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特点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5141561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6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特点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特点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特点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特点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特点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讲第二讲 国家基本制度国家基本制度本章导语本章导语 国家基本制度是指规范国家行为和社会行为并由宪法所国家基本制度是指规范国家行为和社会行为并由宪法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基本规则和基本规范的总和。它是国家制确立的基本原则、基本规则和基本规范的总和。它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宪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宪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国家性质的要求。及国家性质的要求。它不仅为国家政权的有序运转以及国家经济、文化和社它不仅为国家政权的有序运转以及国家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职能的有效发挥提供稳定、普遍的依据和保障,而且对会等职能的有效发挥提供稳定、普遍的依据和保障,而且对宪法

2、规定的国家根本任务和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宪法规定的国家根本任务和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本章主要对国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本章主要对国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等进行介绍。等进行介绍。第一节第一节 经济制度经济制度一、经济制度概述一、经济制度概述(一)经济制度的概念(一)经济制度的概念 经济制度是指通过宪法和法律确认、调整的,在人类社经济制度是指通过宪法和法律确认、调整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时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以及在此基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时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又称社会经济结构。础上建立的各种经济关

3、系的总和,又称社会经济结构。我国宪法对经济制度的规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我国宪法对经济制度的规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确认生产关系的制度,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是确认生产关系的制度,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二是确认分配关系的制度,主要是分配制度,是经济制二是确认分配关系的制度,主要是分配制度,是经济制度的重要方面;度的重要方面;三是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经济管理制度,如计划经济体三是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经济管理制度,如计划经济体制或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之有内在联系的其他国家经济制度制或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之有内在联系的其他国家经济制度等。等。(二)经济制度与宪法的关系(二)

4、经济制度与宪法的关系 近代意义的宪法产生以来,确认和维护国家经济制度就近代意义的宪法产生以来,确认和维护国家经济制度就成为其重要调整对象与内容。成为其重要调整对象与内容。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宪法虽然没有集中对经济制度作出规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宪法虽然没有集中对经济制度作出规定。进入定。进入2020世纪以后,为强化对经济制度的保护功能。一些世纪以后,为强化对经济制度的保护功能。一些西方国家的宪法开始以专章或专节的形式对经济制度作出明西方国家的宪法开始以专章或专节的形式对经济制度作出明确规定。确规定。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把确立新经济制度作为重要内容加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把确立新经济制度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规定。新

5、中国成立后制定的历部宪法也都对经济制度作出以规定。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历部宪法也都对经济制度作出明确规定。明确规定。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用来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需要而结成的经济关和劳动产品,用来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需要而结成的经济关系体系。系体系。我国宪法规定了两种公有制形式:全民所有制和劳动我国宪法规定了两种公有制形式: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公有制形式是适应我国现阶段生产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公有制形式是适应我国现阶段生产

6、力发展水平的要求而产生的。力发展水平的要求而产生的。(一)全民所有制(一)全民所有制 全民所有制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全民所有制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有以下几方面形式。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有以下几方面含义:含义:第一,国家作为全民的代表对生产资料拥有最终所有权第一,国家作为全民的代表对生产资料拥有最终所有权 第二,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第二,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第三,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第三,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是指由部分

7、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是指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制度和分配制度 认识和理解宪法对于我国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的规认识和理解宪法对于我国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的规定,必须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前提。定,必须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前提。(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经历的起始阶段

8、,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中国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深刻分析当代中国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深刻分析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作出中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作出中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判断,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对于

9、宪法规定的所有制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对于宪法规定的所有制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2.多种所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多种所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制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制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三)社会

10、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对于宪法所规定的分配制度,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对于宪法所规定的分配制度,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1.1.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 按劳分配是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为唯一标准来分配个按劳分配是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为唯一标准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人消费品,实行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2.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实质就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

11、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指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同时,允许按照生产要存,是指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同时,允许按照生产要素分配。素分配。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我国宪法中正式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在我国宪法中正式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内容如下:要内容如下:第一,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属性。第一,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属性。第二,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第二,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第三,完备的法制体系和健全的宏观调控。第三,完备的法制体系和健全的宏观调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

12、发展,宪法关于社会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宪法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定也在不断完善。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定也在不断完善。第二节第二节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一、政治制度概述一、政治制度概述(一)政治制度的概念(一)政治制度的概念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规则的总和。它由一系列规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规则的总和。它由一系列规范政治主体活动的准则、体制、惯例等因素构成,包括国范政治主体活动的准则、体制、惯例等因素构成,包括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

