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1.早期社会治理思想早期社会治理思想:(1)(1)夏商时期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2)(2)西周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同时提出“_”_”的思想。的思想。必备知识必备知识素养奠基素养奠基敬天保民敬天保民2.2.东周时期社会治理思想东周时期社会治理思想:(1)(1)背景背景:王室衰微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大国争霸,礼崩乐坏。礼崩乐坏。(2)(2)表现表现:以儒家的以儒家的_思想与法家的思想与法家的_思想影响最
2、大。思想影响最大。德治德治法治法治4.4.德治与法治之争德治与法治之争:(1)(1)表现表现: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学派学派主张主张代表代表思想思想儒家儒家人性善人性善,主张德治主张德治,通过通过_教化民教化民众众,重视民生与民意重视民生与民意孔子孔子“_”“_”“节用而爱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使民以时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孟子“施仁政于民施仁政于民,省刑罚省刑罚,薄税敛薄税敛”法家法家_,_,主张法治主张法治商鞅商鞅保护保护_的权益的权益韩非韩非君主不要谈礼义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君
3、主赏罚分明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道德礼义道德礼义为政以徳为政以徳人性恶人性恶新兴地主阶级新兴地主阶级(2)(2)结果。结果。学派学派结果结果原因原因儒家儒家不被不被重视重视不适用于不适用于_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儒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儒家的的仁政与德治思想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难以落到实处法家法家受到受到重视重视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又满足了各国_的愿望的愿望兼并兼并君主专制君主专制【情境在线】【情境在线】右图是春秋时期郑国子产画像。子产在中国右图是春秋时期郑国子产画像。子产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古代法制史上最突
4、出的贡献是什么?提示提示:子产的子产的“铸刑书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1.秦汉的法律秦汉的法律:(1)(1)秦秦:以法家思想治国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历朝法典多以“律律”命名。命名。(2)(2)汉朝汉朝:沿袭秦律沿袭秦律,制成制成_。(3)(3)特点特点:秦汉朝廷还会发布法律文告秦汉朝廷还会发布法律文告,称称“令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九章律九章律2.2.魏晋时期的法律魏晋时期的法律:特点特点原因原因表现表现律令律令儒家儒
5、家化化汉武帝以后汉武帝以后_成为主流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命令魏明帝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动了律令的儒家化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儒家提倡的_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三纲五常三纲五常3.3.唐代的法律与教化唐代的法律与教化: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提出的治理社会的方案是()据材料二“均田制、户籍和租庸调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北宋周
6、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1)背景: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由此可见,荀子主张()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宋代出现儒、释、道合流的趋势商鞅强调“法令者为治之本也”,认为必须对民众加强“法治”教育,以达到“一教则下听上”,即达到维护专制统治的目的,故选A。能力的加强,但据此认为,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则属于对历史现象的过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德主刑辅,以礼入刑:多种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古代法律的影响非常深刻,而其旨:由邻里之间相互劝诫、“礼俗相交”到宣讲圣谕,约束官员与士绅。那就是依靠乡里、宗族与家庭的力量来施行社会教化。(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
7、例。教化功能的加强,排除D。商鞅强调“法令者为治之本也”,认为必须对民众加强“法治”教育,以达到“一教则下听上”,即达到维护专制统治的目的,故选A。这反映出明清时期()层社会扩张,故选A;官方推行乡约,宣讲圣谕虽然反映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管控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皇帝(2)(2)唐朝的礼治唐朝的礼治:732:732年年,唐朝政府颁行唐朝政府颁行_,是一部体系庞大、体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3)(3)基层社会治理基层社会治理: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
