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资本论选读第二版-.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5138429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PPT 页数:296 大小:2.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课件-资本论选读第二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6页
教学课件-资本论选读第二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6页
教学课件-资本论选读第二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6页
教学课件-资本论选读第二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6页
教学课件-资本论选读第二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资本论选读(第二版)序 言 马克思学习经济学的主要原因 19世纪40年代,整个欧洲在跌宕起伏的革命运动中高举着现实主义批判的旗帜,一方面对资本主义进行猛烈地抨击,另一方面对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给予热情地推崇。面对同样的现实,马克思起先表示反对那种肤浅的言论,但同时在具体问题的争论中也坦率地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为了寻求解决使他苦恼的疑问的科学方法,是马克思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动因。-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根本动因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根本动因 1843年1845年,曾经作为青年黑格尔学派“灵魂”的马克思一直在思索:1 1、利益、经济、法律,三者之间的

2、关系?、利益、经济、法律,三者之间的关系?与绝大多数人生活状况紧密相关的物质利益问题,与维护整个社会是否公正公平的法律功能问题,以及对上述所有问题作出判断的人类精神取向问题,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2、什么是社会,构成社会的要素是什么什么是社会,构成社会的要素是什么,社会在历史场合中有那些具体的形态,什么是推动历史运动的力量,人类的主观能动作用究竟在什么条件下、在什么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对社会历史发展发生影响?3 3?什么是资本,?什么是资本,如何理解资本以及资产阶级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4 4、什么是无产阶级,它与资产阶级是什么关系?、什么是无产阶级,它与资产阶级是什么

3、关系?5 5、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路需要、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路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什么样的社会条件?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建立一个能够使大多数人或全人类都能幸福的,或每一个人都能全面发展的社会?-对这些问题的思索和关注,是马克思终身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动因。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主要政治经济学著作,同时,它也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运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原理。恩格斯曾经说过,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出现了一股贬低以至否定资本论的思潮,认为资本论已经“过时”了。这是毫无根据的。资本论三卷长达2465页,近180万

4、字,在校期间读完,特别是用目前这么少的课时讲完,十分困难,因此,我们用的是资本的节选本。第1部分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认识视角与研究方法第一版序言 第一版序言写于1867年,共14段,说明了五个问题:1、指出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间的关系。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曾指出计划出6本书: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出版了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改变了原来的计划,决定撰写资本论。2、指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必须用抽象法。所谓抽象法,就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第一版序言 3、资

5、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马克思的这句话,人们存在着不同理解:指生产关系;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指劳动的组合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目的;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4、资本论研究的经济关系是一种阶级关系。马克思认为,这是由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加对马克思的这一段话的理解)5、预告资本论分卷出版计划及其内容第二版跋 第二版跋写于1873年,讲了四个问题:1、指出第二版的修改情况。2、资本论的创作不是偶然的,它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中心说明,资本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6、产物。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取得了政权以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丧钟就敲响了。因为这时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就成为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理论了,无产阶级也要求有代表自己利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应运而生,资本论就是为此目的而创作的。第二版跋 3、驳斥德国资产阶级代言人对资本论的恶意攻击。4、资本论运用的方法是辩证法。在这里,马克思引了考夫曼的一段话来印证马克思的方法是辩证法。这段话包括6层意思:马克思认为,经济科学的研究,在于发现被研究对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马克思要证明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必然性;社会运动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马

7、克思的研究方法是唯物主义基础。因为他研究的是客观事实,而不是这些事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马克思认为,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规律。马克思是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去阐明社会形态的更替的。资本论整体概貌 资本论的篇章结构:3卷、17篇、98章 资本论的核心范畴是资本,基本内容是关于资本如何生产剩余价值、如何实现剩余价值,如何分配剩余价值的方式以及所需要的相关条件的理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制度基础、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制度的理论;是关于商品、货币、市场、资本、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特殊形式和个别形式的理论;是关于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如何辨证统一,商品所有权规律如何转化为资本所有权规律(即资本占有

