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共荆门市委党校中共荆门市委党校 贾贤良贾贤良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将年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载入宪法。2013年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4年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了中共中央关于全
2、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问题的决定。“必须弘扬社会主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卫者。”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法
3、治国家不仅要有物质基础,制度体系,更要有不仅要有物质基础,制度体系,更要有相应的法治文化,要用法治文化为法治相应的法治文化,要用法治文化为法治国家建设提供肥沃的文化土壤。国家建设提供肥沃的文化土壤。授课内容:授课内容:一、法治文化及其认同一、法治文化及其认同二、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二、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三、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三、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一、法治文化及其认同一、法治文化及其认同(一)何为法治文化?(一)何为法治文化?目前,学界对法治文化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目前,学界对法治文化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从理念、社会心理、行为方式等层面界
4、定、从理念、社会心理、行为方式等层面界定 法治文化是指融注在人们心中和行为法治文化是指融注在人们心中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原则、法治精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原则、法治精神及其价值追求。神及其价值追求。2、从理念、制度与实践的角度,对法治文、从理念、制度与实践的角度,对法治文化做广义和狭义界定化做广义和狭义界定 广义的广义的法治文化法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中由法治价值、是指一个国家中由法治价值、法治理念、法治理论、法治思想等精神文明成法治理念、法治理论、法治思想等精神文明成果;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法制措施等制度文果;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法制措施等制度文明成果;自觉执法守法用法等行为方式共同构明
5、成果;自觉执法守法用法等行为方式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法治状态。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法治状态。狭义的狭义的法治文化法治文化是由法治精神文明成果和是由法治精神文明成果和法治行为方式相统一构成的文化现象。这种观法治行为方式相统一构成的文化现象。这种观点在法学界赞同的比较多。点在法学界赞同的比较多。3、从文化器物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和、从文化器物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和实践层面,把法治文化分为精神、制度、行为方实践层面,把法治文化分为精神、制度、行为方式、物质承载四个要素,其中制度文化是关键。式、物质承载四个要素,其中制度文化是关键。4、从法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从法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
6、认为法治文化不仅仅是一些法律教条,也不认为法治文化不仅仅是一些法律教条,也不只与经济效益有关,它更是一种完整的世界观只与经济效益有关,它更是一种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和方法论。综上所述,综上所述,法治文化法治文化是由在现代国家和社会治是由在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法治观念法治观念、法治法治价值追求等价值追求等构成的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它包括完构成的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它包括完善并严格执行的法律制度体系、公民个体的法治善并严格执行的法律制度体系、公民个体的法治意识、社会对法治的价值认同及追求等等。法治意识、社会对法治的价值认同及追求等等。法治文化是现代法
7、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撑。文化是现代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撑。(二)何为法治文化认同?(二)何为法治文化认同?1、文化认同、文化认同 一是主体间在平等基础上的一种一是主体间在平等基础上的一种“相互承认相互承认”,即,即“每个人都承认和尊重他人意志、权利和价值每个人都承认和尊重他人意志、权利和价值”。二是对某种精神和价值的二是对某种精神和价值的“重叠共识重叠共识”,即民众对精,即民众对精神和价值认知的神和价值认知的“最大公约数最大公约数”。文化认同包括两重含义:文化认同包括两重含义:一、法治文化及其认同一、法治文化及其认同 法治文化认同法治文化认同,是指社会主体在法律上是指社会主体在法律上