8、视家训的经验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强化_。大唐开元礼大唐开元礼基层基层教化教化【情境在线】【情境在线】右图是古代中国某一法律的封面。这一法律在右图是古代中国某一法律的封面。这一法律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提示提示: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1.法律的演变法律的演变:(1)(1)宋朝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
9、。(2)(2)元朝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3)(3)明朝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重视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例”,开创了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例合编的体例。(4)(4)清朝清朝:法典沿袭法典沿袭大明律大明律,同样重视例同样重视例,制定了制定了大清律例大清律例。2.2.基层教化的演变基层教化的演变:(1)(1)宋朝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并发展出理学;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以乡约教化乡里。宋代理学发展及影响教
10、化乡里。宋代理学发展及影响:_(:_(填写正确序号填写正确序号)从北宋周敦颐开始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到南宋朱熹集大成。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朱理学,在南宋后逐步确立统治地位在南宋后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朱熹的家礼家礼和和小学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律令儒家化。律令儒家化。(2)(2)明朝明朝: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
11、璋的“六谕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3)(3)清朝清朝: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圣谕广训,宣宣讲时也常常引用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大清律例。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并与法律合流。【情境在线】【情境在线】侯官侯官云程林氏家乘云程林氏家乘卷十一卷十一家范家范载载:“:“凡女子及笄凡女子及笄,须于十六岁以下先令讲读孝经、列女传、小学须于十六岁以下先令讲读孝经、列女传、小学,能知大义能知大
12、义,方可举行。方可举行。”这反映了宋代在社会教化方面的什么特点这反映了宋代在社会教化方面的什么特点?提示提示:程朱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程朱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关键能力关键能力素养形成素养形成主题一中国古代的法律主题一中国古代的法律【素养探究】【素养探究】1.1.早期法治思想早期法治思想史料韩非史料韩非主张主张在法面前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除了君主外除了君主外,所有臣民一所有臣民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这是对西周以来旦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这是对西周以来“礼不下庶人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不上大夫”的的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韩非说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韩非
13、说:“:“圣王立法也圣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完法其备足以完法”。他认为。他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是立法、执法的主体是“圣王圣王”,法律是君主利益和意法律是君主利益和意志的体现志的体现。思考思考:据史料据史料,概括韩非法治思想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概括韩非法治思想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史料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证、历史解释)【点拨】【点拨】观点从观点从中信息进行归纳。原因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分析。中信息进行归纳。原因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分析。提示提示:观点观点:以法治国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专
14、制统治维护专制统治;法由君主制定法由君主制定;君主君主拥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原因拥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诸侯争霸诸侯争霸;宗宗法分封制瓦解法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礼崩乐坏。2.2.中国古代的法律中国古代的法律史料从史料从法经法经到到大清律例大清律例,中国封建法典自成体系中国封建法典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独具特色,素有中素有中华法系之称。中国古代华法系之称。中国古代“法自君出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君主始终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皇帝皇帝的诏书往往成为法律。中国古代法律的诏书往往成为法律。中国古代法律,强调遵行礼教强调遵行礼教