8、规律)以及经济规律如何表现为资本权能制度的理论;是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演化规律来阐释人类社会形态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第2部分 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卷于1867年出版。1、体系结构和内容 这一卷共七篇25章。从体系结构来说,共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篇,原文三章,都作了节选),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在分析商品、货币理论的过程中,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第二部分(第二至六篇,原文共17章,这里节选了7章的部分内容),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通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考察,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这是本卷的核心和主体部分。第一卷 资本

9、的生产过程 第三部分(第七篇,原文共五章,这里节选了其中4章的部分内容),这部分考察资本的积累过程,说明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资本的,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2、方法 本卷着重运用了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商品的内在矛盾;分析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商品和货币的对立发展为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3、第一卷在整个资本论中的重要地位 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基础;第一卷所揭示的m起源和本质,构成资本论的核心。没有m生产,就不会有m的实现和分配。第一卷所揭示的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趋势,是全部资本论的主题。第1章 商品 第一节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

10、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1、剖析研究资本主义为什么要从分析商品开始。2、商品的使用价值。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分析:含义;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以一定量为前提。第一节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3、商品的价值。这里要强调:对价值的分析,是从商品交换出发的,说明决定这种交换背后的本质的东西。一定要准确理解“价值”本身的含义,不能把价值与使用价值、效用混淆起来。价值量的分析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理论界有争论。4、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第二节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

11、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只有建立起劳动二重性学说,才能解决价值的源泉问题,也才能建立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2、具体劳动及其特点:含义;特点:a生产不同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是不同的;b、各种具体劳动的质的区别,形成社会分工;c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反映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第二节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3、抽象劳动 作为价值,是同种劳动的产物;一般人类劳动,以简单平均劳动计量;价值量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4、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具体劳动是质的区别;抽象劳动是量的区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第三节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本节就是要研究货

12、币的起源。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1)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关系:既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拆。价值形式两极的确定:完全取决于它们在价值表现中的地位。第三节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2)相对价值形式(a)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 首先应把价值表现两极的商品看成是同质的物;但是,两个同质的物(商品)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一个的价值得到了表现,另一个成为表现价值的材料。商品的价值性质通过商品关系而显露出来。(P)难点,重点解释。商品价值本身通过商品的价值关系而表现出来。(P)难点。两种商品相交换时,就把商品价值分析的问题说

13、出来了。第三节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b)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相对价值形式要表现一定量的价值。相对价值量变化的规律(与前面的分析相对应)。(3)等价形式 含义。三个特点。重点解释第三个特点(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 简单价值形式的实质:一个商品的价值通过它而得到独立的表现。简单价值形式是商品内在矛盾的简单表现形式: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部矛盾通过两个商品的外部关系表现出来。商品的简单价值形式同时又是劳动产品的简单商品形式。简单价值形式是不充分的。第三节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1件上衣 =10磅茶叶20码麻布 =40磅咖啡 =1夸特小麦 =1/2盎斯金 =其他商品(1)

14、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 从质上看,这个价值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从量上看,消除了不同商品相交换的价值量上的偶然性。第三节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2)特殊的等价形式 每一种其他商品都成为一个特殊等价形式;种种具体劳动成为一般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3)总和的特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 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的缺点;扩大的等价形式的缺点;扩大价值形式要向一般形式过渡。第三节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C、一般价值形式。1件上衣=10磅茶叶=40磅咖啡=20码麻布 1/2盎斯金=其他商品=(1)价值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 相对价值形式的变化:说明相对价值形式的变化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相联系的。等价形式的变化第三节 价

15、值形式或交换价值(2)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 相对价值形式决定等价形式。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对立发展。(3)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第三节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D、货币形式 1件上衣=10磅茶叶=40磅咖啡=1夸特小麦=1/2盎斯金 20码麻布=其他商品=前两种形式的变化都是本质的变化,而货币形式的出现,只是因为金充当了一般等价物。作为货币的金,原来就是商品。价格形式。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第四节 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中心是阐明价值是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社会关系。1、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商品的神秘性质既不是来自使用价值,也不是来自价值规定的内容。商品的神秘

