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20160830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5067616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3.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章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20160830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第8章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20160830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第8章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20160830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第8章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20160830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第8章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20160830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第8 8章章 人类与自然环境人类与自然环境 教学内容与重点:教学内容与重点: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影响,人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与自然地理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参考教材:参考教材:刘南威刘南威自然地理自然地理8.1 8.1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8.1.1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的诞生和进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分异密切相关人类的诞生和进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分异密切相

2、关森林古猿森林古猿地栖性的草原古猿(直立行走地栖性的草原古猿(直立行走和利用前肢抓取物体,并不得和利用前肢抓取物体,并不得不以草原动物作为食物)不以草原动物作为食物)爪哇、北京等猿人爪哇、北京等猿人 古人和新人的阶段古人和新人的阶段 大约在大约在5 5万年前开始逐渐进化成为现代世界的各式人种万年前开始逐渐进化成为现代世界的各式人种 2.人种形成也深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人种形成也深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 在第四纪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发生了剧烈的节奏性演变,冰期和间冰期、海侵和海退、地壳上升和下降等等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交替发生。自然界这种节奏变化曾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进化。原始的人类一方面改造着

3、自己的形体和大脑,以适应变化的环境;一方面又不断地扩展到世界各地,以寻求各种适于生存的环境。自然因素加上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人类便产生了体质特征不同的各种人种类型以及不同的地理分布特点。人类的三大种族人类的三大种族 人类的种族,即人种。不同的人种主要是根据其体质的性状(如肤色、睛色、发色、发型、面部特征、头型、身材等等)而区分。三大人种:尼格罗人种(黑种人)、欧罗巴人种(白种人、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黄种人、亚美人种)。人种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人种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u人类起源统一人类起源统一,但各个群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彼此隔离地但各个群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彼此隔离地生活在不同的自然地理区

4、域之中:第四纪生活在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之中:第四纪非洲非洲、欧洲欧洲和和亚洲亚洲是全球范围内的三大人类活动中心。这三个地理区域存在严是全球范围内的三大人类活动中心。这三个地理区域存在严重的天然屏障使不同群体人类彼此相对孤立。因为广阔的重的天然屏障使不同群体人类彼此相对孤立。因为广阔的干干旱荒漠带旱荒漠带把把非洲非洲和和欧洲欧洲分隔开来,高峻的分隔开来,高峻的大高原大高原、大山脉大山脉以以及遥远的及遥远的距离距离使使亚洲亚洲与与欧洲及非洲欧洲及非洲分开。分开。u三个基本人种正是在这样一种分化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三个基本人种正是在这样一种分化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尼格罗人种形成于热带炎热的草原旷野上

5、,那里日辐射强烈,而色素较深的黑色皮肤和浓密的卷发能对身体和头部起保护作用,宽阔的口裂与外粘膜发达的厚唇以及宽大的鼻腔也有助于冷却吸入的空气。欧罗巴人种主要形成于欧洲的中部和北部,那里的气候寒冷、云量多而日照弱,因此人体的肤色、发色和睛色都较为浅淡。人的鼻子高耸、鼻道狭长使鼻腔粘膜面积增大,这有利于寒冷空气被吸入肺部时变得温暖。蒙古人种形成的环境没有非洲的炎热和欧洲的寒冷,故形成较为适中的体质形态特征。典型的蒙古人种具有内毗褶,可能与草原和半沙漠的环境有关。这样的结构能保护眼睛免受风沙尘土的侵袭,并能防止冬雪反光对眼睛的损害。自然条件在人种分化的早期阶段起着某种选择作用;但人类形成了社会,有生

6、产劳动和创造文化的能力。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条件,渐渐地人类通过劳动使环境适合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改造自己的器官来适应环境。因而,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种形成的作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减弱,人类的种族特征愈来愈失去其适应生活的意义,只是在现代人类中还以其残余形式繁衍着。3.人口分布和人口质量(主要指健康)也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A.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区差异、自然条件的优劣、以及自然资源的多寡等自然因素必然要影响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分布。B.自然资源的开发,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也明显。如巴西的米纳斯州,美国的科罗拉多州、加利福尼亚洲和阿拉斯加

