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一章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l 基本概念l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发展历史l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理论基础l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途径和措施l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成功案例一、基本概念l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害,控制病原体,其实质就是利用生物种间、种内关系,调节有害生物种群密度。l 传统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调节寄主植物的微生物环境,使其有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或者使其对寄主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产生有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的影响,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这一概念由我国植物病理学家陈延熙根据多年的实践和国际上生物防治的发展方向于1980年代提出,表明人们对于病害生物
2、防治的认识已从单纯依靠拮抗微生物来控制病原或病害,发展到借助多种因素来创立一个有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或病害发展的生物环境,以实现病害防治。l 广义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使用自然的或改造的生物体、基因产物降低有害生物作用,并有益于有益生物如作物、树木、动物、益虫及微生物。这一概念由美国农业部提出,包括了寄主植物抗病性的利用及有益生物代谢产物的利用。二、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发展历史l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科学记载是从Stanford(1926)报道土壤中某些拮抗性微生物对于土传病原菌的抑制开始的。l 当时美国马铃薯上发生一种放线菌Streptomyces scabies引起的疮茄病,Millard于19
3、21年曾报道施用绿肥可以减轻这种病害,而经Stanford分析证明是由于绿肥促使土壤中拮抗微生性放线菌增长所致,并指出其防治的生物学实质。并在植物病理学中首先使用“生物防治”一词,但这一发现当时并未引起普遍关注。l 1940年代,青霉素的问世,人们再次掀起寻找拮抗微生物的高潮,尤其是土壤腐生拮抗放线菌发展较快,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方面也开展了拮抗性放线菌的分离应用研究,主要作为一种活菌剂用于土壤和种子处理以防治苗期病害,收到显著效果。1.拮抗微生物的发现与应用阶段l 农用抗生素是随医用抗生素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起初有些植病工作者利用医用链霉素和土霉素防治果树、蔬菜病害,收到一定效果,因而引起广泛注
4、意。l 1950年代,日本因汞制剂停止生产使用,开始加强农用抗生素的研究。1958年,竹内等筛选出灭瘟素(blasticidin S),用于防治稻瘟病,取得显著效果。l 日本相继筛选出春日霉素(kasugamycin)、多氧霉素(polyoxin)、有效霉素(validamycin),都有较大批量生产,曾一度代替化学农药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产品远销许多国家。l 俄罗斯、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匈牙利、意大利、印度和丹麦等果,都已把农用抗生素的研究列入国家重点规划,受到特别重视。2.农用抗生素研究与应用阶段l 1950年代初期,曾筛选出一批有效菌种用于生产实践。l 1950年代1960年代,集中
5、研究放线菌及其代谢产物对植物病原菌拮抗作用和防病机理,尹莘耕等(1955,1959)对链霉菌5406抗生菌剂的研制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工作。l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末,植物保健菌、增产菌制剂的研制,提出“植物体自然生态系”的论点,促进了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的发展(陈延熙等,1985)。l 1980年代中后期,以芽孢杆菌为主的多种拮抗剂研究报告陆续发表,同时,应用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交叉保护、诱导抗性、防病抗病遗传工程植物和微生物的研究也取得瞩目的成果。3.我国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与应用三、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理论基础l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3个方面因素有关,即病原物、寄主和环境条件(如温度、
