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2课 能溶解多少 教案.doc

上传人(卖家):DOC 文档编号:511596 上传时间:2020-05-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2课 能溶解多少 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2课 能溶解多少 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2课 能溶解多少 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2课 能溶解多少 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2课 能溶解多少 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2 课能溶解多少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建立了溶解的概念, 在已知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的基础上, 引导 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 一杯水里能无限制地溶 解某种物质吗?教材选择了两种最 常见的物质食盐和白糖作 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描述一定量的不 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小学阶段关于溶解这些内容 的学习也将为初中 化学学习对应单元提供认知基础。 本课由 3 个活动组成: 通过提出一定量的水中溶解食盐的量 有限制吗, 引发 学生一探究竟, 一定量的水中究竟最多能溶解 多少克食盐呢?进入活动 1 的学习, 发现 20 mL 的水里最多能 溶解的食盐量, 活动 2 能发现 20 mL

2、 的水里最多能溶解 的白糖 量,然后通过对比发现同样在 20 mL 水里溶解的食盐和白糖的 量是不一样 的。 活动 1 在探究方法上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要 怎么操作才能发现 20 mL 水里 最多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学生想 到的可行的方法均可实施,活动 2 则放手让学生 制订实验计 划,这里有实验方法的优选,怎样的方法操作最简单、快捷, 实验结 果更准确。 然后教材通过指南车信箱资料介绍食盐和白 糖的溶解度。 最后拓展活 动是让学生推测探究 40 mL 水里能溶 解多少克食盐, 该活动是溶解概念和活动 1 的再延伸、 再应用。 二、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

3、溶解情况不同。 2. 科学探究 制订严谨可操作的实验计划,并能根据计划展开实验。 学生能通过对比发现不同实验方法的优缺点。 3. 科学态度、STSE 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过程中, 学生能意识到按规范进行实验 操作的重要性, 以及记录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三、 教学准备 微课(饱和)、食盐、小勺、电子秤、烧杯、量筒、筷子、 牙签、计算器、 白糖 四、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1 课时 教学导入 学生在二上“溶解”单元通过观察实验,辨识物质进入水中 后是否均匀分散 建立了溶解的概念, 知道了像食盐和胭脂红这 样,放入水中后会均匀地分散,最 后它们的颗粒看不见了,这 种现象叫溶解。 那么本课的教学从学

4、生的已知开始, 食盐是能 够溶解在水里的。提出新的问题:一定量的水中溶解食盐的量 有限制吗? 让学生做一做,试一试。结果学生会发现加到一定 量后,原本能溶解于水的食盐 不再溶解了,这时教材通过“指 南车小卡通人” 介绍多余的盐粒, 一直留在水中, 不再溶解了, 这种现象叫做饱和。 该部分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这一概念的介绍层面, 而要引导 学生利用已建立 的溶解概念深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 形?学生会分析盐变成肉眼看不见的 小微粒后, 进入水中, 可 是这些小微粒如果达到一定的量后, 水中的那些可以让 小微粒 占据的空间就不够了,所以不再溶解。这个过程是利用已有概 念来建构新 的概念, 有助于

5、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饱和, 而不是 停留在词面和现象层面。 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回顾二年级已经建立 的溶解的概念,紧 紧抓住“均匀分散”四个字,用动画演示盐 的小微粒均匀地扩散到水的各个部分, 此时水中的小微粒还比 较疏散; 继续加盐, 新形成的小微粒再继续均匀扩散到 水的 各个部分,此时水中的小微粒逐渐密集;再继续加盐,盐的 表面刚形成几 个小微粒,就被水中已经有的密集的小微粒用 “手”给推了回去,无法继续均匀 扩散进入水中。最后用问题 “一定量的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呢” 过渡到活 动 1 的学 习。 活动 1 20 mL 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1. 本活动是为了探究 20

6、mL 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教 材用讨论场景图 引导学生考虑实验如何进行。 这时教师应充分 鼓励学生提出可以有哪些不同的研 究方法, 探究 20 mL 水里最 多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以此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2. 教材编写中选定一定量的水为 20 mL 是基于几方面的考 虑:一是材料的节 约,二是教学时长的控制需求,三是为拓展 活动及将来学习溶解度做基础铺垫。 3-按照小组的方法展开实验、记录结果。操作前应温馨提 示学生操作时需要 细致、耐心,记录和读数要准确。另外教师 要心中有数,学生探究 20 mL 水里最 多能溶解多少克食盐,需 逐次逐量地添加, 每一次添加通过搅拌直至全部溶解,

7、耗时会 比较长。 4. 实验后认真组织汇报交流,通过交流了解不同小组的研 究情况,也对实验 结果予以总结。由于方法的不一致,实验完 成情况也不一致,教师可让先完成的 小组准备好汇报交流。 活动 2 20 mL 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白糖 1-本活动是在上个活动的基础上展开的,可以按采用“研 究问题-设计实 验 T 实验探究 T 得出结论”科学探究流程,基 于小组合作和任务驱动的方式,驱 动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发 现 20 mL 水里最多能溶解的白糖量。 2.活动中教材要求学生写出实验计划,是因为有了上轮实 验的基础。 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研究方法的最优化, 选择操作最 简单、 实验结果更准确的研究