8、对彼此意志、权利和价值等内容的对彼此意志、权利和价值等内容的“相互承相互承认认”,以及对正义观念、良好秩序观念、人,以及对正义观念、良好秩序观念、人本观念、制度正义原则以及关于合作性美德本观念、制度正义原则以及关于合作性美德等法治精神的共识。等法治精神的共识。2、法治文化认同、法治文化认同(二)何为法治文化认同?(二)何为法治文化认同?二、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二、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 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建设需要民众对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建设需要民众对这种治理理念和方式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上这种治理理念和方式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上的认同,即法治文化认同。这既是执政党的认同,即法治文化认同。这既是执政党有效有效
9、解决执政合法性问题的文化条件解决执政合法性问题的文化条件,也,也是是实现法治国家目标的文化保障实现法治国家目标的文化保障。(一)法治文化建设是消解政治生活合法(一)法治文化建设是消解政治生活合法性危机的文化前提性危机的文化前提 在当今时代,政治合法性是执政者要经常面在当今时代,政治合法性是执政者要经常面对的问题。法治文化与政治合法性密切相关,对的问题。法治文化与政治合法性密切相关,建设法治文化可以为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合法性建设法治文化可以为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合法性提供文化支撑。提供文化支撑。二、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二、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1、何为、何为“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性问题是当今社会
10、治理中经常遇到的问政治合法性问题是当今社会治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任何当政者都时时要予以回答和解决的问题。题,是任何当政者都时时要予以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就是说,政治合法性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在不断就是说,政治合法性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所谓合法性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于统治地位的确认所谓合法性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于统治地位的确认和服从。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和服从。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人民答应不答应,拥护人民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不拥护,高兴不高兴”。二、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二、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一)法治文化建设是消解政治生活合法性危机的文化前
11、提(一)法治文化建设是消解政治生活合法性危机的文化前提(德国德国)尤尔根)尤尔根哈贝马斯关于哈贝马斯关于“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性”的主要的主要观点观点(1)合法性的根本标准:政治)合法性的根本标准:政治领域是否反映了社会共同性标准。领域是否反映了社会共同性标准。(2)政治合法性危机(信任危)政治合法性危机(信任危机):即失去了群众对政治的忠机):即失去了群众对政治的忠诚与信任。政权的信任危机主要诚与信任。政权的信任危机主要表现是:人们对政治生活冷漠,表现是:人们对政治生活冷漠,对政治人物的不崇敬等。对政治人物的不崇敬等。A A国家进行过度干预,造成民众对政治生活不满。国家进行过度干预,造成民众对
12、政治生活不满。B B公民认为自己在政治、文化各方面愿望普遍没有得公民认为自己在政治、文化各方面愿望普遍没有得到满足。到满足。C C行政当权者无能力履行预定计划,也会导致公众的行政当权者无能力履行预定计划,也会导致公众的不满。不满。D D社会文化系统产生对政治的不信任的因素。(社会社会文化系统产生对政治的不信任的因素。(社会文化系统若产生对于政权不信任的元素,将会导致民众文化系统若产生对于政权不信任的元素,将会导致民众更大的不满,引发政权信任危机的进一步爆发)更大的不满,引发政权信任危机的进一步爆发)(3)政权信任危机(合法性危机)产生的原因:)政权信任危机(合法性危机)产生的原因:(4)如何解
13、决政权合法性危机(信任危机):)如何解决政权合法性危机(信任危机):A政府要约束自己的行为;政府要约束自己的行为;B要遵守与群众的约定,使得公民相信政治家;要遵守与群众的约定,使得公民相信政治家;C注重公民的私人领域;注重公民的私人领域;D尽量保证民众合法要求的满足。尽量保证民众合法要求的满足。(法国法国)让让马克马克夸克从合法性与统治权利、法夸克从合法性与统治权利、法律之间的关系论述了政治合法性问题。律之间的关系论述了政治合法性问题。(1)合法性与统治权利之间的关系)合法性与统治权利之间的关系A A、在一种竞争状态之下,通过在一种竞争状态之下,通过竞争获得的统治权竞争获得的统治权才有合法性,
14、才才有合法性,才可以十分安全地行使这种权利。可以十分安全地行使这种权利。B B、公民是决定统治权归属的主公民是决定统治权归属的主体。体。C C、统治权与被统治权的关系。统治权与被统治权的关系。如果是统治与屈从的关系,即不存如果是统治与屈从的关系,即不存在合法性,会引发各种问题;如果在合法性,会引发各种问题;如果是指挥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可是指挥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构建一种比较和谐的社会的基础,以构建一种比较和谐的社会的基础,是一种良性的关系。是一种良性的关系。(2)合法性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合法性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A A、合法性与合、合法性与合“法律法律”性存在区别性存在区别因为法律本因
