从开花到结实的时间;火能刺激开花结实。种子散布:闭果树种,果磷被松脂粘连,遇
11、火才开裂。火对发芽的影响种子火解除休眠消除抑制物质发芽4.2 火对森林植物群落的影响 由于不同植物对火的适应程度不同以及火后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森林群落结构和植物组成发生变化。5 林火与森林结构5.1 林火与森林疏密结构5.2 林火与森林水平结构荷木防火带荷木防火带小结(25章)名词:名词:环境、生态因子、限制因子、Liebig最小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性定律、适应、适合度、基因型、表型、生态幅、趋同适应(生活型)、趋异适应(生态型)、光合有效辐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周期及其类型、温度系数(Q10)、温周期、积温、物候、湿润度、干燥度、干扰、地形、应压木、应拉木基本内容:基本内容:1 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内涵2 生物适应的意义3太阳辐射(光谱、辐射强度和时间)的生态效应4 温度对植被分布的限制机理5 森林调节水循环的途径6 森林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生态效应7 森林调节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机制及对策8 地形要素(坡向、坡位等)的生态效应)9 我国境内高大山脉对植被分布的影响10 风的类型及防风林的防风原理11火的类型及火的发生条件12火的生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