8、方法来 制订实验计划, 以此培养 学生思维的收敛性。 3-本次实验学生探究 20 mL 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白糖, 由于白糖的溶解度 远远大于食盐, 实验操作也需逐次逐量地添 加直到完全溶解。耗时将更长,如果 不做处理,一课时要达成 教学目标,时间上会相当吃紧。由于 20 mL 水里能溶解 40 g 左右的白糖,而逐次逐量地添加溶解小份白糖的过程,对于学 生的操作能力 要求与溶解盐的实验并无多大区别, 因此教师对 教学进程可以进行适当调整: 教 师可直接提供已溶解了一定量 的白糖溶液(如 20 g),让学生继续往里添加并记 录,最后想 想怎样称量和计算,才能知道最多溶解了多少克白糖。由于越 往

9、后面 每增加 1 g 白糖至完全溶解,所需时间越来越长,课堂 上学生只要能发现已经比食 盐多很多克就可以了。 教师可提供 一份已完全饱和的白糖溶液, 对比已溶解 20 多 克的白糖溶液, 有什么不同。然后利用指南车信箱资料建立一个准确的认知。 这 样的处理既解决了教学时间不够的显性冲突, 还将思维深度 的培养巧妙融合在 其中。 拓展 40 mL 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拓展部分是让学生推理 40 mL 的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食 盐, 教学中要关注 逻辑推理, 要学生从溶解的原理上说出理由。 这样的编排, 旨在引导学生从最初 溶解概念的建构, 到利用建 构的溶解概念理解“饱和”,再到推理 40

10、 mL 水里能溶 解多少 克食盐的根本依据,看到概念的运用与发展。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提出猜想,很多学生会比较轻松地提 出成 2 倍增长。教 学不能停留只要学生提出猜想数据就可以 了,而应该要求学生说出预测的依据, 从溶解的原理上来加以 说明。 水增加 20 mL,水中对应的空间也增加了, 所以会 比 20 mL 水溶解的食盐量增加 2 倍。最后再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 五、课程资源 1. 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 g 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 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 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 度。物质的溶解度属于物理性质。 固体及少量液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

11、体物质在 100g 溶剂 里(通常为水)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 的质量(在一定温度下,100 g 溶剂里 溶解某物质的最大量), 其单位是“g/100g 水(g) ”。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 溶 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 20 的时候,100 g 水里溶解 0.165 g 氢氧化钙, 溶液就饱和了, 氢氧化钙在 20 的 溶解度就是 0.165 g,也可 以写成 0.165 g/100g 水。又如,在 20C 的时候,100 g 水里要溶解 36 g 食盐或 者溶解 203.9 g 蔗糖才能饱和,食盐和蔗糖在 20C 的溶解度就分别是 36 g 和 203.9 g,也可以写成 3

12、6 g/100 g 水和 203.9 g/100 g 水。 溶解度明显受温度的影响,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 度的升高而增大;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则与此相反, 随温度的升 高而降低。溶解度与温度的依赖关系 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来表 示。氯化钠 NaCl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缓慢增大,硝酸 钾 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而硫酸钠 Na2SO4的溶 解度却随温度 的升高而减小。 2. 溶解度与溶解性 物质溶解与否,溶解能力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于物质(指的 是溶剂和溶质) 的本性; 另一方面也与外界条件如温度、 压强、 溶剂种类等有关。在相同条件下, 有些物质易于溶解,而有些 物质则难于溶

13、解, 即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能力 不同。 通 常把某一物质溶解在另一物质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通常用易 溶、可溶、 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来表示。通常把在 室温(20 )下,溶解度在 10g/100g 水以上的物质叫易溶物 质,溶解度在 l10g/100g 水叫可溶物质,溶 解度在 0.011 g/100g 水的物质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 0.01 g/100g 水的物 质 叫难溶物质。可见溶解是绝对的,不溶解是相对的。 溶解度是衡量物质在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 是溶解性的 定量表示。 在未 注明的情况下, 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 的溶解度。如 20 C时,食盐的溶解 度是 36

14、 g,氯化钾的溶 解度是 34 g。这些数据可以说明 20、时,食盐和氯化钾在 100 g 水里最大的溶解量分别为 36 g 和 34 g;也说明在此温度下, 食盐在水中比氯 化钾的溶解能力强。 3. 溶解平衡 每份(通常是每份质量)溶剂(有时可能是溶液)所能溶解 的溶质的量的最 大值就是溶质在这种溶剂的溶解度。 如果不指 明溶剂, 通常意味着溶剂为水, 比 如 “氯化钠的溶解度” 和 “氯 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 可以认为是具有同样的意 思。 溶解度并 不是一个恒定的值。一种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由它们的分子 间作 用力、 温度、 溶解过程中所伴随的嫡的变化以及其他物质 的存在及多少,有时还 与气压或气体溶质的分压有关。因此, 一种物质的溶解度最好能够表述成:“在某 温度、某气压下, 某物质在某物质中的溶解度为”,如无指明,则温度及气 压 通常指的是标准状况。 实际上, 溶解度往往取决于溶质在水中的溶解平衡常数。 这 是平衡常数的一 种,反映溶质的溶解-沉淀平衡关系,当然它 也可以用于沉淀过程(那时它叫溶度 积)。达到化学平衡的溶 液便不能容纳更多的溶质(当然,其他溶质仍能溶解), 我们 称之为饱和溶液。在特殊条件下,溶液中溶解的溶质会比正常 情况多,这时 它便成为过饱和溶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科学 > 湘科版(2024) > 三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2课 能溶解多少 教案.doc)为本站会员(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