15、为法律本身也存在合法性与不合法性。法若是恶法,那么合法律性身也存在合法性与不合法性。法若是恶法,那么合法律性存在,合法性不存在;只有良法才存在合法性。存在,合法性不存在;只有良法才存在合法性。B B、如何制定良法:首先,法要体现社会普遍价值;、如何制定良法:首先,法要体现社会普遍价值;其次,要回应社会的利益诉求,让人们的利益诉求通过法其次,要回应社会的利益诉求,让人们的利益诉求通过法律得以实现;再次,良法中要有律得以实现;再次,良法中要有“掌握权力的人并非至高掌握权力的人并非至高无上无上”理念。理念。C C、合法性与政治责任。政党、政府如果无法承担政、合法性与政治责任。政党、政府如果无法承担政
16、治责任(特别是在社会领域),其合法性也会产生危机。治责任(特别是在社会领域),其合法性也会产生危机。D D、合法性与政治判断。政党、政府如果是在重大问、合法性与政治判断。政党、政府如果是在重大问题上判断、决策失误甚至错误,其合法性也会动摇,产生题上判断、决策失误甚至错误,其合法性也会动摇,产生危机。危机。由此可见,执政者的政治合法性不是自己由此可见,执政者的政治合法性不是自己单方面决定的,而是执政者在与民众的双向单方面决定的,而是执政者在与民众的双向互动中形成的互动中形成的价值效用关系价值效用关系状况决定的。状况决定的。2、法治文化对维护政治合法性的积极作用、法治文化对维护政治合法性的积极作用
17、 政治合法性是执政者在与民众的双向互动中政治合法性是执政者在与民众的双向互动中取得的。执政者往往通过物质形态绩效、观念取得的。执政者往往通过物质形态绩效、观念形态传播、有形规则的制定等,与民众形成互形态传播、有形规则的制定等,与民众形成互动价值关系。当执政者的行为与民众需求形成动价值关系。当执政者的行为与民众需求形成价值效用关系时,才可能构建政治合法性基础。价值效用关系时,才可能构建政治合法性基础。(一)法治文化是维护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文化前提(一)法治文化是维护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文化前提(1)民众的法治观念和行为有利于实现民众)民众的法治观念和行为有利于实现民众对对“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18、现代化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理念的认同。理念的认同。实现国家实现国家和社会和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全体民众的积极参与,而民众参与的前提就是对需要全体民众的积极参与,而民众参与的前提就是对这种治理方式的选择和认同。这就需要在全社会形成这种治理方式的选择和认同。这就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并确立足以支撑这种治理方式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并确立足以支撑这种治理方式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民众的法治观念和行为民众的法治观念和行为既是既是民众有效参与国家和民众有效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行为指导,也是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的行为指导,也是实现国家和社会治
19、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文化基础。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文化基础。“国家规定是狗国家规定是狗屁,我任长春就屁,我任长春就不执行。你们把不执行。你们把这个话记着,国这个话记着,国家规定就是狗家规定就是狗屁。屁。”“”“谁提意谁提意见开除谁,谁要见开除谁,谁要工资谁滚工资谁滚蛋。蛋。”“”“我说他我说他谁是腐败就谁是谁是腐败就谁是腐败腐败”。这是典型的法治观念和行为的缺失,这这是典型的法治观念和行为的缺失,这样的观念和行为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样的观念和行为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文化威胁,必须坚决遏制和纠正。的文化威胁,必须坚决遏制和纠正。(2)法治文化有利于构成执政者与民众之间良好)法治文化有利于
20、构成执政者与民众之间良好的价值效用关系,增强执政者的政治合法性。的价值效用关系,增强执政者的政治合法性。在现代社会治理中,执政者的政治合法性不在现代社会治理中,执政者的政治合法性不是自己单方面决定的,而是由执政者与民众之是自己单方面决定的,而是由执政者与民众之间的价值效用关系状况决定的。间的价值效用关系状况决定的。价值效用关系价值效用关系状况良好,则执政者的执政合法性就强,反之状况良好,则执政者的执政合法性就强,反之则弱,甚至丧失执政合法性。则弱,甚至丧失执政合法性。执政者执政者广大民众广大民众价值效用关系价值效用关系价值效用关系价值效用关系 在当今时代,能够实现执政者与民众共同认同在当今时代
21、,能够实现执政者与民众共同认同的价值取向主要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以人的价值取向主要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诚信友善、社会和谐等等,而为本、科学发展、诚信友善、社会和谐等等,而这些价值规范也正是法治文化的要义所在。这些价值规范也正是法治文化的要义所在。执政者与民众之间良好价值效用关系的突出执政者与民众之间良好价值效用关系的突出表现就是执政者与民众的表现就是执政者与民众的价值取向事实上趋于价值取向事实上趋于一致。一致。法治文化无疑能为执政者与民众之间构成良好的法治文化无疑能为执政者与民众之间构成良好的价值效用关系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增强执政者的政价值效用关系发挥积极作用,从而