16、性质来自商品形式本身。重点解释P页第二、三段。在这里,把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性质。第四节 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商品拜物教的根源: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2、离开商品生产的社会,商品拜物教就不存在了。在这里,马克思对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的劳动作了预测。第2章 交换过程 这一章的内容与第一章第三节相同,都是阐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但考察的重点不同。第一章第三节是通过对商品价值形式发展过程的考察,着重考察货币形式是价值表现的完成形式,说明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侧重于抽象的逻辑分析。本章则分析交换过程的历史发展,进一步说明金银为什么会成为货币以及货币的

17、本质,侧重于历史分析的方法。第2章 交换过程 1、商品交换的条件和交换的必然性 私有制是商品交换的一个基本条件 这里,马克思分析了所有制的问题。商品的交换决定于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商品对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而对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一矛盾要通过交换解决。2、商品交换的矛盾和货币的出现 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想卖掉自己的产品,同时又都想使自己的商品成为一般等价物,矛盾产生了。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即通过推出一种商品成为价值表现的一般等价物,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第2章 交换过程 3、货币的历史形成过程和货币的本质 中心说明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交换由产品的偶然交换到商品交换 开始时用于交

18、换的是产品,因为它们不是为交换目的而生产;但随着交换过程的反复进行,交换成为经常的事情,这时,商品交换产生了。商品交换中出现了一般等价物。这是为解决交换矛盾的需要。贵金属充当一般等价物,便形成了货币。货币的本质 4、批判在货币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重点是批判货币金属论。第3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1、价值尺度 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不能直接表现;价值有一个外在的表现尺度,这就是货币。价值尺度职能是用来计量商品价值。货币如何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通过价格。a、价格形式的两个特点。b、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只要观念上的货币就行了。C、价值尺度的二重化是与价值尺度的职能相矛盾的。第3章 货币或

19、商品流通 2、价格标准 含义: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叫价格标准。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的区分。金的价值变动丝毫不会妨碍金执行价格标准的职能。不过,货币价值的变动对商品价格会发生影响。3、价格形式所包含的矛盾 在商品价格形式上,金属重量的货币名称同它的原来的重量各称相分离。在商品价格形式上,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包含价格偏离价值的可能性。在商品价格形式中,包含着一个质的矛盾。第3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二节 流通手段(a)商品的形态变化 1、商品的形态变化是交换过程的实际运动形式 交换过程是一种物质变换过程,它是在两个互相对立和互为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完成的。2、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形态

20、变化 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WG。a、这一形态变化十分重要;b、商品转化为货币会遇到的困难:使用价值是否为社会所需要;商品是否能按价值售出去,也有问题。C、第一形态变化发生困难的原因。D、商品转化为货币,同时就是货币转化为商品。第3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WG。这一形态变化相对来说,比较容易。3、商品的总形态变化 一个商品的总形态变化由WG(卖)和GW(买)组成,包含四极和三个登场人物;商品形态变化的两个阶段组成的循环,起点和终点是不同的使用价值。每个商品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结合在一起,就是商品流通。商品流通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不同于直接的产品交换。4、商品流通包含着危机的

21、可能性第3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b)货币的流通 1、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什么是货币流通;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在于实现商品的价格,因此,货币流通只是商品流通的表现;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运动,实际上只是商品本身的形式的运动的反映。2、货币流通量的规律。第3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C)铸币。价值符号。分析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所采取的形式。1、铸币的产生。铸币是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金属货币。在流通中,名义含量和实际含量分离,这种分离就产生了一种可能;可以用其他材料做的记号或用象征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铸币的或能。2、纸币。纸币流通规律。纸币之所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原因。第3章 货币

