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四实验四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1)学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2)掌握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的操作技术。实验原理实验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为载体的一种区带电泳。该凝胶由丙烯酰胺(Acr)和交联剂N,N甲叉双丙烯聚酰胺(Bis)聚合而成。利用电泳和分子筛的双重作用分离物质。Acr和Bis单独存在或混合在一起时是稳定的,但在具有自由基团体系时就能聚合。引发自由基团的方法有化学法和光化学法两种。化学法的引发剂是过硫酸胺(Ap),催化剂是四甲基乙二胺(TEMED);光化学法是以光敏感物核黄素来代替过硫酸胺,在紫外光照射下引发自由
2、基团。采用不同浓度的Acr、Bis、Ap、TEMED使之聚合,产生不同孔径的凝胶。因此可按分离物质的大小,形状来选择凝胶浓度。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蛋白质的迁移率取决于它所带的净电荷的多少、分子的大小和形状。如果用还原剂(如巯基乙醇或二硫苏糖醇等)和十二烷基硫酸钠(缩写SDS)加热处理蛋白质样品,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硫键将被还原,并且1g蛋白质可定量结合1.4g SDS,亚基的构象呈长椭圆棒状。由于与蛋白质结合的SDS呈解离状态,使蛋白质亚基带上大量负电荷,其数值大大超过蛋白质原有的电荷密度,掩盖了不同亚基间原有的电荷差异。各种蛋白质-SDS复合物具有相同的电荷密度,电泳时纯粹靠凝胶的分子筛效应
3、进行分离。材料与试剂材料与试剂1材料:标准样和BSA(小牛血清白蛋白),已经与上样缓冲液混合完毕2试剂1)30%丙烯酰胺(Acr)/0.8%N,N-甲叉双丙烯酰胺(BIS)2)5SDS/电泳缓冲液,稀释成13)Tris-HCl/SDS,pH 6.84)Tris-HCl/SDS,pH 8.85)10%过硫酸铵(AP)6)TEMED 商品试剂实验步骤实验步骤 1装配制胶用的玻璃板(由助教演示)。2制分离胶:按所需的浓度配制12.5分离胶分离胶。30%Acr-Bis Tris-HCl pH 8.8 H2O10%APTEMED5ml3ml4ml120 l20 l 灌完分离胶后在胶面上小心加水封(注意不
4、要冲坏胶面),等胶自然凝聚后(这时候在胶面与水封之间可以看见清晰的界限)3制浓缩胶浓缩胶:按所需的浓度配制4%的浓缩胶浓缩胶,配方如下:30%Arc-Bis Tris-HCl pH 6.8 H2O10%APTEMED400 l750 l1800 l50 l7.5 l 5加样:取大肠杆菌和BSA蛋白样品加样,每个加样孔加样不宜过多,一般每孔加样7.5L。6电泳:先恒压80V,待样品进入分离胶后,调电压为120V(恒压)。当溴酚蓝移动到离底部约0.5cm时,停止电泳。7翘开玻璃板,将浓缩胶切掉,剥下凝胶,准备染 色。8 凝胶染色:使用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两块胶(小盒子)或四块胶(大盒子)同步染
5、色脱色。盖上盖子用微波炉加热约15-20秒,摇床振荡15分钟,回收染液至指定容器回收染液至指定容器。清水漂洗后加入脱色液(25%乙醇,7.5%乙酸)脱色,用量和步骤与染色相同,脱色两次,每次10分钟。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Acr和Bis均为神经毒剂,对皮肤有刺激作用,操作时应戴手套和口罩。(2)玻璃板表面应光滑洁净,否则在电泳时会造成凝胶板与玻璃板之间产生气泡。(3)样品槽模板梳齿应平整光滑。(4)灌凝胶时不能有气泡,以免影响电泳时电流的通过。(5)切勿破坏加样凹槽底部的平整,以免电泳后区带扭曲。(6)电泳时应选用合适的电流、电压,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电泳效果。(7)稀释5SDS/电泳缓冲液
6、至1浓度灌入电泳槽,需800毫升。1.将红色玻璃夹子底座朝下、卡口打开呈直角状,放入厚薄两片玻璃,薄玻璃朝向自己。注意厚玻璃箭头向上,旁边两条小玻璃条与薄玻璃接触,使之形成一个间隙。2.在平整的桌面上放下玻璃与夹子,使玻璃和夹子的底面完全对齐,向外扳动塑料卡口,关紧夹子。3.将做好的玻璃夹放在制胶架上,注意薄玻璃朝向自己,厚玻璃上的箭头向上。按弹簧夹,将玻璃夹卡入制胶架。在玻璃的间隙内灌胶,放上梳子,待胶凝固。4.取出制好的玻璃(连带胶),将玻璃放入电极架(卡在底面的卡口上),注意薄玻璃朝向电极架,厚玻璃的箭头朝上,玻璃与红色橡胶条必须完全紧贴。(需同时放置两块制好的胶,如只使用一块则另一面须用提供的塑料板代替,注意塑料板上的提示,必须使塑料板与橡胶条完全紧贴。)正常安装则会形成一个密闭的容器。5.将底座的开关打开,并向外拨动透明的架子,使中间空隙增大,放入电极架。6.如图所示将电极架往下压(约12mm),使底面完全接触。7.关上底座开关。8.放入电泳槽内,加上加样架加样。注意加样架与刚才制胶所用的梳子齿数必须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