6、湿度、光照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平衡会影响植物病害的发展或不发展、发生的轻与重。自然条件下,病原微生物与许多种病原物之间存在着拮抗、竞争关系。l 病害生物防治技术就是把自然状态下,与病原微生物存在拮抗作用或竞争关系的极少量微生物,通过人工筛选培养、繁殖后,再用到作物上,增大结抗菌的种群量,或者将结抗菌中起作用的有效成分分离出来,进行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作为农药使用,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前者称为微生物农药,后者称为农用抗生素。这是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基本原理。l 病害生物防治菌对病原菌的作用包括抗生、重寄生、竞争、捕食、交互保护和诱导抗病作用等方式。(一)抗生作用l 抗生作用(antibiosis)
7、是指生物防治菌能够产生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质,如几丁质酶、抗生素、细菌毒素等,能限制、控制或影响病原微生物的生存或活动,甚至杀死病原微生物。l 生物防治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抑菌活性的代谢产物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在试管培养(in vitro)上可以经常观察到,即抑菌圈。抑菌圈是福莱明发现青霉素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个词汇。他发现,接种了青霉的培养皿中,青霉的周围不生长细菌,而在远离青霉的地方有细菌生长。不生长细菌的地方,是一个以青霉菌落为圆心的规则圆圈,这个圆圈被福莱明称为抑菌圈。1.概念l 抗生物质是指微生物(尤其是放线菌)在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低分子质量的次生代谢产物,在较低浓度下能抑制其他生
8、物的生长或将其杀死的活性物质。l 早期研究中发现微生物产生的抗性物质由于对细菌有抗菌或杀菌活性,用于治疗由细菌引起的疾病,故称为抗生素(antibiotic),后来发现抗生素还有一定的杀虫、除草、抗肿瘤、抗病毒和抗寄生虫的功能。l 抗生素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同一生物防治微生物菌株可以产生多种抗生素,不同的生物防治微生物也可产生相同的抗生素。l 如芽孢杆菌、木霉、假单胞杆菌以及放线菌都能分别产生各种抗菌物质。芽孢杆菌木霉假单胞杆菌放线菌l Silo-Suh等(1989)用离子交换色谱和高压纸电泳(HVPE)从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 UW85菌株中分离到分子质
9、量为396 u的线状聚酰胺类抗生素zwittermicin A,以及包含有二糖的氨基糖苷类抗菌素antibiotic B,对紫花苜蓿猝倒病菌苜蓿疫霉Phytophthora medicaginis具有抑菌作用。作用机理是zwittermicin A抑制菌丝生长,而antibiotic B则使菌丝肿胀。zwittermicin Aantibiotic B紫花苜蓿l Leifert等(1995)用薄层色谱法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L27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CL45的肉汤发酵液中分离到3种抗菌物质,其中2种经TDM试剂处理在薄层色谱TLC板上表
10、现为蓝色至蓝绿色,证明为肽类。l Han等(2005)利用H-NMR、C-NMR、HMBC、HMQC以及质谱仪鉴定了Bacillus sp.产生的大环内脂A(macrolactin A)和脂肽iturin A(伊枯草菌素)能抑制疮茄病链霉菌Streptomyces scabiei。枯草芽孢杆菌菌落枯草芽孢杆菌菌体l Maget-Dana等(1994)研究表明,iturin的作用机制是其分子将疏水端插入细胞膜自动形成一个“孔道”造成细胞质的渗漏。大环内脂A(macrolactin A)脂肽iturin A(伊枯草菌素)l Santos和Marquina(2004)利用SDS-PAGE从膜醭毕赤酵
11、母Pichia membranaefaciens CYC1106菌株中分离纯化分子质量为18 ku抗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蛋白killer toxin。l 季也蒙毕赤酵母Pichia guilliermondii能够向外分泌降解病原菌细胞壁上的-1,3-葡萄糖酶,当这种酵母菌与灰霉病菌的菌丝体分离后,灰霉病菌菌丝体上原与酵母菌链接的部位出现坏死和部分细胞壁降解的区域。l Nielsen等(2002)发现,甜菜根际沙壤土中的荧光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t产生具有抗生素作用和表面活性的环形脂肽CLP(cyclic lipopeptide)。l 国