22、或商品流通 第三节 货币 前面的两个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产生后就具有的职能。而本节所说的三个职能,是货币产生以后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a)货币贮藏 1、货币贮藏的产生和发展 含义。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出现货币贮藏者。货币贮藏最初是朴素的,后来就成为一种必然。第3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货币贮藏发展的原因: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代表,从质的方面看,它是无限的,因为它能直接转化为任何商品;从量的方面看,每个货币的购买手段又是有限的,这种质和量的矛盾推动着货币的积累。2、货币贮藏的作用第3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b)支付手段 1、支付手段的产生。2、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特点:起偿还债务的作用;反映商

23、品交换过程的变化。3、制约着支付手段的必要量的诸因素。4、支付手段带来危机的可能性。第3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5、货币流通量的总规律。6、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引起信用货币的产生;超出商品流通的领域;作为支付手段准备金形式的货币贮藏增长了。(C)世界货币。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从本篇开始进入对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研究。本篇分析资本的来历,怎样从货币转化而来;说明资本产生的条件和本质。本篇只有一章,即第四章。第4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 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2、普通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 二者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两者有本质的区别:a、运动的目的不同;b、运

24、动的内容不同;(引出剩余价值的概念)c、运动的界限不同;d、运动中价值所处的地位不同。3、GWG是资本的总公式。第4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节 总公式的矛盾 1、总公式的矛盾表述;2、解决总公式矛盾的条件。第三节 劳动力的买和卖 1、劳动力的买和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关键说明价值增殖不可能发生货币本身上,也不可能发生在买和卖的流通行为上,而只能发生在所购买的商品上。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第4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a、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包括三方面的内容。b、劳动力价值的计算。c、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25、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即劳动,它具有特殊性;它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本篇共五章,56章侧重于m的质的方面的研究;7、9章侧重于m的量的方面的分析;第8章分析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这里,只节选了57章。第5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第一节 劳动过程 这一节,撇开劳动过程的社会性质开始分析,然逐步转入在不同经济形态下的劳动过程的分析。1、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略)。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第5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第二节 价值增殖过程 1、资本家的目的在于生产m。从使用价值与价值两者的关系看,要实现生产价值的目的,必然生产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

26、者。2、价值形式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马克思在这里运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这个问题。一方面,通过具体劳动,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如果产品的价值仅仅等预付资本的价值,这时仅仅是价值形成过程(举例)。第5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3、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P135)。(举例)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式过程的统一。作为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过程的统一。第6章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本章以劳动二重性为依据,通过不变资本与可

27、变资本的划分,进一步揭示m的源泉。1、价值的转移和创造是由劳动二重性产生的。劳动过程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在产品价值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劳动把新价值加到产品中,而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这种结果只能由劳动二重性来解释。第6章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生产资料、活劳动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生产资料转移到产品中的价值等于使用过程中丧失的价值。(这里,为了说明这一原理,马克思举了两个有趣的现象)。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再现的,不是被生产。劳动力的使用创造新价值。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含义;依据;内容。第7章 剩余价值率 这一章研究剩余价值的量 1、剩余价值率含义;2、剩余价值率的三个表示公式;3、资本

28、主义剥削率。第三篇 思考题:第三篇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3、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率是资本主义剥削率?第四篇相 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研究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着重分析资本家怎样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本篇原文有4章(1013章),这里只节选了第10章。第10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注意:马克思说:“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劳动力

29、的价值,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这里讲的生产方式,是指生产的技术条件和劳动的组织方式。第10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2、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价值。与生活资料有关的生产部门(整个社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才能降低劳动力价值。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追逐超额m的结果,形成相对m。(解释P第一段的后半部分)3、相对m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这里说明了在部门内部,劳动生产率与价值的关系)。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这一篇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整体出发,综合分析绝对m和相对m