7、州,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以及南非的德兰士瓦省等地区的淘金热都曾吸引大量的移民。注意,社会经济因素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因素。如物质生产方式(主要指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及其生产布局特点。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质量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人口健康的影响方面:一方面人类通过新陈代谢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环境中的某些化学元素的含量的多少必然会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功能,甚至可能造成对健康的影响而形成疾病;另一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导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进而导致社会事业水平的差异,会影响到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4.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人类社

8、会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起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1)优越自然地理环境、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优越自然地理环境、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有助于加快社会发展的进程有助于加快社会发展的进程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古代文明的摇篮古代文明的摇篮尼罗河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西亚两河流域西亚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埃及埃及巴比伦巴比伦印度印度中国中国 高山、丛林与海洋等自然条件的天然屏障导致生物种类稀少,自然生产力低下,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到限制,人口难以增长,社会发展受到阻滞。美洲北部的爱斯基摩人美洲北部的爱斯

9、基摩人:渔猎、数量长期停滞、发展缓慢。热带雨林地区热带雨林地区(中、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非洲的扎伊尔河流(中、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非洲的扎伊尔河流域等域等):物种最复杂、生物量最大,土壤容易出现贫瘠,不适宜发展农业。(2)恶劣自然地理环境阻碍社会发展)恶劣自然地理环境阻碍社会发展8.2 8.2 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8.2.1 人类对大气圈与气候的影响人类对大气圈与气候的影响1.1.增加大气增加大气CO2CO2的浓度的浓度夏威夷冒纳罗亚观测站测量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2.臭氧层受到威胁臭氧层受到威胁 2003年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面积已扩大至年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面积已扩

10、大至2.7107 km2。3.大气中氧的平衡失调大气中氧的平衡失调 大气中氧含量减少,大气中氧含量减少,CO2含量在增加,今后会出现大气含量在增加,今后会出现大气成分比例的变化。成分比例的变化。4.增加固体微粒数量增加固体微粒数量 冬季盛行的雾霾冬季盛行的雾霾5.热污染热污染 “城市热岛城市热岛”效应效应 8.2.2 8.2.2 人类对水圈和水情势的影响人类对水圈和水情势的影响1.1.人类对水圈的有利影响人类对水圈的有利影响 首先,兴修灌溉工程,进行流域内及跨流域调水直接首先,兴修灌溉工程,进行流域内及跨流域调水直接或间接调整区域水资源的分配不均和局部调节了水分循环。或间接调整区域水资源的分配

11、不均和局部调节了水分循环。其次,其次,兴建拦河坝兴建拦河坝,梯级开发河流水资源,利用水能,梯级开发河流水资源,利用水能发电;蓄滞洪水,防洪防涝以及调节河川径流,改善航运发电;蓄滞洪水,防洪防涝以及调节河川径流,改善航运条件等,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条件等,有利于经济的发展。2.2.人类对水圈的不利影响人类对水圈的不利影响 (1)破坏植被)破坏植被,改变其水源涵养功能。改变其水源涵养功能。(2)河滩造地和阻塞局部河道)河滩造地和阻塞局部河道,造成洪水灾害。造成洪水灾害。(3)海滨、湖滨围垦和沼泽湿地排水垦殖。)海滨、湖滨围垦和沼泽湿地排水垦殖。(4)水污染现象日益严重,海洋污染加重。)水污染现象日益

12、严重,海洋污染加重。(5)河流梯级水库的修建,也拦蓄大量泥沙,使入海泥沙)河流梯级水库的修建,也拦蓄大量泥沙,使入海泥沙及有机物质大量减少,河口区原来的渔场因入海有机饵料的及有机物质大量减少,河口区原来的渔场因入海有机饵料的减少而衰落。减少而衰落。(6)过量超采地下水引起的灾害。)过量超采地下水引起的灾害。1.1.人类对地貌的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生产活动人类对地貌的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生产活动对地表或近地表物质的机械搬运来实现的。对地表或近地表物质的机械搬运来实现的。修建修建梯田和水平沟梯田和水平沟:云贵高原:云贵高原,川中丘陵、黄土高原等川中丘陵、黄土高原等(如广西龙脊梯田、云南哈尼梯田,宁夏彭