12、外研究较多的生物防治菌株荧光假单胞杆菌能合成多种抗菌活性的代谢产物,如氢氰酸(HCN)、2,4-二乙基间苯三酚(2,4-DAPG)以及藤黄绿脓菌素(pyoluteorin);木霉还能产生多种抗菌活性物质和具有抑菌作用的酶类,在生物防治中扮演重要角色。2.抗生物质的类别(1)一般分类l 小分子的多糖物质,即抗生素。l 微生物产生的有毒代谢物。l 大分子的抗菌蛋白(多肽、脂肽)或细胞壁降解酶类(胞外酶)以及嗜铁素等。葡聚糖酶(2)根据化学结构分类l-内酰胺(-lactam)类抗生素: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内酰胺的四元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的合成,如青霉素和头孢美素等。l 氨基糖苷(ami
13、noglycosides)类抗生素:分子解雇中具有糖苷或氨基糖苷,如链霉素和庆大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l 四环素(tetracylines)类抗生素:在核糖体水平抑制蛋白质合成,如四环素。l 蒽环(anthraclines)类抗生素:含有一个蒽环,在DNA水平干扰拓扑异构酶(toposiomerase)的活性,故常作为抗肿瘤药物,如柔红霉素。四环素第一个被发现的蒽环类抗生素-柔红霉素(3)根据用途分类l 分为农用抗生素和医用抗生素。农用抗生素即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用于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抗生素,当前很多类别已发展为生物农药。l 自1950年代日本开发出第一个农用抗生素杀稻瘟菌素-S以来,农用抗
14、生素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我国生产的井冈霉素、武夷霉素、变构霉素等抗生素,已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病害的防治,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4)根据来源分类l 天然抗生素:由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抗生素;l 半合成抗生素:通过对天然抗生素进行化学修饰合成获得的抗生素;l 全合成抗生素:仿照天然抗生素的结构,完全采用化学合成方法合成的抗生素。3.抗生物质的特点l 化学结构复杂:与化学合成农药相比,大多数农用抗生素化学结构较为复杂。l 应用剂量低:由于抗生物质生物活性高,故极低的剂量浓度对病原物起到的良好的抑制效果。l 环境相容性好:抗生素作为来自于自然界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易于被生物或自然
15、因素分解、在环境中不易积累、残留期短的优点,具有迅速的资源再生性。l 生物选择性高:大多农用抗生素对高等动物和非靶标生物的毒性很低,环境安全,与化学合成农药相比,对有害生物相对不易产生抗药性。l 生产过程安全:在生产过程中,排污少,对环境负面影响较小,且其副产品还可以加工为饲料或肥料等再度利用。4.抗生作用的生物防治机制l 直接作用于病原菌而产生抑制作用l 造成病原菌细胞畸形,产生大量泡状物。破坏细胞壁,引起细胞内含物外溢。如木霉可产生几丁质酶、-1,3-葡聚糖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等来分解植物病原物的细胞壁。l 生物防治微生物产生的抗菌蛋白及胞外裂解酶类,在不同阶段作用于DNA和RNA合成、蛋
16、白质合成、能力代谢系统、细胞壁等,表现出抑制菌丝生长使菌丝畸变原生质凝聚和小分子物质外流等。不同抗生素的作用位点不同,如链霉素、杀稻瘟菌素-S、春日霉素等作用于蛋白质合成系统。l 通过作用于植物而抵御病菌l 通过作用于植物体,通过提高植物抗病性而抵御病菌的侵害。如农抗-120通过提高植物的抗病力而减缓病害的破坏作用。(二)重寄生作用l 寄生是一种微生物生活在另一种微生物细胞中或细胞表面,从寄主中取得养料,并引起寄主病害。l 重寄生作用(hyperparasitism)是指一些病原菌被寄生的现象。在真菌的重寄生作用中,寄生的真菌被称为菌寄生菌或重寄生菌(hyperparasite),被寄生的真菌
17、则称为寄主真菌(mycohost)。l 重寄生菌类有木霉Trichoderma、轮枝菌Verticillium、Laetisalia、冬虫夏草中的粉红胶酶Gliocladium等真菌,能够寄生在作物病原菌上,一些专性寄生性的病原真菌如白粉菌、霜霉菌和锈菌等被真菌寄生的现象广泛存在。1.概念l 重寄生菌靠趋化性和特异性植物凝血素的凝集作用来识别寄生菌,然后缠绕寄生在病原菌的菌丝上或侵入菌丝内,可以抑制其活性。在部分寄生真菌的细胞壁上可观察到侵入孔,这是重寄生菌产生的葡萄糖酶、甲壳酶溶解病原菌细胞壁的结果。l 重寄生菌作为生物防治因子的前提是靶标病原菌的存在,因此用其控制靶标病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18、会有一个滞后的作用过程,不利于控制突发性或流行速率高的植物病害。引起果蔬采后病害的病原菌,有些来自大田,附着于果蔬上带入储藏环境,在一定的条件下侵染并表现症状。因此,采用重寄生菌进行储运前的处理对于采后潜伏病害有一定的预防作用。2.重寄生作用的生物防治机制(三)竞争作用l 竞争作用(competition)是指微生物间在生活空间和营养物质的绝对量不足时,两种或多种微生物群体对同一种资源的同时需求发生的争夺现象。l 生物防治菌能优先占领一定的生存空间,在病原与植株间形成一个隔离带,使其不易侵入。l 生物防治菌和病原菌都属于异养生物,需要一定的营养赖以生存,如水分、氧气、养分等,可以通过营养竞争使