30、。因为前面对绝对m和相对m的分析是按历史和逻辑的进程进行的,其实,它们也是统一的。本篇原文有3章(1416章),这里只节选了14章。第14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1、资本主义意义上的生产劳动 在第5章关于生产劳动的定义,是撇开劳动过程的各种历史形式,说明生产劳动是生产物质资料,即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但是,这一概念对资本主义来说是不够的。为什么?从劳动过程看,生产劳动的概念扩大了。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十分重要:生产劳动决不仅指物质生产第一线的工人!从价值增殖过程来看,生产劳动的概念又缩小了。第14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2、绝对m和相对m的关系 绝对m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

31、并且是相对m生产的起点。绝对m和相对的区别:用什么方式增加m。3、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和历史前提 m的生产有一个自然基础,没有必要的自然条件,不可能产生剩余劳动。但这只是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的。它仅仅是m的起点。自然基础不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原因,因为同一劳动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可以生产出极不相同的产品量。在一定的自然条件的基础上生产剩余价值,需要一系列的历史条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剥削制度的产生。第六篇 工资 本篇研究工资的实体和基本形式,是m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篇的关键是工资的本质。本篇共4章(1720章),这里只节选了第17章。第17章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1、工资历的本质是劳动

32、力的价值或价格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把工资说成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是错误的,因为: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劳动不上独立的实体,不能作为商品出卖;如果把劳动视为商品,那么,不是违反价值规律就是消灭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实际上,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工资历是劳动力的价值。2、工资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思考题 1、工资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第三部分(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21章 简单再生产 1、资本主义再生产 再生产的含义;资本主义再生产是价值增殖的手段。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及其特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含义。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a、可以看出,不仅m是工人创造的,

33、而且v也是工人自己创造的;b、不仅v是工人创造的,而且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c、工人的个人消费,也是从属于资本家阶级的。第22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本章分析由资本积累引起的扩大再生产,即新资本怎样由m形成。(本章共5节,节选了第1节。)第一节 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1、资本积累及其条件 资本积累含义。个别资本的积累:个别资本的积累只要把m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追加到生产过程中去就行了。从社会角度看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即资本积累的前提条件):要有追加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要有追加的劳动力。“积累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化的再生产。”第22章

34、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2、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含义: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是指彼此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以权利平等关系等价交换其产品的规律;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m的规律。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由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来的。在劳动力市场上,资本家与工人之间是等价交换的。但是,这种等价交换是表面的。随着生产过程的进行,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就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因为资本家无偿地占有了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第22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并不违背,而是应用了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a、“一个价值额最初转化为资本是完全按照交换规律进行的”;b、简单再生

35、产使生产过程周期地进行,货币一次次地转化为资本,规律并没有遭到违反;c、简单再生产变为扩大再生产,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同样没有被违反。第22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根本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从单纯的交换看,无论是独立生产者的产品,还是资本家的产品,交换都是等价的。但是“一旦劳动力由工人自己作为商品自由出卖,这种结果就是不可避免的。”即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就是不可避免的。4、资本就是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第23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这一章是分析资本积累对无产阶级的影响。由于客观的经济技术条件不同,资本积累对工人的影响情况会不同。第一节

36、 资本构成不变,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1、资本有机构成 价值构成;技术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含义。第23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2、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条件下,积累对工人的影响。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增长,可变资本也会增长。如果可变资本增长产生对工人的需求超过供给,会引起工人工资的提高,这对工人阶级是有利的。但是,工人工资的提高丝毫没有改革资本主义的性质,只要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本家就必须从工人那里榨取剩余劳动。3、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第23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在积累和伴随积累的积聚的进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 1、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7、是资本积累的最强有力的杠杆,而随着资本的积累进程,资本有机构成在提高。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 a、含义:“这种积累随着执行资本职能的财富数量的增多而扩大这种财富在单个资本家手中积聚。”b、资本积累与资本积聚的关系: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基础;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c、资本积聚的特征,资本积聚受社会增长的限制;资本积聚分数在许多点上,还受到新资本的形成和旧资本的分割的影响。第23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集中 a、含义。b、资本集中的特点:它不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度,也不受积累的绝对界限的限制。c、集中的杠杆:竞争和信用。第23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

