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米玉米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玉米病害玉米病害 玉米大斑病玉米大斑病 玉米小斑病玉米小斑病 玉米丝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黑粉病玉米黑粉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重要叶部病害。一般玉米大斑病是玉米重要叶部病害。一般减产减产151520%20%,大发生年减产,大发生年减产50%50%以上。以上。在整个玉米生育期均可感染大斑病。往在整个玉米生育期均可感染大斑病。往往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往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扩展。苗期很少发病,抽雄后发病逐渐扩展。苗期很少发病,抽雄后发病逐渐加重。病菌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加重。病菌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叶鞘、
2、苞叶和籽粒侵染叶鞘、苞叶和籽粒 症状:症状:叶片上出现灰色梭形大斑,田间湿度较叶片上出现灰色梭形大斑,田间湿度较大时,病部有灰黑色的霉状物大时,病部有灰黑色的霉状物大斑病初侵染来源初侵染来源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中越冬;种子上和堆肥中尚未腐烂的病菌也能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在玉米整个生长期内可进行多次再侵染。发病规律发病条件发病条件 感病品种是病害大流行的主要原因,7-8月份温度偏低,多雨高湿,日照不足,均有利于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北方各玉米产区,6-8月气温大多适于发病,降雨就成为大斑病发病轻重的决定因素。发病规律农业防治为主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大斑病经济有效的措施。
3、根据品种特性和栽培条件合理密植,降低田间湿度。施足基肥,适期追肥,氮、磷、钾肥合理配合。利用该病存在阶段抗病性的特性,适期早播可避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清除菌源,及时处理带病秸秆 防治措施药剂防治 可选用大生M-45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发病初期喷雾,可选用10%世高或60%百泰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防治措施玉米小斑病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是温暖潮湿玉米栽培区的重玉米小斑病是温暖潮湿玉米栽培区的重要叶部病害。要叶部病害。玉米小斑病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玉米小斑病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苗期发病较轻,玉米抽雄后发病逐渐加苗期发病较轻,玉米抽雄后发病逐渐加重重。病菌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叶
4、病菌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叶鞘、苞叶、果穗和籽粒。鞘、苞叶、果穗和籽粒。症状:病部初为水渍状斑点,后变为黄褐色。叶片上有数量较多的黄褐色椭圆形小病斑,病部有灰黑色霉层初侵染来源 此病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此病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因此小斑病菌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是上年玉米收因此小斑病菌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是上年玉米收获后遗留在田间、地头和玉米秸垛中尚未腐熟获后遗留在田间、地头和玉米秸垛中尚未腐熟的病残体。的病残体。借助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借助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可以进行多次再侵染。可以进行多次再侵染。发病规律同大斑病同大斑病防治措施药剂防治 同大斑病同大
5、斑病防治措施 玉米圆斑病:该病可浸染叶片、果穗、苞玉米圆斑病:该病可浸染叶片、果穗、苞叶和叶鞘。叶片上病斑初为水渍状淡绿到叶和叶鞘。叶片上病斑初为水渍状淡绿到淡黄色小占,以后扩大为圆或卵圆形斑点,淡黄色小占,以后扩大为圆或卵圆形斑点,有同心轮纹,中央淡褐色,边缘褐色,具有同心轮纹,中央淡褐色,边缘褐色,具黄绿色晕圈,大小为黄绿色晕圈,大小为12毫米毫米310毫米。毫米。数个病斑汇合变成长条斑。苞叶上的病斑数个病斑汇合变成长条斑。苞叶上的病斑向内扩展可侵害玉米籽粒和穗轴,病部变向内扩展可侵害玉米籽粒和穗轴,病部变黑陷,果穗变表弯曲,重者粒和穗轴碳人黑陷,果穗变表弯曲,重者粒和穗轴碳人变黑,籽粒和
6、苞叶上长满黑色霉变黑,籽粒和苞叶上长满黑色霉 层。层。病斑放大玉米丝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发病率发病率2%2%8%8%,严重地块可达,严重地块可达60%60%70%70%,造成严重减产。造成严重减产。玉米丝黑穗病是系统性侵染病害玉米丝黑穗病是系统性侵染病害 。1.症状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是系统性侵染病害。玉米丝黑穗病是系统性侵染病害。苗期有些杂交种或自交系在苗期有些杂交种或自交系在67叶期开叶期开始出现症状:始出现症状:如病苗矮化,叶片密集,叶色浓绿,节如病苗矮化,叶片密集,叶色浓绿,节间缩短,株形弯曲,第间缩短,株形弯曲,第5片