19、病原微生物不能获得充足的营养进行生长从而受到限制。l 一些细菌、酵母菌和丝状真菌能通过对养分和位点的竞争抑制灰霉病菌的生长。l 竞争作用包括空间竞争、位点竞争、营养竞争等。1.概念l 竞争营养与空间是酵母类拮抗菌的主要作用方式。l 万亚坤和田世平(2002)用扫描电镜观察到膜醭毕赤酵母Pichia membranaefaciens 在有软腐病Rhizopus stolonifer的伤口上大量聚集,且拮抗菌紧密地吸附在病原菌的菌丝上。他们推测拮抗菌主要通过与病原菌进行营养和空间的竞争。l 间型假丝酵母Candida intermedia也是通过营养竞争抑制洋葱黑霉菌的生长,而不是通过分泌抑菌物质
20、。l Janisiewicz和Usall研究表明,在梨果类的果实伤口处,碳水化合物非常丰富而缺乏含氮化合物如氨基酸等,他们通过向苹果伤口处加入拮抗菌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容易利用而病原菌不能利用的L-天冬氨酸和L-脯氨酸,提高拮抗菌的抑菌效果。2.竞争作用的生物防治机制(四)捕食作用与溶菌作用l 捕食作用(predation)是一种微生物直接吞食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如原生动物对细菌的捕食,藻类对细菌和其他藻类的捕食作用。l 捕食性真菌:以营养菌丝特化形成捕食器官来捕捉线虫的一类真菌,称为捕食性真菌(trapping fungus)。该类真菌中研究较多的是节丛孢菌A
21、rthrobotrys、隔指孢菌Dactylella和单顶孢属Monacrosporium的一些真菌种类。这些真菌从营养菌丝上产生黏性菌丝、黏性网、黏性球、黏性枝、收缩环、非收缩环和三维菌网等捕捉器官来捕食土壤中运动的线虫。被捕食性真菌捕获致死的线虫幼虫(扫描电镜300)l 食菌性:土壤中的小动物捕食病原菌的现象叫食菌性(mycophagus)。食菌性变形虫捕捉到病原菌后,就把病原菌包围起来,然后在病原菌的细胞壁上刺圆孔,侵入其中吸收原生质。在根圈土壤中生活的食菌性线虫、弹尾虫类都有抑制土壤病害的作用,这些小动物对菌丝有趋化性,靠捕食菌丝增殖。变形虫l 溶菌(lysis)是指微生物的细胞壁由于
22、内在或外在因素而溶解,致使细胞质外泄释放到环境中的现象。主要与细胞壁分解酶的活动有关,在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中比较普遍,常导致芽管细胞或菌体细胞消解。l 自溶(autolysis或endolysis)是菌体由于竞争等各种原因导致的饥饿或有害物质的积累而发生细胞内部的溶解作用所致。如缺氧或pH改变使一些土传真菌的正常生理发生障碍,不能正常利用营养物质而自溶。l 外溶(exolysis)是菌体在一定条件下由其他微生物的作用而发生的溶解现象。土壤中有很多细菌能产生几丁质酶、糖酶等,促使一些菌丝的细胞壁分解而溶菌。l 利用有益微生物对病原菌的溶解作用进行生物防治室常规途径之一。如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
23、究所研制的农抗-751,是一种新型的N-糖苷类的中生菌素,对大白菜软腐病、水稻白叶枯病、小麦赤霉病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五)交互保护作用l 交互(叉)保护(cross protection)现象是诱导抗性的一种,最早发现于植物病毒病害,如烟草接种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后,获得了对霜霉病的抗性,随后在植物细菌病害和真菌病害中均发现这种现象。l 交叉保护作用可以在种内不同株系间发生,也可以在不同种甚至不同类型的病原物之间发生。l 交叉保护可以是系统性保护,也可以是局部保护。l 交叉保护可以是暂时保护,也可以是较永久性的保护。烟草花叶病烟草花叶病毒粒子l
24、利用病毒弱毒株系防治病毒病的例子较多,主要是通过株系间的交叉保护作用的原理,从而为病毒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途径。l 病原细菌的无毒突变菌株的交叉保护是由于细菌感染产生细菌素的缘故,许多试验证明了这一点,用产细菌素菌株防治的优点是植物已经感染病害后进行处理也会有一定的效果。l 吴海耻等人利用棉花黄萎病菌的弱毒菌系V6-3、V8-1对强毒株系具有交互保护作用,可使病情下降8.1%61.2%。棉花黄萎病棉花黄萎病菌(六)诱导抗病作用l 植物诱导抗病性(induced resistance)是植物受到外界物理、化学因素或者生物因素等侵袭时所产生的一种获得性抗性,诱导抗性使植物潜在的抗病基因表达为抗病表现型
25、。l 植物诱导抗病性是通过植物的后天免疫实现的,诱导因子可以不必与病原物同时作用于植物。l 将病害控制对策由病原寄主互作的外系统转向互作的内系统,开发植物内在抗病机制来防治病害,增强可控性、预防性,是现代植物病害防治的一条重要途径。l 诱导抗性作为植物免疫体系的功能,具有非专化性、系统性和持久性以及无公害的特性,其应用可达到多抗、高抗和环境保护等多种目标。1.概念l 诱导抗病性的诱导因子包括生物因子、物理因子和化学因子。l 生物因子:真菌、细菌、病毒及其代谢产物、细胞壁成分、糖蛋白、毒素等都可作为生物因子,诱导植物产生抗性,植物抗病相关酶如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酶