38、集中相互促进,加速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相对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a、竞争和信用加速资本集中,使集中表现得特别强烈;b、资本集中加速资本积累。c、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的区别:资本积累使个别资本增大的速度慢;资本集中使个别资本增大的速度快。d、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会减少。这种减少从两个方面发挥作用:新追加的资本会较少地吸收工人;新的投资再生产出来的旧资本,会排斥以前的工人。第23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第三节 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务军的累进生产 1、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减少。“资本对劳动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

39、定的,而是由总资本可变组成部分的大小决定的,所以它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递减。”当然,随着资本总量的增加,总的工人数在增加,但是赶不上人口的增加。2、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符合资本剥削和统治的要求。讨论:如何理解这个问题?随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机器会排挤工人,但是不是一定会引起社会的过剩人口?(它符合资本剥削的要求。)第23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3、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因为它“为不断变化的资本增殖需要创造出随时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4、相对过剩人口的生产,比可变资本的减少进行得更为迅速。这是因为:资本家可以通过外延和内含两个方面加强对单个劳动

40、力的剥削;资本家用不大熟练的工人(如未成熟的劳动力、妇女)排挤熟练的工人。第23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第四节 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形式。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除此以外,还存在处于最低层陷于需要救济的赤贫的人口。2、资本主义积累和一般规律第24章 所谓原始积累 本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发展和结局,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这一章共7节,节选了第1、7节。第一节 原始积累的秘密 1、原始积累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资本关系的前提是“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

41、过程。”2、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是原始积累的根本特点。要使劳动者成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必须使他们与生产资料分离。“对农业生产者即农民的土地的剥夺,形成全部过程的基础。”第24章 所谓原始积累 第7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1、资本原始积累就是个体劳动者的被剥夺 与第1节的论述相联系。这里有一个重要观点:“私有制的性质,却依这些私人是劳动者还是非劳动者而有所不同。私有制在最初看来所表现出的无数色层,只不过反映了这两极间的各种中间状态。”小生产在封建社会末期得到充分发展。但是,小生产一方面具有落后性,另一方面,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又造成了消灭它自身的条件,它要被资本主义私有制所消灭。第24章 所谓

42、原始积累 2、资本主义私有制灭亡的必然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劳动进一步社会化,生产资料变为社会使用的生产资料,对私有制的进一步剥夺就会采取新的形式。同时,资本集中使资本主义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生产日益社会化;工人更加困难。3、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的必然。思考题:1、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是如何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结合第22章和第24章第一节)2、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3、原始积累的根本特点。第3部分 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 资本论第2卷由恩格斯整理,于1885年出版。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但是这里的流通过程不是单纯的流通过程,而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剩余

43、价值的实现。本卷共21章,分为三篇 第一篇,资本的循环。阐述产业资本的运动要经历哪些阶段,采取什么职能形式,要完成的职能以及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第二篇,资本的周转。研究资本周转的速度,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第一、二篇研究的对象都是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核心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第1章 货币资本的循环 通过对货币资本循环的研究,揭示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特征和实质。这一章有一个前言和四节。前言说明产业资本循环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和货币资本循环的公式。第1章 货币资本的循环 第一节 第一阶段GW 1、资本循环第一阶段的特殊内容 GW首先是一般的

44、商品流通。但是它的物质内容的特殊性质,即它们是物质生产的条件,使这一过程成为资本循环的一个阶段。2、货币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量上的要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首先在质上要互相适应,但最具特征的是量的关系,“这种量的关系一开始就是由一定数量的工人所要耗费的超额劳动即剩余劳动的量决定的。”3、资本循环第一阶段的结果 这一阶段一经完成,就掌握着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成为生产资本。第1章 货币资本的循环 第二节 第二阶段 生产资本的职能 1、生产资本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形式。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并非天然是资本