22、增强执政者的政治合法性。治合法性。(3)民众法治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各种法律制度)民众法治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各种法律制度顺利有效实施,进而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法治化、顺利有效实施,进而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法治化、增强执政者政治合法性的精神文化基础。增强执政者政治合法性的精神文化基础。所谓所谓民众法治文化水平民众法治文化水平,即民众在法治意识、,即民众在法治意识、法治价值认同、法治理论、法治行为等方面所处法治价值认同、法治理论、法治行为等方面所处的层次和程度,它是衡量社会法治水平的重要指的层次和程度,它是衡量社会法治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的重要文化支撑。标,也是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的重要
23、文化支撑。民众法治民众法治文化水平文化水平法律制度法律制度有效实施有效实施执政者政执政者政治治合法性合法性 全民法治文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民众共同的法治价值全民法治文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民众共同的法治价值观的形成,这可促进法律制度的有效实施;如果民众法治观的形成,这可促进法律制度的有效实施;如果民众法治文化欠缺,那么即使拥有大量的法律制度和完整的法律机文化欠缺,那么即使拥有大量的法律制度和完整的法律机构,也不可能按照法治原则来运行,执政者政治合法性就构,也不可能按照法治原则来运行,执政者政治合法性就会遭受危机。会遭受危机。在当今时代,民众法治文化水平提在当今时代,民众法治文化水平提高,能给国家
24、和社会治理的法治化,给高,能给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法治化,给执政者的政治合法性提供有利条件。执政者的政治合法性提供有利条件。(二)法治文化是实现法治国家建设目标的重要(二)法治文化是实现法治国家建设目标的重要文化条件文化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如果没有民众对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如果没有民众对法治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种治国理政的方式就治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种治国理政的方式就很难凝结成全社会的共识,就不能获得民众的很难凝结成全社会的共识,就不能获得民众的支持。依法治国的理想就很难在实践层面有效支持。依法治国的理想就很难在实践层面有效展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也就很难成为展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5、的目标也就很难成为现实。现实。二、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二、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 1、新中国初期至、新中国初期至“文革文革”结束,中共主要结束,中共主要领导人的法治观误区及后果。领导人的法治观误区及后果。新中国成立后,中共由革命党转变成执政党,新中国成立后,中共由革命党转变成执政党,理应健全法制,将国家和社会引向依法治理的理应健全法制,将国家和社会引向依法治理的道路。然而,由于当时中共主要领导人在法治道路。然而,由于当时中共主要领导人在法治观念上的误区,使得我国国家和社会治理处在观念上的误区,使得我国国家和社会治理处在一种一种“进一步,退两步进一步,退两步”的徘徊状态,直至发的徘徊状态,直至发生生“
26、文革文革”这种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大灾难。这种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大灾难。(二)法治文化是实现法治国家建设目标的重要文化条件(二)法治文化是实现法治国家建设目标的重要文化条件 毛泽东毛泽东 19581958年年8 8月月2424 日在北戴河发表谈话,日在北戴河发表谈话,说:说:“不能靠法律治多数人不能靠法律治多数人我们基本上不我们基本上不靠那些,主要靠决议、开会,一年搞四次,不靠那些,主要靠决议、开会,一年搞四次,不能靠民法、刑法来维持秩序。我们每次的决议能靠民法、刑法来维持秩序。我们每次的决议都是法,开一个会也是一个法。都是法,开一个会也是一个法。”“要人治,不要法治。要人治,不要法治。人民日报人民
27、日报一个社论,一个社论,全国执行,何必要什么法律?全国执行,何必要什么法律?”刘少奇刘少奇也说:也说:“到底是人治还是法治?看到底是人治还是法治?看来实际上靠人,法律只能做办事参考。党的决来实际上靠人,法律只能做办事参考。党的决议就是法。议就是法。”以上资料转引自张慜:以上资料转引自张慜:第四届全国司法工作第四届全国司法工作会议的来龙去脉及其严重影响会议的来龙去脉及其严重影响,载于载于董必武法学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人民法院出版社(第四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年10月版,第月版,第426427页)。页)。19561956年年3 3月月3131日,彭真在第三次全国检
28、察工作会议上日,彭真在第三次全国检察工作会议上作报告,他说:作报告,他说:“我们现在的法律还很不完备,大家全我们现在的法律还很不完备,大家全说无完备的法律很麻烦,但也有便利之处。我们办案时,说无完备的法律很麻烦,但也有便利之处。我们办案时,只要站稳阶级立场,根据政策,按照阶级利益来办事就只要站稳阶级立场,根据政策,按照阶级利益来办事就可以了。可以了。我提议大家不要死抠法律条文,主要应把我提议大家不要死抠法律条文,主要应把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搞熟一点,当然能记住法律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搞熟一点,当然能记住法律条文更好了。条文更好了。”毛泽东毛泽东19581958年年8 8月在北戴河表态说
29、月在北戴河表态说“不能靠民法、刑法不能靠民法、刑法来维持秩序来维持秩序”后,以彭真为组长的中央政法小组很快写后,以彭真为组长的中央政法小组很快写了一个了一个关于人民公社化后政法工作一些问题向主席、关于人民公社化后政法工作一些问题向主席、中央的报告中央的报告,明确提出,明确提出:“刑法、民法、诉讼法已经刑法、民法、诉讼法已经没有必要制定没有必要制定”,于是从于是从19541954年开始的法制建设进程骤年开始的法制建设进程骤然中断。然中断。19621962年年5 5月刘少奇主持对月刘少奇主持对19581958年以来的政法年以来的政法工作进行总结反思,指出:工作进行总结反思,指出:“法院独立审判是法