26、(PAL)活性升高。l 化学因子:水杨酸、吲哚乙酸、乙烯利、油菜素内酯等植物内源激素和Ca(NO3)2、K2HPO4、KCl、NH4Cl、纳米硅等无机化合物都可诱导植物抗病性。l 物理因子:机械损伤、重金属盐、氯仿、去污剂、高温、低温和紫外辐射等能引起植物细胞损伤或死亡,这些损伤或死亡细胞能产生一些低分子质量激发因子,诱导周围细胞植保素的产生和积累等抗病反应,从而使植物产生抗病性。2.诱导因子(七)生物多样性l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对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及其生存环境的生态系统的总称,阐述了地球上所有物种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和物种变异性的
27、多样化。l 植物病害的发生实质是因其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结构和动态平衡失调,如寄主植物品种的组成和布局的变动、病原物数量及其致病性的变异(遗传多样性变化)、正常微生物种群及其生态环境的变化所致。l 从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的关系分析,寄主植物群体和病原物群体的遗传异质性(遗传和种群多样性以及种群布局的多样性)是植物病害控制的基础,自然选择和协同进化是动力。因此,利用生物多样性即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是控制植物病害的重要生物防治措施之一。1.概念l 作物遗传(基因)多样性的利用。作物遗传上的异质性或多样性布局可大面积抑制病害的发生,这一理论在利用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的实践
28、中得到了验证。l 作物种群多样性的利用。包括多系品种混栽、品种间混栽和物种间混栽等三种策略,其中品种间混栽是研究何应用最普遍的策略。曹克强等(1992)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混合种植对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的控制及其增产效果,结果表明,混合品种确实具有抗病增产的效果,而且其抗病增产效果在病害压力较高时尤为明显。l 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农业景观多样性的利用。是在充分利用作物遗传、种群多样性的基础上,协调构成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景观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使之形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原物繁殖和侵染的选择压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服务功能。2.生物多样性的生物防治
29、机制l 1997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启动了由中国、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参加的为期5年的“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水稻病虫害”的研究项目,其中的研究内容之一就是利用杂草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即在数块稻田四周建立一定宽度(1 m以上)的“绿色走廊”,在走廊中有选择地种植一些杂草和低矮植物作为天敌生存、越冬和繁衍的栖息地,各种天敌可以随时迁移稻田中,从而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初始种群数量和增殖速度。l 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是植物病害防治新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及其自我调节能力,是以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为基础,以生物间相生相克和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调节为内因,综合运用包括生物防治手段在内的各
30、种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现代生物技术以及农业管理等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植物病害的目的。(八)植物微生态调控l 植物微生态(micro-ecology of plant)是植物体表、体内的正常微生物群及其宿主植物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及其代谢产物的微环境,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及基因相互交流的统一 的生物系统(biosystem)。l 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极为密切,植物体上的微生物种类很多,绝大部分属非致病微生物甚至是有益微生物群落,它们和植物体组成微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使动态变化的,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区域性和层次性。由于植物病害的发生都是因为微生态系不同程度的失调或菌群失调所