15、,强调纲纪伦常强调纲纪伦常,礼的许多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写进法律内容被直接写进法律。叶孝信叶孝信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制史思考思考: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原因。(历史解释历史解释)【点拨】【点拨】特点从画线部分信息特点从画线部分信息“自成体系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独具特色”“”“法自君出法自君出”和和“强调强调遵行礼教遵行礼教”进行归纳。原因结合中国古代的时代背景进行归纳。原因结合中国古代的时代背景,从政治和思想两个方面从政治和思想两个方面分析。分析。提示提示:特点特点:自成体系自成体系,特色鲜明特
16、色鲜明;皇帝掌握立法权皇帝掌握立法权;以礼入法以礼入法,以礼入刑以礼入刑,礼法并礼法并行。原因行。原因: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皇权至上皇权至上;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法律法律受其伦理纲常思想的影响。受其伦理纲常思想的影响。主题二中国古代的教化主题二中国古代的教化【素养探究】【素养探究】1.1.早期德治思想早期德治思想史料在孔子那里史料在孔子那里,“政政”之语义源头是之语义源头是“正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又说:“为国为
17、国以礼。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礼的力量。宋石男宋石男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思考思考:据史料据史料,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时空观念、史料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实证)【点拨】【点拨】治国理念从治国理念从中信息进行归纳。理由由中信息进行归纳。理由由中信息进行分析。中信息进行分析。提示提示:理念理念:为政以德为政以德;为国以礼。理由为国
18、以礼。理由:道德和政治密不可分道德和政治密不可分;政治具有道德的政治具有道德的意蕴意蕴;礼的力量。礼的力量。2.2.中国古代的教化中国古代的教化史料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史料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宣讲宣讲“圣谕圣谕”成为乡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设立乡约组织,每月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
19、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训子弟以禁非为”等等。据杨开道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中国乡约制度等等思考思考: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约制度的积极作用。(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点拨】【点拨】“变化变化”从从中信息进行归纳。中信息进行归纳。“积极作用积极作用”由由中信息并结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提示提示:变化变化
20、:宋以道德教化为主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圣谕”的内容的内容;乡约组织从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史论阐释】【史论阐释】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1.1.刑为主刑为主,诸法合一诸法合一:中国封建时代颁行的法典中国封建时代颁行的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典,但它包含但它包含了有关民法、诉讼法以及行政法等各个方面的法
21、律内容了有关民法、诉讼法以及行政法等各个方面的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形成了民刑不分,诸诸法合体的结构法合体的结构,且始终以刑法为主且始终以刑法为主,并以统一的刑法手段调整各种法律关系。并以统一的刑法手段调整各种法律关系。2.2.德主刑辅德主刑辅,以礼入刑以礼入刑:多种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古代法律的影响非常深刻多种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古代法律的影响非常深刻,而其而其中最重要的沉淀物便是中最重要的沉淀物便是“德主刑辅、以礼入刑德主刑辅、以礼入刑”的理论和实践。的理论和实践。3.3.法有等级法有等级,法外特权法外特权: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权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权,其次是统治集团的成员其次是统治集团的成