13、家结构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归根结底是由这个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归根结底是由这个国家的性质和国情所决定的。国家的性质和国情所决定的。(二)政治制度与宪法的关系(二)政治制度与宪法的关系 宪法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有的西方学者甚至直接以宪宪法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有的西方学者甚至直接以宪法来指称政治制度。实际上,二者有明显的区别。法来指称政治制度。实际上,二者有明显的区别。在我国,以宪法规定为基础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以宪法规定为基础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14、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我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我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框架,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特容和基本框架,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特色。色。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概述(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概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按照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按照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结合中国实际而创立的新型无产阶级国家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结合中国实际而创立的新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政权组织

15、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体现在:基本内容体现在:1.1.人民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人民与国家权力的关系;2.2.人民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人民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3.3.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4.4.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以上几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以上几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发展(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发展 1.1.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2.2.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新中国成立

16、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质(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质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家权力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国家的各种具体制度和社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国家的各种具体制度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第一,人民代表

17、大会制度使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得到充分落实。则得到充分落实。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人民权力的统一性。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人民权力的统一性。第三,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形式适合我国国情。第三,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形式适合我国国情。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能保证中央的统一领导,又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能保证中央的统一领导,又能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五)选举制度(五)选举制度1.1.选举制度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选举制度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选举制度是指关于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的原则、程序选举制度是指关于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的原则、程序与具体方法的

18、各项原则和规则的总称。选举法为人民群众参与具体方法的各项原则和规则的总称。选举法为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提供了法律与程序保障。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提供了法律与程序保障。2.2.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第一,普遍性原则。即普选原则是指享有选举权的主第一,普遍性原则。即普选原则是指享有选举权的主体具有普遍性。体具有普遍性。第二,平等性原则。平等性原则是指每个选民在每次第二,平等性原则。平等性原则是指每个选民在每次选举中只能在一个地方享有一个投票权,不承认也不允许选举中只能在一个地方享有一个投票权,不承认也不允许任何选民因民族、种族、职业、财产状况、家庭出身、居任何选民因民族、种族、职

19、业、财产状况、家庭出身、居住期限等原因而在选举中享有特权,更不允许非法限制或住期限等原因而在选举中享有特权,更不允许非法限制或者歧视任何选民对选举权的行使。者歧视任何选民对选举权的行使。第三,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原则。直接选举是由第三,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原则。直接选举是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代议机关代表或其他公职人员的选举;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代议机关代表或其他公职人员的选举;间接选举是由选民先选出代表或选举人,再由代表或选举间接选举是由选民先选出代表或选举人,再由代表或选举人投票选举上一级代表机关代表或其他公职人员的选举。人投票选举上一级代表机关代表或其他公职人员的选举。第四,无记名投票原则。

20、无记名投票原则,又称秘密第四,无记名投票原则。无记名投票原则,又称秘密选举原则,其基本含义是:在选举中,选民不用署名,一选举原则,其基本含义是:在选举中,选民不用署名,一般须亲自书写选票并将已填好的选票投入密封的投票箱或般须亲自书写选票并将已填好的选票投入密封的投票箱或以直接按电子表决器的形式自由表达选民意志。以直接按电子表决器的形式自由表达选民意志。3.3.选举的组织和程序选举的组织和程序 第一,组织机构。第一,组织机构。第二,选区划分。第二,选区划分。第三,选民登记。第三,选民登记。第四,代表候选人的提名与介绍。第四,代表候选人的提名与介绍。第五,选举投票与结果确认。第五,选举投票与结果确

21、认。第六,代表的辞职、罢免与补选。第六,代表的辞职、罢免与补选。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政党制度概述(一)政党制度概述1.1.政党和政党制度的概念政党和政党制度的概念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由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成员所组成,具有特定的政治纲领和政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成员所组成,具有特定的政治纲领和政策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参与、取得和维护政权而展开策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参与、取得和维护政权而展开政治活动的政治组织。政治活动的政治组织。政党制度是一国宪法制度

22、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政党政党制度是一国宪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政党组织、政党活动以及政党领导或参与政权的方式和途径等一组织、政党活动以及政党领导或参与政权的方式和途径等一系列行为的原则和规则的总和。系列行为的原则和规则的总和。2.2.政党制度的主要类型政党制度的主要类型 从形式上看,当代政党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从形式上看,当代政党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一党制,指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合法政党的政党制第一,一党制,指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合法政党的政党制度。度。第二,两党制,指两个主要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第二,两党制,指两个主要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胜利而轮流执

23、掌政权的一种政党制度。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政党制度。第三,多党制,指一个国家中两个以上的政党单独或联合第三,多党制,指一个国家中两个以上的政党单独或联合执政或几个政党联盟执政的政党制度。执政或几个政党联盟执政的政党制度。第四,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指一个国家由一个处于第四,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指一个国家由一个处于领导地位的政党作为执政党,其他合法存在的政党作为参政党领导地位的政党作为执政党,其他合法存在的政党作为参政党参与国家政权的新型政党制度。参与国家政权的新型政党制度。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这个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