31、致,因此植物病害防治须考虑发病部位微生态的功能和结构。1.概念l 植物微生态系分为三个层次:总微生态系统、大微生态系统和微生态系。植物微生态系中的微生物通常有习居菌和暂居菌两大类群。植物体不同的微生态空间都有习居菌和暂居菌,这些微生物组成的特异性是在共同进化中形成的。植物微生态中,研究较多的微生物是根际(围)生物、气(叶)围微生物和内生微生物。l 根际土壤区域内的微生物种群统称为根际(围)微生物(rhizosphere microoganisms),包括真菌、细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等,以细菌最为主要,其中又以革兰氏阴性细菌占优势。研究较多的植物根际促生细菌(PGPR)是一类能够高密度定殖在植物
32、根际的微生物类群,兼有抑制植物病原菌、植物根际有害微生物以及促进植物生长并增加作物产量的作用,由此受到人们关注。其次为放线菌和真菌,根际效应一般不明显。根际微生物l 叶围微生物(phyllosphere microbe)又称叶表和页面微生物,指附生或寄生于植物叶部周围的微生物。l 植物叶围的某些微生物可通过拮抗、竞争、促生以及诱导植物抗性等作用抑制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l 如对水稻白叶枯病有拮抗作用的B8菌株,可以在水稻叶面定殖且能保持一定密度,抑制水稻白叶枯病发展。l 锈菌和白粉菌等专性寄生菌的重寄生真菌和细菌可用于小范围经济植物的病害生物防治。叶围微生物l 是指生活在植物体内,通常被宿主细胞
33、膜包围或是细胞基质包围,与宿主植物互惠共生的一类微生物,主要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l 植物和内生菌间具有一定互惠互利的生物关系,即植物为内生菌提供生存环境和所需的光合物质和矿物质,而内生菌则为宿主植物或体内其他微生物提供酶类等代谢产物,促进植物主要代谢物合成和声场发育,提高抗逆力。l 例如,植物内生细菌中,许多事具有固氮、促进植物生长和防治植物病害等作用,因此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内共生微生物l 通过调控生态环境与有害微生物(病原物)间的平衡,调节寄主细胞组织与有害微生物的平衡,协调植物体内的内共生菌与病原微生物的平衡等,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l 通常可以通过生物(微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
34、措施综合使用对微生态进行调控。l 例如,通过为植物提供营养,如菌根菌和根瘤菌,促进植物生长而减缓植物病害;另外还可以利用病原物产生抗生作用、寄生作用、竞争作用和捕食作用,或诱导植物产生抗性等途径,减轻植物病害的发生。2.植物微生态的生物防治机制生物防治菌的作用机制注:虽然3类生防菌都有抗生作用,但各自产生的抗菌素却不同,真菌主要产生胶酶素、木霉素、绿木霉素、胶率木霉素和抗菌肽等;细菌主要产生细菌素及2,2-酮基葡萄糖酸、胞外多糖等;放线菌主要产生多抗霉素。蛋白酶主要为几丁质酶、-1,3-葡萄糖酶和纤维素酶等。生物防治机制可能还包括:l 在逆境如干旱、养分胁迫等条件下,通过加强吸收根系和植株的发
35、育提高耐性;l 增加土壤中营养成分的溶解性,并促进其吸收;l 使病原菌的酶钝化。总结四、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途径和措施植物病害生物防治途径病原物植物环境拮抗作用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溶菌作用捕食作用诱导抗病性生物多样性植物微生态种苗处理根际处理气围处理诱导抗病性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措施(一)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途径1.利用生物防治因子直接作用于病原物l 利用生物防治因子的抗生、竞争、重寄生、捕食和溶菌作用等控病机制,直接作用于病原物,通过杀死、抑制生长等作用控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和危害。l 植物病原物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变异性,并且可以产生各种具有抗逆性的休眠结构,但是其生活史中仍然暴露出许多薄弱环节,可
36、以利用病原物在自然界可能受到各种生物因素相生相克,对病原物的生长发育、侵染,病害的发生、发展和危害等进行控制,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1)抗生作用的利用l 植物体表拮抗菌的利用l 植物体表的微生物包括丝状真菌、酵母菌、细菌和放线菌,其中有偶然降落或污染的暂居菌和能够在叶面定居繁衍的居留菌两大类。l 居留菌适应性强,容易建立起优势种群,故可以利用其中部分种类对病原物的拮抗作用进行生物防治,减少病害的发生。例如,栖居于叶表的交链孢属的某些种可产生对革兰氏阳性菌及一些真菌具有活性的抗生素;从黑麦叶片上分出一种荧光假单胞菌具有抑制黑麦叶斑病孢子萌发及芽管乃至溶解菌丝的效果;灰葡萄孢产生的草酸、葡萄孢素和