7、叶以上开始出片叶以上开始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条斑等。现与叶脉平行的黄条斑等。穗期出现典型症状:果穗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黑粉苞,基部膨大而顶端小、不吐花丝、苞叶通常不易破裂、黑粉不外漏、不易飞散、常黏结成块,内部夹杂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因丝状物在黑粉飞散后才显露,所以称为丝黑穗病。雄穗症状雄穗症状 雄穗受害花器变形,颖片长、大而多,雄穗受害花器变形,颖片长、大而多,呈多叶状,不能形成雄蕊。呈多叶状,不能形成雄蕊。仅个别小穗变成黑粉苞,多数仍保持原仅个别小穗变成黑粉苞,多数仍保持原来的穗形,来的穗形,也有以主梗为基础膨大形成黑粉苞,也有以主梗为基础膨大形成黑粉苞,外面包被白膜,当膜破裂后,才
8、露出黑外面包被白膜,当膜破裂后,才露出黑粉,黑粉也常黏结成块,不易分散。粉,黑粉也常黏结成块,不易分散。诊断要点诊断要点 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黑粉苞,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黑粉苞,黑粉常粘结成块,内部夹杂丝状的寄主黑粉常粘结成块,内部夹杂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维管束组织。病原病原 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轴黑粉菌属。发生规律发生规律 初侵染来源:病原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中、或混入粪肥中、或沾附于种子表面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其中以土壤带菌为主。通过牲畜消化道后仍能保持活力,施用病株残体未经腐熟的粪肥可引起田间发病。带菌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感病时期感病时期 玉米3叶期前是病菌的主
9、要侵染时期。7叶期后病菌不再侵染,侵入后的病菌很快蔓延到达玉米的生长锥,造成系统性侵染。防治策略防治策略 以种子处理为主,采用及时消灭菌源、种植抗病品种等农业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用含戊唑醇的种衣剂包衣。用含戊唑醇的种衣剂包衣。不从病区调运种子;使用腐熟粪肥。不从病区调运种子;使用腐熟粪肥。及时拔除田间病株能有效地减少土壤中越冬菌及时拔除田间病株能有效地减少土壤中越冬菌源;源;玉米黑粉病玉米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又称瘤黑粉病,在果穗上及植株中玉米黑粉病又称瘤黑粉病,在果穗上及植株中部发病的对产量影响大,减产部发病的对产量影响大,减产15%以上。以上。玉米黑粉病为局部侵染病害,在
10、玉米的整个生玉米黑粉病为局部侵染病害,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形成病瘤,育期均可发病形成病瘤,地上部具有分生能力的幼嫩组织均可受害。地上部具有分生能力的幼嫩组织均可受害。症状症状苗期:病苗小,茎叶扭曲畸形,在茎基部产生小病瘤,病苗株高在33cm左右时明显,严重时枯死。叶片或叶鞘上的病瘤。叶片:叶片上的病瘤较小,常成串密生,多如豆粒或花生米粒大小,内部很少形成黑粉。茎或气生根上:病瘤大小不等,一般如拳头大小。雄花:大部分或个别小花形成角状或长囊状的病瘤。雌穗:被侵染后,多在果穗上半部或个别籽粒上形成病瘤,严重发生的可在全穗。诊断要点诊断要点 病部形成大小不等的畸形病瘤。病瘤成熟后,外膜破裂,散
11、出大量黑粉。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玉米黑粉病菌主要以玉米黑粉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冬孢子在在土壤土壤和和病残体病残体中中越冬,也可沾附于越冬,也可沾附于种子表面种子表面或混在或混在粪肥中粪肥中越冬。越冬。在病瘤内产生大量的黑粉状冬孢子,随风雨传在病瘤内产生大量的黑粉状冬孢子,随风雨传播后,进行再侵染。播后,进行再侵染。防治策略应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防治策略应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减少菌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减少菌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治策略防治策略 玉米害虫:1、苗期地老虎、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2.生长期食叶性害虫:粘虫。3.刺吸类害虫:蚜虫类、蝽象类等。4.蛀食性害虫:玉米螟玉米螟1、为害特点:
12、玉米螟为多食性害虫。玉米心叶期,初孵幼虫啃食叶肉,留下表皮俗称“花叶”;后钻蛀纵卷的心叶,心叶展开后,在叶片上形成整齐的横排圆孔,俗称“排孔”。4龄以后蛀食茎秆。2、形态识别 3、发生规律 黑龙江省1年发生1-2代,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防治措施:在玉米心叶末期(5抽雄),用48%乐斯本乳油每亩150-200毫升拌15-20公斤细沙施于喇叭口内,每株2-3克;或在成虫羽化盛期配成1000倍液向后喷雾。粘虫 是典型的暴食性、迁飞性、食叶性害虫。大发生年份,常将作物叶片全部吃光,造成严重减产或绝产。主要取食禾本科作物和杂草。主要以幼虫取食玉米心叶或叶鞘。1、形态识别 成虫:幼
13、虫 老熟幼虫体长38 mm。头部黄褐色,沿蜕裂线有棕黑色“八”字纹。背中线白色,两侧有细黑线;亚背线红褐色,其上下有灰白色细线;气门线黄色,其上下有白色带纹。2、发生规律 在北方不越冬,成虫是从南方远距离随气流迁飞来的,一年发生2代,初龄幼虫多潜伏在寄主的心叶、叶鞘、叶腋内,有吐丝下垂习性。3龄后有假死和潜入土中的习性,多在夜间取食,56龄进入暴食期,能吃光叶片。防治措施:平均100株玉米有50头粘虫。1、48%乐斯本乳油800-1000倍液喷雾。2、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4.5%高效氯氢菊酯2000倍液喷雾。3、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2.5%功夫3000倍液喷雾。玉米田化学除草技术玉米田化学除草技术一、玉米播后苗前土壤处理乙草胺+噻吩+2、4D乙草胺+嗪草酮+2、4D二、苗后茎叶喷雾处理1、烟嘧磺隆+莠去津2、耕杰(硝磺草酮和莠去津)施药时间:阔叶草2-4叶期,禾本科草1-3叶期100-150毫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