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花源記n文體:記敘文n體裁:序跋體(桃花源詩前的序)n全文主旨:創造桃花源的理想境界來寄託自己的理想n創作時機:劉宋篡晉之後,隱居柴桑之時。n藍本:老子的小國寡民n對照:孔子的大同與小康題解作者課文朗讀桃花故事課文注釋題文介紹n桃花源記是寓言體記敘文(虛構的故事)。n托言晉太元中,武陵漁人因捕魚無意中走進了桃花源。n它展現一幅與世隔絕、耕桑自給、世風淳厚、沒有統治與戰亂侵擾的生活圖景。n反映對當時現實政治的否定。n桃花源從背景中有所取材,加上文人的理想,方成千古名篇。各段大意n第一段:(若隱若現)寫漁人在偶然間發現桃花源及桃花林之美景。n第二段:(豁然開朗)是全文的主體和核心,寫漁人所見桃花
2、源的風光和情趣。n第三段:(乏人問津)寫重尋桃花源,終不復得。文章結構表(與世無爭恬靜祥和的理想世界)時間晉太元中 人物武陵人,捕魚為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經過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落英繽紛 探尋桃花林林盡水深便舍船從口入 人間樂園的寓言構思 桃花源記第一段文章結構表樂天福地的世外桃源漁人見聞村人反應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雞犬相聞 往來種作,男女衣著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具答之 便要還家咸來問訊 自云先逝皆歎惋 餘人各復不足為外人道也 第二段文章結構表桃花源外的世人追逐漁人誌路詣太守,太守遣人隨其訪尋,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聞之規往,未果 後世遂無問津者 第三段圖源:中華古文明大圖集社稷,宜新文化,第
3、一六頁。桃花源遺址桃花源遺址桃花源記與桃花源詩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所作的桃花源詩前的記敘文字,如詩前的序言。桃花源記藉著人物、事件、舖排情節,層層推進,為一靈美的敘事佳構,而桃花源詩卻更直接抒發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以自述懷抱作結。兩者敘寫方式不同,呈現作品變化錯落之美。聯想(興)陶淵明的境界據李辰冬教授的研究,他依據陶淵明的作品和生活將其境界分為四階段:1.第一階段是猛志逸四海猛志逸四海(24歲以前)這是他青年時期的象徵,豪氣干雲、胸懷猛志,盼能行道用世。2.第二階段是冰炭滿懷抱冰炭滿懷抱(2434歲)此時,出仕後所見所感與理想、個性不合,心裡交戰日漸強烈、思歸之情益發濃厚,胸中正如冰炭之不相容般的痛苦、掙扎。陶淵明的境界3.第三階段是復得返自然復得返自然(3445歲)。在天人交戰後,決心歸回田園,重新過度阡越陌、冒霜犯露的農家生活,以求適性適情,雖貧卻能樂道。4.第四階段是不覺知有我不覺知有我(45歲老死)。此際,則是身與大自然同化,這便達到了最高的人生境界。中國文化研究院陶淵明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