22、员,在不危害皇权的前提下在不危害皇权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权。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权。4.4.以法治吏以法治吏,维护统治维护统治:封建专制制度下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社会所说的人治其实就是官中国古代社会所说的人治其实就是官治。为了发挥官治的作用治。为了发挥官治的作用,那就需要治官那就需要治官,控制官吏的权力控制官吏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防止权力滥用。【史论阐释】【史论阐释】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途径、方法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途径、方法1.1.强调示范强调示范,树立榜样树立榜样:我国古代实施社会教化基本上采用的是儒家提出的这我国古代实施社会教化基本上采用的是儒家提出的这一办法。即所谓一办法。
23、即所谓“上行下效上行下效”。2.2.设官教民设官教民:设官教民是设官教民是“政教合一政教合一”的一种教育形式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实施教化的又一条是实施教化的又一条途径。途径。3.3.依靠族规乡约以化民成俗依靠族规乡约以化民成俗:在古代中国在古代中国,还有一条非常深入有效的施教途径还有一条非常深入有效的施教途径,那就是依靠乡里、宗族与家庭的力量来施行社会教化。那就是依靠乡里、宗族与家庭的力量来施行社会教化。4.4.依靠各类道德教育读本推行社会教化依靠各类道德教育读本推行社会教化:我国古代曾经保留下来许多通俗道德我国古代曾经保留下来许多通俗道德教育读本。它们既不属于家庭教育范畴教育读本。它们既不属于
24、家庭教育范畴,也不是学校教育的课本也不是学校教育的课本,但却在整个但却在整个社会教育中起过十分巨大的作用。社会教育中起过十分巨大的作用。5.5.注重学风与世风的密切关系注重学风与世风的密切关系: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学校教育对整个社会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学校教育对整个社会教化的建设作用教化的建设作用,即学风与世风的关系。最后即学风与世风的关系。最后,与学校教育直接有关的取试考与学校教育直接有关的取试考试制度试制度,更加直接地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更加直接地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成为影响世风的一个重要手段。成为影响世风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检测课堂检测素养达标素养达标1.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25、儒家学派提出的治理社会的方案是儒家学派提出的治理社会的方案是()A.A.法治法治 B.B.专制统治专制统治 C.C.德治德治 D.D.无为而治无为而治【解析】【解析】选选C C。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中。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中,孔子主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孟子主张实行孟子主张实行“施仁政于民施仁政于民”,二者都是强调统治者要施行德治二者都是强调统治者要施行德治,故选故选C C。A A、B B是法家思想主张是法家思想主张,D,D属于道家思想主张属于道家思想主张,排除排除A A、B B、D D。【补偿训练】【补偿训练】荀子荀子:“:“君者君者,民之源也民之源也,源清则流
26、清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民,不能利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不可得也。”由此可见由此可见,荀子主张荀子主张()A.A.天行有常天行有常B.B.礼法并施礼法并施C.C.君民共治君民共治 D.D.施行德治施行德治【解析】【解析】选选D D。引文的意思为。引文的意思为:君主君主,是人民的源头是人民的源头,源头清澈则河流清澈源头清澈则河流清澈,源头源头污浊则河流污浊污浊则河流污浊,所以如果拥有社稷而不能爱人民所以如果拥有社稷而不能爱人民,不能有利于人民不能有利于人民,却要求人却要求人民把君主当做亲人一样敬爱民把君主当做亲人一
27、样敬爱,是不可能的。可见荀子主张施行德治是不可能的。可见荀子主张施行德治,故选故选D D。“天行有常天行有常”是荀子的观点是荀子的观点,但在材料中未体现但在材料中未体现,A,A错误错误;材料未出现任何材料未出现任何“法法”的信息的信息,B,B错误错误;材料未体现材料未体现“君民共治君民共治”,C,C错误。错误。材料一北宋时期吕大均制定的吕氏乡约,由士绅起草法则,其宗旨意在【拓展延伸】德治与法治思想出现的背景“乡绅”,即士大夫居乡者。主张统治者要有民本意识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影响力,减少政府任官数及俸禄开支。(3)清朝: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
28、律例。可从乡约的制订、管理、宗旨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乡约制度的变化。宋代乡村治理模式走向成熟(3)清朝: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强调示范,树立榜样:我国古代实施社会教化基本上采用的是儒家提出的这东汉时期,注释律令章句的叔孙宜、郑玄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儒;元两税法行于天下,国家舍”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皇帝为了发挥官治的作用,那就需要治官,控制官吏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君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为大治。本身也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所以这一变化实