37、灰霉二醛,对植物表面的其他真菌具有拮抗作用。l 植物内生菌的利用l 可以直接从内生菌中寻找具有抗病作用的新的活性化合物,或利用从内生菌中寻找的先导化合物来研制新的生物农药;l 可以使用某些具有抗病活性的内生菌接入或感染植物作为拮抗菌或增产菌而发挥生物防治作用。例如,袁军等(2002)从健康马铃薯块茎中分离到133株内生细菌,从其中筛选出5株具有促生或潜在防治马铃薯环腐病的内生细菌;何红等(2008)从红树植物体内分离到海洋细菌III-1菌株,对辣椒青枯病具有良好的促长、增产和防病效果。l 将植物内生菌作为外源基因的载体,将某些基因导入到内生菌中,既提高了植物的抗病虫能力,又保持了植物本身的基因
38、和天然性状。l 土壤结抗菌的利用:包括真菌和细菌两大类。l 土壤拮抗真菌可用于多种病害防治。l 如利用绿粘帚霉Gliocladium virens处理被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或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感染的土壤使菌核数量明显下降;l 毛壳菌Chaetomium spp.在田间已被应用于防治苹果黑星病Venturia inaequalis、苹果黑腐皮壳菌Valsa mali和由茄丝核菌、尖镰孢霉Fusarium oxysporum等引起的松苗猝倒病。l 土壤拮抗细菌多用于防治植物土传病。l 最著名的例子是土壤放线杆菌A.radiobacter K48菌株,用高
39、浓度菌悬液处理种子、根或插条,可以有效防治根瘤土壤杆菌A.tumefaciens引起的桃、核桃、葡萄和玫瑰等植物的根癌病,被誉为植病生物防治史上的里程碑。l 抑菌植物提取物的利用l 植物提取物被认为是化学杀菌剂替代品最好的资源,从植物和药用植物中提取到一大批对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活性物质,包括生物碱类、类黄酮类、蛋白质类、有机酸类和酚类化合物等。Negi和Jayaprakash(2001)从柚子皮中提取到了柚皮苷对革兰氏阴性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孔秋莲等发现丁香、肉桂的提取物可抑制黑曲霉和扩展青霉的孢子萌发,五倍子、川芎的提取物则可抑制黑曲霉和扩展青霉的孢子形成。柚皮苷Naringin(2)溶菌作
40、用的利用l 某些微生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溶菌作用在国内一有报道。中生菌素(农抗-751)是一种新型的N-糖苷类农用抗生素,对大白菜软腐病、水稻白叶枯病、小麦赤霉病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oryzae pv.oryzicola等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l 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也具有溶菌作用。l 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 S9对立枯丝核菌R.solani等植物病原真菌有溶菌作用;l 从广东湛江冬季辣椒叶片中分离获得的一株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 BS2分泌的抗菌肽,能抑制病菌生长、引起菌丝(或芽管)细胞消融,导致菌丝畸形以及抑制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于萌发等,对植
41、物炭疽病菌和番茄青枯病菌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3)重寄生的利用l 研究较多的主要是病原真菌的重寄生菌,包括真菌和放线菌;其次是病原细菌的重寄生,包括细菌病毒噬菌体(phages)的研究何寄生性蛭弧菌(bdellovibrio)的研究木霉l 主要种类为木霉属Trichoderma的哈茨木霉T.harzianum和钩木霉T.hamatum,至少可以寄生18个属中的29种病原真菌。l 国外已经登记的木霉制剂有16种之多,其中哈茨木霉12种、多孢木霉T.polysporum 1种、绿色木霉T.viride 1种和其他木霉2种。l 多用于土传病害的防治,主要是土壤处理和种子处理。土
42、壤处理,与堆肥和绿肥等多种肥料混合使用;种子处理,以包衣等方式为主。l 哈茨木霉、绿色木霉可以防治大棚黄瓜灰霉病,防效达到80%以上。黄瓜灰霉病绿粘帚霉l 绿粘帚霉Gliocladium virens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可以寄生多种土传植物病菌,如腐霉菌、立枯丝核菌和齐整小核菌等。l 绿粘帚菌的菌丝缠绕其寄生菌,然后分泌酶来破坏寄主菌的菌组织,同时分泌一种广谱性抗生素胶霉毒素(gliotoxin)来杀死寄主菌。l 许多国家都把它制成制剂,如GL-21、Glio、GardTM和Soil GardTM等,对防治温室和大田作物的幼苗病害和根部病害效果非常显著。盾壳霉l 盾壳霉Coniothyrium
43、 minitans对核盘菌菌核的寄生,导致菌核崩解,使菌核不能萌发而控制病害。主要用于油菜菌核病、莴苣菌核病等的防治,可杀死80%以上的菌核。l 温室和大田,常用方法是在健康植株、残株或土壤的表面喷洒盾壳霉的孢子粉剂或悬浮液,在播种前用孢子悬浮液浸泡种子,或将孢子固体培养物与土壤混合。l 国内在油菜盛花初期喷雾盾壳霉孢子悬浮液(孢子浓度为1106)防治油菜菌核病菌子囊孢子侵染或早期应用于土壤寄生菌减少菌核的萌发油菜菌核病锈生座孢l 锈生座孢Tuberculina spp.是柱锈菌属Cronartium、胶锈属Gymnosporangium、春孢锈菌属Aecidium、单胞锈菌属Uromyces