13、阳县抗旱造林和退耕还林中水平沟)修建拦河大坝或沟底修建修建拦河大坝或沟底修建土谷坊土谷坊 开凿运河及灌溉渠道开凿运河及灌溉渠道 修筑铁路、公路时的挖方,使地表形态趋向复杂化修筑铁路、公路时的挖方,使地表形态趋向复杂化 露天采矿露天采矿 8.2.3 8.2.3 人类对地貌的影响人类对地貌的影响梯梯 田田水平沟土谷坊土谷坊攀枝花市朱家包包铁矿的露天开采 2.2.人类对地貌的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调控外动人类对地貌的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调控外动力过程实现的力过程实现的,大致有以下四种途径:大致有以下四种途径:改变植被改变植被 以人工建筑物改变地貌发育环境以人工建筑物改变地貌发育环境 大量开采地下矿产和地下

14、水导致地面沉降、塌陷大量开采地下矿产和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塌陷 在多年冻土区进行工程建设破坏冻土层的稳定在多年冻土区进行工程建设破坏冻土层的稳定,因因而出现一系列热融地貌现象而出现一系列热融地貌现象8.2.4 8.2.4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1 1人类对生物圈的有利影响人类对生物圈的有利影响 在驯养繁殖部分动物,既可提供在驯养繁殖部分动物,既可提供役用、交通役用、交通等生产条件,又等生产条件,又可提供肉、乳、蛋、皮毛等可提供肉、乳、蛋、皮毛等衣食生活资源衣食生活资源。人类社会农业的发展是以将野生植物的某些物种逐步培育成人类社会农业的发展是以将野生植物的某些物种逐步培育成供食用的

15、物种的过程而实现。供食用的物种的过程而实现。20 20世纪下半叶,为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和弥补食用生物物种世纪下半叶,为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和弥补食用生物物种灭绝之患,人类开始在海洋和陆地水域中发展水产品养殖业,即灭绝之患,人类开始在海洋和陆地水域中发展水产品养殖业,即所谓所谓“海洋农业海洋农业”、“海洋牧业海洋牧业”,统称为农业中的,统称为农业中的“蓝色革蓝色革命命”。8.2.5 8.2.5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对土壤方面的有益影响:对农田的精耕细作,主要表现对土壤方面的有益影响:对农田的精耕细作,主要表现在通过施肥、灌溉、耕作等农艺措施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在通过施肥、灌

16、溉、耕作等农艺措施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使自然土壤部分地转化为农用土壤;使自然土壤部分地转化为农用土壤;对土壤的不良影响: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对土壤的不良影响: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四方面,即四方面,即土壤侵蚀、荒漠化、盐渍化与土壤污染土壤侵蚀、荒漠化、盐渍化与土壤污染。2 2人类对生物圈的不利影响人类对生物圈的不利影响 通过捕食、采食、毒杀和改变局部环境,加速生物物通过捕食、采食、毒杀和改变局部环境,加速生物物种的灭绝,或无意但造成某些物种的意外繁衍,破坏天然种的灭绝,或无意但造成某些物种的意外繁衍,破坏天然植被,同时又以人工方式保护、培育和驯化极少数动植物植被,同时又以人

17、工方式保护、培育和驯化极少数动植物物种,使天然生态系统趋向简单化等物种,使天然生态系统趋向简单化等-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物种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的总称。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的总称。人类的活动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物种灭绝的速人类的活动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物种灭绝的速率在不断加快。率在不断加快。人类活动除对生物物种的损害影响外,对森林植被的破人类活动除对生物物种的损害影响外,对森林植被的破坏是对生态系统破坏的明显例证。全球森林每年消失约坏是对生态系统破坏的明显例证。

18、全球森林每年消失约1.7107hm2。人类对植被的另一类破坏即开垦草原。人类对植被的另一类破坏即开垦草原。人类活动还造成某些物种的意外繁衍,或破坏某些物种人类活动还造成某些物种的意外繁衍,或破坏某些物种的生态条件。的生态条件。8.3 8.3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粗略地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粗略地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人与自然的原始共生阶段人与自然的原始共生阶段 人类顺应自然的农业阶段人类顺应自然的农业阶段 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工业化阶段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工业化阶段 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阶