29、际上有利于促进儒学社会道德(3)基层社会治理: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_不符,君主不受法律的约束。能力的加强,但据此认为,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则属于对历史现象的过宋代出现儒、释、道合流的趋势思考:据史料,概括韩非法治思想的主要观点。史料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教化的建设作用,即学风与世风的关系。”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旨:由邻里之间相互劝诫、“礼俗相交”到宣讲圣谕,约束官员与士绅。司教化,以宣讲圣谕为主禁
30、止官员与本地士绅的一切私相交往及馈送”即这说明其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故选B。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可从乡约的制订、管理、宗旨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乡约制度的变化。(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_。原因: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皇权至上;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法律引文的意思为:君主,是人民的源头,源头清澈则河流清澈,源头最后,与学校教育直接有关的取试考乡约是利用理学思想教化乡民的工具,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当时缺乏法律人才D.(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2.管仲认为管仲认为:“:“法者天下之至道也法者天下之至道也有生法有生法,有守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君也
31、”“”“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为大治。此为大治。”从今人的视角看从今人的视角看,管仲管仲的的“法治法治”实际上是实际上是()A.“A.“法治即为民治法治即为民治”B.B.强调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治国”C.“C.“反对特权等级反对特权等级”D.“D.“法治下的人治法治下的人治”【解析】【解析】选选D D。由材料。由材料“夫生法者夫生法者,君也君也”可知管仲强调法治的法来自于君主可知管仲强调法治的法来自于君主,其实质还是表现为人治其实质还是表现为人治,故选故选D D。A A与材料无关与材料无关;B;B不是材料的实质不是材料的实质;C;C与材料所述与材料所述不符不符,君主不受
32、法律的约束。君主不受法律的约束。【补偿训练】【补偿训练】商鞅认为商鞅认为“一教则下听上一教则下听上”,强调强调“法令者法令者,民之命也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为治之本也”,因此对因此对民众必须加强民众必须加强“法治法治”教育。这主要反映了商鞅教育。这主要反映了商鞅()A.A.力图建立并维护专制局面力图建立并维护专制局面B.B.竭力提高民众的法治观念竭力提高民众的法治观念C.C.主张统治者要有民本意识主张统治者要有民本意识D.D.重视教育和法治的统一性重视教育和法治的统一性【解析】【解析】选选A A。商鞅强调。商鞅强调“法令者法令者为治之本也为治之本也”,认为必须对民众加强认为必须对民众加强“法治法
33、治”教育教育,以达到以达到“一教则下听上一教则下听上”,即达到维护专制统治的目的即达到维护专制统治的目的,故选故选A A。B B材料不能反映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民本意识材料无法体现民本意识,排除排除C;C;商鞅强调民众守法商鞅强调民众守法,加强加强法治教育是为了加强统治法治教育是为了加强统治,排除排除D D。【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德治与法治思想出现的背景德治与法治思想出现的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招贤纳士。(1)(1)在经济上在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提高,
34、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提供了物质条件。(2)(2)在科技上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3)(3)在文化上在文化上,私学兴起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3.3.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19751975年年1212月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月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秦律十八种秦律十八种包括包括田律田律厩苑律厩苑律仓律仓律金布律金布律关市律关市律工律工律工人程工人程均工均工徭律徭律司空律司空律置吏律置吏律效律效律军爵律军爵律传食律传食律行书律行书律内史杂律内史杂律尉杂律尉杂律属邦律属邦律等。这
35、说明等。这说明()A.A.秦朝经济法规十分欠缺秦朝经济法规十分欠缺B.B.秦朝法制严密且领域广泛秦朝法制严密且领域广泛C.C.秦朝法制受罗马法影响秦朝法制受罗马法影响D.D.秦朝君民矛盾异常尖锐秦朝君民矛盾异常尖锐【解析】【解析】选选B B。从题干看出。从题干看出秦律十八种秦律十八种的种类很多的种类很多,可以看出当时秦朝的可以看出当时秦朝的法律在各个领域都有涉及法律在各个领域都有涉及,从而体现了法制严密且领域广泛从而体现了法制严密且领域广泛,故选故选B B。材料中。材料中田律田律关市律关市律徭律徭律等都是经济法规等都是经济法规,A,A错误错误;罗马与中国交往的史实罗马与中国交往的史实最早开始于