30、院独立审判是对的,是宪法规定了的,党委和政府不应干涉对的,是宪法规定了的,党委和政府不应干涉他们判案子他们判案子”;“不要提政法机关绝对服从各不要提政法机关绝对服从各级党委的领导。它违法,就不能服从。如果地级党委的领导。它违法,就不能服从。如果地方党委的决定同法律、同中央的政策不一致,方党委的决定同法律、同中央的政策不一致,服从哪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服从法律,服从哪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服从法律,服从中央的政策。服从中央的政策。”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0452页 但这种反思并没有改变国家治理非法制的基但这种反思并没有改变国家治理非法制的基本格局。直至本格局。直至“
31、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领袖一声令下,领袖一声令下,当年主持政法工作的彭真、罗瑞卿以及高层领导当年主持政法工作的彭真、罗瑞卿以及高层领导人刘少奇、邓小平,一个接一个地被打倒。当时,人刘少奇、邓小平,一个接一个地被打倒。当时,刘少奇拿着刘少奇拿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围攻他,对围攻他的造反派说:的造反派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不能这样对待我!不能这样对待我!”正是这种法治观念的误区,加上一系列潜规则正是这种法治观念的误区,加上一系列潜规则的运行,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基本上处于无法的运行,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基本上处于无法无天的境地。无天的境
32、地。2、我国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得益于走出法治、我国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得益于走出法治观念的误区观念的误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法律制度体系不断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就得益于全国上下对法制建设的高度共识。完善,就得益于全国上下对法制建设的高度共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33、违法必究。必严,违法必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上)(二)法治文化是实现法治国家建设目标的重要文化条件(二)法治文化是实现法治国家建设目标的重要文化条件 “为了保障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人的改变而改变。变。”邓小平文选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二卷 正是基于当时全党和全国人民走出法治观正是基于当时全党和全国人民走出法治观念的误区,形成了建立完备法制的高度共识,念的误区,形成了建立完备法制的
34、高度共识,我国的立法工作才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快我国的立法工作才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快的历史时期,也创造了世界近代以来立法史上的历史时期,也创造了世界近代以来立法史上的奇迹。的奇迹。2010年底,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向世人年底,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向世人宣布:宣布:“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
35、性法规等多个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党的十五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党的十五大提出到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如期完成。工作目标如期完成。”吴邦国吴邦国.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的常委会工作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的常委会工作报告报告.2011-03-1
36、1 2011-03-11 3、现实生活中法制实施的缺憾,根源于我国、现实生活中法制实施的缺憾,根源于我国法治文化的缺失。法治文化的缺失。从事实上看,由于我国法制建设超前于我国从事实上看,由于我国法制建设超前于我国民众法治观念和法治行为水平,使得我国在法民众法治观念和法治行为水平,使得我国在法制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失范现象。仅仅解制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失范现象。仅仅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并不能真正实现法治国家决有法可依的问题,并不能真正实现法治国家的建设目标。的建设目标。(二)法治文化是实现法治国家建设目标的重要文化条件(二)法治文化是实现法治国家建设目标的重要文化条件“保证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
37、保证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有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公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宪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法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38、。”习近平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30周年大周年大会上的话会上的话.EB/OL.2012-12-04.EB/OL.2012-12-04 这些问题的产生,不在法律制度本身,它根这些问题的产生,不在法律制度本身,它根源于民众法治精神文化(对法律尊严的敬畏、对源于民众法治精神文化(对法律尊严的敬畏、对公平正义的追求等)的缺失。这说明,我们只有公平正义的追求等)的缺失。这说明,我们只有法律制度文化,没有对法治精神文化的认同,国法律制度文化,没有对法治精神文化的认同,国家的法律制度不可能真正得到有效的实施。家的法律制度不可能真正得到有效的实施。这种缺憾不仅与