19、段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阶段8.3.1 8.3.1 人与自然的原始共生阶段人与自然的原始共生阶段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 (原始文明或渔猎文明(原始文明或渔猎文明 )人对自然界是完全依附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人对自然界是完全依附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原始的协调状态。原始的协调状态。主要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主要的物质生产活动是采集采集和和渔猎渔猎 。精神活动主要体现为对自然崇拜的精神活动主要体现为对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活动原始宗教活动。8.3.2 8.3.2 顺应自然的农业文明阶段顺应自然的农业文明阶段 人类从狩猎、游牧的生产方式过渡到农业生产。农业社会出现了体脑分工。农业革命导致了人口迅速增长,而人口压

20、力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生产。人地关系思想主要表现为“环境决定论”、“或然论”。8.3.3 8.3.3 征服自然的工业文明阶段征服自然的工业文明阶段 由农业社会过渡到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工业社会。首先由于工业生产的发展,加强了各种首先由于工业生产的发展,加强了各种资源资源(矿(矿产资源、能源、水源等)的产资源、能源、水源等)的开发开发和和利用利用。其次,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其次,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土地资源的垦殖利用土地资源的垦殖利用。人类对自然的关系由顺应转为征服。人类对自然的关系由顺应转为征服。“人定胜天人定胜天论论”和和“人类中心论人类中心论”是这一时期的

21、主要思想。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8.3.4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 2020世纪世纪6060年代开始的新技术革命使人类逐步迈入年代开始的新技术革命使人类逐步迈入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时期。时期。一方面新技术革命有利于解决工业化阶段造成的一方面新技术革命有利于解决工业化阶段造成的环境问题,新技术应用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环境问题,新技术应用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利用率。另一方面,新技术应用可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新技术应用可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效率,促进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环境保护工作。可能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可能带来新的环境问题 探索一条经济增长与资

22、源、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探索一条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发展道路,即发展道路,即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道路。8.4 8.4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8.4.1 8.4.1 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对立统一关系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对立统一关系 从从统一统一方面看,自然地理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方面看,自然地理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而存在。人类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境而存在。人类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人类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在一定约和相互转化的。人类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

23、的塑造者。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与自然系统的人类与自然系统的对立对立统一关系,主要是通过人类的生产统一关系,主要是通过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表现出来的。和消费活动表现出来的。在人类社会生产系统中,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物质在人类社会生产系统中,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运转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就决定了上述对立流和能量流的运转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就决定了上述对立统一关系的矛盾转化。统一关系的矛盾转化。8.4.2 8.4.2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协调发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展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如何协调发展: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振兴经济发展,改进增长方式 3

24、.改善自然地理环境质量,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4.大力开展自然地理环境建设 警示警示 反思反思 新的选择新的选择一种新的发展战略: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问题环境问题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 1962 1962年,美国女科学家年,美国女科学家卡逊卡逊(Rachel Carson,1907年5月27日1964年4月14日,海洋生物学家海洋生物学家)发表引起轰动发表引起轰动的环境科普著作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寂静的春天:揭示了揭示了DDTDDT及各及各种化学药品危害环境的问题,揭开了种化学药品危害环境的问题,

25、揭开了现代环保运现代环保运动动的先河。的先河。19721972年年6 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人类环境会议是环是环境与发展问题思考的第一个里程碑。境与发展问题思考的第一个里程碑。1980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等组织制定的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等组织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第一次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的思想。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成形和推行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成形和推行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19831983年年成立的成立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WCED)。该组织于。该

26、组织于19871987年向年向联合国提出了联合国提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正式提出可持续的报告,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发展的定义。19921992年年6 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被确定为全球的行动战略可持续发展被确定为全球的行动战略。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概念)概念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

27、、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2 2)内涵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它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和限制,以求得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3.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3)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发展的内在要素和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与特征 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世代平等)、资源利用和发展

28、机会的公平。协调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质量原则质量原则:生产过程及其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与产品的功能性、耐久性、可靠性以及易于使用的程度等质量要素一样,都被看作是经济发展的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基本原则u 发展度发展度 发展度应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发展发展度应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发展度在于判断国家或地区能否在真正地、健康地发展,以及能度在于判断国家或地区能否在真正地、健康地发展,以及能否在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的发展。否在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的发展。社会经济规模的健康增长。社会经济规模的健康增