36、东汉时期最早开始于东汉时期,秦朝法制不会受罗马法影响秦朝法制不会受罗马法影响,C,C错误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秦朝材料没有体现秦朝君民矛盾异常尖锐君民矛盾异常尖锐,D,D错误。错误。4.4.东汉时期东汉时期,注释律令章句的叔孙宜、郑玄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儒注释律令章句的叔孙宜、郑玄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儒;元元明清三代明清三代,统治者一般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这表明古代中国统治者一般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这表明古代中国()A.A.在法学上没有建树在法学上没有建树B.B.以儒家经典取代法律以儒家经典取代法律C.C.当时缺乏法律人才当时缺乏法律人才D.D.法律具有儒家化特征法律具有儒家化特征【解
37、析】【解析】选选D D。材料反映的由经学大儒注释律令。材料反映的由经学大儒注释律令,以及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以及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说明法律与儒学密切相关说明法律与儒学密切相关,法律制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法律制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表明古代中国法律表明古代中国法律具有儒家化特征具有儒家化特征,故选故选D D。材料信息没有对中国古代法学成就进行评判。材料信息没有对中国古代法学成就进行评判,排除排除A;BA;B说法绝对说法绝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儒学与法律的关系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儒学与法律的关系,排除排除;C;C从材料信息来看从材料信息来看,这些经学大儒也是法律人才这些经学大儒也是法律人才,排除。排
38、除。【深化点拨】【深化点拨】中国古代法制史发展中出现的诸如中国古代法制史发展中出现的诸如“德主刑辅德主刑辅”“”“内法外内法外儒儒”“”“儒法合流儒法合流”“”“礼法结合礼法结合”“”“以礼入律以礼入律”等儒家德治思想精华等儒家德治思想精华,虽然是建虽然是建立在立在“人治人治”的基础之上的基础之上,但其人文精神所具有的合理内核但其人文精神所具有的合理内核,与现代法治精神与现代法治精神并非不可兼容互补。并非不可兼容互补。5.5.宋代宋代,关中地区的吕氏兄弟制订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中地区的吕氏兄弟制订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村规民约”吕吕氏乡约氏乡约,其中心内容为其中心内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
39、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据。据此可知此可知()A.A.宋代出现儒、释、道合流的趋势宋代出现儒、释、道合流的趋势B.B.乡约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乡约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C.C.宋代乡村治理模式走向成熟宋代乡村治理模式走向成熟D.D.乡约削弱了乡村宗族势力乡约削弱了乡村宗族势力【解析】【解析】选选B B。从材料中。从材料中“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可知可知宋代宋代吕氏乡约吕氏乡约注重道德、礼俗和互助。这说明其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注重道德、礼俗和互助。这说明其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故故选选B B。材料信息没有体现道
40、家思想特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道家思想特点,也没有体现佛教教义也没有体现佛教教义,A,A排除排除;吕氏乡吕氏乡约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村规民约”,不能得出成熟结论。不能得出成熟结论。C C排除排除;乡约可以乡约可以规范宗族子弟规范宗族子弟,加强了乡村宗族势力加强了乡村宗族势力,D,D排除。排除。6.6.宋代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宣讲皇帝的“圣谕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
41、清时期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B.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C.C.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D.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解析】【解析】选选A A。乡约是利用理学思想教化乡民的工具。乡约是利用理学思想教化乡民的工具,到明清时期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乡约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地方官推行,并把宣讲皇帝圣谕作为主要内容并把宣讲皇帝圣谕作为主要内容,这一变化是皇权借助乡约向基这一变化是皇权借助乡约向基层社会扩张层社会扩张,故选故选A;A;官方推行乡约官方推行乡约,宣讲圣谕虽然反映了国家对
42、基层社会管控宣讲圣谕虽然反映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管控能力的加强能力的加强,但据此认为但据此认为,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则属于对历史现象的过则属于对历史现象的过度解释度解释,排除排除B;B;南宋后期南宋后期,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排除排除C;C;材料所示变化实材料所示变化实际上是儒学士人自发的社会教化被官方化际上是儒学士人自发的社会教化被官方化,成为宣扬国家意志的工具成为宣扬国家意志的工具,而儒学而儒学本身也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本身也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所以这一变化实际上有利于促进儒学社会道德所以这一变化实际上有利于促进儒学社会道德教化功能的