24、这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根本制度,同时与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国家的社会性质和根本制度,同时与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政治经济状况和民族文化传统密不可分。政治经济状况和民族文化传统密不可分。(二)我国政党制度的形成发展、显著特征和重要作用(二)我国政党制度的形成发展、显著特征和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与中国具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是

25、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长期革命和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共事的产物。共事的产物。2.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显著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显著特征 第一,在政党关系上,坚持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第一,在政党关系上,坚持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第二,

26、在政权运作方式上,坚持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第二,在政权运作方式上,坚持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政。第三,在协调利益关系上,坚持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第三,在协调利益关系上,坚持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照顾同盟者的具体利益利益、照顾同盟者的具体利益。第四,在民主形式上,坚持充分协商、广泛参与第四,在民主形式上,坚持充分协商、广泛参与。3.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作用 第一,服从服务大局、广泛凝聚力量,为党和国家事业第一,服从服务大局、广泛凝聚力量,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第二,充分发扬民主、扩大有序

27、参与,推动社会主义民第二,充分发扬民主、扩大有序参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主政治发展。第三,积极协调关系、努力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第三,积极协调关系、努力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定。第四,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加强团结联第四,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加强团结联谊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谊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人民政协”或或“政政协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28、,是我国政治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我国的政治实践生活中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我国的政治实践中,人民政协主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中,人民政协主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个方面的政治职能。三个方面的政治职能。1.1.政治协商政治协商 2.2.民主监督民主监督 3.3.参政议政参政议政(四)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四)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 选举民主是指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的民主形式。选举民主是指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的民主形式。协商民主是指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协商民主是指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

29、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问题取得一致意见的民主形式。尽可能就共同问题取得一致意见的民主形式。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有机结合,是在中国人民民主的长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有机结合,是在中国人民民主的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生活中期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生活中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又相互支持、相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对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互促进,对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证明,把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实践证明,把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有机结

30、合起来,有利于扩大社会各界的有序政治参与,拓宽利益表达渠道,是我国民扩大社会各界的有序政治参与,拓宽利益表达渠道,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效运行载体和实现形式。主政治发展的有效运行载体和实现形式。(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概述(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概述1.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地方,设立民族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地方,设立民族自治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自治权的制度。自治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自治权的制度。2.2.实行民族区域

31、自治的必然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确立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把确立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基本理论与我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的重马克思主义民族基本理论与我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合乎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大成果,是合乎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性体现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性体现于:(1 1)历史依据)历史依据 (2 2)现实情况)现实情况 (3 3)政治基础)政治基础 (4 4)理论依据)理论依据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原则与类型(二)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原则与类型1.1.民族

32、自治地方的建立原则: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原则:(1 1)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 (2 2)尊重历史传统)尊重历史传统 (3 3)各民族共同协商)各民族共同协商2.2.民族自治地方的类型民族自治地方的类型 (1 1)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根据当地民族关系、经济)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根据当地民族关系、经济发展等条件并参酌历史情况,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发展等条件并参酌历史情况,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建立自治地方。(2 2)建立以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自治地方。)建立以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自治地方。(3 3)在一个民族自治地方之内的其他少数民族

33、聚居区,)在一个民族自治地方之内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4 4)在一个民族自治地方之内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在一个民族自治地方之内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 此外,鉴于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域较小、人口较少并且此外,鉴于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域较小、人口较少并且较为分散,不宜建立自治地方,现行宪法规定,通过设立民较为分散,不宜建立自治地方,现行宪法规定,通过设立民族乡的办法,使这些少数民族也能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乡的办法,使这些少数民族也能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34、意义(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1.1.保障各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保障各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2.2.促进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促进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3.3.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国家统一 4.4.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发展。(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概念和特点(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概念和特点1.1.概念:概念:指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指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35、自我监督的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现行宪法第现行宪法第111111条第条第1 1款规定:款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简称(简称城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织法(简称(简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也分别作出具体规定)也分别作出具体规定,从而奠定了基层群众自治

36、制度的规范基础,为基层群众自,从而奠定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规范基础,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设立提供了法律依据。治组织的设立提供了法律依据。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2.特点:特点:(1 1)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既不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而设)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既不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而设立,也不具有特殊的政治、经济目的,它以居民委员会和村立,也不具有特殊的政治、经济目的,它以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为组织形式,具有群众性的特点,不同于国家政权民委员会为组织形式,具有群众性的特点,不同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组织形式。(2 2)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既不是国家机关的下级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既不是国家