39、这种缺憾不仅与“让人民群众在让人民群众在每一次司法审判中都感受到公平正每一次司法审判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义”的要求想去甚远,而且它对法的要求想去甚远,而且它对法治国家建设的杀伤力更大!治国家建设的杀伤力更大!“一次不公的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败坏了。”培根培根论司法论司法 (三)法治文化是发挥法治引领、规范、(三)法治文化是发挥法治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构建化解社会矛盾长效机制的保障作用,构建化解社会矛盾长效机制的文化条件文化条件 用
40、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需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需要全社会对法治功能在观念和行为上认同。我国的全社会对法治功能在观念和行为上认同。我国的社会发展已经进入矛盾凸显期,学会用法治的方社会发展已经进入矛盾凸显期,学会用法治的方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为全面推动改革,促进发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为全面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这方面亟展,维护稳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这方面亟需形成全社会的共识,需形成全社会的共识,二、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二、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1、执政者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是以法治方、执政者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是以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的主导文化条件
41、。式化解社会矛盾的主导文化条件。中国具有中国具有“权力主导社会权力主导社会”的传统,这的传统,这种传统有它的弊端,但也有合理性,就是强种传统有它的弊端,但也有合理性,就是强调为政者的标杆作用。调为政者的标杆作用。(三)法治文化是发挥法治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构(三)法治文化是发挥法治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构建化解社会矛盾长效机制的文化条件建化解社会矛盾长效机制的文化条件“政者,正也。政者,正也。君为正,则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百姓之所从。君所不为,君所不为,百姓何从?百姓何从?”礼记礼记.哀公问哀公问 “明主之明主之国,无书简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之文
42、,以法为教,无先为教,无先王之语,以王之语,以吏为师。吏为师。”韩非子韩非子五蠹五蠹 “政治路线确定之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定因素。”“我们的革命依靠我们的革命依靠干部,正像斯大干部,正像斯大林所说的话:林所说的话:干部决定一干部决定一切。切。”毛泽东选集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二卷 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统一战线而斗争 依法治国不仅强调依法治权,更要求依法治国不仅强调依法治权,更要求掌权者率先垂范,以身示范。所以执政掌权者率先垂范,以身示范。所以执政者在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者在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3、。的作用。2、广大民众的法治观念和法治行为是以法治、广大民众的法治观念和法治行为是以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的社会心理基础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的社会心理基础 社会矛盾的顺利化解需要民众具备现代法治社会矛盾的顺利化解需要民众具备现代法治意识和法治习惯,特别是权利义务意识。也需意识和法治习惯,特别是权利义务意识。也需要学会用谈判、协商、妥协等方式解决矛盾。要学会用谈判、协商、妥协等方式解决矛盾。(三)法治文化是发挥法治引领、规范、保障作用,(三)法治文化是发挥法治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构建化解社会矛盾长效机制的文化条件构建化解社会矛盾长效机制的文化条件 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从现实情况看,
44、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民众的权利意识日益觉醒,十分重视展,中国民众的权利意识日益觉醒,十分重视对自己权利的保护,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对自己权利的保护,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相对于权利意识,民众的义务但另一方面,相对于权利意识,民众的义务意识、协商意识、妥协精神却比较淡薄,权利意识、协商意识、妥协精神却比较淡薄,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不匹配。意识和法治意识不匹配。要发挥法治引领、规范、保障作用,要发挥法治引领、规范、保障作用,不断化解社会矛盾,必须尽快提升广大不断化解社会矛盾,必须尽快提升广大民众的法治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社民众的法治文化水平,这是实