43、加强教化功能的加强,排除排除D D。【补偿训练】【补偿训练】“乡绅乡绅”,即士大夫居乡者。即士大夫居乡者。道咸宦海见闻录道咸宦海见闻录载载:“:“绅士居乡者绅士居乡者亦当亦当感劝闾阎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年丰人寿矣。”这主要说这主要说明明“乡绅乡绅”()A.A.主要由致仕官员组成主要由致仕官员组成B.B.在教化方面的作用在教化方面的作用C.C.在乡间拥有巨大威望在乡间拥有巨大威望D.D.有维系地方治安的重任有维系地方治安的重任【解析】【解析】选选B B。据材料中的。据材料中的“亦当感劝闾阎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果能家喻户
44、晓,礼让风行礼让风行”,说明说明“乡绅乡绅”在农村的社会教化方面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农村的社会教化方面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故选故选B B。材料没有反映。材料没有反映乡绅的来源乡绅的来源,排除排除A;CA;C、D D材料没有涉及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排除。7.7.阅读下列材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时期吕大均制定的材料一北宋时期吕大均制定的吕氏乡约吕氏乡约,由士绅起草法则由士绅起草法则,其宗旨意在其宗旨意在使邻里乡人使邻里乡人“德业相劝德业相劝,过失相规过失相规,礼俗相交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患难相恤”。清朝时。清朝时,乡约由礼乡约由礼部管辖部管辖,单纯用来司教化单纯用来司教化,以
45、宣讲圣谕为主。雍乾年间数次颁布命令以宣讲圣谕为主。雍乾年间数次颁布命令,除宣讲圣除宣讲圣谕、公事礼节之外谕、公事礼节之外,禁止官员与本地士绅的一切私相交往及馈送禁止官员与本地士绅的一切私相交往及馈送,非特殊情况非特殊情况,不许士绅介入里甲、乡地、保甲等各类乡役组织。不许士绅介入里甲、乡地、保甲等各类乡役组织。据张宪文、张玉法主编据张宪文、张玉法主编中华民国专题史中华民国专题史材料二秦汉到隋唐材料二秦汉到隋唐,乡官属于县以下基层行政组织乡官属于县以下基层行政组织,此期间的乡官制此期间的乡官制,是与当是与当时田制、户籍和赋役制度相依存的时田制、户籍和赋役制度相依存的,是乡官长期存在的合理依据。是乡
46、官长期存在的合理依据。中唐中唐“干戈兴干戈兴,赋税繁赋税繁”,均田制、户籍和租庸调发生了很大变化。两税均田制、户籍和租庸调发生了很大变化。两税法行于天下法行于天下,国家舍丁税产国家舍丁税产,私人资产多少私人资产多少,遂成为国家征税派役的主要依据。遂成为国家征税派役的主要依据。数量不多的里正等乡官数量不多的里正等乡官,已经不能适应舍丁税产后更为复杂多变的情况。已经不能适应舍丁税产后更为复杂多变的情况。赵宋基于赵宋基于“不抑兼并不抑兼并”的国策的国策,相应采取了实用主义的征税派役相应采取了实用主义的征税派役,即以富即以富户充当乡役来取代乡官户充当乡役来取代乡官,去自行完成征税派役及捕盗等任务。两宋
47、乡役取代乡去自行完成征税派役及捕盗等任务。两宋乡役取代乡官官,意味着专制国家对基层社会支配方式的重要转换意味着专制国家对基层社会支配方式的重要转换,即不再以乡官为主渠道。即不再以乡官为主渠道。总之总之,两宋乡役送走了国家凭借乡官支配县以下基层社会的旧方式两宋乡役送走了国家凭借乡官支配县以下基层社会的旧方式,拉开拉开了了“县令之职县令之职,犹不下侵犹不下侵”的序幕。此幕一经拉开的序幕。此幕一经拉开,以士绅和宗族为代表的地以士绅和宗族为代表的地方势力方势力,立即以应对乡役为契机立即以应对乡役为契机,不约而同地参与到重新建构基层社会新秩序不约而同地参与到重新建构基层社会新秩序的进程中来。的进程中来。
48、据李治安据李治安宋元明清基层社会秩序的新构建宋元明清基层社会秩序的新构建(1)(1)据材料一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乡约制度的变化。概括中国古代乡约制度的变化。(2)(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宋代乡役取代乡官这一变化。简要评述宋代乡役取代乡官这一变化。【解析】【解析】第第(1)(1)题据材料一题据材料一“由士绅起草法则由士绅起草法则乡约由礼部管辖乡约由礼部管辖,单纯用来单纯用来司教化司教化,以宣讲圣谕为主以宣讲圣谕为主禁止官员与本地士绅的一切私相交往及馈送禁止官员与本地士绅的一切私相交往及馈送”即即可从乡约的制订、管理、宗旨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乡约制度的变化。第可
49、从乡约的制订、管理、宗旨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乡约制度的变化。第(2)(2)题题据材料二据材料二“均田制、户籍和租庸调发生了很大变化。两税法行于天下均田制、户籍和租庸调发生了很大变化。两税法行于天下,国家舍国家舍丁税产丁税产,私人资产多少私人资产多少”“”“乡官乡官,已经不能适应舍丁税产后更为复杂多变的情已经不能适应舍丁税产后更为复杂多变的情况况”“”“赵宋基于赵宋基于不抑兼并不抑兼并的国策的国策即以富户充当乡役来取代乡官即以富户充当乡役来取代乡官”并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从两税法、管理形势、不抑兼并、从两税法、管理形势、不抑兼并、地方乡绅富户
50、的影响力、地方势力膨胀等角度简要评述宋代乡役取代乡官这地方乡绅富户的影响力、地方势力膨胀等角度简要评述宋代乡役取代乡官这一变化。一变化。答案答案:(1)(1)变化变化:制订制订:由士绅自主起草到政府统筹由士绅自主起草到政府统筹;管理管理:由自治到官府管理由自治到官府管理;宗宗旨旨:由邻里之间相互劝诫、由邻里之间相互劝诫、“礼俗相交礼俗相交”到宣讲圣谕到宣讲圣谕,约束官员与士绅。约束官员与士绅。(2)(2)评述评述:两税法实行两税法实行,舍丁税产舍丁税产(即以人丁为主改为以财产为主要依据征税即以人丁为主改为以财产为主要依据征税),),使乡官制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管理形势使乡官制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管