45、,只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里,才表现为资本。第1章 货币资本的循环 第三节 第三阶段WG 1、W是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 商品资本的含义。商品资本必须执行商品的职能。W是生产资本的转化形式,所以是商品资本。2、商品资本实现其职能的重要意义:商品卖不出去,生产过程就会停止;商品资本卖出去的速度不同,生产规模也会不同。3、资本循环第三阶段完成,预付资本价值和m就会得到了实现。4、货币资本循环过程发生变化的是它的量。第1章 货币资本的循环 第四节 总循环 本节说明货币资本循环不仅是产业资本循环的特殊形式,而且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1、货币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从资本的总运动过程可以看出:

46、资本表现为一个价值,要经过一系列变化(GPW)形成三个分阶段,它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在每个阶段上都有不同的形式和职能;全部运动,不仅保存了价值,而且增殖了价值;运动终结时,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实际上就是产业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循环,产业资本的含义。第1章 货币资本的循环 2、产业资本循环是不断运动和相对固定的矛盾的统一。一方面,资本循环必须不停顿地从一个阶段转到另一个阶段;另一方面,在每一个阶段要完成相应的职能,又要在一定时间内固定下来。3、产业资本循环的特殊表现 这里要讨论的是客运部门是不是物质生产部门的问题。(见何炼成等:资本论教学与研究)。第1章 货币资本的循环 4、几点结论 资

47、本的循环过程是流通和生产的统一;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最片面、从而最明显和最典型的形式;货币资本的循环始终包含着对预付资本价值的增殖,因而是产业资本的一般表现形式。第4章 资本循环的三个公式 这一章把三种循环形式统一起来考察,揭示三种循环形式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阐明产业资本正常进行的条件。1、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三种循环形式的总特点:a、过程的所有前提都表现为过程的结果,表现为过程本身所产生的前提;b、每一个因素都表现为出发点、经过点和变归点;c、总过程表现为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成为流通过程的媒介;反之亦然;d、价值增殖是决定目的,是动机。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

48、形式的统一:任何一个单个产业资本都是同时处在所有这三种循环中。第4章 资本循环的三个公式 2、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的原因。因为连续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为了实现生产的连续性,资本就应当分别处于三种职能形式上,从而同时存在三种循环形式。这里关键是如何理解“连续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技术基础所决定的。”机器人克服了人的限制,可以连续进行生产;社会化大生产使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既互相联系,又相互独立,从而为各个阶段的生产同时进行提供了条件;生产连续进行也是为获得更多的m的要求。第4章 资本循环的三个公式 3、产业资本实现三种循环统一的条件“在这里,每一部分的相继进行,

49、是由各部分的并列存在即资本的分割所决定的。”“每一部分都不断地依次由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由一种职能形式过渡到另一种职能形式,从而依次在一切阶段和一切职能形式中执行职能。”第4章 资本循环的三个公式 注意:“社会总资本始终具有这种连续性,而它的过程始终是三个循环的统一。”为什么?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是高度分工的社会化生产,它被分配在众多部门和企业中,因此从社会总资本看,总有一部分资本处在流通领域采取货币和生产资本的形式,而另一部分处在生产资本形式中。但是,“就单个资本来说,再生产的连续性有时或多或少地会发生中断。”因为:资本分配不当;产品供给与需求不符;受自然条件的影响。第4章 资本循环的三个

50、公式 4、对资本主义流通过程进行考察时要注意的问题:对资本流通不能用一般的商品流通规律来解释。(这与第三卷关于市场价格、关于平均利润的问题相联系)必须撇开商人的“中介”作用。大规划的商品生产是以把商品出售给商人为前提的。但为了防止商人的中介会把某些因素隐藏起来,所以要撇开商人的中介作用。5、资本家供给的商品价值总是大于它需求的商品价值。(二者的差额,就是资本家所获得的m。)第5章 流通时间 资本在运动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占用一定的时间。这里分析的流通时间,是广义的流通时间。1、资本循环的时间它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完成它的循环的全部时间,等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第5章 流通时间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教学课件-资本论选读第二版-.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