45、现我国社会长治久安的社会心理基础。会长治久安的社会心理基础。3、发挥法制的持续刚性约束力,进而构建、发挥法制的持续刚性约束力,进而构建化解社会矛盾长效机制,需要民众法治意识化解社会矛盾长效机制,需要民众法治意识的支撑的支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化解社会矛盾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化解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离不开法制的规范和保障。没有法长效机制,离不开法制的规范和保障。没有法制的规范和保障,社会矛盾的调处就失去了准制的规范和保障,社会矛盾的调处就失去了准则,既不利于具体矛盾的解决,更不可能建立则,既不利于具体矛盾的解决,更不可能建立化解矛盾的长效机制。化解矛盾的长效机制。(三)法治文化是发挥法治
46、引领、规范、保障作用,(三)法治文化是发挥法治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构建化解社会矛盾长效机制的文化条件构建化解社会矛盾长效机制的文化条件 法制的刚性约束力与民众的法治文化水平法制的刚性约束力与民众的法治文化水平是相互促进的: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法制持续刚性约束力的发挥是培一方面,法制持续刚性约束力的发挥是培育民众法治意识的重要手段。法制不能得到持育民众法治意识的重要手段。法制不能得到持续有力地实施,无异于一纸空文,法制的权威续有力地实施,无异于一纸空文,法制的权威就难以树立。所以,法制持续刚性约束力是法就难以树立。所以,法制持续刚性约束力是法治文化环境建立的依据。治文化环境建立的依据。另一方
47、面,民众信任法制,自觉遵从法制,另一方面,民众信任法制,自觉遵从法制,法制才能得到严格有效的实施。所以,人们的法制才能得到严格有效的实施。所以,人们的法治文化水平是实现法制持续刚性约束力的文法治文化水平是实现法制持续刚性约束力的文化条件。化条件。三、建设法治文化的路径三、建设法治文化的路径 法治文化建设主要是实践问题,它是在我法治文化建设主要是实践问题,它是在我国特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要国特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要使这一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必须立足我国特使这一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必须立足我国特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环境,有针对性地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环境,有针对性地确立确立法治文化
48、建设的内容,选择法治文化建设的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容,选择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路径。(一)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容结构(一)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容结构 法治文化建设不是大而化之的口号,而是法治文化建设不是大而化之的口号,而是非常具体的工作,必须确定相对具体的内容,非常具体的工作,必须确定相对具体的内容,抓住重点,逐一突破。从我国现实经济、社会抓住重点,逐一突破。从我国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文化传统、民众法治文化水平来发展状况以及文化传统、民众法治文化水平来看,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应该侧重于看,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应该侧重于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治理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治理所要求的所要求的观
49、念和观念和行为。行为。三、建设法治文化的路径三、建设法治文化的路径1、规则意识和守则行为、规则意识和守则行为 万物运行皆有规则,人的行为必须遵循万物运行皆有规则,人的行为必须遵循规则。而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没有规规则。而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没有规则意识,很难有守规则的行为。则意识,很难有守规则的行为。(一)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容结构(一)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容结构“天行有常,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吉,应之以乱则凶。乱则凶。”荀子荀子天论天论 自由自由“是在他所受约束是在他所受约束的法律许可范围内,随其的法律许可范围内,随其所欲地处置或安
50、排他的人所欲地处置或安排他的人身、行动、财富和他的全身、行动、财富和他的全部财产的那种自由,在这部财产的那种自由,在这个范围内他不受另一个人个范围内他不受另一个人的任意意志的支配,而是的任意意志的支配,而是可以自由地遵循他自己的可以自由地遵循他自己的意志。意志。”洛克洛克政府论政府论下下 “理性统理性统治我们的治我们的情感,正情感,正是助进自是助进自由的正当由的正当途径。途径。”洛克洛克政府论政府论下下 长期以来,我国民众存在着对自由的片面长期以来,我国民众存在着对自由的片面理解,在意识和行为上感性有余,理性不足。理解,在意识和行为上感性有余,理性不足。无论是维护自身权利,还是一般行为,规则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