44、、柄锈菌属Puccinia、栅锈菌属Melampsora、伞锈菌属Ravenelia、被孢锈菌属Peridermium等10余属锈菌病的重要寄生真菌。l 国外用紫霉菌T.maxima控制美国白松疱锈菌Cronartium ribicola、加拿大的油松疱锈菌C.coleosporioides、松疱锈菌C.comandrae、松针叶疱锈菌C.comptoniae和松瘤锈病菌Endocronartium harknessii。l 国内用梨锈生座孢T.pyrus寄生在梨锈病菌G.asiaticum和苹果锈病菌G.yamadai锈子器(aecidia),以消除锈孢子和封闭孢子器出口、阻碍锈菌的病害循环
45、。T.pyrus的侵入途径是以分生孢子萌发形成芽管,芽管经性子器口和锈子器口侵入,故在田间梨锈病发生期,即性子器成熟时用重寄生菌的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于性子器处,其重寄生率可达到90%以上,可有效控制梨锈病的危害。锈菌寄生孢l 锈菌寄生孢Sphaerellopsis filum是落叶松褐锈病菌Triphragmiopsis laricinum、杨柴锈病菌Uromyces hedysarimongolici、花棒锈病菌U.onobrychidis等上的寄生菌。l 杨柴锈病菌和花棒锈病菌被Sphaerellopsis sp.寄生后,冬孢子堆中的冬孢子萌发率降低约40%,夏孢子堆中夏孢子萌发率降低约5
46、0%。l 采用人工喷雾接种的方法,在未发现落叶松褐锈病重寄生菌存在的幼林中进行试验,发现不同浓度施菌区寄生率的平均值比对照高78.9%,冬孢子堆被寄生89%98%。菜豆锈病患菜豆锈病的菜豆叶横切面白粉寄生孢l 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quisqualis是白粉菌上的重寄生菌,可寄生在白粉菌科9属65种以上的白粉菌上。l 白粉寄生孢对白粉菌的重寄生作用是其控病的主要机制。白粉寄生孢寄生在白粉菌的菌丝、未成熟闭囊壳及分生孢子梗内、分生孢子中生长,并产生分生孢子器,影响了白粉菌产孢细胞的形成以及随后分生孢子的产生,从而降低了致病白粉菌接种体数量。l 白粉寄生孢的分生孢子降落在白粉菌附近时,
47、在潮湿条件下,分生孢子经1012 h萌发,并形成菌丝,菌丝侵入白粉菌菌丝内,经过58 d后,主要在白粉菌的分生孢子梗和未成熟的闭囊壳内产生分生孢子器。l 美国Ecogen公司已开发出AQ10R(A.quisqualis为其主要成分)的生物杀菌剂,1994年,经权威审定后可用于防治各种植物白粉病。黄瓜白粉病小麦白粉病草莓白粉病杨白粉病有性世代的闭囊壳白色粉末为无性世代的分生孢子其他重寄生菌的利用l 链霉菌Streptomyces sp.、寡雄腐霉Pythium oligandrum和头状茎点菌Phoma glomerata也是很有潜力的重寄生菌类。l 从温室番茄叶片和被条锈病菌感染的小麦叶片上分
48、别获得的重寄生放线菌(链霉菌Streptomyces sp.金色类群)和PR(链霉菌Streptomyces sp.轮生类群),对由梨状毛霉、灰葡萄霉和扩展青霉引起的苹果、草莓、番茄采后腐烂病有控制作用。l 寡雄腐霉能寄生于立枯丝核菌、终极腐霉、刺腐霉和畸雌腐霉,在防治疫霉菌和丝核菌引起的根部病害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l 雄腐霉已由Image Trade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与捷克生物制剂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出活性微生物广谱杀菌剂“多利维生”(Polyversum),在欧洲及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十几个国家均获得正式登记及专利,国内已有商品销售和应用。多利维生广泛应用于大田、经济作物、果树、蔬菜、园林花卉
49、上的白粉病、灰霉病和疫病的防治。2.保护、促生及诱导抗病性l 保护作用就是利用有益微生物直接作用于寄主植物的易感部位或器官,以阻止病原物的侵染,其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竞争作用,竞争作用包括占位作用和营养竞争。l 竞争作用的生防菌主要是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重要的有放射土壤杆菌、木霉、绿粘帚霉、无毒的镰刀菌Fusarium spp.和大隔孢伏革菌Peniophora gigautea等;保护作用的生物防治菌应用比较广泛。(1)保护作用l 从防治对象看,生防菌多用来防治一些由真菌、细菌引起的根、茎、花、果的腐烂、坏死和肿癌等局部性侵染病害;l 从防治时期来看,最易感染的时期是幼苗期、生殖期、采运期和
50、贮藏期,其中针对幼苗期的保苗所采取的生防措施是最常见和易收效,而其他使其特别是采运期和贮藏期的生防措施的应用相对要少些。l 从防治部位来看,植物的种子、根系、茎叶、花果及伤口都可采取生防保护措施。l 从生物防治的基本措施来看,通过大量引进外源拮抗菌是目前植病生物防治的主要措施,而通过调节环境条件使已有的有益微生物群体增长并表现出拮抗活性的措施还不多。l 种苗保护的重要性l 种苗是农业生产的根本,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开始,一旦种苗受到伤害,将对生产影响很大;l 种苗是许多病原物的侵染来源和传播途径,对种苗的预防处理使防治某些种传和土传病害的一项重要措施;l 种苗的处理比较简单,效果显著,易于实行。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