29、长。即以人均即以人均“财富财富”的增长为目标;的增长为目标;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即要求人均即要求人均“财富财富”的增长以资源、的增长以资源、能源消耗率愈益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强度愈益减小、总体社能源消耗率愈益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强度愈益减小、总体社会效益愈益提高为目标;会效益愈益提高为目标;较好地满足就业、粮食、能源、饮用水等基本生存要求。较好地满足就业、粮食、能源、饮用水等基本生存要求。即即以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为目标。以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为目标。三大特征u 协调度协调度 协调度即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是否协调度即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实

30、际发展状况是否保持在与预想最佳发展状况所规定的偏离范围之内的一保持在与预想最佳发展状况所规定的偏离范围之内的一种量度。实际发展状况一旦偏离了允许范围,便应实施种量度。实际发展状况一旦偏离了允许范围,便应实施调控措施,使之恢复协调发展状态。调控措施,使之恢复协调发展状态。调控人口数量的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的素质。调控人口数量的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的素质。始终控制环境与发展的平衡。始终控制环境与发展的平衡。u 持续度持续度 持续度为定量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保持长期、合持续度为定量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保持长期、合理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量度。它是一个反映发展的理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量度。它是一个反映发展的“时间性

31、时间性”标志。持续度强调在充分长的时期内使发标志。持续度强调在充分长的时期内使发展速度和质量维持在可控的合理水平上。展速度和质量维持在可控的合理水平上。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着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着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4.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传统的环境管理模式传统的环境管理模式(末端治理)(末端治理)系统化的环境管理模式系统化的环境管理模式(全过程控制)(全过程控制)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三大缺点三大缺点永续永续利用利用经济和环境统一经济和环境统一“末端治理末端治理”模式:模式:一系列震惊世界的环境公害;一系列震惊世界的环境公害;大规模的环境治理大规模的环

32、境治理(“(“末端治理末端治理”);“末端治理末端治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不减少,且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不减少,且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治理难度大,容易引起治理难度大,容易引起“二次污染二次污染”;治理代价高,加重组织的经济负担。治理代价高,加重组织的经济负担。5.可持续发展的量度与指标体系(1)(1)可持续发展阈值区可持续发展阈值区生存发展界限的判别生存发展界限的判别 资源丰度资源丰度 资源丰度:资源丰度:“满足提供人类生存安全保障满足提供人类生存安全保障”的比例,的比例,即区内人类生存所需各种资源实际量的集合与人类生存应即区内人类生存所需各种资源实际量的集合与人类生存应

33、需各种资源最大上限量集合的比值。需各种资源最大上限量集合的比值。人口密度指数人口密度指数 人口密度指数即为区内人口实际密度与理论最大容许人口密度指数即为区内人口实际密度与理论最大容许密度的比值。密度的比值。(2)可持续发展阈值区 当将两条曲线当将两条曲线P(Y)和和D(Y)并入统一坐标系内并入统一坐标系内时,如图时,如图36C所示,二曲所示,二曲线相交于公共点线相交于公共点Y(P、D、W),称为),称为P(Y)与)与D(Y)的平衡点。显然,)的平衡点。显然,该点以下与该点以下与P(Y)、)、D(Y)曲线所构成的阴影)曲线所构成的阴影区即为可持续发展的阈值区即为可持续发展的阈值区,又可称为区,又

34、可称为“生存与发生存与发展合理承载区展合理承载区”可持续发展阈值图(3)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中国指标体系中国指标体系”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方向,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方向,在世界上独立设计的一套在世界上独立设计的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重,统一排序”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依照人口、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依照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技术、管理相协调的基本原理,对有关要素环境、经济、技术、管理相协调的基本原理,对有关要素进行外部关联及内部自洽的逻辑分析,针对中国发展的实进行外部关联及内部自洽的逻辑分析,针对中国发展的实际特点和评判需要,际特点和评判需要,把可持续发展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把可持续发展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层(5个)、状态层(个)、状态层(16个)、变量层(个)、变量层(45个)和要素层个)和要素层(224个)五个等级层次。个)五个等级层次。思思 考考 题题1.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与人口质量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与人口质量的影响?2.举例说明人类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人类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3.阐述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阐述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4.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内容、基本原则与特征。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内容、基本原则与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8章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20160830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