37、机关的下级组织,又不从属于居民(村民)居住地范围内的其他任何社会组又不从属于居民(村民)居住地范围内的其他任何社会组织,而是一个具有自治性质的社会组织,自治是其最主要的织,而是一个具有自治性质的社会组织,自治是其最主要的特色。特色。(3 3)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没有上级组织,更没有全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没有上级组织,更没有全国性、地区性的统一组织,其只存在于居民(村民)居住地区性、地区性的统一组织,其只存在于居民(村民)居住地区范围内的基层社区,而且其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居民(村民)范围内的基层社区,而且其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居民(村民)居住范围内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具有基层性的特居住范围内社区的公

38、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具有基层性的特点。点。(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1.1.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根据宪法的规定,在城市基层的居民委员会和在农村根据宪法的规定,在城市基层的居民委员会和在农村基层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两种基本形式。基层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两种基本形式。居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在基层政权或其派出机关的指导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在基层政权或其派出机关的指导下进行工作。根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民

39、委下进行工作。根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的设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根据居民居住状况,将便于员会的设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根据居民居住状况,将便于居民自治作为设立居民委员会的原则;根据我国城市生活实居民自治作为设立居民委员会的原则;根据我国城市生活实际,将居民委员会的设置范围规定为际,将居民委员会的设置范围规定为“100700”“100700”户;根据户;根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6 6条第条第2 2款规定,款规定,“居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规模调整,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的设立、撤销、规模调整,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决定府决定”。根据城市

40、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的组根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的组织主要包括居民委员会的组成、产生、任期、活动方式、有织主要包括居民委员会的组成、产生、任期、活动方式、有关机构和经费来源等。关机构和经费来源等。根据现行宪法规定,居民委员会的任务是办理本居住地根据现行宪法规定,居民委员会的任务是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以及提出建议。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以及提出建议。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41、村民委员会是村民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在基层政权或其派出机关的指导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在基层政权或其派出机关的指导下进行工作。按照下进行工作。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的规定,村民委员会的设立包括设立的原则和设立的程序两方面内容。会的设立包括设立的原则和设立的程序两方面内容。村民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委员会组织法第第3 3条第条第1 1款规定,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居住款规定,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居住状况、人口多少,按照便于群众自治,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状况、人口多少,按照便于群众自治,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原则设立。根据会管理的原则设立。

42、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第3 3条第条第2 2款款规定,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乡、民族规定,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提出,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报县级人民乡、镇的人民政府提出,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政府批准。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的组织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的组织涉及村民委员会的组成、产生、任期、活动方式及有关机构涉及村民委员会的组成、产生、任期、活动方式及有关机构等方面。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等方面。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3 37 7人组成。人组成。村民委员会主

43、任、副主任和委员,依法由村民直接选举产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依法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决策机制和公开透生。村民委员会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决策机制和公开透明的工作原则。村民委员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村民委员会明的工作原则。村民委员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村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等委根据需要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等委员会。员会。村民会议由村民委员会依法召集。村民会议审议村民委村民会议由村民委员会依法召集。村民会议审议村民委员会的年度工作报告,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有权撤员会的年度工作报告,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

44、工作;有权撤销或者变更村民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有权撤销或者变更村销或者变更村民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有权撤销或者变更村民代表会议不适当的决定。民代表会议不适当的决定。村民委员会的义务与责任主要表现在:应当支持和组村民委员会的义务与责任主要表现在:应当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经济发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展;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引导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

45、态其他财产,引导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应当尊重并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环境;应当尊重并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动的自主权,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承包经营户、联层经营体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承包经营户、联户或者合伙的合法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村民委员会应户或者合伙的合法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村民委员会应当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教育和推动村民当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维护村民的合法

46、权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益,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2.2.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与基层政权的关系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与基层政权的关系 现行宪法第现行宪法第111111条第条第1 1款规定:款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基层政权作为国家基层政权作为国家在基层行政区域内设立的国家机关及其行使职权的统一体,在基层行政区域内设立的国家机关及其行使职权的统一体,在城市指的是不设

47、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在城市指的是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人民政府及其职权的统一体,在农村指的是乡、民族会和人民政府及其职权的统一体,在农村指的是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及其职权的统一体。因此,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及其职权的统一体。因此,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与基层政权的关系,包括基层群众自治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与基层政权的关系,包括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与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相互关系以及同基层人民政府的相织与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相互关系以及同基层人民政府的相互关系。互关系。(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践及其发展(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践及其发展 为贯彻实施

48、宪法规定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我国先后于为贯彻实施宪法规定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我国先后于19871987年通过了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行),19891989年通过了年通过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并在城,并在城乡普遍建立了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促进了基层群众自乡普遍建立了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促进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立。治制度的建立。19981998年通过的年通过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总结在总结村民自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村民自治的民主选村民自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村民自治的民主选举、民主

49、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有力推进了基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有力推进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2007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人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起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起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范畴。报告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度的范畴。报告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

50、育、自我服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方法和途务、自我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方法和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予以重点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予以重点推进;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推进;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要深化乡镇机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特点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